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雄市國中學生服務學習認知與公民意識之關係。本章分四 個部分作介紹:第一節介紹研究動機,第二節提出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進行 名詞釋義,第四節說明研究範圍與限制。茲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服務學習」(Service-Learning)是經驗學習的一種形式,青年學生在服務過程 中滿足社區與被服務者的需求,透過服務學習過程中的反思與互惠,獲得學習效 果與成長。

自古以來我們的社會崇尚善的本質,存在著各種以家族、人際、團體間的互 助系統,表現出人類慈善的情感。在教育的領域,德育、群育的培養與智育發展 同等重要,過去即有勞作教育或類似服務教育之做法,運用服務學習之概念推動 教育並成為一種新的教學法,興起時間雖短,但隨著社會對教育目標與品德涵養 功能之期望提高,目前已漸成潮流。許多學校與組織在推動過程中,持續反省及 檢視,對服務學習採用結合專業、做中學等方式,加入參與服務後反省內化的設 計,產生正面的學習效果,各界多持肯定的看法,也深覺服務學習之推動,有助 於教學中「知、情、意、行」目標之達成,故服務學習推動之意願與決心在台灣已 蔚為風氣。

教育部於 96 年 5 月 9 日訂頒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並於 96 年 10 月底編 輯完成大專校院服務學習課程與活動參考手冊,函送大專校院提供學校開設服務 學習正式課程參考,鼓勵各校透過有系統的設計、規劃、督導、省思及評量,達 成設定的學習目標。99 年 10 月 29 日修訂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鼓勵各大專校 院成立服務學習推動單位,規劃服務學習課程,並將原有學生的社團活動及志願 服務活動結合相關訓練課程,或將原有課程結合社會服務活動或實習服務活動,

2

積極推展並落實服務學習。高中職部分,綜合活動學科將服務學習列為五大工作 內容之一,透過與班級活動、社團活動、學生自治會活動、學校特色活動等結合,

將服務學習元素融入綜合活動學科推動,配合學校、社區需要,實施計畫性的服 務學習活動。國民中學部分,由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將「多元學習表現」列入十 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免試入學超額比序項目,其中服務學習也成為許多縣市採計的 餐據,增加親師生對於學生投入服務學習之意願。100 年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實施

「補助國民中小學服務學習計畫」,並出版「國民中小學服務學習教師手冊」,鼓勵 國民中小學發展以課程為基礎之服務學習,落實服務學習理念,提供教師設計與 實施服務學習課程參考。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自 102 年起,以各級學校推動服務學 習業務人員為對象,辦理服務學習種子師資培訓,宣傳服務學習理念及內涵。藉 由服務學習培養學生社區服務能力、學習助人利他的態度與價值觀、落實品德教 育及公民參與的精神與擴展學生的視野、開闊服務他人的胸襟。

過往服務學習之推動實施,在大專校院已獲得重視,並融入於課程或活動中,

將服務學習的推動賦予新意。為持續服務學習的推廣與深耕,將更著重於服務學 習推動的永續性及向下札根,除持續鼓勵大專校院推動服務學習融入正式課程,

更透過舉辦服務學習相關師資與人才培訓,及整合相關單位、社區及非營利組織 資源,連結國中小、高中到大專校院,強化服務學習體驗與學習經驗 (教育部青 年發展署服務學習網) 。

近年社會價值觀轉變,家庭組織結構與功能也有許多重大變遷,如少子化。

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大多希望小孩就讀所謂「理想」、「優質」、「好 的」、「明星」、「出路佳」的學校(黃德祥,2014)。國中生正處於人格發展的轉變期,

身處不同的家庭及社經地位,其品德價值觀念也會有所差異。教育部為促使學校 及學生重視品德教育,以利五育均衡發展,將學生服務學習納入免試超額比序,

目的在改正過往教育只重視升學考科學業能力的增進,而忽略生活教育、品德教 育、弱勢關懷、社會服務等面向。希望藉由「服務」與「學習」,啟發學生人文關懷

3

的精神;透過親自體驗杜威「做中學」的真義,培養參與公共服務的意願與熱忱(楊 怡婷,2013)。其中服務學習為多元學習表現中的次項目,學生為升學加分而搶 當志工,扭曲了服務學習的真義。在蒐集文獻時發現,對於服務學習認知的研究 鮮少,對象是國中生的研究多是提到童軍團服務學習及休閒服務學習,跟服務學 習有直接相關的研究,大部分是以大專生為研究對象。故本研究以高雄市國中學 生作為研究對象,希望能瞭解目前高雄市國中學生服務學習認知的現況,並針對 高雄市國中學生服務學習認知之現況加以研究,為本論文研究動機之一。

整理服務學習的相關研究發現,服務學習不僅可強化對社區的認同感,愛護 環境及關懷社區,更可以促使個體對自我概念的正向發展,提升批判思考能力,

深化利社會行為,增進社會責任,培養公民素養(陳瑜芳,2008)。一個現代的民 主社會,除仰賴其政治體制基本結構之公正性及社會經濟環境之客觀條件外,更 需要公民具備良好的知識和態度。透過公民教育的歷程,使得每一個公民有能力 參與公共生活並實踐社群的公共善。在 Erikson 的自我認同理論中,青少年期是 個體由兒童轉變為成人的過渡階段,在這個轉變階段,個人必須學習獨立自主,

準備承接成人的社會角色。所以青少年是明日的公民,利用學校教育充實青少年 公民知識,讓青少年做好準備,參與民主社會的運作,面對未來的新世界(江美 慧,2003)。在公民意識的研究上,較少研究關於國中生的公民意識,大多研究 大專生或社會人士,如游欣儀(2004)、蔡育璟(2007)、南建中(2013)等的研究。因 此針對高雄市國中學生公民意識之現況加以研究,成為本論文研究動機之二。

國內以服務學習認知與公民意識為主題的相關研究,目前多限於大專院校大 學生,如洪維佳(2010)、楊舒婷(2010)、嚴秋蓮(2011)、王玫(2014)。因為課程綱要 的改變,也為了符合社會期望需要,近年來各國中小學也開始將服務學習融入學 校教育中,讓服務學習的理念向下紮根,從小開始培養服務他人、關懷社區的態 度,在學校教育的協助下,使服務與學習結合,學校才能培養出真正有能力且願 意服務社會的優秀人才(陳瑜芳,2008)。因此想要探討高雄市國中學生對於服務

4

學習認知與公民意識之間的關係,以及國中生服務學習認知是否夠預測其公民意 識等需待答的問題,成為本論文研究動機之三。

服務學習已行之有年,且由於國中會考多元比序積分中有「服務學習」這個項 目,大多數國中學生會利用課餘時間或學校提供的內容進行服務學習,來獲取服 務學習時數,因此研究者想了解現階段國中學生對於服務學習認知高低,在服務 學習中關於公民意識部分認知多少,以及服務學習對國中學生公民意識的預測力 分析,希望國中學生除了升學導向來進行服務學習,也能藉此對社會認同感提高,

及了解自己身為公民的責任,提供關心國中學生服務學習與公民意識關係之學校、

學生、研究人員未來研究參考。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