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Crossley, 2000)。

第三節 高齡者家庭生命故事之敘事分析

Riessman(1993)曾提出敘事探究的階段說,其中包含轉錄、分析與閱讀歷

程,而Crossley(2000)則延伸 McAdams 生命故事模型後提出的資料分析步驟。

本文整合二人之貢獻,提出高齡者家庭生命故事之敘事分析歷程與架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0

()) 說明特殊狀況、舉動等。

【補充說明】 語句中省略的詞語,為讓語意連貫,由研究者添加之補述。

資料來源:政治大學「教師傳記研究」課堂參考資料,倪鳴香,2012;轉引自黃 芮琪,2013:59-60。

二、 編碼逐字稿

研究者將訪談錄音檔謄錄為逐字稿後,依照Rabiger(2000)的分類為逐字 稿中的角色、地點、物件、情境與行動編碼。例如:當故事中出現第一個角色即 編碼角色1,第二個角色出現就編碼角色 2,並附註說明角色與研究對象的關係。

此外,由於受訪者提到的地點有時為國家有時為城市,若為相關地點則以地點 1-1、地點 1-2 標示。而除了編碼角色、地點、物件、情境與行動五敘事元素外,

McAdams(1988, 1993, 1996)生命故事模型中提及的表徵意象、潛意識意象以 及意識形態設定三元素與自我認同密切相關,因此在編碼時也將特別標註潛意識 意象1、2 等(詳見附錄五:敘事元素編碼表範例)。

三、 分析與詮釋家庭生命故事文本

Crossley(2000)提及,要了解自己與他人的個人敘事,必須仰賴「詮釋」,

以及研究者投入與逐字稿之間的「詮釋關係」。因此,研究者必須努力不懈地和 文本奮戰,投入詮釋的歷程。研究者整理如下:

(一) 閱讀與熟悉:反覆閱讀全部編碼後的逐字稿,接著將編碼結果整理成生 命故事敘事要素表,以熟悉高齡者「如何」敘述其生命故事。

(二) 熟悉文本資料並抓取生命故事的生命章節(life chapter):反覆閱讀其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1

命故事文本後,研究者將整理受訪者從過去到現在與家庭有關的生命故 事章節,並微觀每個生命故事章節的主題以及不同階段的自我認同。

(三) 透過重要概念如表徵意象(imagery)、潛意識意象、意識形態設定等分析

與詮釋高齡者生命故事文本中的自我認同。整理 McAdams(1988, 1993, 1996)、Crossley(2000)之文獻及本研究者之理解,列舉概念如下:

1. 核心情節:「情節」其實透露出許多線索,本研究設計出讓高齡者開始回憶 過去、感知現在及預想未來的情境,當人們注意到以前和現在的自我有所不 同時,一些以前想都沒想過的問題就會浮現在心頭。例如:「真正的我究竟 是誰?」「我是誰?」「現在的我應該早就……」這些探問讓人們反思在生活 中驅策、激發自己前行的、真正重視的價值與意義。

2. 表徵意象:個體使用的符號、物件可能為某種象徵或隱喻,凸顯對自我有所 意義的重要事物。研究者將捕捉受訪者繪畫與訪談中反覆出現的物件或符號,

並深究其意義。

3. 潛意識意象(imagoes):McAdams 認為潛意識意象如同有許多微小的、不 同面向的自我居住在大的敘事自我中,而這個角色經由高度個性化的方式表 述其思考與行為。本研究捕捉研究者談及自身時常用的名詞、形容詞或比喻,

以理解受訪者如何在不同事件中看待自身,例如:「我是個……的人」、「我 那時就是……」、「我像……」等句子就是關乎自我認同的陳述(Rubinstein, 2002),而潛意識意象正是釐清生命故事中自我認同的核心要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2

4. 意識形態設定(ideological setting):McAdams 的意識形態設定意指個人在 故事中彰顯的宗教、政治、倫理信仰和價值觀,這種道德準則讓個體得以評 斷自己與他人的生命故事。而在敘事文本的分析與詮釋階段,研究者將捕捉 高齡者的對己或對人的評價、斷定或對某些事物的明確觀點及立場,以瞭解 研究對象的倫理信仰與價值觀等。例如:高齡者提到家庭倫理中的孝道「應 該」如何。

5. 主題(theme): Rubinstein(2002:150)曾說:「『主題』可能是受訪者一 再重述的重要事件,是自我再現的心中與關鍵,是生命敘事的摘要或索引。」。 故事角色的行為與反應都彰顯他的人生目的,也就是生命故事的主題。研究 者透過整理研究對象的生命章節、他在不同事件情境中相應的行動、不斷重 述的故事核心,及其生命故事文本中的表徵意象、潛意識意象、意識形態設 定等過程,以理解兩位高齡者家庭故事中的「主題」。

四、 再次閱讀文本,並對照其他文獻

由於每個文本都具多重聲音(plurivocal),讓讀者在多元時空脈絡以不同的 方式閱讀、理解並建構其意義(Riessman, 1993)。因此,研究者除閱讀研究對象

之家庭生命故事文本外,也將對照兩位受訪者的家庭生命故事,探究高齡者家庭 生命故事的共同主題與意義。此外,研究者也閱讀其他高齡者生命故事研究或專 書,試著找尋相互應和的故事。並將研究結果對照本文第二章的理論,深化研究 者對高齡者家庭生命故事之理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3

小結

本章第一節列舉研究問題,並提出「敘事論」為知識論之基礎,重視敘說者

(研究對象)與聽眾(研究者)間的共享生命、共構意義、相互參與及彼此連結 的人際互動過程(Wallace, 1994;臧國仁、蔡琰,2005),並尊重敘事者的主觀

感受、強調個體的特殊性、關注個別故事中呈現的經驗,並分析這些經驗所隱含 的意義(Riessman, 1993)。

本章依敘事理論的基礎設計資料蒐集及文本分析兩大研究歷程。第二節詳述 資料蒐集步驟:以立意抽樣選取定 65 歲以上、具繪畫與表述能力之意願的高齡 者作為研究個案。接著以敘事學者(Rabiger, 2000; MaAdams, 1988, 1993, 1996)

提出之敘事元素與模型設計出訪談之情境以及訪談綱要。第三節則構築轉錄逐字 稿、閱讀、分析與詮釋家庭生命故事文本,並對照其他文獻的「高齡者家庭生命 故事」分析歷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4

資料分析:高齡者「畫/話」家及自我認同

歷經受訪者繪製家庭生命圖、逐次深度訪談以及研究者謄錄錄音檔為逐字稿 的過程,研究者獲得兩位高齡者的家庭生命故事的敘事文本。本章進而分析兩位 受訪者之家庭生命故事文本,以回答下列研究問題:

一、在老人漫長的生命歷程中,他的家庭生命故事為何?

1. 他畫下那些重要家庭故事?

2. 他使用那些敘事元素說故事?

3. 高齡者家庭生命故事的內容與結構反映出何種共同主題與意義?

二、老人家庭生命故事中的自我認同為何?

1. 老人如何描述他在家庭故事中的角色?

2. 承上,這種對自我角色的認知彰顯何種老人的自我認同?

3. 承上,老人的自我認同如何隨人生不同階段轉變及統合?

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簡述資料蒐集過程及二位受訪者之背景;第二節從家 庭生命圖與編碼結果中統整兩位受訪者的家庭生命故事內容及敘事要素,並區分 家庭生命故事的重要章節,以及故事所反映的主題及意義,以回應第一個研究問 題:「在老人漫長的生命歷程中,他的家庭生命故事為何?」

第三節探究高齡者的家庭生命故事中的意象、潛意識意象及意識形態設定,

以理解他如何反思自我認同,再進而以「生命歷程的觀點」分析其自我認同如何 隨時間轉變或統合,以回應研究問題二「老人家庭生命故事中的自我認同為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