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每新住民受訪者的觀點建構的背景及生活脈絡相異,以及轉化學習的資源及 因素,形塑出她們不同面向的轉化故事。以下根據研究結果,整理新住民成員在 籌組與參與自主性學習團體的自我轉化學習歷程、籌組與參與過程中的意義觀點 轉變、歸納關鍵因素以及籌組與參與自主性學習團體的歷程與遭遇的問題二部分 結論。

壹、新住民成員籌組與參與自主性學習團體的轉化學習歷程

以下將新住民成員在籌組與參與自主性學習團體的轉化學習歷程與相關因 素歸納三點結論:

一、自主性學習團體成員的自我轉化學習歷程與 Mezirow 提出的轉 化學習歷程大致相同

從本研究三位新住民女性的生活故事中,可以發現每位受訪者,因為來臺灣 後所面對的人事物,所面臨且覺察失去方向性的兩難困境,狀況並不一致,且所 引發轉化學習歷程,在歷程中每個人的轉化步驟也不盡相同,以 Mezirow 的轉 化學習步驟來劃分,每位受訪者的步驟,皆有些許的不同,有些步驟無法明顯劃 分,有些步驟則會循環數次,而且三人的步驟皆有相異之處。圖 8 以 Mezirow

145

的轉化學習步驟為轉化的主要依據,而三位受訪者分別有不同的步驟與其相異,

相異之處以不同的線段描繪出,就其相異之處說明。

(一)相同處

1.都面臨且覺察失去方向性的兩難困境:三人雖然都有不同的境遇,但同樣面 臨兩難的困境。芙蓉從婚前的獨立自主女性,走入家庭,成了沒有聲音的人,

但是察覺自己連能力都快消失的當下,開始面對失去方向性的兩難困境;海棠 雖然婚前面對遠距離的婚姻,有所準備,然而社會文化的不同,面臨無處可去,

無人可訴的情境;還有杜鵑因為語言不通且無情感基礎的婚姻,造成身心壓抑,

面臨獨力帶著兩個幼兒的單親媽媽的情況。

2.成長課及團體開設的課程產生影響:區公所辦理的成長課程對受訪者而言,

是很重要的開端,因為引進了社會網絡的資源,而參與課程對受訪者產生了不 同的影響,兩位受訪因此而採取籌組團體的行動,另一位受訪者,則在團體學 習技藝,成立自己的事業店舖。

(二)相異處

1.參與團體的時間不同,其轉化學習歷程不同:芙蓉及海棠籌組團體的創社人員,

其轉化學習歷程,與團體的成立歷程,關係密切,隨著團體的成形,所學習的事 物及能力都有成長,但是芙蓉身為創社社長的身份,其在步驟六的規劃行動過程,

需經歷較多的挑戰;而海棠身為財務管理的職責,在規劃行動過程,參與性較低,

無法明顯區分;杜鵑是團體成立後再參與,所以其轉化的歷程,以學習一技之長 為主,但是在團體中也在嘗試新角色,所以在轉化歷程步驟六、七、八並無很明 確的分界。

2.生活經驗的不同:在轉化學習的過程中,是一種新的觀點的產生,與之前的觀 點有所衝突,而每個人的生活經驗不同,其觀點也有所不同,三位受訪者來自不 同的地區中國、香港及越南,在來臺灣之前的生活也不同,其中芙蓉及海棠兩位 受訪者本身都是高學歷,也都有自己的工作,擁有經濟能力,是社經地位較高的 女性,所以在轉化學習歷程,其所發展出的新的世界觀,也會以新住民族群的需

146

求為主,並不侷限於目前的團體,發展出為族群發聲的社會位置,而另一位受訪 者杜鵑在學歷及經濟上,都是屬於社經地位較低的角色,所以在轉化學習的歷程,

受到社會資源的幫助較多,其轉化學習歷程,所發展出來的是以個人的角度,求 其溫飽,經濟自立,再以團體為軸心,協助周遭的人。

147

148

二、新住民成員的意義觀點轉變

根據Mezirow 的解釋,在轉化學習的過程中,一個人在經歷了一項失去方向 性的兩難困境的事件之後,開始對其本來已習以為常的一些基本假定、所抱持的 信仰,感到懷疑。他轉而提出批判性的評估。他開始體會到一種來自傳統習慣與 作法的疏離感。他逐漸準備去探詢另外的可能性。這種內心的轉變是他迎接其他 觀點的契機。他突然體會到:原來,在這個世界上過日子,還有很多其他的方式。

他不能在僅以原來單一的方式來思考與行動。他甚至已有揚棄「原來的我」的心 理準備。於是,他開始了一些新作法。他把一些舊有的思維與作法揚棄掉,張開 雙臂去迎接新生活。他要尋找「真生命」。於是他開始依照新體認,把生活的觸 角伸展到以前不曾接觸的世界。他變了。在與新一批不同思維、不同類型的人接 觸的過程中,他逐漸去獲取新的知識,學習新的能力。然後他開始去嘗試新生活 的各種面向。他扮演了一些他處理得來的新角色,逐漸發展了新能力,也找到了 新的自我。如此,他逐漸對這個世界發展了一種新的視野。基本上,這是一種心 智模式的改變。所帶來的結果,是整個人脫胎換骨(林文律,2010)。

三位受訪者在意義觀點上都有不同的改變,將其彙整五個向度,歸納出其個 別的意義觀點的轉變。

(一)生活的「思維習慣」:三位受訪者的轉變各有不同,芙蓉在守時及終身學 習的方面,感受很深,參與團體之前,對於學習並沒有特別的重視,但是發覺學 習可以讓自己更有彈性,更具思考力,也將其內化為生活中的習慣;海棠則是在 與公婆相處方式,不再像之前,衝突之後,將難過放在心裏,生活過得鬱悶,現 在則改變思維習慣,以正向角度輕鬆面對,對家人更具有包容力;杜鵑原本對於 環境是充滿憤怒,但是經過意義觀點的轉變,對於人更具有包容力,在乞討的人 的身上,也能感同身受,給予協助。在三位受訪者身上,都看到改變,對周遭的 人事物,有更多的包容、彈性及更多思考。

149

(二)新住民的「身份」:芙蓉剛到臺灣時,因為都是在家中,並無與外界多接 觸,所以對於新住民的「身份」的感受,是婆婆掛在嘴邊的話語,後來接觸更多 新住民後,發覺社會環境對新住民的觀感,是弱勢需要協助,在權利及資訊上的 獲得是缺乏管道,所以積極的為新住民發聲,經過多年努力,還有社會風氣的改 變,所以芙蓉覺得在政策下,新住民身心漸趨安頓;海棠因為本身也是僑生,所 以對於新住民的「身份」,是在參與團體之後更能認同,在接觸更多新住民姐妹 之後,覺得新住民是被錯待的族群,因為需要時間適應生活,而被認為是弱勢群 族,而這樣錯待會影響下一代,所以需要更多的機會讓下一代發展,新住民姐妹 如果能安定快樂,那家庭就會更和樂;杜鵑在臺灣的初期,受到不友善的對待,

覺得很辛苦,後來獲得協助的資源,生活才步上軌道,所以在新住民的「身份」, 因為一開始的生活並不容易,也希望來到臺灣的新住民要有心理準備,在磨合期 要學會忍耐,婚姻才有機會延續。受訪者的想法中,對於新住民的「身份」,有 個共同的想法,其實新住民並不是弱勢,只是需要適應生活的時間,及公平的機 會。

(三)對自己的「看法」:芙蓉曾經因為語言表達及思考能力的退化,而擔心害 怕,沒有自信,但是在籌組團體的過程中,看到自己的原本的能力再呈現,還增 力了許多人際應對的能力,相信自己可以做經濟獨立處事自主的女性;海棠對自 己的「看法」的轉變,原本對自己的經濟獨立,及多年的感情基礎,對婚姻是充 滿信心,但是不同於想像的婚姻,讓海棠充滿挫折感,但是情緒抒解之後,知道 除了自己的遭遇外,還有其他的新住民權力,是自己可以著力;杜鵑在遭遇婚變 後,對生活沒有指望,也對自己生氣,甚至感到羞恥,但是參與團體,學習技藝,

受到多人的照顧之後,杜鵑覺得自己是可以幫助別人的人,是經濟自主,可以照 顧兩個孩子的母親。三位受訪者,曾經在生活中面臨挫折,但是對自己都是抱持 著肯定的看法。

(四)對臺灣的「概念」:芙蓉在籌組團體時,與臺灣的社會文化接觸最多,也 影響最多,原本覺得臺灣社會對於新住民不友善,有時會求助無間的情形,但是

150

現在的芙蓉,感受到臺灣的接納,也認同臺灣的社會自由風氣,閱讀的習慣等等,

將這些都內化成為自己生活中;海棠因為曾經長期在臺灣求學,所以對臺灣的概 念一直是友善而溫暖;杜鵑是受到最多幫助的角色,所以對於臺灣的概念,是從 一開始的生氣與敵意,轉變為認同、感恩及回饋的態度。所以從三位受訪者身上,

看到對臺灣的概念是友善的人,接納的環境。

(五)「世界觀」:在經過意義觀點的轉變之後,三位受訪者都有不同的觀點面對 生活。芙蓉希望在新住民的婚姻努力,因為很多新住民婚姻,已不是一開始的語 言或生活適應問題,而是婚姻的維持,十多年的婚姻發生狀況,要結束或是維持,

如果結束後新住民的角色,又該何去何從?海棠的觀點,則是以新住民的下一代 教育為主,因為下一代需要給予相同的機會;杜鵑則是以照顧周遭的新住民為主,

持續參與團體的活動,對於需要協助的人提供幫助,將感恩的心,轉化為回饋的 行動。三位受訪者的觀點,都有其重視的角度,但是其共同的出發點,共同關心 新住民族群及下一代,盡力付出自己的能力,融入整個環境。

三、新住民成員自我轉化學習歷程的關鍵因素

根據Mezirow 所述,引起轉化學習的關鍵是「兩難的困境」、「批判反思」及

「理性討論」。這些要素應用或經驗這些其中的任何一個,都可導致轉化學習。

「理性討論」。這些要素應用或經驗這些其中的任何一個,都可導致轉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