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採用Gadamer 詮釋學方法,探討 Bowers 生態教育思想之形成脈絡、

理論內涵以及在當代教育的改革意義。茲先將研究結論撮述如下:

第一節 結論

壹、Bowers 對於生態問題的反思孕育自其時代背景與學思歷程,對當代教

育進行批判,發展其重視文化和語言的教育思想

一、Bowers 理論孕育自環境運動風行的時代,在學思歷程的發展下啟發其 對生態文化的關懷以及對語言的重視

Bowers 的立論背景適逢環境運動風起雲湧的美國 1960 至 1970 年代,由於 過往對政治思想史的研究,當時受自由主義支配的教育成為了Bowers 主要關注 的對象。

受到Berger 和 Luckmann 社會學研究以及 Bateson 心智生態學相關理論的啟 示,Bowers 跳脫一般環境教育所聚焦之環境知識與管理科學的強化,而是從文 化和語言的角度反思教育在面對生態危機時,所隱含的文化預設再製問題。從立 論背景以及思想淵源,可以看出Bowers 生態教育思想發展之源由。

二、Bowers 批判美國自由主義教育,認為其隱含之文化預設無法適當回應 生態問題

Bowers 首先分析美國教育建基於現代性預設,包括視改變為進步、個人主 義;而教育改革則多受自由主義以及技術思維影響,如能力本位、目標管理等。

這些教育內涵事實上有助於消費/工業文化,同時在尊崇現代性價值的同時,忽 略了對文化傳統的理解。

Bowers 反對教育對於消費/工業文化的助長,以及對文化本身的忽視。在此 可看出生態危機的文化問題成為Bowers 生態教育理論之出發點,文化本身與生 態環境的關係,以及文化成員信念的形塑則是其最為關注之問題。在後自由主義、

保守主義之立場以及對生態文化的關懷下,最終開展出其文化和語言的教學理論。

貳、Bowers 批判消費文化,並以文化共有的概念提出較不依賴金錢,且拉 近人與環境關係的永續文化觀

一、Bowers 批判消費文化的消耗特性,及其內含之人與環境的分離,認為

消費文化是生態危機的主因

Bowers 指出消費文化是生態危機的主因,消費文化在本質上所呈現之人與 環境的分離使得人難以真正融入環境之中。一方面,消費文化所內涵之製造、銷 售過程中對於地球資源的消耗與浪費,另一方面消費文化自身的思維邏輯與現代 性預設相互貫通,個人主義、進步、理性等概念使人對於環境的態度漸趨極端,

剝削自身環境資源的同時威脅了自己與他人的未來。

Bowers 反思消費文化對於在地環境與文化的圈地效應,認為回到對在地文 化與環境的關注才能提供生態永續的可能。

二、Bowers 以文化共有概念為基礎,提出較不依賴金錢且與環境緊密相依 之生活的可能性

Bowers 重視在地文化的重要性,並以文化共有的概念建構其永續文化觀點。

其所談論的文化共有不同於經濟學中對於私有化的追求,反而從原住民的共有財 精神體會文化共有本身對於人與環境的凝聚力量,更進一步提出謹慎的保守主義 說明文化共有包含了傳統的傳承、日常生活中隱匿的嵌入性經驗以及人與社群的 相互依賴。

Bowers 所提倡之文化共有概念一方面提供了傳統代間知識較不依賴金錢的 特性,另一方面則拉近了人與環境的關係,文化共有意識的抬升以及對消費文化 之依賴的降低,兩者之間的平衡構成了Bowers 對於生態危機所構想的解方。

參、Bowers 以語言作為進路,思考語言隱喻對於文化成員思維與價值觀的

形塑及改變,藉此提出有助永續之生態智慧思維

一、Bowers 探究語言的隱喻意涵,並對當代教育語言中的根隱喻提出批判 Bowers 認為文化內涵的改變乃達致永續文化的重點,語言是探究文化成員 思維和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教育則是文化成員培養信念的關鍵。

Bowers 指出在語言傳遞訊息的過程中,往往忽略了訊息中的文化預設以及 個人解釋,而是單純的傳遞與接收,如此一來語言對信念和價值觀的形塑效果便 遭致忽略;而當前教育語言的內容則建構於過往的思維與價值觀之根隱喻,呈現 出對於自主個人、理性以及進步信念之偏重,在當前教育語言內涵的影響下,人 們無法反思語言內涵的信念再製,且持續加強消費/ 工業文化所崇尚的理想個人 樣貌。

二、Bowers 以生態智慧概念深化其語言隱喻觀,賦予永續性意涵

Bowers 從語言的隱喻本質出發,解析語言對於文化成員信念的形塑,認識 到語言是改變信念的重要工具。語言隱喻所代表的是人類認識外在經驗的基礎,

前人在認識事物時所採用的類比方式經由時代的回溯與增強,成為現今隱含在人 們信念底層的根隱喻,決定了人的思維模式和世界觀。對於語言隱喻的認識有助 於破除信念的再製,Bowers 更進一步說明語言隱喻是生態智慧的一環,加上對 差異、關係思維的認識,能夠培養有助永續的思維模式。

Bowers 以生態智慧深化語言隱喻觀點,並以信念形塑、關係思維促進文化 共有的精神,衡量文化的平衡性。

肆、Bowers 從教育本質與目的、課程、教師三方面提出其生態教育理念,

並反思當代教育面對生態危機時本質與目的之雙重束縛、課程知識選擇與 呈現的偏見、以及教師角色的狹隘化

一、Bowers 以生態作為教育本質之類比且以永續文化的振興作為教育目標,

批判當代環境教育目標和本質的雙重束縛

在對於語言以及生態智慧的認識上,Bowers 用生態作為教育的類比,教育 過程本身是動態的訊息交換,如此一來才有可能協助學生培養生態智慧思維。在 文化觀的基礎上,Bowers 認為有助於永續的教育應以振興共有意涵之永續文化 為目標,


當前環境教育本質上是採用科學典範,且以永續發展為目的,強調自主個人、

理性與進步在管理環境時的重要性。但從先前研究可知科學典範以及現代性預設 與消費/工業文化之內涵相通,永續的概念與發展極難並行,因此 Bowers 點出當 代教育之本質與目的之間有著雙重束縛的問題。

二、Bowers 從低位知識以及口述基礎之呈現提出有助永續的課程內涵,批 判當代教育課程內涵過於單一且受主流文化主宰

Bowers 認為過往被忽略的在地、生活知識以及面對面的口述交流實際上是 文化共有的要素,也是永續課程的重要關鍵。然而在現今課程中,Bowers 指出 在知識選擇上,是以具實用功利色彩的高位知識為主,並以印刷為主要呈現模式,

強化了過往語言的根隱喻,且將學生的認知模式導向狹隘的抽象認知,人與環境 之距離遂日趨遙遠。

三、Bowers 強調教師角色為文化中介者以及第三序階學習的促進者,批判 能力本位之師資培育窄化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性

Bowers 認為教師是文化傳遞的主要環節,且可補課程之不足,協助學生對 是自身學習歷程進行學習。在Bowers 的理念中教師應對文化與生態議題有所了 解,並能夠引領學生用後設方式進行學習,其批判能力本位取向的教師培育太注 重包裹性的知識,並將教師教學的功能縮減為知識的傳達,如此一來師資培育忽 略了教師教學中文化的陶冶功能,教師也無法習得對自身以及學生文化預設的觀 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