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C. A. Bowers 文化共有/語言隱喻之生態教育思想探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C. A. Bowers 文化共有/語言隱喻之生態教育思想探究"

Copied!
14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楊深坑 博士. C. A. Bowers 文化共有/語 言隱喻之生態教育思想 探究. 研究生:李哲旭 撰 中華民國一〇二年一月.

(2) .

(3) 謝誌. 這本論文對於我直到現今的學生生涯而言,算是一個較為完整的紀念碑,無 論往後是否會再度踏上求學之路,其對於我而言重要性難以磨滅,然而這僅只是 對我而言。事實上我身邊的人均不需為我的論文勞心勞力,然而基於對我的支持, 他們仍付出了所能付出的一切,對此,我必須致上最誠摯的感謝:我的父母兄弟、 老師、朋友、以及佔有獨特位置的妳。. .

(4) .

(5) C. A. Bowers 文化共有/語言隱喻之生態教育思想探究. 摘要. . 本研究旨在透過 Gadamer 詮釋學方法探究 Bowers 文化共有和語言隱喻之生. 態教育思想,主要目標如下:(一)探究 Bowers 對當前教育隱含之非永續性的 反省與批判。(二)理解 Bowers 生態教育理論中有助於生態永續之文化型態。 (三)分析 Bowers 生態教育理論中的語言運作。(四)透過 Bowers 生態教育理 論中教育改革理念的論述,擬具建議以獲得我國現今教育之啟示。根據前述分析, 可以歸納以下四項結論:(一)Bowers 對於生態問題的反思源於其時代背景以 及思想脈絡,依此對當代教育進行批判,發展其重視文化和語言的教育理論。 (二) Bowers 批判消費文化,並以文化共有的概念提出較不依賴金錢,且拉近人土關 係的永續文化觀。(三)Bowers 以語言作為進路,思考語言隱喻對於文化成員 思維與價值觀的形塑及改變,藉此提出有助永續之生態智慧思維。(四)Bowers 從教育本質與目的、課程、教師三方面提出其生態教育理念。以 Bowers 生態教 育觀點反思我國教育,可發現我國教育本質與目標、課程知識內容的選擇與呈現、 教師角色以及專業基礎均有改善的空間。若以生態、共有概念重構教育本質與目 的,重視課程內容中低位知識與口述呈現的重要性,在師資培育過程中加入文化 和語言議題。如此一來教育將更能確實回應生態危機。 關鍵字:Bowers、生態教育、文化共有、語言隱喻 . . . i .

(6) . . . ii .

(7) The study of C. A. Bowers “ cultural commons ” and “ language metaphor ” ecological educational theory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cultural commons and language metaphor ecological educational theory of Bowers, The objects of the study includes: (1) To analyze Bowers critics and reflection on the issues of education and the ecological crisis. (2) To understand the sustainable cultural patterns in the ecological education theory of Bowers. (3) To interpret Bowers view of the role of language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4) To propose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e findings above, considering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aiwan. Through Gadamer hermeneutics, the results includes: (1) Bowers formed his theory with the reflection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cological crisis and education parctice in his time. His theory emphasis on the culture and languag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risis. (2) Bowers critique consumer culture, and proposed the cultural commons. Cutural commons has less dependent on the money, and the close relations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 (3)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language mataphor, Bowers studys the shaping and changing of cultural members thinking and values, and put forward to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ecological intelligence. (4) With the idea of Bowers, the educational aims and nature, curriculum, role of teacher still need to be imroved. The suggests includes: (1)Education aims must be based on the revitalizing of the commons, and education nature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ecology. (2)Curriculum should contain the local knowledge, and used orality based-language appropriately. . iii .

(8) (3)Teacher’s professional should be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connection between cultural patterns and language metaphor. Keywords: Bowers, ecological education, cultural commons, language metaphor. . iv .

(9) 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資料 .................................................................................... 11 第二章 Bowers 生態教育理論形成背景及對當代教育的批判 ...................... 15 第一節 當代美國社會與教育環境的影響 ...................................................... 15 第二節 Bowers 思想淵源分析 ........................................................................... 18 第三節 Bowers 對美國教育的反思 .................................................................. 25 第四節 Bowers 思想定位分析 ........................................................................... 30 小結 ......................................................................................................................... 39 第三章 Bowers 生態教育理論的文化觀 ............................................................. 41 第一節 Bowers 對消費文化的批判 .................................................................. 41 第二節 共有財意涵之永續文化觀 ................................................................... 47 第三節 消費文化中共有財維護因應之道 ...................................................... 56 小結 ......................................................................................................................... 63 第四章 Bowers 生態教育理論的語言觀 ............................................................. 65 . v .

(10) 第一節 Bowers 論語言的隱喻意涵 .................................................................. 65 第二節 Bowers 對當代教育語言的反思 ......................................................... 71 第三節 生態智慧對語言隱喻意涵的深化 ...................................................... 78 小結 ......................................................................................................................... 87 第五章 Bowers 生態教育理念在教育改革上的意義 ........................................ 89 第一節 Bowers 生態教育理念分析 .................................................................. 89 第二節 Bowers 對當前環境教育的反思 ....................................................... 100 第三節 Bowers 理念對於我國教育永續內涵的改善 ................................... 106 小結 ....................................................................................................................... 11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119 第一節 結論 ........................................................................................................ 119 第二節 建議 ........................................................................................................ 123 參考文獻 .................................................................................................................. 127. . vi .

(11) 圖次. 圖 1-1 本研究使用方法與主題架構圖...............................................................10. . vii .

(12) . viii .

(13)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物質生活水準隨著科技進步而不斷提昇,然而在享 受便利的同時,卻開始被迫面臨環境崩壞的問題,甚至成為今日最受注目的議題 之一。環境問題在今日生活中處處可見,從人類過度發展所導致之沙漠化、氣候 變遷、海洋污染,或是人類對於資源的無盡耗用,像是石化能源的日益缺乏等, 均導致其他物種以及人類本身有著根本上的生存危機。生態危機的迫切性在今日 已受到許多學者關注,Diamond(2005/2006)認為人類社會若持續破壞生態環境, 終將自我滅絕,芝加哥大學的原子科學家公報所創末日之鐘(Doomsday Clock)更 加入了氣候變遷的條件,促使世人認知到科技所帶來的生態破壞將威脅萬物存 亡。 在此一重大議題的衝擊下,國際間開始針對生態危機訂定相關公約,如 1994 年針對氟氯碳化物訂定的〈蒙特婁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1997 年針對氣 候變遷所訂定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針對瀕危物種之〈華盛頓公約〉 (CITES)、宣示永續發展理念之〈里約宣言〉(Rio Declaration)等,在在凸顯出 生態危機以及環境問題的嚴重性,以及人類提出相關解決方式的迫切性。 為因應社會對於生態危機的關注,當前教育回應生態危機的方式,主要是從 環境教育著手。美國於 1970 年訂定〈環境教育法〉成為環境教育之開端,聯合 國亦擬定國際環境教育計畫(吳鈴筑,2009)。在各方對於環境議題的熱切關注 下,我國教育界也做出回應,1987 年衛生署環境保護局升格為行政院環境保護. . 1 .

(14) . 署,開始推行環境教育,1990 年教育部成立環境保護小組,加強各級教育機關 之環境保育工作,而現今之環境教育則以 2002 年之〈環境基本法〉以及 2010 年之〈環境教育法〉為主要依據,強調人與社會環境依存之關連以及生態平衡、 永續等重要概念(吳鈴筑,2009)。但是檢視我國現今之環境教育,卻發現仍有 諸多問題,如法條多為宣示性條文、參與機關繁雜、經費編列困難等,然而真正 根本的問題則在於教育的落實上未能讓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理念深植人心(吳鈴 筑,2009)。舉例而言,學生雖然在學校中習得資源回收等知識,也知道石油、 木材等消耗有其危機,但在生活中卻仍難放棄自身的舒適,持續的享用、耗用資 源,簡短來說,便是永續知能從未真正進入到信念、意識層面,因此在表層的法 規建構下,如何進行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對於自然環境所持有之根深柢固意識型 態的轉換實為首要之問題。 美國教育學者 Bowers 便對此面向進行更為深層之哲學反思,其超越了環境 教育論述的限制,而深入審視當代教育之所以無法適當回應生態危機,是否是因 為當代教育本身所主導的重要概念,如自主個人的培養、理性能力的精進、進步 的追求,在本質上無助於生態永續,透過對當代教育之批判,發掘當代教育與生 態危機之癥結。不同於環境教育對於環境保育知能的關注,Bowers 所探究的重 點在於不利生態永續之文化以及其預設形塑個人意識過程中語言扮演的角色,並 從此一角度思考生態永續文化型態以及意識之轉換,發展其生態教育之核心理念, 經由生態教育改革的相關論述,凸顯出其不同於當代主流路線,更富生態關懷之 教育理想。 從本研究所關注之主要問題:「教育如何有助受教者在信念層次進行永續思 維的轉變」來看,Bowers 對於當代教育與生態永續之根本癥結的探討,以及其 別開蹊徑之文化、語言的探究,展現出其對於社群、價值、生態等議題的重視。 而其對於教育中主流文化預設的洞見以及教育過程中語言運作的省思或許有助 於當代教育對於生態危機做出適當回應。因此,本研究擬藉由理解 Bowers 生態. . 2 .

(15) . 教育理論之內涵,並分析其在教育議題上的論述,以檢視教育對於生態危機之影 響,充實我國教育在生態面向之探究。.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Bowers 針對當前教育主流之自由主義理念的問題及其對於生態危機的 助長所進行之批判值得深入探討. 前述問題背景中提出當前環境教育的問題在於無法深入至信念層次,進行永 續思維的轉換,Bowers 進一步觀察到環境教育事實上是附加式的,其問題來自 於一般教育中更為深層的非永續性,因此必須從一般教育進行考察。 Bowers 生長的時代正是人類科技突飛猛進,生態問題卻也日益嚴重的時期, 此時的美國教育深受自由主義的影響,自由主義教育學者的語言如同教育實踐的 指南針(Bowers, 1987)。自由主義所隱含之四大預設(江宜樺,1998):個人主 義、平等主義、普遍主義、改良主義,深化至教育的政策、課程、教學之中。而 我國教育受到美國影響極深,諸如個人在升學考試中的競爭、教育機會均等的追 求、重視知識的普遍性論述、期待教育改革推動社會進步等,均顯現出上述預設 在我國教育的發揚。 現代教育依循自由主義之理想崇尚自傳統中解放之自由、科學象徵的進步以 及生活的改善,然而 Bowers 則觀察到現代化、進步等意涵下,受自由主義影響 的當代教育很弔詭的與消費、工業文化相應和,在 G. Bateson 心智生態學理論的 影響下,Bowers 從生存的基本單位應是環境此一角度出發,認為教育中自由主 義之理念在當代已出現問題(Bowers, 1993b)。對於自由主義教育的非永續性之批 判成為了 Bowers 教育生態思想之基石。 . 3 .

(16) . Bowers(1974)認為對於當前教育應如何面對生態危機之探究,必須從助長生 態危機之文化型態以及文化型態之下其文化預設透過教育過程中語言的運作影 響受教者之意識兩大面向著手。為探究 Bowers 對於自由主義教育之非永續性的 分析,本研究將藉由考察 Bowers 身處之時代脈絡以及學思淵源,以理解其對當 代教育之非永續性的批判,並藉以說明 Bowers 學說定位及其文化與語言相關論 述的開展,釐清其思想脈絡,以有助理解其生態教育思想內涵。. 貳、藉由對 Bowers 永續文化觀的分析,有助於理解生態永續之文化型態, 以及當前消費文化預設與生態危機之關連. Bowers(1987)指出當前教育所面臨之挑戰為社會生態的理解以及個人的養 育,而社會生態以至於自然環境之生態危機的根源則為經濟、技術以及個人的短 視近利,此即為當前消費文化的主要特徵。因此對於教育中助長生態危機之文化 預設的理解,則必須針對消費文化進行反思,並以有助於生態永續之文化型態作 為教育之核心。 當代消費文化之內涵相當複雜,其與工業生產、資本主義、自由市場、全球 化等概念均有所關連,自二次大戰前之工業時代到現今全球資本主義時代,人們 面臨經濟體制、社會結構、生活方式等層面之重大變遷,有人認為消費文化造就 了更大程度的平等與個人自由,但也有人批判其導致了意識型態的控制 (Featherstone, 1991)。然而,在更大程度的平等與個人自由之理念的背後,潛藏 著人類對於物質慾望的需求,每個人都可以依據其收入滿足慾望,而個人競爭力 的增加則代表著慾望滿足等級的提升。然而在提昇個人生活舒適度的背後,環境 資源的消耗則被忽略,消費文化的意識型態也隨著經濟的全球化而壓迫其他的在 地文化,造成文化型態的單一化。. . 4 .

(17) . Bowers(1974)點出當前社會最大的問題即為生產與消耗的無盡成長,且因為 科技而成為可能,也因此消費文化的捍衛者在面對生態危機時也傾向於運用科技 來解決問題,然而卻忽略了科技背後之意識型態仍為人類中心論之預設所建構, 也因此無助於生態問題。Bowers 反思消費文化對於生態之破壞,並提出文化共 有(commons)之有助於生態永續的文化型態,本文擬藉由分析 Bowers 對消費 文化的反思以及有助永續之文化共有概念,理解有助於生態永續之文化預設,並 深入探究永續文化之意涵及其與當前主流意識型態之關連,以及兩種不同之文化 型態之下,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徹底理解 Bowers 所提出之永續文化觀如何有助 於生態永續。. 參、藉由 Bowers 生態教育思想對於教育語言的分析,有助於理解教育過程 中語言對於世界觀之形塑,藉以形成有助生態永續之意識. 在永續文化觀的探討之後,則需反思消費文化是如何藉由教育強化,進而回 頭影響受教者意識,為此,必須理解的是文化預設如何在教育過程中形塑受教者 之思維,現今對此主題有關之探究主要在於社會化的相關分析,然而 Bowers(1974) 認為過往社會化的分析忽略的學生的意識層面,因此必須從社會化與學生意識之 間的溝通過程即語言著手。 學生的社會化主要發生於教室之中,教室教學過程包含教師教學和班級經營、 學生學習、教室文化環境等面向,而其形式則隨著主流的思想預設不斷改變。現 今美國教室型態的形塑主要源自於二十世紀幾個影響教育甚鉅的重大變革,包括 標準化測驗方式的精進、商業管理模式的引入、教學機器的採用等(Tyack & Cuban, 1999)。並希望藉此有效檢視教學成果、強化教師的專業、提昇學生學習 的效率,而美國強大的國力也使世界各國群起效法,台灣自然也在此風潮之中。. . 5 .

(18) . 但是此種教室型態並非沒有缺陷,諸如競爭導向的強化、學習內容的偏狹、 管理模式的非人性化,均使得教室內外問題不斷。除了表面的衝突之外,現今的 教室教學過程是否能夠解決現代化的弊病且有效回應生態危機,則是更為深入的 問題,值得進一步分析。 關於教室教學的問題,Bowers(1990)指出,現今教室的經營典範包含技術的 模式,而此一模式可追溯至 F. Bacon(知識關乎力量、效用、工業)、Descartes (機械式宇宙觀)、I. Newton 等人的思想。逐漸演變為現代化之對於人、環境 和社會的機械式思維。在此一思維預設之下,成為技術導向且是男性為主,目的 在於鼓勵學生的個人發展。語言和知識的偽中立性造成了教室之中顯性和隱性、 高位和低位知識的存在,在造就自主個人的同時也對生態意識造成危害(Bowers, 1995)。 Bowers 從語言的角度對於上述問題進行探討,分別指出當代教育語言的非 永續性,並從隱喻的角度來談論語言、文化預設與個人意識的關聯。本研究將深 入探究 Bowers 對於語言隱喻本質的分析,以理解語言形塑學生意識之過程,並 探求語言隱喻在 Bowers 的思想中是如何有助生態永續。. 肆、Bowers 生態教育之論述,在當前環境教育改革理念中,獨具特色,其 深入分析,有裨於未來教育改革之反思. 生態危機為一跨國性之問題,台灣隨著工業發展對於生態環境的破壞也日益 嚴重,經典雜誌於 2007 年針對學者專家做出的訪問歸納出台灣最為急迫之生態 危機有五大類,分別為水資源不足、生態系統改變、空氣汙染、洪水加劇及乾旱 惡化,另外有多份報告指出台灣已面臨生態上前所未有之挑戰,如學者指出台灣 在二十世紀的百年氣候暖化速率約為全球平均值的兩倍,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 . 6 .

(19) . 究中心調查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為全球第四等,在在顯示出在台灣,生態問題是 亟需面對的(林日揚,2007)。 然而台灣面對生態危機所實施之環境教育除了第一節所敘述之問題外,若要 從根本檢視其為何無助於生態永續意識之轉換,則必須理解環境教育之流變與內 涵,汪靜明(2003)指出生態學是環境教育的基礎,而生態學主要源自於自然史、 博物學與生物學等領域,其中的生態系統概念如今已應用於地理、農業、環境科 學等學科。從上述可以看出,環境教育主要的討論範圍多屬於科學領域, Bowers(2011b)則指出此一環境教育之科學傳統,導致現今環境教育之邊緣化, 成為諸多科目之一,無法獲得非科學教師的重視,而環境教育本身對於文化預設 以及語言隱喻的忽視也導致其無法延伸至意識覺知的範圍。 因此 Bowers 基於生態教育理論之觀點,對於教育改革進行論述。他認為添 加式的環境教育仍承繼著過往教育的非永續性,教育改革必須是全面的,且真正 的與消費/工業導向,以及經濟和科技全球化根源之殖民地式的學術全球化教育 決裂(Bowers, 2011a)。光是政策的改變在面對生態危機時並不足夠,重要的是必 須提昇環境運動中的教育意識,並促使新型態的環境運動誕生(Bowers, 1997)。 本研究擬藉由總結 Bowers 生態教育理念的內涵,並分析 Bowers 所指出之環境 教育的缺失,並透過其所建議之本質與目的,課程、教師三大面向,探討落實之 途徑,並提出對於當代教育培育生態永續意識之啟示。. 綜上所述,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可分為下列四點:. 一、探究 Bowers 對當代教育隱含之非永續性的反省與批判 二、理解 Bowers 生態教育思想中有助於生態永續之文化型態 三、分析 Bowers 生態教育思想中的語言運作. . 7 .

(20) . 四、透過 Bowers 生態教育思想中教育改革理念的論述,獲得我國現今教育之啟 示. 第三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關懷的問題為面對生態危機,教育應當如何回應。並擬藉由探究 生態教育學者 Bowers 所提倡之生態教育理論,獲致對於我國環境教育內涵之啟 示。為了達成此一目的,有兩個面向必須兼顧,一為對 Bowers 之生態教育理論 的深度理解,另一則為對我國環境教育內涵的省思。基於上述原因,本研究選擇 哲學詮釋學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尤以 Gadamer 的詮釋學為主。 在 Gadamer 的詮釋學中,對被解釋對象之先前認識使得理解成為可能,而 所謂真正的理解,則發生在解釋者以及被解釋者雙方所處之歷史背景交融時,才 會出現(游家政,1993)。因此在理解 Bowers 生態教育理論之前,釐清其思想 肇因為首要之務,以此獲得先前的理解。在 Gadamer 的詮釋學觀點中,包含四 項組成要素:一、先前的理解(Vorstruktur oder Vorverständnis),意指對於被解 釋對象的先前認識。二、真理的經驗(Erfahrung von Wahrheit),理解並不是個 別生命的再現,強調理解與事物之間的一致性。三、視野的交融(Verschmelzen von Horizonten),解釋者透過語言運作,融和過去和現在之歷史視野,窮究真 實意義。四、運用(Applikation),理解本身即為歷史事件,且是詮釋過程中不 可分割之整體,理解與運用的考慮是同時並進的(楊深坑,1988)。Gadamer 特別重視歷史意識,理解者的本身受到歷史所制約,在自覺此一制約後,透過語 言作為媒介,產生過去與現在永無止盡的溝通歷程,獲得新的意義(楊深坑, 1988)。. . 8 .

(21) . 在上述概念之下,本研究主要藉由文本閱讀以及使用電子郵件與 Bowers 進 行聯繫,以 Bowers 提出生態教育理論時之美國教育情境,Bowers 的思想淵源, 以及 Bowers 對當時代教育之批判作為先前理解,以理解其理論建構之緣由。了 解其思想之背景脈絡後,分析出其對於永續文化以及教育語言之觀點,以進一步 釐清 Bowers 生態教育改革之目標以及其中教師和課程理念之內涵。最後參照台 灣面對生態危機之教育情況,融入研究者身處之台灣教育視野,在理解與反思中 獲得我國教育之啟示。研究方法與架構如下圖所示。. . 9 .

(22) . Bowers 生態教育理論歷史視野 . 一、思想背景與淵源 二、美國當代教育無助於生態永續 . . 詮 釋. Bowers 理念 . 理. 文化共有以及教育語言分. 解 . 析建構生態永續教育 . 研 究. . 者 與. . 永續文化觀 . 教育語言與學生思維 . . 被 研 究. . 者 生 態教 育改 革:本質 與 目的,課 程與 教師 . 視 野 交. . 融 . 台灣歷史視野 圖 1-1 本研究使用方法與主題架構圖 .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繪製 . 10 .

(23) .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資料. 本研究主要著眼於 Bowers 從文化面向對於生態教育改革的探討,以 Bowers 之著作與文章為研究資料。其中,又以《貝特森理念、生態智慧以及教育改革之 觀點》「Perspectives on the Ideas of Gregory Bateson, Ecological Intelligence, and Educational Reforms」、《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改革:如何在師資培育以及課程研 究中引介生態永續改革》「Educational Reforms for the 21st Century: How to Introduce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Reforms in Teacher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Studies」以及《邁向未來:關注文化共有以及生態/文化危機之語言根源的教育 改革》 「The Way Forward: Educational Reforms that Focus on the Cultural Commons and the Linguistic Roots of the Ecological/Cultural Crises」三本著作為主要深入分 析的材料,第一本是 Bowers 藉由 Bateson 理論對於語言隱喻以及生態智慧 (Ecological Intelligence)之概念進行深入闡述,並論及其在教育改革中的意涵, 由於 Bowers 受 Bateson 思想影響甚深,其自謂應用 Bateson 之理念以精緻並深化 文化、語言、思想之理論,建構非人類中心論的概念,而 Bateson 之理念亦是其 批判自由主義教育之根源(Bowers, 1993b)。因此為理解 Bowers 思想之重要閱讀 資料。而第二本則將生態與文化之教育改革聚焦至教師以及課程面向,並論及共 有(commons)此一生態永續之重要概念如何呈現於教育之中,本研究擬藉由對 於本書之探究理解生態永續議題之文化層面與教育的關聯。第三本是目前 Bowers 最新之著作,總結其生態教育理念的兩大核心:文化和語言之概念,並 探討其在教育上的意義與對永續教育的啟示。除了上述三本著作,本研究從研究 目的出發,亦參考 Bowers 其他相關著作與多篇文章以求理解之正確與深入。 就研究目的一:Bowers 對教育問題與生態危機的反省與批判而言,本研究 主要參考《自由的文化素養》「Cultural Literacy for Freedom」、《理論的預設: 文化變遷的教育和政治》「The Promise of Theory: Educa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 11 .

(24) . Cultural Change」以及《教育後自由主義的要素》 「Elements of a Post-Liberal Theory of Education」。《自由的文化素養》中,談及教育過程中社會化和學生意識養 成之關係,並概述當代社會問題,認為當代教育之潮流無助於回應社會問題,同 時也無法使得學生成熟,以此推論出文化素養教育的重要性。本研究第二章關注 上述重點,理解其以文化作為教育改革基礎之原因,並嘗試從文中論述了解 Bowers 對於當代教育所面臨之問題的看法。《理論的預設:文化變遷的教育和 政治》中探討當代教育中的現代性特質及其對文化素養的排斥作用,本研究第二 章的主要重點便在於 Bowers 對當代教育本身之非永續性的看法,此便與當代教 育的現代性特質緊密相關。《教育後自由主義的要素》中則討論自由主義所隱含 之預設對於當代教育以及教育學者的影響,並反思保守主義的意涵,最後提出生 態區域論的刺激。本研究第二章試圖從其對於自由主義教育改革學者的批判以及 保守主義之觀點釐清其立場,作為後續章節論述之基礎。 . 目的二:對 Bowers 永續文化觀之分析,本研究主要參考《振興共有:反抗. 或肯定的文化與教育措施》「Revitalizing the Commons: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Sites of Resistance and Affirmation」 、 《謹慎的保守主義》 「Mindful conservatism」。 《振興共有:反抗或肯定的文化與教育措施》中,Bowers 對於共有(commons) 此一有別於當代文化之文化模式有深入分析,談及共有中的社群中心導向,並將 共有視為其教育改革中至關重要的一環。而本研究第三章探討共有的部分以及第 五章對於教育改革的分析均參考此書之觀點。《謹慎的保守主義》檢驗了潛藏在 現今科學技術之下的古典自由主義預設,以及科技、工業之歷史的連結,並對於 保守主義的本質進行反思,提出保守主義和生態永續之間的關聯。本研究第三章 所探討之議題與此有關,借以理解 Bowers 為何視文化保存為減緩生態危機或是 促進生態保存之要素,此亦為本研究關注之核心,即文化與生態永續之關聯。 . 對於目的三:Bowers 教育語言觀之探究,本研究參考《回應的教學:語言、. 文化和思維之教室圖像的生態取徑》「Responsive Teaching: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Classroom Patterns of Language, Culture, and Thought」、《數位教育 . 12 .

(25) . 的文化面向:理解科技的非中立特質》「Th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Understanding the Non-Neutrality of Technology」。《回應的教學:語 言、文化和思維之教室圖像的生態取徑》一書乃 Bowers 與 Flinders 合著之作品, 主要探討教育本身所具有的文化、語言特質,以及語言在學生思維形塑過程之作 用,此即為本研究第四章所欲探討之主題。《數位教育的文化面向:理解科技的 非中立特質》探究當代教育對於科技的接受與使用,並更為深入的反思科技本身 所蘊含之語言特質,是如何符應並強化了當代教育本有之語言。本研究第四章便 參考此資料,藉由對當代教育語言的反思帶出永續語言的探討。 至於目的四:透過 Bowers 生態教育理論獲得我國教育之啟示的部份,便是 參考前述三本主要研究材料,尤其是《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改革:如何在師資培育 以及課程研究中引介生態永續改革》以及《邁向未來:關注文化共有以及生態/ 文化危機之語言根源的教育改革》貳書,總結各章節之研究,以求徹底理解 Bowers 生態教育的改革理念。 . . . 13 .

(26) . . . 14 .

(27) . 第二章 Bowers 生態教育思想形成背景及對當代教育 的批判. Bowers 提出之生態教育理論關注於教育過程中有助於生態永續之意識的培 養以削弱對消費文化的依賴。本章首先描述當時社會與教育景況,並分析 Bowers 的思想淵源, 接下來則是 Bowers 對於當代教育的反思,並進一步釐清其思想定 位與理論發展方向,以說明 Bowers 生態教育思想之形成背景。. 第一節 當代美國社會與教育環境的影響. 壹、七〇年代以來美國教育發展趨勢. 1960 年代,美國社會由於越戰、民權運動等事件瀰漫著對立與衝突之氣氛, 並在邁入 1970 年代之後逐漸消解,取而代之的,是經濟上的衰退以及生活方式 的改變。在這段時期之中,美國社會出現各類激進之社會運動,傳統道德、倫理 規範受到強烈挑戰。 在增強國力之理念下,R. Reagan 以新保守主義之立場推行其政策,諸如減 少社會福利支出,縮小政府對企業的管束,恢復美國傳統之價值觀,如自由、平 等、道德、宗教等,以重振美國之國力(劉思良,2004)。在教育上,同樣以此 為訴求,也造成了影響持續至今的重大教育改革。在 1960 到 1970 年代,教育改 革此一概念所浮現出的圖像是與正規教育不同的。 1920 到 1950 年代之間的教 育改革具有進步主義理念,較為開放,且具有人文氣息(Gutek, 2000)。 隨著國. . 15 .

(28) . 內外政治、經濟情勢的改變,教育改革的意義在 1970 到 1980 年代也有所變化, 從原先的自由特性漸漸趨於保守。代表的是使學校更有架構、管理更有效率、注 重基本能力和學科(Gutek, 2000)。此一方向也顯現在 1980 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改 革報告書,即《國家在危機中》(The Nation at Risk)。由於 1980 年前後,世界 其他強權如日本在製造業生產力上超越美國,而在對於教育事實的揭露下,如美 國學生學業成績在國際排名的落後、高比例的功能性文盲、標準化測驗的低成績 等,促成對卓越的追求。R. Reagan 總統在 1983 年針對《國家在危機中》報告書 呼籲全美協力進行教育改革以挽救國家,提出加強基本學科、加強各州對教育的 努力等建議。卓越的追求可分為下列幾個層面:就學生來說,卓越意味著個人達 到測驗所顯示之個人能力的範圍;對學校來說,則是竭盡所能幫助學生達到所設 之期望和目標;就教師而言卓越象徵職前訓練以及成果評鑑的重要;課程上則以 數學、科學、電腦為加強目標。工商業所採用之績效責任制也在此一時期的教育 改革中有所迴響。隨著上述建議之實踐以及隨後之相關教育改革,均引領美國教 育走向現代化、卓越目標之發展(林寶山,1991)。 綜觀上述教育改革之發展,Gutek(1986)指出從 1960 到 1980 年代,教育改 革的鐘擺從自由-進步主義擺盪至新保守以及菁粹主義。新保守主義在經濟上的 主張與古典自由主義相似,而其對於傳統價值、基本能力之訴求則從國家報告以 及改革運動中對於課程教材革新、學校行政效率、基本知識的能力測驗之重視可 以窺見。但是 Gutek 亦強調新保守主義的優勢是有限的,並不像先前之自由-進 步主義一般,在對教育的影響上獲得全盤的勝利,以致於追求卓越的教育改革也 必須透過個人學習的卓越。在國家掌控之教育改革表層的變動下,個人自主、進 步信念等自由主義理念並未改變,自由主義之暗流仍普及於其中。總而言之,1980 年代以來,教育之景況主要表現出國家對於畢業生的學術標準之要求,許多州也 建立老師的能力測驗,對於效率之重視影響學校行政。此外此一時期也持續受到 電腦和其他教育技術的衝擊,電腦讀寫代替了傳統的讀寫,成為教育的主要潮流 之一(Gutek, 2000),對於國家力量以及個人卓越的追求也持續到今日。 . 16 .

(29) . 貳、六〇年代生態運動的興起. 除了國家經濟力量以及教育對於卓越的追求外,六零年代晚期到七零年代在 美國社會中最受注目並促使政府有所回應的是生態運動。生態運動的興起有其複 雜的原因,以下歸類出三個面向。第一是科學界對於生態危機的相關論述,此一 時期環境問題日趨嚴重,科學界於是開始發出警告,在一連串相關的著作中, R. Carson 的作品是最有力的導火線之一,提出了殺蟲劑對於生態的破壞。其後 羅馬俱樂部(Club of Rome)出版的《成長極限》(The Limits to Growth),則 關心人類經濟活動所造成的資源消耗。這些著作促使著美國人開始注意到生態環 境的脆弱以及資源保存的重要性(鐘丁茂、徐雪麗,2007)。第二個面向是六零 年代時社會的動盪環境,此一環境孕育了之後生態運動中重要的生態主義者。在 此一時期,許多年輕人崇尚著反文化(counter-cultural),他們留著長髮,穿著 紮染的嬉皮服飾,聽著搖滾樂團如 Pink Floyd,反叛著傳統價值並高呼回到自然, 同時此一時期許多美國人投身於社會運動,其中民主黨參議員 G. Nelson 便在往 後促成了地球日(Earth Day)的誕生(Stefoff, 1995)。除了上述兩個面向外,P. Shabecoff(1993/1997)指出環境問題開始受到關注事實上是因為二戰之後富裕的 美國人有著更多的閒暇時光,且對於死亡有著更大的恐懼,熱愛運動的中產階級 白人支持生態運動,且為了有毒物質對生活的威脅而憤怒。綜上可知,生態運動 興起之原因並非起源一單一事件,而 1970 年四月二十二日的地球日則開啟了往 後相關環境保育法規和相關聯盟的推動。 鐘丁茂和徐雪麗(2007)指出,地球日是生態主義的分水嶺,而 1972 年聯 合國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進而促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之成立,則是生 態主義重要的里程碑。這使得往後的哲學家、生態學家、科學家和政治家投身生 態運動,並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運動的方向。隨後聯合國、OECD、歐盟、和許. . 17 .

(30) . 多國家的政府和非政府組織,便開始推動全球化的環境改革。美國政府對於生態 運動的態度以保存主義(Conservationalism)為主,此一思想主張可以利用自然 資源,但必須是合理的,以供永續的利用(楊冠政,1997),但在國家經濟成長 必須建立於生產、消費的增加的前提下,保存主義中自然資源的利用也多出了些 許曖昧的空間。也因此,此一時期之生態運動主要的成就在於環境法規體系的建 立、且喚起了大眾對於生態危機的關注,但是仍無法脫離生態危機最根本的問題, 即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之間的斡旋,以及人類舒適生活的滿足與減少資源消耗間 的掙扎,以致於雖然人們肯定環境價值,卻仍難以徹底達成生態運動之理念。 Bowers 在上述之時代背景下發展其生態教育理論,他認為在六零年代興起 之生態運動中,保存一詞是此一政治運動中主要的隱喻,雖然生態運動喚醒了美 國人對於無止盡生長的迷思,但是卻缺乏對於文化深層問題之激進反思所需要的 精細概念(Bowers, 1987)。在環境問題受到重視以及生態運動的蓬勃發展之下, Bowers 對於美國教育進行探究,指出美國教育蘊含之文化內涵在根本上難以解 決生態危機,甚至是助長生態危機的要素之一。. 第二節 Bowers 思想淵源分析 1. 壹、生態運動對 Bowers 的影響 . . . 先前已談及生態運動的興起與內涵,及其在社會上掀起的波瀾,在生態運動. 的相關著作中,又以羅馬俱樂部之報告書,以及 Aldo Leopold 之土地倫理觀念對 Bowers 影響最深。. 1 . 本節資料來自筆者與 Bowers 教授的通信 羅馬俱樂部的相關資料可在其官方網站查詢:http://www.clubofrome.org/ 3 現已改成 RWCTIC 4 Bateson 18 以 Pavlov 對於狗的著名實驗為例,其認為若是在一支受過訓練的狗面前,用隨機方式 2 .

(31) . 一、羅馬俱樂部報告書對 Bowers 的影響 . 羅馬俱樂部2成立於 1968 年,是以義大利工業學家 Aurelio Peccei 和蘇格蘭科. 學家 Alexander King 以及其他政治、經濟、科學等領域之學者所組成的全球智庫, 其目標為促進人類以及地球之更美好的未來,並依此目標探討影響人類及地球未 來之嚴重問題,尋求解決方案。羅馬俱樂部目前主要的活動包括每年一次的國際 學術研討會、制定執行人類困境研究計畫,以及出版研究報告或學術著作。而其 最著名之著作為 1972 年發表的第一份研究報告《成長極限》 「Limit to Growth」。 . 《成長極限》(Meadows, Ronders, Meadows, 2004/2007)主要探討的是在地球. 生態限制的前提下經濟增長的問題。生態限制包括自然資源的多寡以及環境吸收 廢棄物的能力,報告中呈現出當前人口和經濟的成長已經超過地球承載能力。所 謂的極限,意味的便是「當成長超過負載」的情況。此一報告最為關注的是生態 衝擊的問題,並對於科技萬能論調有所質疑,認為成長極限問題取決於人們的生 活習慣。此一觀念構成了 Bowers 在思索生態問題以及解方時相當重要的一部分, 也導致其對於科技典範之環境教育有所質疑,而將焦點放至於文化的永續性。 二、Leopold 土地倫理觀對 Bowers 的影響 . Leopold 於 1966 年出版的名著《沙郡年記》(A Sand County Almanac)被. 譽為環境運動聖經,本書包括了 Leopold 在小木屋中的四季觀察短文、職業生涯 中在不同地方有關自然資源保護之經驗,最後則是土地倫理相關思想。 . 所謂的土地倫理,在 Leopold(1966/2001)的論述中,是以生態學的角度對於. 倫理規範進行探究,其認為早期的倫理規範主要在於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區 分社會行為以及反社會行為,但直到今日,人們均尚未處理到人與土地的關係, 2 . 羅馬俱樂部的相關資料可在其官方網站查詢:http://www.clubofrome.org/ . 19 .

(32) . 以及人與土地上其他動植物的關係,土地仍然被視為財產,人和土地的關係是經 濟性的。 . 基於此一關懷,Leopold(1966/2001: 325)倡言土地倫理的意義在於「使智人. 從土地-集群之征服者,變成土地-集群的一般成員和公民」。此一意義所代表 的便是人對於集群內成員以及所身處之集群的尊重。在 Leopold 土地倫理觀的影 響下,Bowers 對物種、棲地、語言、文化之多樣性的保存有著強烈興趣,也促 使其對於原住民文化的生態實踐進行探究。 貳、P. Berger、T. Luckmann 社會學研究以及 G. Bateson 生態智慧理論的影 響. 一、Berger 和 Luckmann 社會學研究對 Bowers 的影響 Bowers 認為 Berger 和 Luckmann 所著作之《社會實在之建構》(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對於其早期思想的發展有著最為重大的影響,Berger 和 Luckmann(1967)在著作中探究社會實在的建構、個人社會化以及個人對於社會知 識之擷取等議題,語言在這些議題之間運作並產生作用。在其論點中,個人意識 的意向性彰顯出個人社會化的解釋、想像與記憶能力,且反映出個人先前經驗的 影響,對於外界的認知往往處於理所當然、為反思的層面。 . Bowers(1984)指出教育過程中文化信念與個人意識之間如何互動可藉由. Berger 和 Luckmann 的相關理論獲得初步的解答。Bowers(1984: 34-44)從 Schutz、 Berger 以及 Luckmann 的理論中擷取五個要點解釋文化信念與個人意識之間的關 係,以下針對此五點進行分析如下:. . 20 .

(33) . (一)社會實在是透過溝通而分享、維持並持續的研商:從此點可以看出,文化 信念與個人意識之間的互動基礎為溝通,也就是語言,人們藉由語言分享對於情 境的定義,語言也做為媒介溝通對事物不同的理解。 (二)透過互為主體的個人自我社會化,建立自傳式的獨特形式,這種形式可作 為評定每日生活意義的解釋法則:個人自我並非單方面的成長與形構,而是透過 與他人溝通之定義和預設的內化而構成互為主體之自我,在此形構的過程中,文 化信念透過語言符碼化,使得個人意識的成長成為可能。 (三)每日生活的社會世界大多是個人學習或是經驗所得,作為實在的、自然不 可避免的秩序:這種對日常世界之自然態度是個人視為理所當然的經驗著。上述 兩點澄清了文化透過語言形塑個人意識,在此則指出此一個人意識將所學習到的 定義與預設作為日常生活的根本,同時也以此解釋架構解釋不同的文化。 (四)個人的自我概念是透過自己與重要他人互動而建構,個人不僅擷取社會分 享的知識,而且取得對其有關之他人的理解:除了對社會世界的認知之外,語言 也成為了認識他人或是讓自己為他人所認識的重要線索。 (五)人類意識的特徵在於其意向性,此種意識意向性確定社會化的非決定特性: 最後此點之說明避免了社會化的決定論,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個人意識永遠包含 著對於某事物的覺知,也成為了每個人面對相同情況時做出的不同選擇,如此一 來文化的動態才能發生,個人思維也才有變化的可能。 在上述論點的啟發下,Bowers 認為文化信念轉化為個人意識的過程中,其 間的線索便是語言,而語言不只作為兩者的連結,同時也是對於世界、個人的定 義和理解,且在溝通的過程中,文化與個人均獲得確立、延續或是改變。而對於 Bowers 來說,教育所提供的是個人意識養成初步,也是主要的場所,除了學校 環境的特殊性之外,個人在就學時如 Erikson 對於人類發展的研究,正值生長的 重要階段,學生可在教育過程中體驗並獲得檢驗文化信念的機會,因此教育語言 遂成為永續文化與文化團體成員之思維模式和價值觀之間連結的關鍵。Bowers . 21 .

(34) . 認為人們的思維模式以及價值觀往往被一般人視為是理所當然的,卻忽略了個人 意識所做出的選擇事實上受到語言所承載之過往思維所影響,導致對於平日習慣 使用之概念的錯誤理解。 二、Bateson 生態智慧理論對 Bowers 的影響 在早期受到 Berger 和 Luckmann 理論的啟發下,Bowers 對於語言研究有所 關注,且欲進一步探究其隱喻本質,因此 1970 年代中期,Bowers 開始研究 Bateson 對於語言隱喻以及生態智慧的相關理論。 . Bateson 的研究涉及多種領域,但其最為關注的則是認識論的問題,他質疑. Descartes 以來主流之心物二元觀點,主張從系統的角度來理解認知的過程,並 藉以探討生態環境的失序問題。Bateson 認為:「我在心智過程的這個範疇裡, 包括了一些現象,而這些現象對大多數的人而言,並不算是思考的過程」(Bateson, & Catherine, 1987: 16)。如同上述心智一詞無法以過往熟悉之方式進行說明,因 此以下將藉由 Bateson 本人列出之心智的判準來理解何謂心智過程,其中的有機 體又是如何認知。 Bateson(2002)列出以下判準作為理解心智之基石,包括以下六個向度: (一)心智是產生互動的各部分或成分的集合:此一判準是 Bateson 心智生態學 之前提,心智功能內存於分化部分間的互動,整體則是交互作用結合所形構而 成。 (二)心智中個部分的互動,是由差異所引發:此一判準描述了各部分之間的關 係,即其互動如何創造心智過程?Bateson 認為在系統中,差異會造成訊息,而 無數的差異中只有少部分會被知覺到而成為訊息,而訊息又會導致下一個差異, 由此構成了心智生態的世界,其中訊息在有機體和環境中漫遊,人類只是其中的 一部分。 . . 22 .

(35) . (三)心智過程需要並進的能量:Bateson 強調差異並不是能量,然而所有的過 程都需要能量,因此探討能量是有必要的。在心智生態的討論中,能量與反應有 關,Bateson 以人踢狗作為例子,人踢狗時,確實牛頓運動會起作用,但是狗本 身的能量則促使牠做出反應,因此反應體在事件發生前以具有能量,並成為系統 的動能。 (四)心智過程需要具備做決定的循環鏈:在此一判準中,Bateson 談論的是生 命的求存,在擾動出現時,生命會改變自己適應變化,達成穩定後,再此面對之 後的擾動。根據上述,在一循環系統中,迴路中的任一點所發生的事件所引發之 效應會擴散,而在起源點產生改變。 (五)在心智過程中,差異的效應被視為對先行事件的轉換(將事件編碼): Bateson 用 Korzybski 的地圖/實境(map/territory)隱喻來說明接受訊息與做出反 應之間因與果的差異,意即果不是因。差異所納入之彈性系統則為轉換或編碼。 (六)對轉換過程的描述和分類,皆露出內存於現象中的邏輯類型階序:接續前 一判準所談到之轉換,Bateson 認為當訊息進入心智系統時,會有不同的邏輯類 型,意即當 A 對 B 示意,B 為了接收訊息,便需要吸收另一類的訊息以將 A 的 示意編碼,Bateson 認為這類訊息並非關於 A 和 B,而是一種後設訊息。 在上述心智的過程中,思想、進化、生態、生命、學習之類的現象均發生於 其中,而作為心智系統,不論是有機體、社會文化系統,都需要適應環境,透過 調整而使得自身系統穩定。然而事實上,環境也是心智系統,對於身處於環境的 有機體或是社會文化來說,單獨的過度發展將會破壞整體的穩定,落入雙重束縛, 走向失控。 Bowers 以 Bateson 的心智生態學概念來解釋自身之生態教育理論,曾自云應 用 Bateson 之理念以精緻並深化文化、語言、思想之理論,建構非人類中心論的 概念,而 Bateson 之理念亦是其批判自由主義教育之根源(Bowers, 1993b),在 Bateson 理論的啟發下,Bowers 從隱喻的角度來探討語言所承載之過往的文化預 . 23 .

(36) . 設,以及個人思維與價值觀的形塑,同時也就此一取徑,思索有助永續之生態智 慧的內涵。 參、原住民生態文化研究的影響. Bowers 早期所研究的是原住民生態文化的實踐,包括美國亞利桑那州東南 方印第安部落的 Hopi 族、美國西邊的 Apache 族、祕魯安地思山脈之 Quechua 語系原住民。此一時期的研究包含了 Bowers 思想歷程上的轉折,首先,Bowers 受生態運動影響之下所關注之物種、棲地、語言以及文化多樣性之保存在此一時 期的研究中獲得實踐。第二,Bowers 基於 Berger 和 Luckmann 社會學理論對於 語言的關注,對於原住民生態文化進行語言面向的考察,並且在閱讀關於加拿大 原住民之語言研究的著作中,意識到 P. Freire 教育學所可能隱含的文化殖民問題, 進而藉由 Bateson 相關理論深化其思想。最後,前述曾論及羅馬俱樂部之成長極 限報告書倡言人類生活習慣需要改變,且 Bowers 深受此論點影響,然而在對於 原住民生態文化的研究中,Bowers 更進一步認識到非金錢之生活模式的可能性, 成為 Bowers 日後談論有助永續之文化共有概念的重要啟發。 肆、政治思想史研究對 Bowers 的影響. Bowers 在大學時期所鑽研的是政治思想史,此一時期的思索在日後構成其 看待社會以及教育問題的視野。Bowers 在對於原住民生態文化以及語言相關理 論的探究後,回過頭重新研讀了政治思想史中 E. Burke 的保守主義論述,以及其 他批判抽象意識型態的相關著作。由於對生態、文化、語言之興趣,促使 Bowers 在研讀政治思想史相關著作的同時,意識到自由主義的語言隱含有對於生態、文. . 24 .

(37) . 化和語言來說,不可忽視的重大缺陷,且進一步發現內含重大缺陷之自由主義的 語言,不足以作為教育改革的焦點。自 1990 年代中期,Bowers 開始撰寫有關於 自由主義語言如何邊緣化社群意識的理解,並思索什麼樣的文化共有才能有助於 對環境有著較小的生態衝擊。 . 由上述四點可以看出 Bowers 早期對生態文化的關心,及其過往所研究之政. 治思想史相關論述,構成了之後 Bowers 作為核心關懷之永續性議題。從早期對 Berger 和 Luckmann 社會學的閱讀到後來受 Bateson 理論的啟發,語言成為了 Bowers 主要的研究取徑。而早年對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致使其從意識型態的角 度思索什麼樣的文化共有對於生態環境有著較小的衝擊,也發現主宰政治、經濟 乃至於教育的自由主義語言有著重大的問題,不足以作為教育改革的焦點。以下 將繼續探究 Bowers 對於美國教育中主導之自由主義語言所進行的分析,藉以瞭 解 Bowers 所欲指出之自由主義意識型態的問題為何,且又是如何具有非永續性 之意涵,以至於不足以作為教育改革之焦點。 . 第三節 Bowers 對美國教育的反思. 在 1980 年代時期的作品中,Bowers 將美國教育置放於現代化之脈絡並加以 檢視,意即美國教育對於現代社會之特質與問題的呈現。因此本節首先著重於 Bowers 對美國教育所面臨之挑戰的論述,也就是現代化特性所形塑之當時社會 文化。接下來則將焦點轉至其對於當時教育改革之檢驗,以及對於主流教育理論 的分析。. 壹、Bowers 對美國教育社會文化之分析與改革建議. . 25 .

(38) . Bowers(1984)指出,美國教育所身處的是一傳統信念被邊緣化,並且重新溝 通的時代,將當前教育與具現代化特質之時代背景並列則能檢驗教育的適切性。 現代化本身為一相當複雜之現象,Bowers(1984:9-11)認為應將現代化視為一種西 方的文化支配形式,其歸納出以下特質:第一是改變,改變是造成傳統思維模式 斷裂之基礎,過往學者認為在理性的引導下,改變是朝向良善的結果。如今將改 變視為有益則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經驗的一部分。第二是個人主義之世界觀,其根 本面向為自我表述或是自我實現。第三是進步的信念,此一信念往往與前述之改 變、個人主義有關,自我對於理性的運作可以促進個人的進步,且從過往之泥淖 中解放,因此改變被視為與近不同義。最後則是世俗化,世俗化最初指的是教會 領地與財產的轉移,M. Weber 則將世俗化視為現代世界觀的覺醒,同時,社會 與心靈生活的分離也成為了世俗化的特質之一。 然而,Bowers 真正關切且認為教育應當處理的是上述現代化之概念或價值 如何在將文化傳統邊緣化的過程中所創造之限定的社會文化空間,且必須注意的 是,現代意識看似傾向於邊緣化所有的傳統,甚至包括其自身之傳統,但卻不代 表沒有他們自己的價值導向,Bowers(1984)指出在科技和消費領域,現代化的精 神表現在對創新、效率和市場化的追求,在政治領域,則使得自由和平等理念的 價值最大化。 在對於傳統的質疑下,社會文化信念之變遷加劇,Bowers 以女權運動以及 民權運動為例,說明了在傳統信念的邊緣化之下重新溝通的可能性,也就是說邊 緣化提供了重新建立信念的機會,然而,Bowers(1984)亦指出此一重新溝通之過 程並非完全的開放與平等,事實上,能夠主導溝通的人在美國社會中主要為中產 階級以及經濟與政治菁英,而其對於工作、財富、個人權利、科技等面向的看法 則反映出了前述現代性的價值導向。因此,在此一看似開放的重新溝通過程中, 有一部分人的聲音遭到忽視,然而更多的一部分則是身處於現代性價值導向在溝 通過程中所建立的文化假設而不自知。. . 26 .

(39) . 由於上述原因,Bowers 主張對於當前現代化情境中的教育來說,參與重新 溝通過程之溝通能力應是主要目標之一,此一溝通能力包括對於現代化力量、傳 統信念以及社會關係的理解,除了個人在口說之情境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影響 我們思維模式的相關議題之知識和概念架構。在此必須釐清的是 Bowers 並非希 望找出一條完全替代現代意識之文化,而是著重於理解文化信念中何者應被保存, 何者又應該改變,此一觀點在教育中,即為對文化素養的關注。 Bowers 所呼籲之文化素養教育著重教育過程中社會化以及個人意識培養之 間的關聯,Bowers(1974)認為教育過程在本質上是對話的,藉由對話,學生將他 人的世界觀內化至心中,並將其視為理所當然。當前主流文化之概念地圖也會透 過語言而深刻影響個人意識。因此,在以文化信念之更新與保存為理念的同時, 理解語言和溝通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與文化信念的關聯,便成為了 Bowers 教育 理論的主要架構,而 Bowers 也從此一理念與架構進行對於當代教育的批判。. 貳、Bowers 對美國教育改革之批判. 接續前述 Bowers 對於美國教育所處之情境的分析,以及其認為在現代化的 時代,教育應著重文化素養,以溝通能力為主要目標。Bowers 接下來便從此一 觀點出發,與當時之教育做一比較,以檢視當時的教育對於所處之社會文化來說 是否適當。 Bowers(1974)認為檢驗學校教育中是否有重要的迷思其中一個方法是檢驗 學校之文化預設和解釋與當前社會和環境的差異。因此首先必須對於社會和環境 有所了解,接下來則是檢視教育實務的內涵。除了上一部分所論述之現代性特質 之外,Bowers(1974)指出當前美國社會之最主要的問題是生產和消耗的無止盡成 長,對於環境造成極大威脅,若與他國之消耗水平相較,則此問題將更為明顯, 之所以造成此一情況,科技和助長無限制發展之文化預設是主要的原因。美國的 . 27 .

(40) . 生活水準相當依賴不可再生資源,而當世界上的其他國家想要追上歐美之生活水 準,則勢必也將提高消費以及資源之耗用。Bowers 也以羅馬俱樂部(Club of Rome) 的研究來說明美國社會所建基之科技、消費導向的文化預設對於地球生態系統的 汙染。 指明社會環境之最大問題為生態危機之後,Bowers 回頭對學校教育之內涵 進行檢驗,他指出美國教育當前的面貌形塑於過去三十年的教育改革,雖然許多 人傾向於將學校視為是較為保守的機構,但是學校之中如競爭之個人主義、挑選 菁英的分級制度,則反應出了科技消費社會所依賴之古典自由主義的本質 (Bowers, 1984)。Bowers(1984)提到在美國教育的建構中有許多利益團體提出訴求, 然而其中對於政策和教室實務最有影響力的則是持有自由主義理念以及技術專 家論之教育學者(liberal-technocratic educator)。這些自由-技術論者的理念最 主要顯現在教師培育機構,如在學院階段所採行之注重效率的管理技術,以及其 後一連串促進教室教學與學校行政的相關理論。Bowers(1984)引用 R. Callahan 的 說法,認為自由-技術論者是近年美國教育改革的最前線,而其主要的成就則包 括學科成就測驗的發展、學校經營理論、以及班級行為技術的運用。自由-技術 論者的努力製造出了一連串壓倒性的教育經營和教學技術之系列,如目標管理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 instruction)、 資料導向決策(data-based decision making)、指導教學(direct instruction)、直 接教學課程(DISTAR)、果斷紀律班級經營策略(assertive discipline)。 Bowers 深入分析上述美國近年教育內容中的思維模式,發現其不僅沒有重 視文化素養,反而在現代性對傳統文化的邊緣化過程中,強化了現代意識本身之 價值導向。此一思維模式中的關鍵要素為理論形式中抽象概念的重視,相信社會 經驗應受抽象概念所指導已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態度,伴隨著抽象概念的則是專 業知識擁有者所具有的獨特社會角色(Bowers, 1984)。Bowers(1984: 16)說道:「在 自由-技術教育學者的手中,理論成為了決策過程中權力集中之護身符,所增進 的是控制和預測的效率」,如同指導教學(direct instruction)、直接教學課程 . 28 .

(41) . (DISTAR)等行為修正技術。在此一導向下,削弱了個別文化脈絡下潛在形式 之知識的重要性。 另一個要素則是將改變視為進步,建立在抽象理論之上的改變,在自由-技 術教育學者的思維中,往往象徵的是進步。對於改變就是進步此一說法的辯護往 往奠基在預測和效果之測量,資料成為了效率的證據,如資料導向決策 (data-based decision making)(Bowers, 1984)。 Bowers(1984)指出自由-技術教育學者最主要的目標為將學校理性化,以成 為社會系統之一部分。然而在此一目標之下所汰換掉的卻是個別文化根源,以致 於理性化同時也帶來邊緣化。另外,自由-技術論者將個人視為受環境影響,也 因此在以自我實現為人性最高價值之下,強調人類中心論之世界觀,而將根植於 歷史之知識看成自我疏離和壓迫的根源,也同樣促進了邊緣化。在傳統或是在地 文化信念被邊緣化之後,自由-技術論者的語言所建構之世界,其中包含理性、 進步以及人類中心論之文化預設,則成為了教師與學生新的依賴。 回到前一節最後所論 Bowers 指出自由主義有其重大問題,不足以作為教育 改革的焦點,經由本節之分析,可以歸納出 Bowers 對主導美國教育之自由主義 及其中現代性意識的批判主要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主要有關於美國教育, 或是說自由-技術理念之教育無法回應現代化情境之問題,意即文化素養之層面。 第二個部分則是自由-技術理念之教育事實上分享了與工業消費文化共同的文 化預設,導致與社會環境問題有著極大的差異。就第一部分來說,Bowers 認為 在傳統信念被邊緣化之後,自由-技術論者之語言在教育領域中所建構出的世界 觀與實際生活經驗分離,失去了解釋的能力,以致於成為新壓迫的根源:. 日常經驗以及語言權力之間的不連續性在當語言之隱喻成為虛構的思維 基礎時被強化。談論改變與進步相同、理性化只有與人類之改善有關、 個人主義伴隨著解放,如此一來將很快的失去與真實世界的聯繫。當經 . 29 .

(42) . 驗的複雜性被簡化到極致,則會轉化為新的壓迫根源(Bowers, 1987: 19-20)。. 接下來是第二部分,如前述學校教育內涵中的個人主義、視改變為進步,以 及其他反映出現代性意識之理念,Bowers(1987)認為以上概念隨著日常經驗與理 論解釋架構之分離,而為現代性本身之正當性服務,失去了對於自身文化預設的 反思能力。以至於現代性之文化預設,包括同時作為消費文化預設基礎之部分, 如個人主義、無止盡之進步,在教育過程中均受到忽略且被視為理所當然,可是 卻忘了在地球生態系統瀕臨崩壞的當代,自由-技術論者所促進之現代化意識以 及人類中心世界觀同時也是生態危機的根源之一,生態永續之文化信念的追求才 是當前教育所應重視的課題。 在追溯二十世紀中期之後的教育改革,並批判當時美國教育之後,可以得知 Bowers 所針對的問題在於自由主義之語言一方面邊緣化對文化傳統的理解,造 成虛無氛圍且無助於文化的傳承或反思,一方面代之以消費和工業文化,增強生 態危機。在指出 Bowers 所關懷之主要問題後,必須了解的是 Bowers 是以何立 場看待問題且探尋解方,以下將藉由對 Bowers 思想定位的分析,呈現 Bowers 面對其所關懷之問題時,所採取的立場及研究進路。 . 第四節 Bowers 思想定位分析. . 前述已探討了 Bowers 的思想淵源,且歸納出其核心關懷之自由主義教育的. 問題,以下將就 Bowers 思想定位進行分析,以更為了解其立場與研究進路。一 般對於 Bowers 的研究中,多將其與後自由主義、保守主義、環境主義做出連結, 以下將就這三個立場,對照於 Bowers 的思想脈絡,澄清其思想定位。 . 30 .

(43) . 壹、Bowers 與後自由主義 . 在 Soltis(1985)對 Bowers 的研究中,分析其對於自由主義、個人主義、虛無. 主義的批判,郭實渝(1994)的研究更直接的說明了 Bowers 的後自由主義思想, 關於 Bowers 與後自由主義的關係,以下將分別就 Bowers 對自由主義教育語言 的批判以及後自由主義的意涵進行探究。 一、Bowers 對自由主義教育語言的批判 Bowers 曾對 C. Rogers、J. Dewey、P. Freire、B. F. Skinner 四位學者之教育 理論進行批判,並認為其乃美國教育理論之主流,且都分享了自由主義的預設。 以下將就其中最具爭議之 Bowers 對 Dewey 以及 Freire 的批判進行探討。 (一)Bowers 對 Dewey 所隱含之自由主義語言的批判 Bowers 對於 Dewey 理論之批判主要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Bowers 認為 Dewey 雖然掌握了環境對於個人可塑性之形成的影響,但是仍被自由論述之預設 所控制,在 Dewey 的思想中,認為觀念測試、普遍思維等理性思考過程是行為 的基礎,但卻沒有清楚認識到文化對人類思維和行為的影響。Bowers(1987:118) 析論道:. 即便杜威將實驗方法等同於進步與啟蒙,對於語言社群之認知傳統所內 涵的概念濾器的無知導致杜威無法認識到自己是如何將他時代之文化與 意識型態結合至其理論之中:改變即為進步、理性控制和導引人類事務 的效力、科學方法的力量、社會改造的能力。. . 31 .

(44) . 第二,Dewey 沒有認識到文化知識的隱性形式,以致於建立在結合民主決策 和科學方法之過程上的社會呈現出了邊緣化之特質。Bowers(1987)認為顯性和隱 性形式之理解的互動,發生在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而 Dewey 卻認為知識必須 被視為是有幫助的,並在實驗之情境中透過理性能力而重塑。但是此一看法卻包 含著西方文化偏見,而沒有認識到在世界上,有著截然不同的信念系統,並不是 所有都比科學知識形式低等。 第三,Dewey 對於傳統的理解是錯誤的。Bowers 認為 Dewey 理論中歷史之 作用在於理解今日之問題,雖然 Dewey 重視當下的互動,但是 Bowers 指出事實 上,在 Dewey 的學說中,現在和過去均被支配,真正重要的是成長,當前的重 要性在於提供理念重構的脈絡,然而這種對於成長的重視,卻忽略了文化的持續 性。 (二)Bowers 對 Freire 所隱含之自由主義語言的批判 Bowers 對於 Frerire 的批判主要可分為五點(Bowers, 1987:126-136): 1. Freire 將個人的增能和對話視為信條而失去反思,以致於與真理、進步同義, 進一步來說,Freire 的問題不在於支持批判反思,而是在於他將其視為知識和權 力的唯一合法來源。導致了其無法反思到自身思想中的知識論導向以及意識型態 之迷思。此外,雖然 Freire 重視他人參與之對話,但是個人仍是道德和智識的核 心,Bowers 以此論證對於 Freire 而言,社群與個人之衝突將難以解決。 2. Bowers 對於 Freire 教育理論的第二個批判著眼於 Freire 對於人性的樂觀看法。 Bowers(1987: 130)指出:Freire 假設意識抬升的人們將會不自私的追求共善,心 靈之批判的理性能力與真理、進步和社群站在同一側。卻忽視了批判反思有可能 與自我利益結合,創造出更有力量且破壞社會之個人。 3. Bowers 指出 Freire 理論中隱含的邊緣化意涵,Bowers 批判 Freire 在支持信念 轉化時的態度本質,因為這代表著所有的觀念、價值均被持續的邊緣化,可能導. . 32 .

(45) . 致文化虛無主義的問題。個人命名世界所依據的是自身的批判,然後再持續的邊 緣化,最終成為一沒有意義的世界。 4. Bowers 批判 Freire 沒有認識到文化的隱性影響,Bowers 分析介於顯性和隱性 之意義形式的對話過程,並認為在這樣的過程裡,包括批判反思之顯性理解的成 就引領著信念以及社會實踐的改變,轉而成為隱性理解的一部分,直到被認為有 問題而被批判。而 Freire 對於文化隱性面向的不理解導致其將歷史視為疏離和限 制的根源,同樣的也忽略了不同文化的傳統。以致於西方思維模式的偏見嵌入在 Freire 思維之中,像是讀寫大於口語。 5. Freire 將語言的複雜性過度簡化,沒有認識到語言作為文化認識範疇之承載者。 Bowers 指出,就算語言在溝通中表述出新的意義,或是指明了新的關連,都仍 持續包含有未曾意識到的影響思維之力量,而這樣的力量也呈現在上述 Freire 所 使用之遭到批判的語言之中。 . 事實上,Bowers 對於上述學者的批判是極具爭議的,像是 Greenwood(2008). 就其對批判教育學之批判進行探究,提出 Bowers 對批判教育學的拒斥會使環境 教育有所限制,且認為 Bowers 和 Freire 的理念有其共通處。Houston 和 McLaren(2005)同樣針對 Bowers 對批判教育學之批判進行回應,認為 Bowers 將 歷史、經濟和文化脈絡想的過於簡單。曲解了批判教育學在生態正義上的探討。 另外,McLaren(2007)進一步質疑 Bowers 對傳統文化的看法,認為傳統文化才能 實現永續概念此一說法是有疑義的,而批判教育學的重點在於資本主義持續對環 境造成危害,如 Freire 所強調對於世界的重新想像、點化及創建,而非適應。由 此可知一般對於 Dewey 以及 Freire 的研究,都不會將其歸類為自由主義者,因 此 Bowers 的批判看起來是模糊且激進的。然而若對應於 Bowers 思想淵源來看, 便可較為理解其所批判之焦點,以及隨之帶出的後自由主義立場。 . 二、Bowers 的後自由主義意涵 . 33 .

(46) . . 從 Bowers 的思想淵源可以看出其對於自由主義的關注是來自於學生時代對. 政治思想史的研究,然而要注意的是在對於自由主義進行批判之前,Bowers 所 關懷的乃是生態文化的議題,而且是採用語言作為研究途徑。由此可知 Bowers 並非直接的批判自由主義,而是探討其中不利於生態、文化的語言,也就是說自 由主義語言的問題在於其不利於生態文化的永續性。如同前述 Bowers 對 Dewey 以及 Freire 的批判,事實上對於 Dewey 以及 Freire 整體學說來說,Bowers 的批 判是限縮在一定範圍之內的,像是其聚焦於 Dewey 對科學思考方式的重視,以 及 Freire 對於自主個人的注重,並認為其受到了文化預設所影響,在對於進步和 科學的推崇下,容易出現對文化傳統邊緣化的情況。總的來說,Bowers 對於其 所認為之自由主義教育的批判主要是關注於文化預設的問題,而其認為自由主義 語言中有害生態文化永續性的預設主要有三,分別是個人的解放、知識即權力、 將改變視為直線式的進步(Bowers, 1987)。這三者對於 Bowers 來說便是自由主義 必須處理的問題。 . 後自由主義所意味的便是對上述不利生態文化之自由主義預設的修正,並強. 化原先有價值之自由主義的理念(郭實渝,1994),在 Bowers《後自由主義教 育的要素》(Elements of a Post-Liberal Theory of Education)一書中,指出後自 由主義包括以下要素(郭實渝,1994): (一)自由主義中對於個人的觀點,應從重視個人自主性,轉而強調個人作為文 化的存在者,在此一認知下,才能對文化中的隱性知識有所理解,並能夠思索語 言對於文化預設的傳遞,此外,個人對於自身文化嵌入性的認識,也能夠使其珍 視身處的環境,避免人與環境的分離。 (二)在 Dewey 和 Freire 的理論中均有其對於知識的看法,然而後自由主義所 欲避免的,是將科學或是批判反思作為唯一的知識來源。後自由主義所強調的是 在對於文化知識以及語言之間複雜關係的理解下,進行溝通能力的培養,溝通能 力象徵著對於文化預設的理解,且能夠真正參與公共生活。. . 34 .

(47) . (三)對於後自由主義來說,進步並非直線的,而是與周遭環境、成員有著動態 關連,在此一認知下,傳統具有其重要性,且持續呈現在當前生活中,而不只是 作為未來之準備。 綜上所述,Bowers 的後自由主義立場是明確的,然而對其的理解應避免看 做是對自由主義的反動,而是在生態文化永續的關懷下,從語言探討自由主義的 缺失,並針對其中預設所做出的修正,藉以成為有助於永續文化的意識型態語言。. 貳、Bowers 與保守主義 在郭實渝(2006)的研究中,曾以環境保守主義來探討 Bowers 的思想。Bowers 本身亦在談論後自由主義以及文化共有時加入保守主義的觀點。 Bowers 所探討之保守主義可從文化和自然系統內涵之保守本質開始。 Bowers 指出文化和自然系統之保守本質在於我們學習如何解釋和表現,面對問 題,命名事物,這伴隨著對於對錯、可欲不可欲、允許和禁忌,以及事物的價值 之判斷,而上述內涵則在世代中傳遞,並在語言中呈現世界觀。姿態、聲調、觀 看或思考都在世代間傳遞,這使得我們能夠參與、接受和相信,這些都是文化, 所有世代都在文化之中被塑造,並回過頭豐富文化。Bowers(2006)進一步以 S. P. Huntington 所提出之性情的保守主義(temperamental conservatism)來說明文化 和自然系統之保守本質,性情的保守主義意指所有的人在使用某些食物、服飾、 溝通、朋友、戶外活動等時所感到的舒適,包含著日常生活中視為理所當然之所 有面向,並將此整合入個人的生活型態。 在上述文化和自然系統之保守本質之下,Bowers 所論述之保守主義就其本 身之分類為哲學的保守主義,主要的特點為與自由主義截然不同之對於社會文化 的理解,在哲學保守主義中,歷史的脈絡是最重要的,而每一種文化均是在歷史 的脈絡中積累而成,每當新元素加入便產生更新,逐漸形成今日的文化面貌。此 外,在對於社會和人類之複雜性的理解之下,由於人性難以歸納為先天的善,理 . 35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entre fo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CLS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To explore different e-learning resources and strategies that can be used to successfully develop the language skills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n the

Explore different e-learning resources and strategies that can be used to successfully develop the language skills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n the..

The Personal Iceberg Metaphor Of The Satir

The Personal Iceberg Metaphor Of The Satir

運用 Zuvio IRS 與台日比較文化觀點於日本文化相關課程之教學研究 Applying Zuvio IRS and Perspective on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to Teaching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study proposed a novel neural network model, Ecological Succession Neural Network (ESNN), which is inspired by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succession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find the factors of raising pets and to study whether the gender, age, identity, marital status, children status, educational level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