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Bowers 針對當前教育主流之自由主義理念的問題及其對於生態危機的 助長所進行之批判值得深入探討

前述問題背景中提出當前環境教育的問題在於無法深入至信念層次,進行永 續思維的轉換,Bowers 進一步觀察到環境教育事實上是附加式的,其問題來自 於一般教育中更為深層的非永續性,因此必須從一般教育進行考察。

Bowers 生長的時代正是人類科技突飛猛進,生態問題卻也日益嚴重的時期,

此時的美國教育深受自由主義的影響,自由主義教育學者的語言如同教育實踐的 指南針(Bowers, 1987)。自由主義所隱含之四大預設(江宜樺,1998):個人主 義、平等主義、普遍主義、改良主義,深化至教育的政策、課程、教學之中。而 我國教育受到美國影響極深,諸如個人在升學考試中的競爭、教育機會均等的追 求、重視知識的普遍性論述、期待教育改革推動社會進步等,均顯現出上述預設 在我國教育的發揚。

現代教育依循自由主義之理想崇尚自傳統中解放之自由、科學象徵的進步以 及生活的改善,然而Bowers 則觀察到現代化、進步等意涵下,受自由主義影響 的當代教育很弔詭的與消費、工業文化相應和,在G. Bateson 心智生態學理論的 影響下,Bowers 從生存的基本單位應是環境此一角度出發,認為教育中自由主 義之理念在當代已出現問題(Bowers, 1993b)。對於自由主義教育的非永續性之批 判成為了Bowers 教育生態思想之基石。

Bowers(1974)認為對於當前教育應如何面對生態危機之探究,必須從助長生 態危機之文化型態以及文化型態之下其文化預設透過教育過程中語言的運作影 響受教者之意識兩大面向著手。為探究Bowers 對於自由主義教育之非永續性的 分析,本研究將藉由考察Bowers 身處之時代脈絡以及學思淵源,以理解其對當 代教育之非永續性的批判,並藉以說明Bowers 學說定位及其文化與語言相關論 述的開展,釐清其思想脈絡,以有助理解其生態教育思想內涵。

貳、藉由對 Bowers 永續文化觀的分析,有助於理解生態永續之文化型態,

以及當前消費文化預設與生態危機之關連

Bowers(1987)指出當前教育所面臨之挑戰為社會生態的理解以及個人的養 育,而社會生態以至於自然環境之生態危機的根源則為經濟、技術以及個人的短 視近利,此即為當前消費文化的主要特徵。因此對於教育中助長生態危機之文化 預設的理解,則必須針對消費文化進行反思,並以有助於生態永續之文化型態作 為教育之核心。

當代消費文化之內涵相當複雜,其與工業生產、資本主義、自由市場、全球 化等概念均有所關連,自二次大戰前之工業時代到現今全球資本主義時代,人們 面臨經濟體制、社會結構、生活方式等層面之重大變遷,有人認為消費文化造就 了 更 大 程 度 的 平 等 與 個 人 自 由 , 但 也 有 人 批 判 其 導 致 了 意 識 型 態 的 控 制 (Featherstone, 1991)。然而,在更大程度的平等與個人自由之理念的背後,潛藏 著人類對於物質慾望的需求,每個人都可以依據其收入滿足慾望,而個人競爭力 的增加則代表著慾望滿足等級的提升。然而在提昇個人生活舒適度的背後,環境 資源的消耗則被忽略,消費文化的意識型態也隨著經濟的全球化而壓迫其他的在 地文化,造成文化型態的單一化。

Bowers(1974)點出當前社會最大的問題即為生產與消耗的無盡成長,且因為 科技而成為可能,也因此消費文化的捍衛者在面對生態危機時也傾向於運用科技 來解決問題,然而卻忽略了科技背後之意識型態仍為人類中心論之預設所建構,

也因此無助於生態問題。Bowers 反思消費文化對於生態之破壞,並提出文化共 有(commons)之有助於生態永續的文化型態,本文擬藉由分析 Bowers 對消費 文化的反思以及有助永續之文化共有概念,理解有助於生態永續之文化預設,並 深入探究永續文化之意涵及其與當前主流意識型態之關連,以及兩種不同之文化 型態之下,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徹底理解Bowers 所提出之永續文化觀如何有助 於生態永續。

參、藉由 Bowers 生態教育思想對於教育語言的分析,有助於理解教育過程

中語言對於世界觀之形塑,藉以形成有助生態永續之意識

在永續文化觀的探討之後,則需反思消費文化是如何藉由教育強化,進而回 頭影響受教者意識,為此,必須理解的是文化預設如何在教育過程中形塑受教者 之思維,現今對此主題有關之探究主要在於社會化的相關分析,然而Bowers(1974) 認為過往社會化的分析忽略的學生的意識層面,因此必須從社會化與學生意識之 間的溝通過程即語言著手。

學生的社會化主要發生於教室之中,教室教學過程包含教師教學和班級經營、

學生學習、教室文化環境等面向,而其形式則隨著主流的思想預設不斷改變。現 今美國教室型態的形塑主要源自於二十世紀幾個影響教育甚鉅的重大變革,包括 標準化測驗方式的精進、商業管理模式的引入、教學機器的採用等(Tyack & Cuban, 1999)。並希望藉此有效檢視教學成果、強化教師的專業、提昇學生學習 的效率,而美國強大的國力也使世界各國群起效法,台灣自然也在此風潮之中。

但是此種教室型態並非沒有缺陷,諸如競爭導向的強化、學習內容的偏狹、

管理模式的非人性化,均使得教室內外問題不斷。除了表面的衝突之外,現今的 教室教學過程是否能夠解決現代化的弊病且有效回應生態危機,則是更為深入的 問題,值得進一步分析。

關於教室教學的問題,Bowers(1990)指出,現今教室的經營典範包含技術的 模式,而此一模式可追溯至F. Bacon(知識關乎力量、效用、工業)、Descartes

(機械式宇宙觀)、I. Newton 等人的思想。逐漸演變為現代化之對於人、環境 和社會的機械式思維。在此一思維預設之下,成為技術導向且是男性為主,目的 在於鼓勵學生的個人發展。語言和知識的偽中立性造成了教室之中顯性和隱性、

高位和低位知識的存在,在造就自主個人的同時也對生態意識造成危害(Bowers, 1995)。

Bowers 從語言的角度對於上述問題進行探討,分別指出當代教育語言的非 永續性,並從隱喻的角度來談論語言、文化預設與個人意識的關聯。本研究將深 入探究Bowers 對於語言隱喻本質的分析,以理解語言形塑學生意識之過程,並 探求語言隱喻在Bowers 的思想中是如何有助生態永續。

肆、Bowers 生態教育之論述,在當前環境教育改革理念中,獨具特色,其

深入分析,有裨於未來教育改革之反思

生態危機為一跨國性之問題,台灣隨著工業發展對於生態環境的破壞也日益 嚴重,經典雜誌於2007 年針對學者專家做出的訪問歸納出台灣最為急迫之生態 危機有五大類,分別為水資源不足、生態系統改變、空氣汙染、洪水加劇及乾旱 惡化,另外有多份報告指出台灣已面臨生態上前所未有之挑戰,如學者指出台灣 在二十世紀的百年氣候暖化速率約為全球平均值的兩倍,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

究中心調查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為全球第四等,在在顯示出在台灣,生態問題是 亟需面對的(林日揚,2007)。

然而台灣面對生態危機所實施之環境教育除了第一節所敘述之問題外,若要 從根本檢視其為何無助於生態永續意識之轉換,則必須理解環境教育之流變與內 涵,汪靜明(2003)指出生態學是環境教育的基礎,而生態學主要源自於自然史、

博物學與生物學等領域,其中的生態系統概念如今已應用於地理、農業、環境科 學等學科。從上述可以看出,環境教育主要的討論範圍多屬於科學領域,

Bowers(2011b)則指出此一環境教育之科學傳統,導致現今環境教育之邊緣化,

成為諸多科目之一,無法獲得非科學教師的重視,而環境教育本身對於文化預設 以及語言隱喻的忽視也導致其無法延伸至意識覺知的範圍。

因此Bowers 基於生態教育理論之觀點,對於教育改革進行論述。他認為添 加式的環境教育仍承繼著過往教育的非永續性,教育改革必須是全面的,且真正 的與消費/工業導向,以及經濟和科技全球化根源之殖民地式的學術全球化教育 決裂(Bowers, 2011a)。光是政策的改變在面對生態危機時並不足夠,重要的是必 須提昇環境運動中的教育意識,並促使新型態的環境運動誕生(Bowers, 1997)。

本研究擬藉由總結 Bowers 生態教育理念的內涵,並分析 Bowers 所指出之環境 教育的缺失,並透過其所建議之本質與目的,課程、教師三大面向,探討落實之 途徑,並提出對於當代教育培育生態永續意識之啟示。

綜上所述,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可分為下列四點:

一、探究Bowers 對當代教育隱含之非永續性的反省與批判 二、理解Bowers 生態教育思想中有助於生態永續之文化型態 三、分析Bowers 生態教育思想中的語言運作

四、透過Bowers 生態教育思想中教育改革理念的論述,獲得我國現今教育之啟 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