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8

研究方法:高齡者家庭生命故事之敘事探究

本章第一節列舉研究問題,並依照相應問題提出研究設計及敘事探究的優點;

第二節則詳述資料蒐集歷程,包含如何選定研究對象、設計訪談情境之流程,第 三節詳述資料分析歷程,包括轉錄逐字稿、編碼、分析與詮釋家庭生命故事文本,

並對照其他文獻的資料分析歷程;最後則為研究方法小結。

第一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設計

人的一生與家庭密不可分,個人生命發展週期與家庭週期相互交織,而人在 生命進程中遭逢許多事件與選擇,以回應自我的存在性問題。本研究納入「繪圖」

作為質性研究輔助工具,將龐雜的家庭生命歷程具象化為可操作的概念文本,讓 個案能在一張圖紙上凝聚過去、現在到未來的家庭記憶與經驗,進而勾起個案的 家庭生命故事。接著,研究者與個案進行深度訪談,以深入老人家庭生命故事及 其在反思歷程中彰顯的自我認同。本節首先列出研究問題,並提出敘事探究觀點 之研究步驟設計。

一、 研究問題

本研究之核心目的為以繪畫活動與訪談歷程構築情境,探究老人如何從漫長 人生擷取家庭故事、其家庭生命故事內容與敘事結構的意義。接著從高齡者描繪 與自述家庭生命故事文本的方式,探究其對自我在不同人生階段中的自我認同,

及其認同在不同階段之轉變與統合。依據研究目的列舉研究問題如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9

(一)在老人漫長的生命歷程中,他的家庭生命故事為何?

1. 他畫下那些重要家庭故事?

2. 他使用那些敘事元素說故事?

3. 高齡者家庭生命故事的內容與結構反映出何種共同主題與意義?

(二)老人家庭生命故事中的自我認同為何?

1. 老人如何描述他在家庭故事中的角色?

2. 承上,這種對自我角色的認知彰顯何種老人的自我認同?

3. 承上,老人的自我認同如何隨人生不同階段轉變?

二、 以敘事探究的觀點規劃研究步驟

本研究採取敘事論為知識論基礎,希冀由研究對象對自己家庭生命故事的繪 畫、詮釋與訴說中獲知他們對「自我」的看法,因此允許受訪者的主觀知覺、意 義與理解,並認為「個案」之生命故事及其經歷對個人、社會機構以至公共政策

(如老人福利)而言仍有理論貢獻(Wallace, 1994;臧國仁、蔡琰,2005)。

研究方法將分為兩大階段:

(一)資料蒐集:進行繪畫活動與半結構式深度訪談,將在本章第二節詳述。

(二)敘事分析:家庭生命故事文本之閱讀、分析與詮釋,將於本章第三節細述。

在研究第一階段執行繪畫活動歷程中,研究者希望不主觀分析、不評價老人 的畫作,而藉由對話形式與研究對象共同討論作品意義,尊重研究對象主觀講述、

回憶、解讀與理解自身故事的權力(Rantala, 1997)。因此,本文雖參考心理學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0

「繪畫治療」的方法以讓研究過程順利且完備,但研究者非治療師與心理學家,

並未希望「治療」研究對象,亦無將老化視為病症的立場。本研究僅借用藝術治 療概念作為研究方法及理論基礎,試著與老人對話,進而理解老人的繪畫勾起的 家庭生命故事,以及故事所反映的自我認同。

而在深度訪談歷程中,本研究認同生命故事的訪談歷程為敘說者(研究對象)

與聽眾(研究者)間的人際互動過程,包含雙方生命共享、意義共構、相互參與、

彼此連結、共同擁有或再現共用信念等意義(Wallace, 1994;臧國仁、蔡琰,2017),

研究者應避免自我偏見與刻板印象,視互動過程為彼此互惠、互動與共享意義的 過程(Kaufman, 1994)。

當然,研究者並非純然的聆聽者,研究者必須不時提出問題、有所好奇,尋 找闕漏縫隙、矛盾牴觸、沉默無語或隱而未說的部份;然而當受訪者因生命失落 等因素而停頓、語塞、遲疑、難以回答提問而出現「敘事閉鎖」(narrative foreclosure)

情形時,研究者應耐心等候,給予受訪者充分時間思考(鄭同僚,2015)。如鄭 同僚(2015:237)所述:「敘事若要成為一個人心靈成長的資糧6,舊有的記憶

就需要被適度翻攪;如同堆肥要成功,堆疊的肥料必須被攪動;輪流曝曬一樣。」

而在第二階段「家庭生命故事文本之閱讀、分析與詮釋」中,研究者藉由聆 聽高齡者述說生命故事的歷程,瞭解他如何從生命史中擷取素材創造故事,並了 解這些故事建構他們的生活、賦與他們何種意義與目標(Lieblich, Tuval-Mashiach

6 資糧:可解釋為糧食,在佛教用語中為福德與智慧。詳見:https://goo.gl/fm13jv。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1

& Zilber, 1998/吳芝儀譯,2008)。

在敘事探究過程中,受訪者與研究者對經驗和文本的篩選都影響最終研究結 果。因此相較其他質性研究,敘事探究的特色在於重視敘事者的主觀感受、強調 個體的特殊性、關注個別故事中呈現的經驗,並分析這些經驗所隱含的意義

(Riessman, 1993)。

而在閱讀、分析與詮釋敘事文本時,研究者須釐清敘事取向之研究從詮釋性 的觀點出發,相信敘事材料就如同現實本身。也就是說,研究者必須信任研究對 象所提供的生命故事文本,而不執著於其文本是否符合客觀真實。此立場並非不 嚴謹看待研究資料,研究者仍採納由Lieblich、uval-Mashiach 與 Zilber(1998)

統整之四個規準評估自己的敘事研究:

1.廣度(width):證據的綜合全面性。例如在研究中引用受訪者言詞,且提

供可選擇的解釋,讓讀者自行判斷和詮釋這些證據。

2.一致性(coherence):對不同部分的闡釋,組成完整且具有意義的圖像。

若分內在與外在來看,內在一致性指研究對象所提供的生命故事文本前後邏輯連 貫,外在一致性則可藉由現存理論或過去研究加以檢驗。

3.洞察力(insightfulness):呈現故事與分析時,有革新性和原創性。也就是

研究者再現研究對象生命故事時,可引起讀者更為理解與洞察自身生命。

4.精簡性(parsimony):以少量概念提供分析能力並展現優雅的美學吸引力。

由於研究者是以自身經驗來解釋研究對象的生活故事和意義,因此研究者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2

進行訪談、分析、理解與詮釋研究資料時,也必須不斷反思自身身分、思想傾向 以及與被研究者間的關係(Rantala, 1997;陳向明,2002)。綜合上述觀點,整理

研究架構如圖4:

圖 4:研究架構圖,研究者與研究對象共創意義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繪

反思

研究者反思自身身分、思想傾向以及與 被研究者間的關係;此外也自我評估研 究的廣度、一致性、洞察力、精簡性

老人反思生命與自我統整

資料分析與詮釋

研究者分析並詮釋高齡者生命故事文本中的主題、意義、自我認同與轉變

深度訪談生命故事

研究者提問並追問生命故事的細節、主

題與意義等 老人回憶生命,回應研究者提問

家庭生命圖繪製活動

研究者欣賞、觀察並理解老人的創作 老人創作並說明畫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