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研究旨在瞭解高雄市國小教師的情緒勞務與工作倦怠之相關性。本章共 分五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待答問題,第四節 為名詞釋義,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國家的未來,關鍵在教育;教育的品質,奠基於良師」,誠如教育部 (2012) 在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所揭示的,教育是一切的根本,也是社會進步的動 力,尤其處在目前全球化競爭激烈的時代,國家的競爭力完全取決於人才素質,

而教師正是扮演培育人才的關鍵角色,因此世界各國莫不積極推動教育改革,

冀望提升教育品質,當然,台灣也不例外。自 1990 年代以來,政府進行一連串 的教育改革,範圍涵蓋法令、師資、課程、教學、教科書、財政等方面,像是 制定教育基本法、師資培育多元化、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一綱多本」、建構 式數學、教訓輔三合一,一直到較近期的零體罰、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師分 級制、教師專業評鑑,以及十二年國教的推行等。面對這一波波的教育改革,

讓教師深感疲累、困惑與痛苦,多數時間都在「忙、茫、盲」中度過,並不是 教師不願意改變,而是在政策改革的過程中,明顯缺乏配套措施,往往是在華 麗的口號下匆促上路。此外,在這些教改政策的背後,欠缺與基層教師的溝通,

忽略基層教師的感受與需求,教師的工作負荷量與日俱增,隨之而來的就是沉 重的工作壓力。

古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學只是教職的基本工作,但教 學工作並非外界想的這麼簡單,只要上台照本宣科就行,一個好的教學,它包 含事前的準備、整理重點、印製學習單,教學過程中不停走動,觀察每位學生

的學習狀況,甚至以誇張、生動的言語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後,進行教 學評量,這些都需要教師勞力、勞心的付出,因此,教學是一份勞心勞力的工 作 (蔡進雄,2005)。此外,在整體大環境的變遷下,國內家庭結構變化與功能 愈趨式微,致使學生異質性增加,教師每天面對一群資質、家庭背景不同的學 生,仍須展現親切和善的態度,讓學生喜歡與你接近,進而樂於學習。教師總 被期待著要充滿活力、要溫柔有禮,以及富有親切感,因此,在這些期待下,

教師是必須掩飾自己的情緒、壓抑自己的情緒,因為教師們面對的不只是學習 階段的兒童,還包括家長、學校行政人員、同事…等。當教師在面對不同問題 的學生,我們也必須展現出不同的情緒,情緒的「面具」要隨時替換,前一秒 正在大發雷霆,但後一秒就必須以和顏悅色的口氣上課;若遇到不講理的家長,

面對其不合理的要求,甚至干涉、質疑教師的教學專業,即使教師心裡感到挫 折、沮喪,甚至憤怒,但也必須盡力維持和善的態度,冷靜面對處理。因此,

教師常需要投注更多的心力來處理自己以及面對他人時應有的情緒,教學的確 是勞情的工作 (蔡進雄,2005)。

根據 Hochschild (1983) 認為在美國十二種標準的職業群體類別中,有六項 職業在其工作的過程裡會需要運用到情緒勞務,而在「專業性、技術性及同類」

的項目裡,其中正包含「學院及大學教師」以及「除了學院及大學以外的教師」。 Adelmann (1989) 更進一步將此六項職業依情緒勞務負擔的程度,加以細分為 高、低情緒勞務工作者,而教師正是屬於高情緒勞務工作者。因此,研究者欲 瞭解高雄市國小教師的情緒勞務之現況情形,以及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高雄市 國小教師在情緒勞務上是否有所差異,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荀子《大略篇》曾提到:「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傳。貴師而重傳,則法度存。」

把尊師當作國家興衰的主要原因,「尊師重道」更是我國文化的傳統,可見過去 教師享有相當高的社會地位。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愈趨民主化,家長意識 抬頭,學校也不再是唯一知識的來源,教師社會地位已不如以往,連長久以來 被賦予的教師權威逐漸式微,教師如欲建立教師權威只得仰賴個別的努力,而

往往導致教師倦怠 (蘇伊文,1993)。郭生玉 (1989) 也指出,國小教師在「學 生的學習」此項為主要的工作壓力來源,推測是因為兒童在學習方面仍屬被動、

動機較低,因此家長對兒童的期望也較高。此外,加上部分社會文化與傳播媒 體的不當影響,社會大眾都以放大鏡來檢視教職人員,不能因為少數教師的不 當行為,就抹煞掉其他大多數教師的努力,甚至還以質疑的眼光來看待教師。

近來教師更屢屢被汙名化,甚至被冠上「白吃白喝」的罪名,要求教師要自付 營養午餐費、校外教學旅費,卻漠視教師在午餐和戶外活動時間所肩負的指導 與管教之責任,教師的奉獻與犧牲,希望能被社會所看見。其實,教師這份薪 水,對教學工作和班級經營皆認真投入的老師而言,並不算多;但對無心經營 班級和教學的教師而言,則是太多!一份薪水,一份責任,許多人都說教育是 良心事業,付出多少取決於教師心中的天平,然而,哪個職業不是如此呢?如 果社會願意多給老師一點尊重與肯定,相信許多老師必定以加倍的心力奉還。

然而,現在教師面臨最棘手的狀況是,當我們給予學生在生活和學業上的 指導,甚至逐漸承擔起原本屬於父母的責任,卻得不到父母的協助 (蘇伊文,

1993),這樣無奈的情況,讓許多教師感嘆不如歸去呀!在教育工作中,除了面 對異質性高的學生之學習動機與行為問題,家長過分的干預與質疑外,教師仍 須面對教學專業的要求、缺乏行政單位的支持、同事間的人際關係角色衝突與 角色模糊、工作環境、學校風氣等壓力,長期處於這些工作壓力下,教師的身 心會出現不適的症狀,像是常感到疲勞、失眠、感冒、頭痛,脾氣暴躁、心情 沮喪、失望,對自己和他人容易生氣,待人冷漠等,最後對教學工作失去熱情,

甚至離職,這就是工作倦怠。教師一旦產生工作倦怠,除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受 到影響,也會對學生失去關心,以冷漠甚至喪失人性的態度對待他們,嚴重影 響教學效能,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和人格發展。教師的工作倦怠對個人、

組織,甚至整個社會教育環境,都是一項嚴重的損失,因此,本研究欲瞭解高 雄市國小教師之工作倦怠的現況為何,以及不同背景變項的高雄市國小教師在 工作倦怠上是否有差異,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Hochschild (1983) 認為情緒勞務會引發情緒耗竭,而情緒耗竭工作倦怠中 最核心的部分 (Maslach & Jackson, 1981) 。Grandey (2000) 也指出高情緒勞務 工作者容易感到沮喪、無自信、工作績效低,長久下來,便會形成工作倦怠。

個人的情緒耗竭,小則影響個人身心健康,大則危及整體組織的運作情形 (吳 宗祐,鄭伯壎,2003)。目前國內外已有多位學者證實教師是屬於高情緒勞務工 作者 (田育昆,2007;江文慈,2001;李新民、陳密桃,2006;林蔚芳,2006;

邱欣怡,2008;張乃文,2005;蔣佳良,2006;蔡進雄,2005; Adelmann, 1989;

Hargreaves, 1998),而且認為情緒勞務的確會造成情緒耗竭,進而形成工作倦怠 (李新民、陳密桃,2006;陳信憲、許銘珊,2001; Brotherideg & Grandey, 2002)。

國內針對情緒勞務與工作倦怠的相關研究是以臺北縣、雲嘉地區的國小教師為 研究對象 (林郁真,2009;張乃文,2005),研究地區為北部及中部。本研究欲 了解南部國小教師在情緒勞務和工作倦怠兩者之相關性,並與先前的研究進行 比較,但受限於人力、物力、時間等因素,故本研究以研究者所任教的高雄市 為研究範圍,探討國小教師情緒勞務與工作倦怠之關係,是否因地區性及教學 環境產生不同的研究結果,並進一步探討情緒勞務對工作倦怠之預測力,為本 研究動機之三。

教育是「樹人」的工作,教師為培育國家人才的重要推手,教師的一言一 行都是學生模仿的對象,而教學活動是師生相互交感的歷程,對學生的人格發 展有極大的影響,因此,我們不得不重視教師的情緒勞務與工作倦怠之相關問 題,以發展高品質的教育,提升國家的競爭力。期盼透過本研究能對國小教師 之情緒勞務和工作倦怠有更深入的了解,並歸納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給 教育相關單位、師資培育機構、國小教師,和未來研究之參考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