• 沒有找到結果。

生態智慧對語言隱喻意涵的深化

第四章 Bowers 生態教育理論的語言觀

第三節 生態智慧對語言隱喻意涵的深化

壹、生態智慧內涵分析

Bowers 在 Bateson 的理論基礎之上,發展出對於語言隱喻的認識,並以 Bateson 的生態智慧觀點,反思過往隱喻所形塑之有問題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

重塑有助永續的根隱喻,以下將從知識觀以及認知者定位兩方面進行探討,最後 歸納出生態智慧的特質。

一、生態智慧的知識觀

語言隱喻所談論的是過往預設對於現今思維的形塑,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

語言隱喻所承載的過往預設源自於前人在面對不同情境時所作出的思考,先前所 舉機械論宇宙觀便是一例,此一思考雖然包含創造性的成份,卻也同時承繼著歷 史過程中的隱喻,此外,語言隱喻所象徵的是知識來源的非客觀性,因此,人們 對於知識,或是說訊息的接收,並不是來自於一亙古不變的實在,相反地在 Bowers 眼中,知識來自於差異。

Bowers 對於知識源於差異的構想源自於 Bateson 對於知識的看法,在 Bateson 所提倡的關係思維中,最為核心的概念便是:「訊息的片段被視為差異所造成之 差異,這些差異,當它們在循環系統中遊盪並轉換,便是初級的概念」。由這段 話中可以看出關於知識的幾個特點,首先,知識並非等待人類發掘之固定實體,

而是源於人們生活環境中不斷發生的差異所產生的訊息,舉例來說,當全世界的 石頭在長相、質地、物理性質上都一模一樣時,便沒有所謂石頭的知識,同樣的 人對於他人的認識也是因為差異,無論是性格、長相上的差異都是認識他人的重 要來源。此一觀念可導引至另一個重要概念,即知識/資訊的顯明性與隱匿性,

這也是人們對於自然生態系永遠無法確切掌握的原因,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上,流 動的訊息有無限多,可能是因為感官缺陷或是思維架構的限制,人們只能認識到 部分的訊息,並藉由已知的解釋模式進行類比,因此知識/訊息的顯明性與隱匿 性有著消極與積極的特質,就消極面來說,訊息的本身便無法被完全察覺,而積

極面則表現在人們對於訊息的察覺是有意向性的,並非中立客觀的接收全部訊 息。

二、生態智慧中的認知者定位

談論完知識的來源與性質後,需要思考的是認知者的定位,傳統思維模式中 認知者作為認知主體運用感官與理性認識外界事物,但是在上述認識論基礎中,

認知者不再是獨立的認知主體,而是流動訊息中的一部分,每一個人因為承載的 文化預設不同,對於訊息做出的不同反應成為了造成下一個差異的原因,在影響 自身棲居之系統的同時回頭影響個人的行為。Bowers(2011a:594)以砍樹此一活動 為例,說明生態智慧外於個人心智的特性:

想像一個男子用斧頭砍樹,斧頭所劈擊的每一下都依據前一下在樹上造 成的切面形狀而修正,這個自我矯正的過程是來自於整體系統,樹-眼 睛-腦-肌肉-斧頭-劈-樹,而這整體系統則具有心智的特徵。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Bowers 生態智慧的概念基礎,主要為差異造成的訊息,

以及認知者身處於整體心智範圍之中,簡單來說,便是系統或是關係思維的模式。

而認知者與周遭生態的關聯在生態智慧的概念中也更為緊密,個人的認知與行為 不再如同孤島,而是推動整體生活範圍的重要動力。

三、生態智慧的層次

Bowers(2012: 1542-1644)區分生態智慧的三個層次,其認為第一層的生態智 慧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所有的思考和行動之中,這些行動所回應的是外在環境的 差異。此一層次的特色在於以個人為中心,且是為了實現個人的目標。舉例來說,

在高速公路上開車時,我們的目標是快速抵達目的地,一路上所進行的思考在於 處理其他車子的距離、高速公路的路況甚至是天氣等外界訊息。由於是從個人中 心運用過往情境脈絡中的語言對外在訊息進行解釋,因此語言的隱喻完全沒有被 察覺,此一層次中所使用的語言多數是抽象的,不具有語言隱喻所代表之對文化 預設的反思。

Bowers 以女權、市民權、勞工權等運動之參與者來說明第二層的生態智慧,

在此一層次中,人們關心到社會中自身與他人之間的差異,這些差異包含在社會 結構中,並促使行動者進行社會改革。然而在對於社會問題的認識上,則多受過 往之經濟學家、哲學家觀點所影響,對於社會不平等的訴求也多集中在使遭受歧 視者能夠平等參與現行社會。因此可以說生態智慧第二層次的語言對於外在世界 的差異已有所關注,脫離個人中心式的思維,但是說話者並未認識到加諸於自身 的文化預設,以致外於當下之情境,仍使用著過往解決問題的語言對現今的差異 進行解釋,忽略了對於自身思維與價值觀的反思。

生態智慧的第三層次事實上便是結合對於語言隱喻以及關係思維的認識,也 就是透過對語言隱喻的反思,解讀文化預設的影響,檢視面對過往差異之情境所 形成的文化預設是否仍是用於現今,另外,由於出發點是系統思維,因此所顧慮 到的並不是個人,或是每一個單一的個體,而是心智運作之整體環境,包括流動 且隱而未現的訊息。也因此在生態智慧第三層次之中,說話者關注到語言所內涵 的文化預設,將自己置身於與說話對象相同的環境之中,感受自己對於訊息的選 擇與解釋,理解差異與預設的關聯。對於生態智慧第三層次與第二層次的差別而 言,Bowers 以教育改革為例,談到具備生態智慧之教育改革者並不只是出於個 人對於差異的關懷而希望讓第三世界國家的孩子每個人擁有電腦,而是對於造成 此一環境的文化內涵進行反思,同時避免使用在管狀之語言想像中進行文化的重 製,讓這些孩子能夠回頭思索自身的文化傳統,著重文化的各殊性而非扁平的全 球化。

貳、生態智慧的永續意涵分析

在對於Bowers 所談論之語言隱喻本質以及其後的生態智慧有所理解之後,

便可以進一步探討其與生態永續的關聯,主要可以從三個面向來看,第一是生態 智慧有助於反思當代教育語言中造成生態危機的預設,第二則是作為生態智慧與 有助永續之文化共有,兩者一體兩面的性質,最後回歸至Bowers 永續文化的最 終理想,即文化平衡性的追求。

一、生態智慧有助於反思當代教育語言

從生態智慧的角度來看當代教育語言所隱含之隱喻,可以發現主要的問題在 於當代教育語言內涵的雙重束縛,以及當代教育語言對中文化預設的重複性。

(一)當代教育語言內涵的雙重束縛

語言的隱喻特質說明了語言藉由隱喻承載文化預設並形塑思維,當代教育語 言所傳遞的是正是一種特有的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隱喻,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

「我想要」、「我要」等語言成為教學常用的詞彙,其背後的個人、自由、進步 則是隱喻之內涵,而數位化教育中知識的客觀性、實證性以及可測量性同樣的也 是對於語言隱喻以及對知識本身的誤解。Bowers(2011a)借用 Bateson 所提出之雙 重束縛一詞來說明當代教育語言遇到的問題,Bateson(2002)主要運用雙重束縛來 探究精神官能症患者的異常狀態,並將其歸納為是一種邏輯分類的謬誤,此處所 談的邏輯與脈絡有關,也就是說在某一情境脈絡之下,對於事物的認識有其特定 邏輯,然而若在其他情境脈絡下誤用邏輯,或是失去區別脈絡的能力,則會發生 行為或思維上的異常4。從以上定義來看,當代教育語言的雙重束縛發生在面對 







4
 Bateson 以 Pavlov 對於狗的著名實驗為例,其認為若是在一支受過訓練的狗面前,用隨機方式

來決定刺激物件以打亂狗原先的刺激-反應規律,則會使狗出現異常行為,像是麻木或是狂吠。


生態危機時,人們不自覺的從過往的文化預設中找尋解決的方法,然而過往的概 念架構如進步、自主個人等,卻是生態危機的根源之一。因此人們便落入了一方 面 追 求 有 害 於 生 態 環 境 的 目 標 , 卻 又 同 時 希 望 達 到 生 態 永 續 的 理 想 , Bowers(2011a: 1636-1643)用聯合國的教育目標為例說明此一情況:

諷刺的是 UNESCO 的教育單位現今所推動之促進學生自我知識建構和 批判思維的師資培育改革-同時也須有助於環境永續的未來。

總結來說,從生態智慧的角度來看當代教育語言之內涵在面對生態危機時,

最主要的問題在於其因為對文化預設的無知,以致於無法概念化生態永續之新的 思維圖像與實踐,反而持續成為舊思維圖像之囚徒。

(二)當代教育語言中文化預設的重複特質

當代教育語言受到其根隱喻的導引,不斷重複著過往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

Bowers 用管狀(conduit)來形容此一語言傳遞的過程,所謂的管狀所指的是語 言本身被視為是一中立的工具,說話者發送的資訊在語言過程中毫無改變的流動 至接收者。以上描述看似平淡無奇,同時也是一般人平常使用語言的目的以及對 語言的想像,然而若從電腦運作的角度來觀察此一觀點,則可發現諸多需要討論 之處。

在電腦運作中,輸入、輸出之功能中,發送訊息者已將所觀察到之現象賦予

在電腦運作中,輸入、輸出之功能中,發送訊息者已將所觀察到之現象賦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