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的研究主題與範圍可以區分為兩部分,分別簡介如下:

其一是五蘊:主要是涉及五蘊整體概念的說明,與細部分別的解釋,再進 一步將想蘊從五蘊中抽離出來,針對想蘊做更深入的探討,所研究的範圍鎖定於 初期佛教的經典。「初期佛教」(Early Buddhism)的時期,學者的定義並未統一,

Griffiths 定義初期佛教為在阿育王之前的印度佛教,Collins 主張是佛陀至阿育 王的時期,關則富認為是佛教史的前一百年或前二百年,也就是 Schmithausen 所 主張:不同部派從他們的不同立場各自發展前的聖典時期(canonical period)。

31這個時期的經典以漢譯「阿含經」(Œgama)與巴利語「尼柯耶」(NikÈya)

為主。

(一) 漢譯四部「阿含」32

1. 《長阿含經》:二十二卷三十經,姚秦弘始十五年(西元413年),由佛陀耶舍

(Buddhayawas)於長安(今西安)譯,是分別說系法藏部Dharmaguptaka所 傳的,語言底本是俗語本。

2. 《中阿含經》:六十卷二二二經,東晉隆安元年至二年(西元 397-398 年),

由瞿曇僧伽提婆於建康(今南京)譯出,是說一切有部 Sarvāstivādīn 所傳的,

語言底本是梵文本。

3. 《雜阿含經》:五十卷一三六二經,分七誦,五十一相應。宋元嘉年間(西元 435-445年),求那跋陀羅(Gunabhadra)於楊都(今南京)祇洹寺譯出。『雜 阿含經』已有所殘失,是說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īn所傳的,語言底本是梵文本。

4. 《增壹阿含經》:五十一卷四百七十二經,苻秦建元二十一年(西元 395 年),

曇摩難提於長安(今西安)譯出,後經僧伽提婆修正。是大眾部Mahāsāṃghika 的末派所傳,語言底本是中古印度雅利安方言(或含有梵語成分的俗語本)。 (二)巴利語五部「尼柯耶」33

31 王瑞鄉(2008),頁7。

32 蔡奇林(2009),頁 175-176。

33 蔡奇林(2009),頁 173。

19

1. 《長部》:長篇經文的集成,共三十四經。

2. 《中部》:中篇經文的集成,共一百五十二經。

3. 《相應部》:依主題相關性而編輯的經文集成;接近三千則短經,編為五十 六相應,再編為五篇。

4. 《增支部》:含有數目的經文的集成;約二千四百則短經,編為十一集。

5. 《小部》

(1) 小誦 (2) 法句 (3) 自說 (4) 如是語 (5) 經集 (6) 天宮事 (7) 惡鬼事 (8) 長老偈 (9) 長老尼偈 (10) 本生 (11) 義釋 (12) 無碍智道 (13) 譬喻 (14) 佛種姓

(15) 行藏

其二是當代正念療法(MMBT,Modern Mindfullness-Based Therapy)。正念是佛 教教義的核心,其是緣於佛陀所說四聖諦之道諦中之三十七道品中的八正道之一。

距今兩千五百年前,佛陀在印度開始對於弟子授以內觀禪坐的教學,而在日後印 度佛教滅亡之後,部分地區如緬甸、斯里蘭卡仍然保留這樣的訓練方式。1940 年前後,緬甸的馬哈希尊者開始大規模普及正念禪法,這在很多國家都造成了非 常大的影響,在1956年後,哈佛大學等很多西方的著名學校也因此開始引入正念 的訓練,這裡所謂的「當代」是指正念開始進入西方心理治療界、醫學界、腦神 經科學界及教育界的時代,開端始於二十世紀七○年代,而在二十一世紀初形成 風潮。在1979年,由Jon Kabat-Zinn在麻州減壓臨床中心教導正念減壓法

(MBSR,Mindful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運用正念練習治療病人,同時進行 了幾個里程碑式的療效研究,引起很大的迴響,同時開啟歐美這一波正念療癒法 的濫觴。現在更有所謂「正念為基礎的介入」的整個家族,如:MBCT, MBRP,

20

MBCP,MB-EAT, MBEC等等,已被發展出來因應特定的目的,對於苦難的減緩,

以及深化對人的理智和心性之本質的理解,有著深刻且持續擴大的貢獻。34以上 所說的一系列方法,通常被統稱為「當代正念治療」(MMBT)。

目前傳入台灣的正念學除了有美國傳來的MBSR, MBCT,DBT外,還有從東 南亞傳來,主要以緬甸、泰國和越南等三國為主。從緬甸傳入者的有上座部佛教 出家僧伽法脈的馬哈希禪師(Mahāsi Sayādaw, 1904-1982)、帕奧禪師(Pha Auk Sayadaw, 1934-),等系統,以及屬於緬甸在家人烏巴慶(U Ba Khin 1899-1971)、

葛印卡(S. N. Goenka, 1924-)系統也包括在內;至於泰國傳入者,以阿姜查禪 師(Ajahn Chah, 1918-1992)、朗波田禪師(Luangpor Teean, 1911-1988),以及 最近在台灣更為興盛的法身寺(Wat Dhammakaya)系統較為著名。至於,常駐 於法國梅村的越南籍一行禪師(Ven. Thich Nhat Hanh, 1926-),他的禪法品也經 常被翻譯為中文在坊間流通上市。另外,斯里蘭卡的上座部佛教法脈弘化在台灣 的開展部分,除了有斯里蘭卡駐台灣佛教代表的強帝瑪法師外,還有創立法雨道 場的明法比丘(Thitadhammo, Bhikkhu Metta,1952-2009);此外近年來也出現了 從馬來西亞回來的隨佛法師(Ven. Bhikkhu Vūpasama)的系統。台灣本土裡,像 林崇安教授對於南傳佛教正念禪法的推廣也是在這波因緣下展開。35此外,筆者 所接觸學習的當代正念功法乃是呂凱文教授在南華大學所推動的台灣本土化的 正念治療功法MBST(Mindfullness-Based Suffering Therapy)36,主要是揉合台灣新 雨社張大卿先生的正念學系統37以及呂氏在正念禪法的實證經驗對於漢譯阿含經 典、巴利佛教聖典與清淨道論重要教法的解釋。38

在歐美發展了 30 年的正念治療,其研究文獻可以說是累積了數以千計,然 而,有趣的是截至目前為止,學界尚未發展出關於對該課程的理論共識,這或許 是由於正念減壓的創始人並不致力於理論的發展。39而南傳的正念學通常以實修方 式教導的書籍呈現,台灣本土的正念學也尚未有完整的書籍出版。有鑒於此,所以

34 Jon Kabat-Zinn 著,溫宗堃譯(2013),頁 191。

「正念認知療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Segal, Teasdale and Williams 2002)、

「正念復發預防」(Mindfulness-Based Relapse Prevention)(Bowan, Chawla and Marlatt 2011);

「正念分娩與育兒」(Mindfulness-Based Childbirth and Parenting)(Bardacke,forthcoming) ; 「正念進食覺察訓練」(Mindfulness-Based Eating Awareness Training)(Kristeller,Baer and Quillian-Wolever 2006);

「正念老人照護」(Mindfulness-Based Elder Care)(McBe 2008)。

35 呂凱文(2011),發表於成功大學「禪法與當代台灣」研討會。

36 此為一專題課程,首次於 2011 年秋季於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開設。

37 新雨社採取原始佛教所教示的「四念處」,做為社員們自修或共修的方法,張大卿教導社員撰 寫「修行日誌」的方法,來具體了解四念處的修行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張大卿教導弟子在修 習「四念處」之前,必須先修習「四無量心」。楊惠南(2000) 。

38 呂凱文(2011),發表於成功大學「禪法與當代台灣」研討會。

39 胡君梅(2011),頁 18。

21

關於正念這部分的資料,將蒐集目前已出版有關正念功法的中文書籍為主,這其中 包括了除了有歐美的系統以外,尚有南傳的系統,再加上一些林崇安教授、呂凱文 教授所發表的期刊論文,以及筆者自己所實際參與學習的 MBST 系統的資料。面 對這麼龐大的正念資料,筆者無法在短時間內一一閱讀,所以僅將研究的範圍侷 限於 MBSR、MBCT 及 MBST 三種當代的正念療法。

我們可以發現,MMBT 正在透用典範轉移的傳統詮釋學技巧,重新在西方 文化脈絡中進行佛教典範轉移的論述。這種論述主要是透過西方主流科學的這個

「他者」的語言,重新將佛教核心的身心技術去除佛教脈絡化,順勢將之格義為 西方文化背景下能被截取的內涵。這是西方格義下一種詮釋學運動,其涉及兩種 詮釋學技巧,亦即,「去脈絡化」(distinction)與「援為己用」(appropriation)的雙 重運作。40基於以上的觀點,本研究著重於將佛教的「想蘊」觀念與操作技巧透 過典範轉移於當代的正念學運用中,除了探討當代正念對於覺察意識流的處理方 式外,主要將研究方向限定於想像力的運用。想像力在五蘊的系統中是屬於想蘊,

想像力的運用雖非是正念治療的主要方法,但若是給與想像力較好的引導的話,

在透過感官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淨化身心會更迅速。依達賴喇嘛的說法,特定的鍛 鍊是用來對抗特定的問題,冥想者不會認為想像就是真實,這種特殊的形象,是 要謹慎的鍛鍊,以對抗某種特定的情緒問題。41

40 引用學者呂凱文在「呂凱文」fb 網站上發表的文章。

41 達賴喇嘛(2007),頁 34-35。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