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8

老人漫長的生命歷程中,他的家庭生命故事為何?」接著從高齡者的家庭生命敘 事中,探究其意象、潛意識意象及意識形態設定,以理解他如何反思在家庭中的 身分認同,再進而以「生命歷程的觀點」分析其自我認同如何隨時間轉變或統合,

以回應研究問題二「老人家庭生命故事中的自我認同為何?」

第五章分三節,第一節綜述整體研究結果;第二節延伸本研究之理論、

方法以及實務意涵;第三節則提出本文之研究限制以及後續研究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果綜述

一、 聽老人說「畫」:高齡者的家庭生命故事

研究者聆聽高齡者自述家庭生命圖,並與之進行深度訪談後,研究者整理出 明子與梅生兩位個案的生命故事意涵。今年 84 歲的明子喻人生為高低起伏的山 稜,她的家庭故事從蟄伏在南港的艱困童年說起,她身為長女自公學校三年級起 輟學到煤炭場撿炭、青少女時期即到織布工廠賺錢貼補家用;她奉父母命結婚,

婚後丈夫嗜賭且有暴力傾向、兄嫂更仗勢欺人,她決定踏出家門回到織布會社工 作賺錢養家;在多年努力之下存錢買兩間房子則是她人生的高峰,她表示自己因 為有房、有子孫陪伴、有自由而能笑笑過晚年。

如今 79 歲的梅生回味今生時,則以筆直的線條描繪曲折的人生。他生於山 東,父親在他未滿一歲時病逝,因共產黨開始批鬥而與母親逃亡,母親改嫁後隨 繼父來到台灣度過童年。結婚後生下兩子一女,妻子在離異後棄子不顧,他獨自 攜子自營計程車生意;1987 年是梅生人生的一大轉折,他與母親返回青島探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9

母親重病得返台,他對拖延接回母親的妹妹落下重話,自此斷了兄妹情感。而他 堅持與青島表妹再婚則引來子女猜忌與疏離,與第二任妻子離婚後依靠社會救濟 獨自一人生活。而面對充滿別離的曲折人生,梅生以「平常心」、「隨遇而安」的 人生智慧應對。

明子與梅生雖為兩個背景各異的老人,然在他們的家庭生命圖卻可見共同元 素(可見圖 9):錢、屋舍、家人以及與工作有關的符號象徵經營家庭的必要元 素,彰必須擁有自己的屋舍,以及努力工作才能賺錢養活家人的意義。

圖 9:高齡者家庭生命圖共同元素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繪

而明子與梅生的家庭生命故事也有相近主題,研究者繪成圖 10,且呼應 Erikson 夫婦與 Kivnick(1986)人生階段理論。兩人皆度過艱辛的童年,而童年

時期母親為重要他人,梅生到了七歲都還在喝奶,母親是他信任與思念的人;而 明子母親的嚴厲、專制則帶給她羞愧與自卑,促使她在成年後尋求獨立自主。

兩人的成年時期皆在擔負責任與追尋自由間擺盪,不愉快的婚姻使明子決定 回到織布會社工作,卻因工作繁忙而將次女送養他人,然而她卻努力賺錢買房,

工 作

家 人 屋

一人,卻談知足常樂。可呼應Erikson 夫婦與 Kivnick(1986)人生階段理論所提,

晚年為維繫人生完整感將產生生命智慧。

圖 10:高齡者家庭生命故事共同主題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繪

二、畫中有話,高齡者家庭生命故事中的自我認同

本研究基於MacAdams(1988, 1993, 1996)的生命故事模型理論,從高齡者 的家庭生命文本中,分析其潛意識意象及意識形態設定,以理解他如何自我反思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1

明子自述在原生家庭中是個「像媳婦」一樣的女兒,自公學校三年級輟學賺 錢養家,度過壓抑欲望與自主的童年;她結婚後仍要「要做事、勞動與忍耐」,

所幸明子搭上 1950 年代開始台灣紡織自給自足、訂製服飾的大量需求的紡織業 高峰,讓即使只有公學校三年級學歷的她仍能走出家門工作,達成自我實現並獨 立自主運用金錢的理想(鄭鴻生,2010)。鄭鴻生(2010:228)曾寫道:「在二

十世紀五 O 年代以降的二、三十年間,不少台灣女性在各種條件的配合下,爭 相學得裁縫手藝為自己縫製多采多姿、花樣萬千的衣裳,應是充滿了這個時代女 性自我發展的意義的。」

洪雯倩(2013:70)也曾指出現代化鬆綁女性的枷鎖:

這些阿嬤的背景,有著很大的一致性,也可以說是反映台灣社會演變最 佳的見證代言人。他們早期可能婚前上班,婚後成為全職主婦;辛苦一 點的,從少女時代就放棄求學的機會,從農村的各個角落湧出,開始投 入工廠生產線上的作業,從小鄉村的一雙鞋、一支傘、一串聖誕燈飾地 推動了台灣的經濟奇蹟,台灣所經歷那舉世傲人的經濟奇蹟,事實上,

是出自這一雙雙女性之手的。

明子的故事更呼應Giddens(1991)的說法,工業化與資本主義等高度現代性 後果,讓人類能越來越開放地形塑自我生涯、具反思性覺知且被鼓勵構築自我,

且自我隨個人特質、社會文化而轉變。明子的故事反映出隨工業化而起的紡織業

西方世界由工業的轉向後工業時期之背景,與台灣從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之脈絡不盡相同,且 若無 Giddens 的理論背書,本文研究結果仍能成立。關於此理論能否完全適用東方社會之生命故 事研究,本文研究者認為可另起他文或待後續研究者持續論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2

讓她能脫離「媳婦命」的身分認同,在婚姻階段走出家庭工作賺錢與買房,到了 晚年方能成為有房、有自由、能笑笑過晚年的老人。此一說法也呼應許佩瑜(2013)

的研究發現:洋裁技能幫助她的阿嬤跨越童養媳的身分認同,讓女性得以從傳統 走向現代。

梅生的故事則呼應Giddens(1992)所提,現代性引起「親密關係的轉型」。

由於地方性和全球性的互動形成「自我覺察」的機制,無論是性關係、婚姻、家 庭和其他制度都需要開始論及自由、協商、流動和專業分工,主體必須在自由和 承諾間維持平衡,形成現代親密關係難以維繫的原因(Giddens, 1992/周素鳳譯,

2001)。

如梅生的第一任妻子到工廠工作幾個月後便向梅生提出離婚,而「返鄉探親」

等地域的互動再次推進梅生的生命故事,與青島表妹結識而興起再婚念頭的梅生,

必須在婚姻自由及與子女的關係間抉擇,他選擇了表妹及養女,卻失去與親身子 女的親密連結,反映現代親密關係難以維繫的特徵。

研究者將上述發現繪成圖11。雖然本研究關注高齡者的生命故事,並從其潛 意識意象與意識形態設定看問其自我認同,看似是個人內存的小敘事,然他們的 生命故事卻也反映時代變遷、政權更迭與經濟發展等社會結構轉變而引起自我覺 察機制興起、親密關係轉型等影響,更呼應Giddens(1991, 1992)所提出高度現 代性下工業化與資本主義的高度現代性結果(Giddens, 1991, 1992; Ravdal, 200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3

圖 11:高齡者生命故事、認同與現代化之關係圖 來源:研究者自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