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知識管理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第二節 知識管理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1994)曾提到在新的經濟體系裡,知識不是和人 力、資本與土地等並列為製造資源之一,而是唯一一項有意義的資源。日 本管理學教授野中郁次郎(1994)認為在變動的經濟環境中,唯一可確定的是 環境充滿了不確定因素,要掌握競爭優勢必頇先掌握知識。在市場變化、

科技不斷推陳出新、競爭者愈來愈多、以及產品生命週期愈來愈短的環境 下,成功將是屬於能不斷地創新、並快速學習吸收與運用新知以創造價值 的企業。經濟合作開發組(OECD)於1996年所發表的「知識經濟報告」中認 為以知識為本的經濟將改變全球經濟發展型態,意即知識將成為經濟成長 與提升國家競爭力的主要驅動力。微軟總裁Bill Gates (1999)提出運用知識管 理與網路概念,期望藉由組織內部知識的分享與創造,形成一個正向的回 饋系統,以強化組織的效率,進而提昇企業整體的競爭力。

2.1 知識的定義

由於知識是一個相當廣泛、複雜、抽象的概念,不同人從不同角度來詮 釋,定義會有所不同。以下列舉一些重要學者對知識所作不同角度的定義:

Wiig (1993)認為知識包括一些事實、信念、觀點、觀念、判斷、期望、

方法論與實用知識等。此觀點較強調心智模式內的組成分子。

Drucker (1993)定義知識是有效果的資訊,是依據目的而將資訊整理而 來的,是專注於結果的資訊,並主張知識是現代社會的關鍵資源,本質上 不同於其他如土地、勞力與資本的傳統資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Beckman (1997)定義知識為人類對資料及資訊的一種邏輯推理,其可以 提升人類的工作、決策、問題解決及學習的績效。

Davenport & Prusak (1998)定義知識為一種流動性質的綜合體,包含結 構化的經驗、價值以及文字化後的資訊、也包含專家的獨特意見,及為新 經驗提供評估、整合與為資訊提供思考架構。在組織中,知識不只存在於 文件和儲存系統中,也蘊涵在日常例行的工作、過程、執行與規範中。

Zack (1999)認為資料是從依循的脈絡中獲得的事實與觀察,將資料放置 於某個情境脈絡中,所獲得的結果尌是資訊,根據這些資訊,我們相信獲 重視的資訊尌是知識。

Nonaka (2000)從知識創造流程的角度,定義知識是一種辯證的信念,

在傳統西方的認知論中,事實是知識實質上的屬性,知識是絕對的、穩定 的且非人類觀點的,而從這個角度來看,卻忽略了知識相對的、動態的以 及人性的構面。因此,Nonaka 認為知識的特性如下:

1. 知識是動態的,因為它是由存在於個體和組織之間社會的互動,而被創 造出來的;知識是具有脈絡依循性的,因為它會和特別的情境和空間互 相呼應(Hayek, 1945)。沒有把知識鑲對進組織脈絡中,尌只會是一項資訊,

而不是知識。

2. 知識是人性的,因為它實質上和人類的活動相關。

3. 知識擁有主動和主觀的本質,而這個本質是以深植於個體價值系統中的 承諾和信念兩種形式所呈現出來的。

4. 知識是相對的,知識是經由比較而得來的。

Arthur Andersen 顧問公司(2000)以廣義的角度定義知識,認為知識管理 的對象「知識」,廣義包含:資料、資訊、知識、智慧四個概念。而智慧則 是奠基於知識之上,使個人能夠根據知識綜合判斷及實踐應用的能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2.2 知識的分類

除了知識的定義之外,國內外各學者亦提出其對相關知識的分類,由 於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知識,使得其對知識的分類亦不相同。以下列 舉幾位重要學者對於知識的分類理論:

一、 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

Polanyi (1962)乃最早提出知識內隱性(Tacit)的特質,根據知識的可表達 程度將知識分為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與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

外顯知識為經過結構化、文字化的知識,可以經由形式化、制度化語言傳 遞;隱性知識為隱藏在個人大腦中的知識,較難以形式化且難以溝通 。

Nonaka & Takeuchi (1995)援引Polanyi對於知識的分類,認為內隱知識 極為個人化且難以形式化,因此不易溝通或與他人分享,如主觀的洞察力、

直覺和預感。此外,內隱知識也深植於個人行動、經驗、理想、價值、和 情感之中。簡而言之,內隱知識包含技術構面和認知構面,在技術構面包 括無法公式化和難以具體說明的技巧或專門技術;在認知構面則包括心智 模式、信仰、以及知覺力,塑造出個人感知外界的方式。如表2-2所示,與 內隱知識較相關之特質列於左半部,與外顯知識較相關之特質則列於右半 部。內隱知識是較特殊、實際情境下的產物,富有「類比」的特質,而外 顯知識則是關於過去的事件或涉及非此時此地的對象,和特殊的實際情境 較無關連,是由「數位」活動創造出來的知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表 2-2 內隱知識和外顯知識之區別

內隱知識 外顯知識

經驗的知識 (實質的) 理性的知識 (心智的) 同步的知識 (此時此地) 連續的知識 (非此時此地) 類比知識 (實務) 數位知識 (理論)

主觀的知識 客觀的知識

資料來源:Nonaka & Takeuchi (1995)

二、可移轉性知識與對入組織的知識

Badaracco (1992)將知識依其可移動特性分為兩種:

1. 移動性知識:移動性知識包括現存在設計中的知識,存在機械中的知識 及經由經驗的累積而存在於個人腦中的三種知識。

2. 對入組織的知識:存在於組織及機構的交錯網路關係中的知識及技術。

是透過建立的工作團隊、組織例行工作、關係企業、集團機構或所處的 立地條件,來進行知識的轉移。其中工作團隊指的是組織中各部門、群 體、團體皆有因任務關係與相處所發展出來的特色,這些特色是無法移 轉給其他部門、群體、團隊的。成員間的相處默契亦是無法轉移至其他 單位的。而組織例行工作則是指有些知識、技術是存在於組織的日常事 務、制度、工作規定及共同態度中,這些知識或技術是經由組織的正式 規定或各成員間非正式關係日積月累形成的。

三、組織運作中的專屬性知識

Quinn (1996)著眼於企業對於智慧資本的管理重點,依據知識在組織運 作的重要程度分為四個層次,強調深入的知識與求知動機是企業最重要的 智慧資本: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1. 實證知識(Know What):專業人員經過廣泛而深入的訓練與實際經驗,可 以掌握特定領域的基本知識。專業人員必頇具備實證知識,但這並不能 保證可以創造出成功的產品與服務。

2. 高級技能(Know How):將書本上獲得的知識轉化為有效的執行能力。專 業人員必頇將所學得的特定專業知識,應用到複雜的現實問題,並創造 出實用價值。

3. 原理的知識(Know Why):深入瞭解特定專業領域的因果關係,從執行任 務中習得知識,才能解決更大的問題,創造更大的價值。

4. 自我創造與激勵(Care Why):此種知識包追求成功的意志、動機與調適能 力。具備高動機與創造力的團體,往往比享有更多財務資源與有形資產 的團體能有更傑出的表現。

前三個層次存在於組織的系統、資料庫或科技之中,而第四個層次常 在文化中被發現。大部分的企業將訓練的焦點放在發展前三個層次的基礎 技巧,只有極少數是將焦點放在創造的技巧。

四、技術知識與資訊知識

李仁芳、賴建男與賴威龍(1997)以知識的內涵,將知識分為技術知識與 資訊知識。技術知識較偏向技術面的知識,在組織創新的過程之中,除了 規格資訊之外,所有實際進行設計、研發或產品製程過程之中所需要的技 術都可稱為技術知識;而資訊知識則偏向資訊面的知識,在組織創新的過 程中,所有與市場相關的資訊,包含規格發展趨勢、客戶喜好等都屬資訊 知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2.3. 知識管理的定義

由於知識的概念很廣泛,有許多不同的詮釋觀點,因此學者對知識管 理(Knowledge Management)的定義,也因其側重的觀點而有所不同,以下列 舉幾位重要學者的定義:

Wiig (1995)認為知識管理為一連串協助組織獲取自己及他人知識的活 動,透過審慎判斷之過程以達成組織任務,並經由創造、獲取以及使用知 識的過程以提昇組織的績效。

Spek & Spijkervet (1997)認為知識管理是提供以及協助企業內所有成員 控制、管理知識的能力,並且需要公司制定策略來發展與應用;對於知識 則有四項基本的操作:知識發展、知識貢獻與移轉、知識的安全性與易取 性以及知識結合。

Miller (1998)將知識管理定義為經過創造、蒐集、蓄積、流通與應用等 程序所獲得組織的Know-How與Know-What。

Davenport (1998)認為知識管理能根據不同的目的而定義,如尋找和分類 現有知識、產生新知識、或組合知識以創造另外的知識,這些不同的定位 應該與不同的目標、方法和組織結構有關。

O’Dell & Grayson (1998)認為所謂的知識管理是指適時的將正確的資 訊給予需要的成員,以幫助成員採取正確行動來增進組織績效的持續性過 程。此過程包括知識的創造、確認、蒐集、分類儲存、分享與存取、使用 及改進到淘汰等步驟。所以知識管理是提供正確知識、幫助組織成員採取 正確行動來增進組織績效的過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Malhotra (1998)將知識管理視為以知識的角度來看組織的程序,而這些 程序是藉由資訊與通訊科技的能力來處理資訊,以及將資訊轉換為行動。

Sarvary (1999)認為知識管理是一個企業流程,此過程包括三個步驟:

1. 組織學習:組織獲得資訊或知識的過程。

2. 知識的產出:將原始資訊轉換為知識的過程。

3. 知識流通:讓組織成員能取得及使用集體所有的知識過程。

Broadbent (2000)認為知識管理是涉及整體組織人員的過程及其管理,

還有需要一些諸如「知識管理人員」等重要的專業人員來負責和參與。透

還有需要一些諸如「知識管理人員」等重要的專業人員來負責和參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