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壹、對政府單位的建議

本研究發現,因為新住民從籌組與參與團體的歷程,更適應臺灣的生活,

參與過程中,可能會促進轉化學習的行動。本研究的受訪者,在參與團體的歷程,

在自我成長、人際互動及與臺灣社會文化的接觸,在生活中產生思惟習慣的變化,

也改變自己的意義觀點,發展不同角度看臺灣;或是參與團體後身心得以安頓,

在新住民的身份上有新的觀點,進而著力於新住民的下一代教育,對國家更有助 益;或是在參與團體之後,得到需要的資源及支持,才擁有真正的溝通分享的生 活。所以建議政府單位:

一、 提供多元的進階課程,可以發展社會網絡

在本研究中,受訪者在參與由區公所開辦的成長課程,認識了更多新住民,

開展了社會網絡,接觸更多的資源,彼此有情感交流,溝通分享的場域,對於新 住民在心情調適方面有很大的助益,如果能夠開設多元的進階課程,可以持續凝 聚新住民之間的感情,也能形成一個群體,在彼此遇到挫折或喜悅時,能夠彼此 分享與支持。

二、 新住民相關政策具體化,提供相關資源

政府在新住民籌組團體方面雖有相關促進,但是從本研究來看新住民自行籌 組團體並不易,因為對於相關的條文或是程序,並不夠了解,所以若能有專職人 員或部門協助成立,對於新住民的成立團體,會有莫大的幫助。如果政府單位單 一窗口,簡化程序並提供相關人員協助,在新住民在籌組團體的過程,減少挫折,

或許會有更多的新住民可以自行籌組與參與團體。

目前在臺灣新住民相關的團體並不少,但是其成立者通常是以臺灣人士為主,

而成員是以新住民為對象,所以在團體的性質上,會以臺灣人士的思維為主,對

157

新住民而言,少了與臺灣社會文化接觸的機會,或是改變對臺灣概念的機會,也 缺少培力的過程,如果能全力培植新住民籌組與參與團體,對於新住民的自信心 及對臺灣在地性的認同感,會大幅提升。

三、 協助籌組團體初期的場地與師資

新住民籌組團體初期,所面臨的問題是場地租借與師資的需求、還有設備及 經費來源,在本研究中,在籌組團體的初期,區公所的承辦人員,協助尋找場地,

還協助與里長交涉,也提供授課的老師,幫忙申請經費,使團體可以順利運作。

團體形成初期是需要多方資源,但是資源的獲得並不容易,尤其對新住民而 言,如何尋找社會資源及經費的申請,更加困難,所以新住民籌組團體的初期,

政府可以提供場地與師資的協助,對於團體的形成有實質的幫助。

貳、對承辦新住民課程的機構或單位的建議

一、積極推動新住民課程,主動協助塑造新住民社會網絡

新住民的相關課程,相關單位也持續的開設,在課程中,新住民有機會可以 互動,因為彼此的溝通無礙,容易產生情感的交流,在群體彼此的互動是和諧而 熱絡,則積極推動形成新住民社會網絡。

在本研究中,新住民參與區公所辦理的課程,引發情感意識,但是當時若沒 有承辦人員積極推動,或許課程結束後,如此的網絡就會結束,所以當時的區公 所人員提議每個月能聚會,就像回娘家的方式,每人一道菜,增進彼此的連繫,

進而形成社會網絡,也因為固定的聚會,才促發籌組團體的動機。

二、理解為新住民女性的社會處境,推動新住民籌組與參與團體,適 時提供資訊及資源

透過課程中,彼此的分享,理解新住民的社會處境,雖然不一定會有語言溝 通的問題,但是在社會或家庭中,還是會遇到因社會文化不同的代溝,這些是現

158

在的政策中,無法完全照顧的層面,如果因為新住民需求而籌組與參與團體,會 適合現狀及各方面的需求。

在本研究中,從新住民的成長課程開始,承辦人員就積極推動彼此的互動,

促成新住民的社會網絡,當彼此的情感意識提昇,而認為新住民需要一個資訊的 平台,此時承辦人員提議籌組自主性學習團體,讓新住民的需求得以實踐,籌組 團體就能成形,但是在成立初期,承辦新住民課程的單位,除了提供資源及資訊,

也需要實質的行動協助,如場地的洽借、與里鄰代表協商、及初期的經費申請或 是師資的邀請,這都有助於團體的形成。

在團體成立之後,承辦單位的協助角色,比重就慢慢的減輕,而將主導權放 至團體的成員,所以團體中的成員,有感受到自己是獨立的團體,可以決定團體 的方向,也能自己決定課程,這是一個階段性,讓新住民可以決定要如何學習,

這是很重要的培力過程。

三、重視新住民的獨特性,協助適當可行的行動方案,以展現新住民 特性

新住民來自於不同的國家,所以臺灣所規劃的課程或內容,並不一定適合新 住民的獨特性,所以承辦單位發現有適當可行的方案時,可協助撰寫方案,以申 請補助,互相協助以達到永續耕耘,。

在本研究中,區公所承辦的新住民課程,在新住民籌組團體形成後,有時課 程就會在團體的場地開設,如此團體的成員就可上課,而區公所也減少招生的困 擾;另外,區公所有節日的活動,新住民團體亦可提供節目或食物,彼此都能有 所助益,也可發揮新住民的特色。

參、對新住民的建議

一、加強社會參與,各種學習課程及活動,以拓展社會網絡

159

轉化學習理論中,個人看待世界的詮釋經驗,與社會文化、心理期望、成 長發展及受教經驗有關,是人過去經驗同化及轉化成新經驗的設想結構。由本研 究得知,新住民的意義觀點深受原生家庭與婚姻家庭的經驗影響,而且婚姻生活 所經歷的兩難情境是轉化學習的起點。

因此,本研究認為,當新住民在生活中面臨各種問題情境,可從過去的經驗 著手,檢視自我與重要關係他人對問題事件的理解,思考其產生的原因與所帶來 的影響,並以解決問題作為學習與成長的動力。

在三位受訪者的身上,可以感受到因為學習,才有了後續轉化的可能,或許 是簡單的課程,但是在課程中,可以獲得不同的收穫,也有可能認識許多同樣境 遇或是不同境遇的人,這些都可以拓展自己的社會網絡。

二、籌組與參與團體過程中,理解將面對問題及困難

由本研究新住民在籌組與參與團體過程中,可能會面臨家庭所產生的壓力,

因為參與團體是需要時間的付出,也可能會有經濟的壓力,或許一開始所付出的 時間是固定的集會時間,也是少許的費用,但是如果是籌組團體又會有不同的付 出,需要更多的時間,並且要不斷的學習,才能面對許多問題,因此這也是需要 理解將面對的問題及困難。

也會面臨團體中的問題及困難,對外的人際互動,對內的新住民之間的意 見相左問題,或是經費的來源,師資課程的安排,都是可預期的狀況,當克服問 題之後,會學習更多的知識與技能,產生轉化學習。

因此,本研究建議,在參與團體的過程中,需要先理解自己能夠付出的時間 多寡,再決定能夠參與到什麼樣的程度,並與家人適時適度的溝通,讓家人理解 參與的狀況,在參與後則抱持開放心態,面對問題及困難,發揮自己的專長,學 習新的知識及技能,讓學習內容與生活需求相輔相成,無論在家庭、親子教養或 是團體中,都能發揮效益。

三、由籌組與參與團體的轉化學習經驗,累積為行動的能量

160

透過本研究的新住民籌組與參與團體歷程,參與團體的新住民,彼此之間能 夠彼此溝通分享,透過情感交流的過程,新住民在生活思維習慣、對自己的看法、

對臺灣的概念、新住民的身份及世界觀的意義觀點有所體悟或改變,除了理解新 住民的處境,也能更接近臺灣的社會脈絡,對於參與團體的新住民,有著不同程 度的體會,對新住民的家庭,下一代及所處的環境,都有所助益。

因此,本研究建議,新住民可以從自身的經驗出發,籌組與參與成功的經驗,

面臨的歷程與問題,藉著新的嘗試與其他新住民建立連結網絡,分享至其他地區,

鼓勵新住民累積改變行動的力量。

四、有系統的學習,自主學習團體的永續經營

在受訪者的談話中,也持續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如果能夠就有系統的學習,

或是不斷的學習,因為在學習中才會有不同的看見及視野,而個人的自主學習,

除了想要自主的想要什麼的想法之外,同時要學習一些技能。自主是個體的基本 心理需求,但自主學習所涉及到的還有能力、目標、方法等具體的成分,甚至是 和外在環境之間的互動。所以如果能夠有系統的學習,如:從能力的培養,目標 是在技能或是學歷的獲得,甚至於是參與補校的課程,或是職訓中心的課程,循 序漸進的累積,是有系統的學習。

一個團體的成立並不容易,經歷過不同的時期才能穩定,如果團體對於新住 民有安定身心的力量,如何讓團體永續經營,持續其功能,或許可以有不同的階 段可以延續。

肆、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對新住民研究的建議,從生活適應延伸至增能賦權

本研究基於研究者的興趣,以成人學習理論的角度出發,探討籌組團體歷程 對於新住民的轉化影響,著重新住民在籌組及參與團體的歷程,產生的意義觀點 轉變及自我轉化歷程。研究發現新住民在籌組團體歷程中,學習事物,快速成長,

與臺灣社會多元互動,對於自我的社會處境,及臺灣的社會脈絡,產生社會位置

161

的自主覺察、改變既有的信念,也實際付諸行動。因此,本研究建議未來研究可 以增權賦能的理論觀點,更深入瞭解新住民籌組團體的學習歷程,這些學習經驗 對於新住民增權賦能的影響。

二、對成人學習研究的建議,以多元的角度對其他團體進行研究

本研究是以台北市某自主性學習團體為研究對象,也是台北市第一個由新住 民成立的團體,也是高學歷高社經的新住民區域,雖然三位受訪者展現了轉化過 程中不同的樣貌,但是並無法確定團體中,每位新住民都會發展完整轉化歷程的

本研究是以台北市某自主性學習團體為研究對象,也是台北市第一個由新住 民成立的團體,也是高學歷高社經的新住民區域,雖然三位受訪者展現了轉化過 程中不同的樣貌,但是並無法確定團體中,每位新住民都會發展完整轉化歷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