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產業群聚理論之探討

一、產業群聚現象的定義

產業群聚(Industrial Cluster)現象存在於全球許多經濟體系地區當中,

而所形成的原因與型態並不完全相同,例如美國加州矽谷(Silicon Valley)、

東岸的128號公路(128 Route)、中國大陸北京的中關村、長江三角洲、珠江三 角洲以及台灣的新竹科學園區等。

而產業群聚理論起源於1950年代,學者 Dahmen(1952)最早提出以產業發 展區塊(Industrial Development Blocks)的觀念來探討產業成長與演進歷程,

Dahmen(1952)認為成功的產業群聚,主要為在產業複合體中(industrial complexes),前向與後向生產鏈內部之間的有效鍊結與自發性的技術流動。而 之後到了1970年代,產業群聚的相關研究集中在公司、產業之間的網路關係

(Network Relationships),主要是建立在地理接近性和策略合作的基礎上,

合作中的公司因彼此的資源共享或利益互補和受惠。

而到了1990年代之後,Porter(1990)於出版的『國家競爭優勢(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一書中首先提到,產業群聚在全球經濟下,有關中 央、地方和地區競爭力之間,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而Porter(1990)認為產 業群聚是指在特定領域中,許多企業聚集一特定地理區域,同時具有競合關係,

包括同業的競爭者、上下游供應商、專業化支援機構(例如大學、研究機構或產 業公會)。之後,Porter(1998)又對產業群聚做了更進一步的詮釋,Porter

(1998)認為『產業群聚』是在某特定領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鄰近、有交互關連 的企業和法人機構,並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補性相連結,其規模可以從單一城 市、州、國家、甚至到鄰國聯繫成的網路。而產業群聚具有許多不同的形式,端 視其縱深程度和複雜性而定。不過,絕大多數產業群聚包含最終產品或服務廠 商,專業元件、零組件、機器設備以及服務供應商、金融機構,及其相關產業的 廠商。產業群聚也包含下游產業的成員(如通路、顧客),互補性產品製造商,

專業化基本架構的供應商,政府與其他提供專業化訓練、教育、資訊、研究和技 術支援的機構(如大學、智庫、職訓機構),以及制定標準的機構。而對產業群 聚有重大影響力的政府機關,也可視為產業群聚的一部份。最後,產業群聚還包 括同業公會,和其他支持產業群聚成員的民間團體。

二、產業群聚的組成要素

如前所述,產業群聚的現象的例子存在於全球許多的經濟體系中,但是組成 要素卻不盡相同。而Porter(1998)認為,要找出產業群聚的組成要素,應該從 大企業或類似廠商的集中情形開始,接著觀察縱向連結關係上下游的企業和法人 機構,接下來觀察水平連結關係的透過共同通路,或生產互補性產品和服務的產 業,之後找出提供專業化技能、技術、資訊、資金或基礎建設的機構與其他包含 產業群聚成員的集合體,最後,則找出對產業群聚成員產生重大影響的政府或其 他制定規範的機構。

而 Porter(1998)發現產業所處的地理區域與環境對其本身的競爭優勢扮演 相當重要的角色。同時,Porter(1998)也認為要掌握某地點產業環境的本質以 及該產業群聚的緣起,則可以用他於1990年所出版『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所提 出鑽石體系的四股交互關連的影響力,來說明產業群聚的形成要素。而這四股交 互關連的影響力即為: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與支援性產業、企業策略--結構--競爭等四大基本條件,共同形成鑽石體系(見圖『2-1 Porter的鑽石體系

圖』)。茲分別說明如下:

『圖2-1 Porter的鑽石體系圖』

生產因素 需求條件

企業策略 企業結構 同業競爭

生產因素

資料來源:Porter,1990,『國家競爭優勢』

(一)生產要素

生產要素指一個國家在特定產業中有關生產方面的表現。其分類在不同的 文獻中或有差異,但涵蓋的範圍大致類似,根據 Porter(1990)的看法,可分 為人力資源、資本資源、知識資源、天然資源與基礎建設等。在國際貿易理論中,

十分重視各國間生產要素相對的優勢,也認為由於生產要素的絕對比較利益或相 對比較利益,以及要素稟賦的相對豐沛程度,使得各國間產生了貿易活動。這些 生產要素有些是先天決定的,有些是需要靠長期的開發與培育的,而 Porter 認 為後者的重要性應該更重要,也是形成競爭力的主要來源。而有關人力資源、資

本資源、知識資源、天然資源與基礎建設的解釋如下:

運輸系統、通訊系統、郵政、付款、轉帳、健康保險等都屬於基礎建設的表現。

其他如房屋的供給和文化機構等因素,也會影響到該地的生活品質及人員的工作 意願等。

(二)需求條件

Porter(1990)認為國內需求條件是鑽石體系中的第二項關鍵因素,認為 產業所在地的國內市場需求條件往往是帶動產業發展的原動力,它會刺激企業 的改進和創新,而國內市場的影響力主要是透過客戶需求的型態和特質而來,

本地的廠商往往會因市場的壓力而改善創新其產品進而提高其競爭優勢。市場 規模與市場特質都會對競爭力造成影響,內需市場一方面透過規模經濟提高產 業內廠商的生產效率,一方面若內需市場對品質有較高的需求,特別是擁有一 些挑剔的精緻型客戶,則產業內廠商將可以掌握市場的脈動,也會有更多創新 與發展的動機。一般而言,本國市場的需求條件應具備下列三項特色:

1. 區隔市場需求結構

市場需求結構必需呈現多樣的區隔,因為有效的市場區隔可以調整企業的 注意方向和優先發展順序,較大、重要且高附加價值的生產環節比較早會受到 企業的注意,而提前其發展順序。

2. 內行而挑剔的客戶

假如國內客戶對產品、服務的要求或挑剔程度在國際間數一數二,會使得 企業為滿足客戶而更注重發展與創新,追求高品質、完美的產品和更精緻的服 務。另外,挑剔型的客戶有時也可能是下游的經銷商,並不只侷限於最終的消費 者。

3. 預期型的需求

如果國內市場需求能預先反映市場上的客戶偏好,則會成為一種敏銳的預

告指標,能夠協助廠商掌握新產品訊息與趨勢,而這個過程正可以刺激廠商的產 品不斷的升級與改進,增強新型態產業環節的競爭力。

此外,市場未來的成長性、市場內的廠商的多寡以及轉換成國際市場需求 的能力等,也可能是影響需求條件的可能因素 。

(三)相關與支援產業

Porter(1990)認為,當一地區特定產業的競爭優勢與其他地區相比時,

則當產業上下游相關產業能發展得更健全,及提供更完整相關與支援產業時,

則所處於該產業的廠商會更具有競爭優勢,此一產業在國際競爭中亦將更具有 優勢。由於各產業間互為投入產出,相關與支援性產業對於該產業的影響,可 以透過產業關聯的直接與間接效果表現出來。而除了相關與支援產業本身是否 具有競爭優勢外,產業間的互動,特別是協調與合作的機制,以及研發成果間 的外溢與擴散程度,都是影響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原因。因此,其影響的方式可 分為以下兩種:

1. 由上而下的擴散流程

下游產業因與上游支援產業相近,因此在來源上具備及早反應、快速、有效 率,與降低成本等優點。且本土廠商因地緣人脈、文化等因素,更容易能持續與 多方合作,形成更完整的供應鏈。另外,供應商會協助企業認知新方法、新機會 與新技術的運用,而企業也會提供供應商新點子、新資訊和市場視野,帶動供應 商自我創新,努力發展新技術,並培養新產品研發的環境。

2. 相關產業內的拉拔效應

相關聯的產業競爭力強的一方往往會有拉拔提攜新產業的效果,因為它們之 間的產業價值相近,可以合作、分享資訊,有時甚至在硬體如電腦、設備,應用

軟體上都能互補。一般而言,拉拔效應通常與產品的互通技術比例的高低有關,

且拉拔效應最強的時機通常是產業生命週期的初期階段,而行動快的企業受益最 大。

(四)企業策略、結構與競爭

企業的策略與結構常常受到社會、文化、歷史因素的影響,而有不同的作法,

進而表現在產業內競爭中,形成不同的競爭型態。這方面Porter 探討的因素相 當多,但並沒有一致性的看法,而 Bosch 和 Prooijen(1992)甚至認為可以用 更模糊的因素:產業文化加以衡量。由於產業/國家層次的因素中可能影響企業 策略與結構的因素相當多,再加上涵蓋了時間與空間的影響,欲從來源面分析殊 不容易,但各種因素對企業策略、結構的影響最終都將反映在產業的競爭程度 中,因此若觀察產業內的競爭結構,應可較明確的掌握此一因素的精神。而競爭 的程度越高,表示國內的競爭對手能給予產業內廠商直接而明顯的壓力、淘汰不 具有效率的廠商,並形成企業向國際市場發展的動力,因此應可有助於產業國際 競爭力的提昇。企業如何競爭、組織、與管理,都深受所在地的環境與歷史的影 響。若企業的根據地獎勵創新,有政策與規則鼓勵企業往教育訓練、技術研發、

與長期資產投資,企業自然有競爭力。另外,當地若是有很強的競爭對手,也會 刺激企業不斷的創新與改進。一個鼓勵競爭的環境,可讓企業不斷的持續升級與 成長。

而除了以上四大因素外,鑽石模型又探討兩項外生變數:政府與機會,而兩 項外生變數都會先透過影響四大鑽石因子,再對競爭力產生影響。Porter(1998)

而除了以上四大因素外,鑽石模型又探討兩項外生變數:政府與機會,而兩 項外生變數都會先透過影響四大鑽石因子,再對競爭力產生影響。Porter(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