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Bowers 生態教育理論的文化觀

第一節 Bowers 對消費文化的批判

在第二章的論述中Bowers 對於當前教育無助於生態永續的批判均指向教育 內容與消費文化內涵的銜接,由此得知消費文化即為Bowers 生態教育理論文化 觀主要反思的對象。

今日對於消費文化議題的相關討論在內容及取向上相當豐富且各有不同,可 以看出消費文化一詞雖然廣為眾人使用,其背後之意涵卻隨著人類社會中經濟、

政治以及工業科技之發展而漸趨複雜,對人類生活型態之主宰性也逐漸確立。然 而對Bowers 來說,消費文化的主宰性是需要受到質疑的,尤其是消費文化所主 導生活型態的變遷之下,人類與環境所付出的代價往往隱而未現或被看做是必要 之惡。以下將分析Bowers 對消費文化的看法,首先從消費文化的內涵著手,接 著探討消費文化如何對生態永續造成衝擊。

壹、消費文化的內涵

Bowers(2002)認為現今之消費文化主要是奠基在自律性市場經濟之上,

而此一市場經濟在社會文化中角色的轉變則肇因於工業革命,在工業革命之前,

市場活動有其限定之時間與空間,隨著工業革命以及經濟自由主義之信念的發展,

市場才開始拓展到生活中的所有領域。此一自律性市場所造就的文化是相當獨特 的,如 K. Polanyi(1944)指出,所有的社會和文明都受到生存環境之物質條件的 限制,唯獨自律性市場經濟以及其後之文化蘊含了烏托邦式的社會體制,在人類 和自然本質的廢絕之下,所殘留的唯一動機便是圖利。以此為出發點,以下將 Bowers 對於消費文化的探究分為兩個面向,一為消費文化運作之基礎,另一則 是消費文化中的思維邏輯,這兩個面向之間相互交纏、影響,而非截然二分。

一、消費文化的要素

消費文化運作之基礎可以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談,在Bowers 的觀察中,私 人資本的發展、有利私人資本之政治型態的轉變、技術的革新這三大要素在消費 文化成形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關鍵性的影響,並共同刻劃出了消費文化所依賴之 最主要的圖像,即商品買賣的市場,貨幣則是市場中共通的語言。私人資本在古 老的社會中並非主要的經濟模式,相反的,共有財經濟模式主導了古老社會的運 作,然而Bowers 指出自 1235 年〈莫頓條例〉(Statute of Merton)以來,圈地 以及隨後的資本私有化徹底改變了傳統的經濟生活,並為市場功能的強化奠定基 礎,在私有化的過程中一部分的人獲得了多數的資本,並發展為企業的形式,擁 有少部分資本者或是所謂的無產者則受僱於企業之下,資本的累積也成為了眾人 追求的普世價值。政治型態對於資本的保護或箝制一直是相當敏感的話題,但是 Bowers(2012)認為在今日,政府的角色對於工業資本主義並不設限,法令的內容 多數難脫商業利益的考量,縱然是民主之名,市場消費中個人利益的競逐仍主導

著施政走向,事實上政治與經濟的緊密連結並不難理解,從近代國家的歷史起源 來看更是理所當然,在H. Lepage(1982/1988)的研究中,近代國家的成形源自於 商人行會的要求,在交易成本的考量下,商人提供利潤給國家,國家則維護交易 與分配的過程,從此一角度來看無怪乎Bowers 批判今日政治是以一種外於地方 之方式對地方事物進行經濟上的決策,為的是滿足某些團體的利益。最後要談的 是技術的進步,之所以擺在此三大要素之末有著時間上的原因,因為在私人資本 以及近代國家維護資本之政治決策的發展過程中,工業革命所標誌的技術革新可 說是以上兩者最有力的推手,並持續影響著現今的世界,Bowers 談到工業技術 的發展有其階段性,且逐步增強消費文化的主宰性,從最早期大量勞力投入生產 線到自動化機械的進步,商品的製造越來越有效率,而今日電腦科技的發達更使 得各種有形、無形之訊息的流通遍佈全球,全球化遂成為今日熱門議題,市場交 易以及企業規模也提昇至跨國等級,從公司的生產線到公司與公司之間利益之鍵 聯,到最後將商品販賣給消費者,均可藉由電腦擴大其規模,消費文化的擴張勢 不可擋。

二、消費文化的思維邏輯

消費文化之下主導的思維邏輯與上述內容密不可分,其中,Bowers 認為個 人主義、技術所形塑的心靈基礎以及追尋無止盡效益與進步此一信念的合法化是 最主要的特點。就個人主義來說,私人資本以及市場的發展與之有密切關連,無 論是個人藉由工作或其他方式累積私人資本,或是個人在市場中進行買賣,都被 歸類於是個人的抉擇,個人成為了社會的基本單位,追尋個人利益則成為了生命 中最重要的目標。技術的心靈基礎在Bowers(1988)的觀點中所指的是藉由技術成 就來解釋理性、進步與效率,主要顯現在將事實歸納成可以量化、計算與測量之 事物,無法量化、計算與測量者則受到忽略,此外,技術的心靈基礎也去除了脈 絡的重要性,潛藏在其下的是對於世界的機械論式看法,理性算計之心靈重新策

劃不同的系統以求預測、控制與效率。最後,上述兩者所建立的便是對於極大化 效益與無止盡進步的追求,Bowers(2006)談到工業革命相信自發性的進步,其中 內涵之較大的收益來自較佳的效率此一思維邏輯則導致新技術和新市場的探尋,

工業力量的擴張成為了社會進步的評量標準,身處於消費文化中的個人夢想著維 繫一生的工作以及無止盡的消費,這也呼應了前述Polanyi 所指出自由市場的烏 托邦性質。

事實上,以上三點均可看做是古典自由主義的延伸,Bowers 認為自工業革 命以來,古典自由主義的相關概念甚至連結效益論式的道德觀,成為了今日最具 力量的傳統,此一傳統廣泛散佈在政治、教育甚至是家庭生活之中,如決策時以 經濟發展為首要考慮,教育中強調個人知識以及理性思維的精進,家庭生活中健 康照顧、食物、休閒玩樂對於消費文化的依賴,導致國家或跨國政策的制定,學 校課程的內容,家庭生活方式等,均依循著自由主義傳統,同時也增強消費文化 的運作。

貳、消費文化對生態永續的衝擊

在第二章的時候曾經談到對於生態危機的警覺以及生態永續的重視於二十 世紀中後期已在美國社會掀起波瀾,對於生態危機的看法也眾說紛紜,有學者認 為生態危機在人類歷史上並不是第一次出現,早在人類發展過程中便有過生態浩 劫(Diamond, 2005/2006)。但 Bowers 從消費文化所內涵之消耗本質以及人與環境 之分離兩層面論證消費文化確實是當前生態危機的主因,若不正視消費文化的破 壞性特質則難以逃脫全球環境崩壞之厄運。

一、消費文化對環境資源的耗用

市場作為消費文化的核心,其中供和需、製造與購買是一系列消費活動的主 軸,然而在簡單的買賣交易活動背後,卻衍生出各種與人類慾望有關的行為模式,

從賣方的角度來看,製造需求得以謀利,買方則藉由購物在維繫生命之外獲得心 靈上的支持,如 R. Bocock(1993)所分析,消費文化中的人們在幻想與實際中成 為消費者,假如失去了工作,則連在夢裡都不敢、也不能消費,只要有薪水可以 領,消費物品的經驗就成為了生活的動力。因此Bowers(1988)描述在消費文化中,

昨日的奢侈品成為了今日的必需品,在個人主義思維以及工業技術力量的推動下,

人類生活中所尋求的滿足成為單面向之物質財富的追求,此一追求並無限制規範,

轉而成為對地球資源的一種無止盡的消耗。

此一消費/ 消耗之行為得到企業與政府的大力支持,各項有關於消費者消費 能力的數據報告更成為了評量國家經濟成長的重要標準,然而在追求經濟成長的 背後,Bowers 重視的是人類在成長的同時所需付出的代價,其認為世界生態系 統無法維持技術發展與資源耗用的速度與型態。Bowers 以下述兩個證據來證明 生態系統對於人類消費行為的負載力已至極限:



 首先是Colborn、Dumanoski 和 Myers(1996)所做的研究,在他們的研究中,

發現多氯聯苯在早期的評估中,如同今日廣泛使用的化學用品,有許多的益處而 無明顯缺陷,不可燃且非常穩定,且無毒,因此其相關產品,尤其是電器用品如 冰箱,成為了大量消費的商品,進入每一個家庭,也侵蝕了從北極熊到周遭親人 的毛髮之世界的每一處。

第二個證據則來自於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之相關研究,生態足 跡「代表一種計算工具,使人們能夠以相對應的生產力土地來估算某特定人口或 是經濟體的資源消費與廢棄物吸收」(Wackernagel& Rees, 1996: 9)的等級。作者 Wackernagel 和 Rees(1996)藉由探討不同型態之能源消耗與消費型態的關聯指出 每一個美國人的生態足跡為5.1 公頃的生產用地,每個加拿大人所需的事 4.3 公 頃,而印度人只需0.4 公頃,全世界每一個人平均則需 1.8 公頃。他們進一步指

出假若全球都要追求北美居民的生活型態,則需要額外兩個地球的資源財足以支 撐此種生活。

在上述Bowers 所舉出之他人的研究證據中,可以看到在古代,人類對於自 然改變之力量可以說是相當輕微,然而科技的力量以及人口激增使得二十世紀成

在上述Bowers 所舉出之他人的研究證據中,可以看到在古代,人類對於自 然改變之力量可以說是相當輕微,然而科技的力量以及人口激增使得二十世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