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四節 研究限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研究限制

本節將說明本研究研究限制為何,並針對研究限制部分提出相關研究展 望,以供後續相關研究參考之用。

一、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採取回溯性研究方法, 回想過去親職化經驗與生活面向的影響,然 而 Goethals 和 Frost(1978)曾指出使用回溯性研究的方法有助於獲得一個人對 過去事件所保留的記憶的材料,然而,並不能確信是否這些事件確實像他們記憶 那般的情形;因為可能會受到時間和成熟的影響,因為時間的轉移,有可能使我 們對往事意義的記憶產生變化,或因為認知熟度的增加而影響對於事務的態度或 是對往事的記憶(引自郭靜晃,2004)。而本研究以受訪者生活經驗為主,可能受 到成熟因素影響對於親職化經驗的主觀詮釋,因此本研究的訪談之生活事件之真 實性將有所限制。

二、研究樣本的限制

在研究上以單親家庭中親職化子女為本研究受訪對象,因此研究所呈現的 研究結果及分析部份,僅能說明這些家庭中單一子女的親職化現象,而受限於樣 本的來源,以社福機構以及電腦 BBS 看板,在樣本選取上可能因電腦使用人口群 的關係而無法充分取得更充分的樣本數,而較無法說明各種脈絡下的親職化現象 與家庭關係。

三、研究者本身的限制

研究採取深度訪談,研究者即為研究工作,透過研究者研擬之訪談大綱進 行訪談,然而,受限於受訪者之時間限制,每位受訪者僅能進行一至兩次訪談,

再者,由於研究者訪談經驗不夠成熟,可能影響資料收集的完整性,因此可能無 法完整呈現親職化者的生活樣態,僅能就所收集之資料進行分析討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書目:

參考文獻 一、中文

內政部統計處(2004)。《中華民國九十年單親家庭狀況調查結果摘要》。內政部 網頁( http://www.moi.gov.tw/stat/survey.aspx)。

內政部統計處(2007)。《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內政統計年報》。 (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2-13.xls)

內政部統計處(2010)。《人口婚姻狀況統計》。內政部網頁

(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5408&CtNode=4594)。

行政院主計處(2009)。《98 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行政院主計處網頁 (http://win.dgbas.gov.tw/fies/index.asp)

王孝仙(1991)。《單親的支持系統及其生活適應之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 所碩士論文。

王大維、翁樹澍譯,I. Goldenberg & H. Goldenberg 原著(1999)。《家族治療 理論與技術》。台北市︰揚智文化。

王慧玲、連雅慧譯, N. P. Nichols & R. C. Schwartz 原著(2002)。《家族治 療概論》。台北︰洪業文化。

石芳萌(2007)。《高中職學生親職化、自我分化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台灣師 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兒童網。行政院兒童網網頁

(http://kids.ey.gov.tw/ct.asp?xItem=23568&CtNode=559&mp=61#no1)。

吳就君譯,I. Goldenberg & H. Goldenberg 原著(1992)。《家族治療─理論與 實務》。台北市︰大洋出版社。

吳芝儀、李奉儒譯,Patton,M.Q.原著(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出 版。

吳秀莉(2002)。《復原力對國中單親家庭學生生活適應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

吳嘉瑜、張盛堂(2004)。(叫「好孩子」太沉重!?幼年具親職化經驗之性犯罪的 人際特色及處遇)。《中華團體心理治療》,第 10 卷第 2 期,頁 19-26。

吳嘉瑜(2005a)。(倒轉的親子位置—「親職化」兒童之相關文獻探討)。《輔導季 刊》,第 41 卷第 1 期,頁 21-28。

吳嘉瑜(2005b)。(「小大人」長大了—當親職化兒童成為治療者)。《輔導季刊》,

第 41 卷第 4 期,頁 29-36。

吳嘉瑜 蔡素妙(2006)父親派外對家庭的影響─從成年前期學生的回溯經驗中探 討中華輔導學報,第十九期,頁 137-174 。

呂寶靜 (1979)。《 台北市婦女離婚後社會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

呂民璿、 莊耀嘉(1992)。(單親家庭與青少年違規犯罪刑诶),《東海社會科學學 報》,第十一期,頁 247-284。

呂寶靜 (1994)。(從貧窮文化談社工員對低收入家庭提供服務的省思)。《社會福 利》,第 113 期,頁 8-10。

李美枝(2001)。(手足與朋友關係的內涵與功能:從猩種與人種的表現看演化的 藍圖與文化的加工),《本土心理學研究》,第 16 期,頁 135-182。

李伊文(2008)。《單親家庭青少年子女承擔親職角色經驗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 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萬億、秦文力(1992)。《台北市單親家庭問題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台北市政 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林萬億(2002),(台灣的家庭變遷與家庭政策),《台大社工學刊》,第六期,頁 35-88。

林荷芳(2007)。《諮商心理師的親職化經驗及其在諮商專業中之影響》。高雄師範 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書昀(2010)。(「甜蜜的負荷」外一章:兒童少年家庭照顧者的生活境遇與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利建構),《臺大社會工作學刊 》,第二十一期,頁 153-190。

邱秀燕(1999)。《青少年家庭系統分化 、心理分離- 個體化、自我發展及情緒適 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季吟(2007)。《弱勢家庭子女親職化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 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孫中肯(2009)。(離婚者的衝擊與調適)。《諮商與輔導》,第 284 期,頁 35-39。

孫頌賢、修慧蘭(2004)。大學生的親子界限:親子關係-自我界限量表編製與模 式初探。測驗學刊,51(1),45-78。

徐秋央(2001)。《原生家庭經驗、心理分離-個體化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栗珍鳳(1999)。《大學生自我分化和心理社會發展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柴蘭芬(2006)。《高中生親子三角關係、手足關係與情緒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 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毓秀(1995),(單親家庭問題與處遇策略)。《社區發展季刊》,第六十九期,頁 158-169。

張英陣、彭淑華(1996)。(從優勢觀點論單親家庭)。《東吳社會工作學報》,第 2 期,頁 227-272。

張英陣、彭淑華(1998)。(單親家庭的問題與社會政策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 第 84 期,頁 12-30。

張虹雯(1998)。《父母爭吵時的三角關係運作與兒童行為問題之相關研究》。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虹雯、郭麗安(2000)。(父母爭吵時的三角關係運作與兒童行為問題之相關研 究)。《中華輔導學報》,第 8 期,頁 77-110。

張貝萍(2000)。《單親家庭青少年自我分化、情緒穩定與偏差行為相關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張美惠譯,Wallerstein, J.S., Lewis, J. M., & Blakeslee, S.原著(2002)。

父母離婚後—孩子走過的內心路。台北:張老師。

張博雅(2004)《親子三角關係與大學生親密關係適應之相關研究》。淡江大學教 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進上,郭志通(2005)。(客體關係治療在父母化個案之應用)。《輔導季刊》,第 41 卷第一期,頁 29-37。

張博雅(2007)。(家庭系統「三角關係」概念介紹)。《諮商與輔導》,第 259 期,

頁 41-45

張進上、郭志通(2007)。(兒童父母化的評估與治療)。《諮商與輔導》,第 263 期,頁 42-29。

莊淑晴(1991),《女性戶長單親家庭問題之探討》。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許惠雯(2006)。《從親子三角關係、情緒安全感探討兒童知覺父母衝突與其適應 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孟瑜(2003)。《青少年的親子三角關係類型與人際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 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靜晃、吳幸玲 (2003),(台灣社會福利實施現況:從單親家庭觀點分析),《華 岡社科學報》第 17 期,頁 117-141。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

陳金定(2007)。《青少年心理發展與適應問題—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陳姚文(2009)。《社福體系中青少年的親職化經驗之初探》。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研 究所碩士論文。

陳若喬、鄭麗珍(2003)。(破繭而出—青少年時期經歷父母離異之大學生生活歷 程的優勢經驗)。《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 7 卷第 1 期,頁 35-97。

陳瑛吟(1998)。《低收入戶喪父家庭對青少年期子女自我分化之影響》。東吳大學 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陳慧珊(2008)。《大學生親職化現象、個體化程度與身心健康指標之相關研究》。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欣等(1990)。《家庭生命週期的親密關係,家庭教育叢書系列四》。教育部 社教司。

彭淑華、張英陣(1998),(單親家庭的問題與社會政策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 第八十四期,頁 12-38。

彭懷真(1994)。(運用家庭系統強化專業服務)。《社會福利雙月刊》,第 113 期,

頁 11-13。

黃斐莉(1993)。《台北市單親家庭子女照顧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黃富源、鄧煌發 (1998)。 (單親家庭與少年非行之探討),《警學叢刊》,第 29 期,頁 117-152。

黃馨嬅(2001)。《單親家庭青少年子女打工經驗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 所碩士論文。

黃德祥(200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文鍠(2009)。《自由時報電子報》。自由時報網頁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an/13/today-love2.htm)。

楊雅華(2002)。《請戴上綠色眼鏡進入我的翡翠城堡:運用優勢觀點探討離婚單 親家庭兒童的生活世界》。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靜利、董宜禎(2007)。(台灣的家戶組成變遷:1990-2050)。《台灣社會學刊》,

第 38 期,頁 135-173。

楊佳穎(2008)。《大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親職化與心理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 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所碩士論文。

葉光輝(1997a)。(親子互動的困境與衝突及其因應方式:孝道觀點的探討)。《中 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 82 期,頁 65-114。

葉光輝(1997b)。(台灣民眾之孝道觀念的變遷情形)。見張苙雲、呂玉瑕、王甫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昌:《九 0 年代的台灣社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下)。台北:中央 研究院社會研究所籌備處專書。

葉致芬(2004)。《孝悌楷模的家庭系統運作》。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碩 士論文。

葉光輝、楊國樞(2008)。《中國人的孝道:心理學的分析。》台北:台大出版中 心。

葉光輝(2009)。(台灣民眾的代間交換行為: 孝道觀點的探討)。《本土心理學研 究》,第 31 期,頁 97-141。

廖育青(2006)。《成年前期子女經歷父母罹患癌症其家庭角色經驗與個人發展任 務之初探 》。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姿婷(2006)。《成年子女孝道信念與母親代間情感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家政教育教學碩士論文。

管貴貞(1992)。《單親青少年的壓力因應策略及其社會適應研究》。東海大學社會 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善如、鍾鳳嬌、江玉娟(2007),(影響外籍暨大陸配偶學童子女學業成績關鍵 因素:以個人人口特徵、學習行為能力、家庭環境探討之)。《教育心理學報》, 第 39 卷第 1 期,頁 129 ─147。

潘淑滿(2003) 。《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秋雄、高淑清(2006)。(再見童年:國小單親女童親職化經驗的看見與省思)。

《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第 1 期,頁 1-28。

蔡嫈娟(2005)。《大學生子職知覺、親職化與子職實踐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 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玉英(1993)。(由家庭系統看家庭功能)。《觀護》,第 9 期,頁 6-8。

鄭淑君(2001) :夫妻婚姻滿意度與其子女三角關停運作情形之分析研究。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所碩士論丈。

賴爾柔、黃馨慧(1996)。(已婚男性參與家務分工之研究)。《婦女與兩性研究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訊》,第 41 期,頁 10-18。

賴宜櫻(2003)。《獨當一面-單親家長親職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賴宜櫻(2003)。《獨當一面-單親家長親職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