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導言

1.2  田野地簡介

本研究的地點位於屏東縣來義鄉古樓村。學者一般將其分類為排灣族 butsul 亞族中的 Paumaumaq 群,即所謂的「中排灣地區」。本村處來義鄉西北邊,東以 瓦魯斯溪與義林村相隔,南以林邊溪與丹林村為界,北與泰武鄉毗鄰,西與新埤 鄉及萬巒鄉相連。除了上述兩條分界溪流之外,亦有二峰圳經過,為當地人家庭 和灌溉用水來源之一。並且成為當地觀光的重要資源。例如上游的喜樂發發部落 便以二峰圳遊覽做為重點推廣項目。而近來屏東縣政府為解決平地缺水的問題,

欲規劃潮州人工湖,將二峰圳的水源引到平地。但該工程開發幾乎掏空河道和路 基,以及後續所帶來的水源汙染,都對部落居住品質及安全造成很大的隱憂。先 前村內有些抗爭聲浪,也舉辦過協調會。目前工程仍在進行中。 

 

圖  1  古樓村相對位置圖,來源

http://taiwanarmap.moi.gov.tw/moi

 

古樓村亦為來義鄉行政中心。來義鄉公所、衛生所及來義完全中學等機關皆 設於中正路上,每天有公路客運來往,也有屏東 185 縣道經過,交通易達性高。

另外因接壤平地鄉(萬巒鄉及新埤鄉),有不少漢人開設的店面,因此日常生活

尚稱便利,當地人笑稱古樓是「原住民的都市」,生活機能相當良好。不過村民 考量工作機會、生活機能或是學區環境等條件後,也有不少人在潮州置產、或是 選擇在潮州工作就學,每日來往潮州和古樓兩地。 

古樓在歷史上一直都是規模相當大的聚落。在《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中,

便記錄古樓社(kuljaljau)有 tjumaq、puqalaun、rumalji、tjungacuq、tjinaljaz 等 五個密集部落所組成,計有 301 戶,共 1577 人,乃是「本族第一大部落」(2004:24)。

而「Kuljaljau」一詞是涼爽、寒冷之意。據說古時候從 puljti 社移到 kuljaljau 的頭 目,在 tjumaq 地區建造家屋後,前往 mapiqula 社(中央山脈之東,屬於 paqalu)。

因曾表示 kuljaljau 地區「大樹繁茂,甚為涼爽」,mapiqula 社頭目便建議以 kuljaljau 為名,故得此名(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  2003a)。另外在陳枝烈(1995)

的資料中,則說是 GIRING 創始家族的三兄弟,為了追隨心愛的狗到異地居住下 來,因為該地風勢強大,便取名為 kuljaljau,意思是寒冷的地方(陳枝烈  1995:128)。 

上文可以看到部落名稱的由來,和當地的氣候有關,更可看到古樓和台東地 區的關係密切(古樓頭目會去中央山脈之東,今台東地區拜訪)。不僅有部分口 傳歷史呈現「兩兄弟登大武山,哥哥至台東,弟弟至古樓」的內容(如陳枝烈  1995、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委員會  2003a),因此古樓和台東諸多部落有遠祖 的關係。而後更因古樓部落人口密集、耕地不足,人群不斷向外移出,絕大多數 是移居到台東。根據《屏東縣志》記載,古樓有幾次大規模的遷徙:第一批遷移 至台東縣太麻里鄉新興村,第二批移居台東縣金峰鄉賓茂村,第三批則是 1940  年,由 Radan 家頭目領導,先遷至台東縣達仁鄉的東高社、再移往達仁鄉土坂村 及南田村。另外則是族人搬到高見社,並因人口眾多而獨立成高見村。高見村與 附近的白鷺部落於 1962 年合併為南和村。最後一批遷移則是原留在舊古樓的居 民,因為國民政府推行山地生活改造運動,欲將政府擁有的林班地和舊部落交換,

讓居民移往較海拔較低的淺山地區。而部落居民考量交通、醫療及就業等因素,

和林管處協商交換土地,在  1957  年全數遷到現在的古樓村(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2012:60)。 

古樓村現址依地形分成兩個自然聚落:位於中山路的中興社區(tjuaqualjadj),

以及位於中正路的古樓社區(tuicik);此外因耕地不足,國民政府另撥給一處山 林地讓居民耕作,當地人稱之為 gaidun(日文的平地之意),村民多會在耕地附 近搭設簡單的工寮,以作為農忙的休息之處。當初遷村時,部落村民是先住在 tjuaqualjadj 區域,但是當地地勢傾斜,耕地狹小,居住不易。另個聚落 tuicik 則 較為平坦,又有二峰圳水源經過,因此陸續有家戶搬遷下來,例如部落兩大頭目 家 TJILUVUKAN 和 GIRING 家都移至 tuicik 地區。不過該地區當時已經有來義系的 人先遷居於此。古樓和來義在歷史上是世仇,但現今彼此互相尊重、相處融洽,

並未發生衝突,彼此常有通婚情事,生活並無二異。僅有在特定狀況(如選舉或 五年祭)會突顯來義或古樓的來源。而部落家族經歷上述的遷移之後,各部落的 關係並未斷絕,仍是十分密切,親戚往來頻繁。例如土坂三個頭目家之一的陳頭 目家(RADAN),即是從古樓移出的家族,他們多能陳述自己從古樓遷出的歷史,

儀式都會往來。而一般平民也有不少台東的親戚,每逢婚喪喜慶都會互發帖子,

廣邀親友參與。有些人因時常往來台東和屏東兩地,便戲稱自己為「台九線長」。 

今日古樓村全村有 17 個鄰,361 戶。第一至第六鄰為中興社區,第七鄰到 第十七鄰為古樓社區。根據古樓社區發展協會 2013 年簡報,村中人口數為 1389 人,男 694 人、女 695 人。村人以排灣族人為大宗,計有 1326 人(95%),其餘 則是漢人 52 人(4%)和其他族群 11 人(1%))。因聚落規模不小,加以筆者能 力限制,主要訪談對象和參與活動多在古樓社區,中興社區僅有零星訪談。因此 本文的資料來源幾乎都是以古樓社區為主。事實上,近來古樓社區發展協會的成 員相當積極向外取得資源,撰寫計畫以期帶動部落的整體發展,包括文化傳承或

是經濟生活等面向。例如前年四月舉辦「尋根之旅」,帶領村民到舊古樓整理家 屋;也申請勞委會的多元就業方案,規劃「部落廚房」,希望改善村落的經濟狀 況,讓村民能在自己的部落工作生活。當然這些活動開放全村的人都能參與,使 得古樓社區發展協會成為近來古樓村主要的施政單位。村長反而較接近輔佐的角 色。 

圖  2:古樓村社區地圖。圖片來自 google map,標記為作者所加。 

當地人的工作以薪資勞工、特別是建築工人為主,佔 62%,且男女都會從事 此工作。多是由相關行業的親戚接案,再跟著親戚四處工作,因此工人們彼此多 有親緣關係。到都市後,為求方便和互助,也多會住在附近(如住在同一棟公寓), 形成都市中的「新部落」。其工作範圍從新北市到高雄市都有,桃園和林口等新 建案多的地區是大宗。其次則是務農,佔 10%。另外也有 5%的軍公教人員,為 部落向外推動文化活動的主力。其餘的餐飲或工作坊則僅佔 4%,可見古樓村目 前並不以觀光或文創產業做為部落的主要經濟來源,餐飲也以供給部落居民為主。

而古樓社區發展協會開設「部落廚房」,希望能開辦部落自己的特色產業,也期 待提供部落居民更多就業機會,讓部落的人可以在原鄉服務。 

宗教方面,古樓呈現了紛雜且多樣的樣貌,可能是因地處漢人和原住民交會 所在,各宗教都能進入。儘管沒有明確的統計,不過根據當地人表示,固守傳統 祖靈信仰者,仍至少占一半左右。其次則是廣義的基督宗教。古樓地區的教會林 立,包括基督傳道會、長老教會、真耶穌教會、天主教會、浸信會、拿撒勒人教 會及安提阿中央教會。其中天主教會會所於 2013 年進行重建整地工作,因此信 徒暫時移到丹林集會所聚會。而真耶穌教會亦今年拆除原本的集會所,進行建堂 的工程,改到古樓中正路一處民宅臨時集會。浸信會雖仍有聚會場所,但是門窗 緊閉,幾乎沒有集會或信徒。而拿撒勒人教會和中央教會在行政區上並不屬於古 樓村(拿撒勒人會屬於萬巒鄉,中央教會目前暫居一鐵皮屋,位於新埤鄉),但 因距離近,因此仍有不少古樓居民前往聚會。各教會中,若以參與人數來看,拿 撒勒人會是當地最大的教會,以周日的主日崇拜來說,教會為配合帶領兒童參與 主日課的家長,提供兩個時段集會,而每個時段皆有百人參加,人數相當多。不 過拿撒勒人會的會眾並不全是古樓居民,亦有許多萬巒鄉的人,因此不一定代表 此為「古樓最多人參與的教會」。此外天主堂和傳道會因是較早到古樓傳教的教 會,因此信眾也較多。 

在古樓,信仰傳統祖靈信仰者大多為較年長者,他們經歷某些教派教會將傳 統信仰視為異端、甚至試圖消滅傳統文化的經驗,,因此對於教會觀感不佳,認 為「信主的話,祖先怎麼辦?」。加上部落的兩大頭目家並未真正加入教會2,因 此古樓的教會並未像許多原住民部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信仰基督教者,多 是隨著家庭成員而參與教會,例如孩子從小就跟父母上某個教會,或是跟著配偶

       

2  兩個頭目都未正式信教。但據說 TJILJUVEKAN 家頭目 Galigai 曾接受安提阿中央教會舉辦的「頭 目認證」,而 GIRING 家頭目 Madrilis 的妻子在天主堂重建過程中幫了許多忙。和教會還是有些互 動。 

參加。積極參與教會活動的人之中,有不少是由外地婚入者。因原本就篤信上帝,

到了古樓也努力找尋氣氛相似的教會,並帶著配偶一起參加。另外也有些人是隨 著親友見證而改變聚會的教會,例如跟某個親戚來往密切(通常是一同工作), 便可能改去另一個教會。也就是說,當地人常因為婚姻或工作等關係而改變參與 的教會,對當地人來說並非不妥。在教會的選擇上,人們似乎大多考量的是教會 信眾所營造的氣氛,或是親友的連帶關係,和教會本身的教義沒有直接的關係。

其餘則是相當少數的一貫道或漢人宗教,在中興社區附近有間主祭五府千歲的覺

其餘則是相當少數的一貫道或漢人宗教,在中興社區附近有間主祭五府千歲的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