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五節 研究信度和效度

質性研究對信賴程度的評估依據研究取向,分別為:可信性、遷移性、可 靠性、可確認性。可信性,主要針對研究者蒐集的資料是否真實;遷移性,研 究者是否可以把研究對象的感受與經驗,可以有效地轉換成文字陳述;可靠性,

研究者如何運用有效資料蒐集策略,收集到可靠的資料;可確認性,研究倫理 的重建,可讓我們研究過程獲得值得信賴的資料(潘淑滿,2003)。

雖然個案研究法無法推論其他研究現象,且又為社會科學家所質疑,但對 於個案研究法的有效性與可信度,仍有其檢驗策略:被研究者共同檢核、三角

檢定法、長期參與、情境脈絡之瞭解、同儕討論。筆者以潘淑滿(2003)所著質 性研究理論與應用一書,提及的個案研究法檢驗信、效度五策略為主軸,輔以 質性研究信、效度建立之原則共同檢核研究中,所蒐集到的資料,期以提高本 研究資料的信效度。

壹、 研究信度問題

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如何澄清研究者地位、報導人選擇、社會情境的深 入分析,以及資料蒐集與分析的方法作妥善處理,以提高研究外在信度。在研 究過程的同時,運用數位觀察員,對同一現象或行為進行觀察,然後再從觀察 結果的一致程度,說明研究值得信賴程度,此為內在信度。內在信度亦即為可 靠性,研究者是如何取得可靠資料,身為研究者必須說明(潘淑滿,2003)。

本研究根據以上研究信度論點,計畫採取以下方式,以增加本研究信度。

一、 研究者的角色

研究者本身即為研究對象的級任導師,又從事國小教師五年之久,對學校 運作與特色有程度上的瞭解。在擔任教職期間,對於學生、家長和同事,多以 開放、彈性心態與同理心與人互動,平日教導孩子也能先聽孩子說明再做事情 評斷和處理,因此師生情誼融洽。為了讓研究信度增高,筆者除為研究者、資 料蒐集者、資料分析者以及資料撰寫者,並不成為訪談者,而是請同班級內另 一名級任擔任受訪者。這名級任為研究者班級的另一名合作伙伴,平日對班內 孩子盡心盡力,也能掌握每一個孩子情緒、行為狀況,且與筆者合作已經達三 年之久,故對班級學童以及家長背景多有所瞭解,故請該名級任擔任筆者班級 內兩名研究對象的級任受訪者。

二、 選取受訪者

在選取受訪者的時,除了三名個案學生,也邀請與個案使用網路遊戲的相 關人士:級任導師、父母,一同接受訪談。

三、 遵守研究倫理規範

在進行研究期間,嚴守研究倫理。受訪者可依需要選擇訪談地點,以確保 受訪者的隱私及安全。研究者亦透過化名保護受訪者的隱私,以保護受訪者,

且與受訪者建立互信、互惠和平等原則。

四、 運用訪談大綱

研究者根據研究目的、文獻初擬個案、級任和家長的訪談大綱,再經六位 專家修正以及對三位有使用網路遊戲的男同學進行預訪後,將訪談大綱修正為 正式訪談大綱。訪談大綱在本研究中扮演對焦角色,因為在受訪者敘述自己的 經歷時,研究者會針對當下受訪者提供的內容進行深入瞭解,因此筆者是採用 半結構式訪談,然在蒐集資料仍然不脫離筆者欲瞭解的四個因素。之後,研究 者將資料進行登錄、分析以及再訪談,以期達到足夠資料的飽和度,並力求資 料的完整性(張鈞凱,2009)。

五、 擬定編碼原則

進行編碼工作流程前,研究者藉由質性研究課程所指派的訪談作業,先隨 機選取一位受訪者的談話內容進行摘要、三層編碼,之後在經授課老師指導以 及與指導教授、研究所同儕相互討論修正編碼原則後,開始對研究者所蒐集的 訪談資料進行編碼工作。

六、 重視對事件的描述與組合

研究者將蒐集到的資料,進行逐字編寫時,須依事實撰寫,若有資料不足 之處,也必須再訪問或是檢視研究目的,並透過三面向的訪談資料,試圖描繪 個案返家後長時間使用網路遊戲情形以及瞭解個案長時間使用網路遊戲的影響 因素。

七、 紀錄工具的使用

數位時代的來臨,引發記錄工作使用工具的改變,且為了讓被訪對象感到 尊重、方便,所以本研究的訪談不限制只能面談,也能透過電話、網路(skype、

msn)訪談,再輔以錄音工具 mp4(人因行動鈦郎 UC502)、手機的錄音功能協 助訪談內容的轉謄。另外,研究者儘量在自然情境下進行資料蒐集,因此有時 被訪談者突然來電或進行親師交流時,錄音設備無法隨時在身邊待命,此時紙 筆記錄就變成是一項重要的工具,而這項工具在幫助研究者回溯訪談內容時,

有其重要依據,故訪談工具除電子產品外,也會有紙筆工具。為確保研究資料 的保密性與完整性,所有訪談逐字稿的謄寫,皆由研究者自行處理和比對。

貳、 研究效度問題

效度就是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找尋正確答案,其正確答案是研究者所設想 的或是所欲明白的問題,都能吻合日常生活情境。因此,研究效度就是研究資 料具有可靠性、穩定性、一致性、可預測性和正確性。為了讓研究資料具有效 度指標,研究者必須對蒐集的資料真實且完整的描述,並明確、有效地描述研 究對象所欲表達的感受和經驗,並透過轉譯書寫成文字,經厚實的描述(thick description)與詮釋過程,結合圖表、文字達到本研究目的(潘淑滿,2003)。

一、 被訪談者的檢驗

研究者與個案訪談後,研究者利用三天時間將訪談內容書寫成文字,並邀 請被訪談者檢核資料或提供回饋意見,使研究者能掌握被訪談者的觀點。以 100.06.15 訪談 S2 為例;訪談當天,筆者透過錄音與關鍵字撰寫成訪談內容,並 於 100.06.17 下午給予 S2 檢核當天訪談內容,S2 給予研究者回饋:「大致上都沒 有錯,不過有些地方我有用紅色標示,再請老師(研究者)修正。」當研究者重 新檢視修正後的訪談內容時,發現標示處僅有一處,內容為:「s2 在想也許是因 為小時候鬼故事聽太多,且小時候常常一個人在家……。」可見該訪談內容具有 一致性。

二、 三角檢定法

將不同資料來源或方法所收集到的資料或多種研究對象、理論觀點,經由 交叉檢核互相印證方式,以提高資料詮釋與報告之可信性。本研究以學生為研 究對象,但又輔以學生家長、學生級任作為檢驗研究對象訪談資料時的佐證。

圖 9 三角檢定圖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家長 研究對象級任

三、 反饋法

請教對研究對象或研究領域相當熟悉或陌生的人,並相信他們所提供的意 見或是很有價值的。以本研究觀之,研究者經指導教授和研究相關領域的同儕 相互討論後,常給予研究者很多良好的啟發與思考;也請教常使用網路遊戲的 親屬朋友,本議題的看法,如此作為,可減少研究者本身的偏見或預設立場。

個案研究的目的是在對研究對象有一全盤性瞭解,透過以上信、效度的分 析歷程,可以讓筆者瞭解也能掌握個案研究精神與方向。

第六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