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分析

第一節 研究方法

究信效度。

第一節研究方法

壹、質性研究

本研究的設計採質性研究取向,以深度訪談的方式為主,以半結構式的訪談 大綱來蒐集本研究所需的資料,期透過與受訪者之互動或對話,探究其內在藉由 轉化學習的歷程,與生活及社會參與有那些影響,並詮釋整個轉化學習的意義脈 絡;另在研究場域中所能蒐集的訊息資料,期能瞭解「台北市某自主性學習團體」

的成立過程,進而瞭解籌組與參與團體的動機,而參與團體前後,對新住民社會 參與產生了那些不同的改變或影響。

本研究所運用的深度訪談法,會先擬一份訪談大綱,讓訪談內容不至於偏離 主題,且在有限的時間內,儘可能的蒐集到豐富完整的資料,但是會盡量在訪談 的順序或用詞上保持彈性,以避免制式的問答方式,而致漏失重要的訊息。另外,

在用字遣詞上以受訪者能夠接受的範圍做調整,避免受訪者對所問的問題,有錯 誤的理解。

訪談時,受訪者並不是將已經在腦中的記憶呈現,而是用一種他認為訪問者 可以理解的、敘說故事的方式,去重構他的經驗和歷史。所以訪談是一個互動的 過程,它不是將在訪談之前就已經存在的客觀事實挖掘出來,而是在不斷的互動

66

過程中創造新的意義(畢恆達,2010)。由此可知,受訪者在研究中也同時在重 新回顧走過的生命歷程,不只是提供資料,而且使用言語向人敘說的過程中,會 更瞭解自己內在深層的情緒或生命故事的轉變。在訪談中是以時間為主軸,去瞭 解一個人或是一件事,從源頭的想法,在事件持續發展的歷程中,到今日的思維,

甚至在歷程中,得以理解個人的意義觀點,而這些觀點影響著現今的想法,也產 生與之前不同的行動。訪談對受訪者而言,可能是生命經驗的另一件賦有意義的 事。

貳、資料蒐集途徑

本研究的資料蒐集途徑,是以深度訪談,為主要的資料蒐集途徑,進行資料 分析。在質性研究的訪談是一種有目的、面對面的對話過程,訪談的主要目的為 取得某種特殊的資訊,研究者想瞭解的是「他人所想與所認為的事物」(Patton,

2002,P341)。這當中研究者和研究參與者之間是平等的互動關係,研究者透過 對話的過程與保持放和彈性的原則,以了解研究參與者對某個主題的經驗、感受 與觀點等(顏寧譯,2011)。

深度訪談

訪談法可分為非結構式、半結構式與結構式訪談,質性研究多採用非結構式 或半結構式訪談,本研究使用半結構式訪談的方式。是以較開放的問題,較少結 構的形式能讓受訪個人以其獨特的方式詮釋問題。半結構式訪談的特點:藉由結 構鬆散的問題引導訪談進行、彈性運用所有的問題、通常需要從所有受訪者獲得 獨特的資料、主導大部分的訪談及無事先決定的用詞或順序(顏寧譯,2011)。

(一)訪談對象:質性研究也可說是研究者和研究參與者間不斷磋商、調整、發展 彼此接近與接納關係的過程(Glense,2005;鈕文英,2011)。Patton(1990)曾說質 性研究屬於解釋性、深度性的研究,一般而言樣本都很少,甚至只有一個個案,

但是需要有深度(in-depth)的「立意抽樣」,以期收集到與研究目的相關的有效

67

資料。然而,再選擇參與受訪者時,要注意的是「樣本偏差」(sample bias)問 題,而非代表性或推論性(generalizability)問題,因為,質性研究的重點

在於學習去了解受訪者之經驗和視角。所以,樣本的選擇,乃是以最能提供 有意義資料的人為標準(胡幼慧,1996),訪問問題應針對受訪者適切而設計,

以獲得廣度及深度都足以提供各式各樣可能的回答,使研究者能夠掌握更多的資 料,以利分析。

本研究的對象為「台北市某自主性學習團體」,目前團體的人員設置為社長1 人、副社長2 人。

將訪談對象設定為團體成立的發起人2 人、成員 1 人,受訪者的部份,為呈 現資料的多元性及豐富性,將包含大陸籍配偶及外籍配偶。

(二)訪談工具: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為主要的訪談工具,本研究的對象是新住 民成立的團體,所以研究者會以建立關係的方式,與參與訪問者較熟絡後,再進 行訪談,研究者會運用曾受過諮商訓練的技巧,以傾聽及同理的方式回應,讓訪 談過程融洽進行,並以訪談大綱為談話進行主軸,並以錄音的方式紀錄談話過程,

再轉謄為文字稿。

(三)訪談時間:每位受訪者,訪談次數為 1-2 次,每次的時間為 1-2 小時,但是 會視當時談話情況而做彈性調整。訪談的時會與受訪者連繫,並以受訪者的時間 為主。

(四)訪談場域:訪談的場域會以受訪者的需求為主,約在會所以外的地方訪談,

(五)訪談實施(資料蒐集的過程):

1.訪談大綱的編製,根據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問題以及相關文獻編製訪談大綱,

在正式訪談前,研究者會先與新住民做訪談大綱的測試,是否難以理解或無法回 答的問題,再與指導教授討論後再行修訂,始進行正式訪談。在訪談時訪談大綱 只是談話的腳本,會依據訪談時的情形、受訪者的談話有所調整。

68

表 14 依研究目的編製訪談大綱

研究目的 訪談大綱題目

政策脈絡 ․過去你還沒籌組社團的原因是什麼?是什麼社會環境背景底下籌組協

會?

․原因中有因社會價值觀、自己的價值觀及政策因素有那些?

籌組團體的困境 與歷程

․在協會成立時,要籌備與組織的事務,社會與政府有提供那些協助?

․在協會成立後,要籌備與組織的事務,社會 與政府有提供那些協助?

․對協會的未來,有什麼規劃或是願景?

學習轉化理論的 歷程

․在臺灣到協會成立了,你如何看待這件事?

․是什麼事情或原因改變想法,關於自己成立協會的事件?

․成立協會過程中學習到什麼?

․籌組前後對你或新住民有些什麼影響?

․學到了那些的組織運作能力?例如:籌募資源、文件的遞送、人際的互動、

溝通的能力、、

․在參與協會的事務中,看到姐妹遇到困境,學習到如何為不公 平的事,提出爭取權益?

․參與籌組社團對你在臺灣的生活,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資料來源:參(附錄二)訪談大綱 研究者整理

2.本研究是由研究者本人擔任訪問員,在訪問前,研究者需多方閱讀質性研究及 訪談技巧的相關資料,並與指導教授討論該注意的事宜。

3.在進行正式訪談之前,先與研究參與者討論訪談地點與時間,並說明研究過程 中的保密原則及研究倫理。

4.正式訪談時,研究者先自我介紹,並說明研究的主題、目的、訪談的內容、進 行的方式及保密條款,讓受訪者瞭解訪談即將開始。過程中研究者適當的傾聽與 同理,使受訪者能夠在舒適的情境下,提供內心真正的想法。研究者在訪談過程 中應注意錄音狀況是否正常。訪談結束後,研究者表達對受訪者的謝意,讓整個 訪談在自然的情況下結束。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