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芙蓉參與自主性學習團體的轉化學習歷程

隻身來臺的新住民女性,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生命經驗,受訪者芙蓉初到臺 灣的不適應,經過參與自主性學習團體的經驗,自我的轉化過程及對事物的觀點 轉化,所以本節內容:第一部分是芙蓉的生命故事;第二部分是有關芙蓉的自我 意義觀點及轉化學習歷程;第三部分是參與自主性學習團體的觀點轉化;最後是 這一小節的結語。

壹、芙蓉的生命故事

芙蓉是「某自主學習團體」的創始人,也是首任的社長,在創社過程,芙蓉 一直是團體的核心人物,有關團體的規範及宗旨,皆由芙蓉及兩位副社長一手成 立。

芙蓉的母國國籍為中國大陸,與先生是在大陸相識,己在臺灣生活18 年,

育有二子女,來臺之後與先生定居台北,後來因婆婆年紀漸長,搬來與芙蓉同住,

因為傳統的社會文化壓力,造成生活適應更加不易。

78

芙蓉婚前從事業務工作,在職場上有屬於自己發揮的領域,後來因為與先生 相識結婚,放下在中國大陸的一切,隻身來臺。來臺之後的生活,芙蓉都在家中,

忙碌家庭及孩子的照應,鮮少與外界互動,直到來臺灣第6 年,孩子上了幼稚園 之後,才開始與臺灣社會有所接觸,此時的芙蓉,覺得自己經過多年不與外界接 觸的生活,在語言表達與思考反應能力竟然都退化了,這樣的發現,對芙蓉來說,

是莫大的衝擊。

與婆婆同住的過程中,遇到很多價值觀、作法不同的時候,芙蓉很努力的適 應著臺灣的生活,原生家庭的價值觀也呈現在生活中,不跟婆婆頂撞,受到委屈 時跟先生傾訴,先生的回應是希望芙蓉自己處理,此後不想讓先生為難,就不再 將這些情緒說出,這樣的日子持續了17 年,芙蓉覺得身心壓力很大,身體開始 有了狀況,憂鬰再加上免疫功能失調的現象,芙蓉開始思考著要如何觀照自己。

在籌組團體之前,當時區公所為新住民開辦了課程,芙蓉也參加了成長班課 程,因此認識了許多同一行政區域的新住民,彼此互動熱絡,又能聊聊離鄉背景 的辛苦,每個人都很珍惜這樣的機會,當時區公所的人員看到大家的感情融洽,

建議成立團體,讓情誼延續,也將社會網絡的連繫持續,芙蓉在團體中是能照顧 姐妹的角色,而且表達能力很好,在看到有些新移民在遇到困境時,求助無門的 感受,極力想為大家盡一份心力,所以義不容辭的當了籌組團體的發起人之一。

在籌組團體時,芙蓉開始多方面的學習,除了團體的運作的各種知識,也參 與電台的主持人行列,並到中國大陸取得心理師資格,希望能好好的關照自己,

並維持家庭生活。

籌組團體的歷程,芙蓉增進了人際互動與處理事務的能力,也與區公所及其 他單位多方接觸,當時團體辦得有聲有色,移民署署長也親自視察,這些過程,

讓芙蓉對原本熟悉的生活模式,有了不同角度的思考,原來生活的模式,還有其 他的方式,新住民並不是弱勢,只要有機會,也能發揮能力,啟動了轉化學習歷 程。但是並不是每件事都能順遂,所以芙蓉在家庭婚姻的關係,雖然努力維持,

79

最後還是以離婚收場,但是芙蓉仍持續的為新住民姐妹努力,也為自己的生活努 力。

2000 年 2012 年 2017 年

嫁至臺灣 團體成立 婚姻結束 自主的生活

圖 4 芙蓉生命故事示意圖

芙蓉來臺灣之後的過程,有些階段是生命開始有了轉變,首先是來臺7年後,

到學校當志工,發覺自己在口語上的退化,再來是參與成長課程,認識了許多姐 妹,也體會到臺灣的人情溫厚,才開始了自主性學習團體的籌組,但是過程中,

對家庭及夫妻之間,產生了變化,芙蓉說:「婚姻是需要學習的,不管是誰都一 樣,都要經營要學習的。」雖然婚姻結束了,但是芙蓉深深的體會婚姻之道,現 在的芙蓉是更清楚自己的目標,是自主獨立的女性。

目前芙蓉參與團體的課程已減少,但是會參與姐妹的聚餐與聯誼,仍持續的 在電台主持節目,參與有關兩岸婚姻協會的運作,因為曾經走過婚姻的過程,所 以更能將心比心的給予意見及協助,還參與新住民種子講師的培訓,這一切都只 是想為新住民姐妹們盡一份心力。

貳、芙蓉自我意義觀點及轉化學習歷程

芙蓉與先生是認識多年,才步入婚姻,原本的想法中,只是到了一個陌生的 地方,需要適應生活環境,但是適應歷程的辛苦,遠超乎想像,芙蓉在思念家鄉 的煎熬,但是又沒辦法融入社會的困境中,覺得宛如失根的浮萍,失去了可以依 偱的方向,面臨了失去方向的困境,此時芙蓉經歷著『失去方向感的兩難困境』。

我來臺灣的,我走過那個歷程之後,我知道那個過程多艱苦,其實不是生活 有多辛苦,是心,心有多難受多煎熬,我想說你本身在一個如魚得水的地方,

周圍都是你的親朋好友,那就是你的家,你整個連根,到一個陌生的,又是 結婚前 來到臺

籌組團 體

經營團

體 迄今

80

一個人,重新紮根,重新生活,你沒有那些觸角跟社會做連結,就是伸不出 去,就是沒有辦法融入這個地方來。

來到臺灣生活7 年之後,芙蓉發覺在口語及人際互動,兩方面的能力都明顯 退化,這樣的察覺,讓芙蓉對自己在臺灣的生活方式,開始有了不同的觀點。原 本的信念是全心全意的為家庭付出,只是却無法找到自己與家庭的平衡,這樣的 情形,讓芙蓉感到恐懼與害怕,開始思考過去非常清楚,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

是否需要調整?的變化,『感到恐懼與害怕,開始自我審視』,原本看待世界的方 式。

社會文化的不同,存在於家庭之間、婆媳互動,當不同之處愈來愈多時,芙 蓉開始『審視自己對婚姻及家庭的想法與信念』。

之前只有我先生,只有這個辦法,只有當時只能這樣做依附,我沒有辦法有 自己。

後來出來做志工的時候,我發現我的語言能力退化了,沒有,沒有交往這些,

後來我就看那些愛媽又參加讀書會,他們都講一些發表自己的見解及意見,

我發現我不能整合那些邏輯,整個是亂的,後來我發覺我講話是東一句西一 句的感覺,沒辦法,完全沒辦法。

臺灣跟大陸最大的差異,就是媳婦進了婆家之後,臺灣是有做人婦要知道理,

為什麼,人家在自己的家,人家的教育養是人家娘家承擔的,人家一路唸到 大學也好研究所也好,沒有用到你家中的一分錢,人家也養成一個小孩這麼 多年,到了你家,你不但沒有對人家好,還要求那麼多,然後做得不好還在 那邊罵啦!

在 2011 年芙蓉參與區公所舉辦的生活成長營,開始與其他新住民姐妹有了 連結,成長營的主辦人也主張,以新住民回娘家的方式,繼續連結新住民的網絡。

後來有位新住民婚姻發生狀況時,大家才發覺有了問題不知道要找誰?如果其他 的姐妹或是自己遇到類似的狀況,該如何處遇?是不是該為自己考量,多重視自 己的權益?每位新住民姐妹離鄉背景到了陌生地方紮根,都不是容易的事,有些 人懷著想像來到臺灣,但是有些想像已破滅,可是自己的角色要如何調整,這都 是課題,芙蓉看到他人的處境,也『認同他人亦有不滿和轉化過程』,所以新住 民的共同想法是需要一個平台,提供資訊及資源,讓姐妹們可以得到支持及關 心。

81

82

庭的照顧上無法如以前的周到,於是家庭就產生意見不同的情形,這些意見不同,

在婚姻中慢慢發酵,最後發覺這也是婚姻中的問題。

而團體社長的角色,也讓芙蓉花了很多心力學習,各式各樣的學習,才能讓 團體順利運作,所以芙蓉努力的探索新角色的定位,學習知能,並採取著必要的 行動,所以這個階段是『探索新角色、關係和行動的選擇』。

當初做的時候,我先生他說好,每次我去的時候,我又不會騎車,我就開車,

他只要有時間,他就載我過去,但是當然有時候家庭會照顧不週,花很多心 力,就當然會有一些意見,可是有時候,會有這方面的困擾,當我再繼續成 長的過程中,我們中間也會有一些矛盾產生,那在之前我可能覺得那不是問 題,可是之後發現那個是個問題。

我們秉持我們這邊是不談宗教,不許推銷,不許搬弄事非,大家來到這裏是 心靈交換,出了這個門所發生的一切,我們談心靈上的事情是私密的事情,

請你不要對外去說,我們當時制定這個東西還蠻嚴格。

推動社團的過程中間,我遇到問題,我就繼續去學習,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 法,或者跟大家在一起協同去解決這個東西,還有面對外面一些事物,知道 怎麼去面對。

團體的成立是需要多方的資源,才能順利推行團務,所以團體的規劃行動過 程中,區公所及民政局和移民署也給予大力支持,在當時也是政策上在推行新住 民自行成立社團,所以在區公所的人員推動下,芙蓉和其他的創社的姐妹也覺得,

可以創造一個平台,讓新住民有支持的力量,因此「某自主學習團體」就在這樣 的氛圍中成立,芙蓉及籌組創社的新住民姐妹,學習很多的知識與應對方式,除 了政府單位的協助外,還去面對媒體及人際互動的問題,所以每個人都在快速的 成長。而課程的內容,除了區公所的提供資源,如政策上推動新住民的課程,芙 蓉就會請區公所將課程,開在活動中心,而新住民也會參與;也連結了自己的資

可以創造一個平台,讓新住民有支持的力量,因此「某自主學習團體」就在這樣 的氛圍中成立,芙蓉及籌組創社的新住民姐妹,學習很多的知識與應對方式,除 了政府單位的協助外,還去面對媒體及人際互動的問題,所以每個人都在快速的 成長。而課程的內容,除了區公所的提供資源,如政策上推動新住民的課程,芙 蓉就會請區公所將課程,開在活動中心,而新住民也會參與;也連結了自己的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