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 研究動機

在接觸更多有關新住民的資訊之後,研究者愈發關注相關的社會新聞,也在 生活環境中,有更多的留意,在經過這些觀察後,更促使研究者對於新住民參與 團體,與融入社會的關連及促發因素,所以以兩個不同面向的動機:個人經驗的 感受及新住民自行籌組及參與團體,進一步的探討。

一、個人經驗的感受

在多年前,孩子尚未就學時,先生因為工作的關係,長駐越南,從先生的口 中知道仲介婚姻的訊息,當有些了解時,開始注意周遭的環境,街道上出現東南 亞的小吃攤販,常常會聽到不熟悉的語言,也會留意到對於外籍配偶不友善的言 論。

後來在工作場域中,身心障礙的同事,藉由婚姻仲介,與一位越南女性結婚,

在辦公室中,就常聽到討論著,這樣的婚姻需要多少錢,多久還要回去一次的問 題,當時心中感覺有些突兀,似乎討論的對象與人無關。

這幾年家中外甥在中國大陸工作,認識中國籍的同事,兩人想要結婚時,我 看到家族中的人,有些無奈,有些惋惜的表情,似乎更瞭解到人們對於中國大陸 與東南亞籍之跨國婚姻所隱含的迷思與盲點,這些感受在心中迴盪,也激起了對 新住民族群的研究議題的興趣。

參與學校認輔志工行列,學習多元文化教育,也在團隊中,常常接觸到新住 民姐妹,與印象中的新住民,其實並不相同的,並不是新住民就是弱勢族群,只 是在語言與社會文化的適應,需要更多的時間與包容。當時在團隊中,有一位來 自中國的新住民姐妹,在一起服務學習的過程中,看到她的改變及成長,那種改 變的力量是從那裏開始呢?談話中她認為這些改變是因為參與認輔志工的團隊,

而團隊中的伙伴給予機會,並給予肯定,讓她產生了成長的契機,改變的動力,

7

所以如果團體的力量給予改變的激發,那其他的團體是不是也有相同的動力呢?

二、新住民參與團體議題的促發

在(行政院,2004)的「輔導外籍配偶補習教育、籌組民間團體及成立照顧輔 導基金專案報告」,提到「輔導外籍配偶組織民間團體」的方案,希望移民藉由 參加社團的活動,進而接觸更多的社會活動,而達到社會參與的效益。

在政策上希望經由激發、培育與輔導新住民參加社團的社會參與,或與在地 人士共組社團組織,或自行籌組社團組織之過程,增進新住民本身非正式的支持 網絡;在研究上對非正式的支持網絡也有雷同的看法:如果沒有「非正式網絡」

的支持,新住民姐妹其實是「很難」走出家庭,進而參與社會活動及相關事務(張 智雅、曾薔霓,2011)。

許多新住民來臺灣之後,生活都在家中,鮮少走出家庭,在語言或是社會文 化不同的情形,生活適應是很大的挑戰,所以拓展社會網絡是新住民很重要的資 源,在籌組、參與團體的過程,會加強新住民的社會參與。

研究者因為一起參與志工團體中,看到新住民參與團體,所產生對自己的看 法的改變,所以想探究新住民參與團體所產生的自我轉化學習歷程。故本研究以

「台北市某自主學習團體」的籌組、參與歷程,希望有助於瞭解新住民在參與團 體的歷程,及新住民的自我轉化學習歷程的實際情形。

貳、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基於上述的動機陳述中,瞭解於政策上對於新住民的社會參與是持著正向支 持的態度,而且在內政部2004 年的報告書上,也針對鼓勵新住民參與社團,並 協助其參與社團,使新住民早日融入臺灣社會,參加更多的社區活動,期能早日 適應社會,而達到社會參與。

而在研究者所參與的團體中,也有新住民因參與社團,而改變了自己對社會 的距離,從社會邊緣的角色,而進入接近於核心的位置,強化了自己的信心,開 展自己的社會網絡。

8

所以參與社團對於新住民的社會融入是很重要的管道,然而新住民自行籌組 的自主性學習團體,在臺灣為數並不多,而相關的研究更少,所以研究者對於「台 北市某自主性學習團體」的籌組歷程,及經營參與團體過程中的個人轉化歷程,

以及所遇到的困境及因應方式,有著一探究竟的想法,因為新住民在性別或是族 群中是雙重弱勢,那如何在這樣的不友善的條件下,為自己發聲,自行籌組團體,

其中有個人及團體的歷程轉化,是值得探究的,而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有:(一)、

探究新住民在籌組與參與自主性學習團體的轉化學習歷程;(二)、探究新住民在 籌組與參與自主性學習團體的歷程與遭遇的問題;(三)、就研究結論,針對新移 籌組自主性學習團體提出建議。

而待答問題是:(一)、新住民在籌組與參與自主性學習團體的自我轉化學習 歷為何?(二)、探究新住民在籌組與參與自主性學習團體的歷程與遭遇的問題為 何?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