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小六姊代母職 照顧 4 個妹 - 小鈺」

就讀國小六年級的小鈺,因父母離婚,母親要外出工作,姊代母職,負起 4 個妹妹的照顧責任,從帶妹妹們上下學、指導功課到幫忙洗澡等,無不一手包辦,

妹妹們也都能主動分擔家務,一家和樂融融,有如名著「小婦人」台灣版!

小鈺和今年分別就讀小三、小二、幼稚園大班以及僅 3 歲的 4 個妹妹,目 前跟媽媽住在租來的公寓,媽媽為了全家生計,除了擔任看護,還充當臨時清潔 員,每天都要到深夜才能下班。小鈺國小三年級時,就要幫忙餵 4 個妹妹吃飯;

當不少同學還要媽媽請託才肯洗澡,小鈺已經要幫妹妹洗頭、洗澡,可說是「小 婦人」中堅強的大姊。隨著妹妹們逐漸長大,小鈺也成為媽媽的代理人,除了每 天早上叫妹妹們起床上學,回家後還要指導功課,並分派家務,連就讀小二的三 妹,都能自己晾衣服、摺衣服,令前來家訪的老師感動不已。

註:摘自 2009-1-13/自由時報〔記者黃文鍠/台南報導〕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當子女承擔父母親的角色與任務時即為親職化(parentification)的表 現,親職化是指孩子在家庭中擔負一個工具性或是情緒性的角色反轉(role reversal)的現象,孩子會為了提供和照顧父母的需求而犧牲他自己被注意、照 顧和指導的需求(Chase,1999)。

受到親職化的孩子在看似成熟、懂事的背後,這樣的過多的責任要求,和 可能產生的心理負擔對孩子而言可能是沉重的重擔,對孩子發展和未來的影響是 非常深遠,然而,這樣的角色承擔是台灣的社會文化所稱許的,電視媒體往往多 加以報導稱頌,或是視之為孝悌楷模,孝親獎加以表揚,在文化和社會的推波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瀾下,社會中對於這樣的「小父母」、「小成人」經常是讚譽有加。在中國傳統 孝道倫理觀念之下,孩子在家庭中承擔家事或是照顧弟妹的行為,甚至擔負家庭 責任的行為,父母、師長及社會大眾經常是加以肯定的及讚賞有加的,楊國樞 (1988)表示受到東方恥感文化(shame culture)影響,孩子做愈多照顧弟妹或是 家庭事務的事情表示愈孝順,就會因此獲得家中的地位以及他人的肯定(引自蔡 秋雄、高淑清,2006)。

然而,就社會工作的觀點而言,兒童或是青少年在童年時期的親職化現象 其實是兒童虐待的一種型式,親職化的現象可以被視為是疏忽的一種

(Hooper,2007a)。近來已有愈來愈多的研究開始探討親職化的經驗與現象對於孩 子的影響,雖然,親職化的角色經驗,可能是有助於個體培養照顧、同理、責任 感的態度,以及養成成熟、獨立的能力,然而,若是過度負擔,可能對於對整個 家庭系統的運作、家庭內的親子關係、手足關係都會引起變化,也會影響這群孩 子在生活、學業和人際上或是未來生活面向上的適應狀況。

現今多數相關研究多著重於親職化經驗對個體所產生的負向影響,探討親 職化經驗可能產生的心理壓力以及對生活面向的影響為何,然而,在華人社會文 化中的,協助家庭滿足父母及家庭需求,子 女透過順從使得親子的關係能良好適 應的行為與態度,是社會文化所認可的,因此討論親職化家庭的互動關係不可忽 略傳統孝道文化因素的影響。國內學者曾提出雙元孝道觀來說明現代華人的孝道 文化,認為孝道文化包含了相互性(reciprocal)孝道和權威性孝道

(authoritarian),前者重視人際關係的合諧,對父母有較多的財務、生理以及 情緒的支持;後者權威性孝道則強調階層、重視義務,服從,不容質疑權威的角 色,因此個體在面對不合理的要求或是個人需求的衝突的時候,採取的方式多為 自我犧牲、退讓或是容忍,壓抑個人的情緒,感受與需求(Yeh 和

Bedford,2003),但是,社會不斷變遷,傳統觀念也不斷變化,在現今,過去傳 統的家族主義逐漸被個體主義取代,過去傳統文化的要求和個人自主需求之間的 衝突,可能的解決方法以及對個體的影響可能皆有所轉變,顯見在討論親職化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現象,不可忽略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親職化的孩子在台灣的社會可能受到不同 的讚揚與鼓勵,但也可能因此受到更多的忽略,或因為文化的壓力下而更加壓抑 個人的需求,隨著研究本土化的倡導,因此親職化的相關議題也必須考慮文化及 社會脈絡對家庭內親子互動的影響。

近來由於媒體及社會工作的倡導,兒童的保護工作愈來愈受到大眾的關 注,社會工作教育與實務上也關注於如何滿足受害個體的需求,協助教導他們積 極有效的處理方法。然而,若是兒童或是青少年具有高的社會功能、表現成熟獨 立,則他們的需求可能受到忽視 (Mayseless ,Bartholomew ,Henderson, and Trinke ,2004),那麼面對具有親職化經驗之個體,在日益重視個體自我與社會 文化強調「孝道行為」的思維下,擔任家中親職化的經驗是否對個體產生影響?

影響究竟為何?是否如同國外文獻所指稱多為負向的影響?親職化的經驗是否習 得的正向能力? 在傳統的文化影響下,親職化經驗者又是如何看待自己承擔家庭 責任的角色,多數研究以兒童與青少年角度出發,未能清楚顯示經驗此一經驗者 對人生歷程的影響,因此希望能透過成人的角度,以回溯性的方式,檢視過去的 經驗,透過對於過往經驗的分享了解在兒童和青少年階段有過親職化經驗的個體 在面對親職化的經驗與自我的看法,以進一步了解這樣的經驗對成長過程的影 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