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三)丙教師

丙教師教學年資約 4 年,在其擔任班導師期間,主動參與各項翻轉教室與學 思達以及各種創新教學的研習活動,並積極和創新教學的講師互相交流。現今擔 任四年級學年主任,在其任教的課堂,會融入研習所得的教學活動,並依教學單 元以及學生特質重新調整成客製化的課堂活動。在教育的崗位上,喜歡和同事交 流互動,學習新的教育觀念,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

(四)丁教師

丁教師為研究者的指導教授,擔任臺北市國小主任,於研究過程中,不斷與 本研究者討論研究的設計、實施歷程,樂於給予研究者不同面向的思考方向以及 具體的建議,並協助研究者解決研究過程所遭遇到的困境。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均一教育平台輔助數學科之教學,研究者在正式教學 前、後分別以不同的工具施以檢測,針對學生在數學科學習上的改變情形,進行 評量檢核,以確定教學之成效。研究工具除了研究者本身之外,還包括「均一個 人筆記」、「課堂學習單」、「口頭訪談」、「前後測卷」、「期中考評量卷」、「教師教 學反省」及「家長回饋」。資料蒐集方法包括「觀察(observation)」、「訪談

(interview)」、「文件分析(document analysis)」,說明如下:

壹、研究工具

數學科學習具邏輯性,依學生之先備知識與能力不同,每個學生在新的課 程學習上所遭遇的困境亦可能有所差異,就以下各項資料之資料類別、資料內 容、實施時間進行分析整理如下表:

表 20各項資料列表 各項資料列表

資料類別 資料內容 實施時間

均一個人筆記 均一影片內容 一單元數張(每日回家作業)

課堂學習單 上課進行小組解題工作單 一單元一次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資料類別 資料內容 實施時間

前測卷 課前測驗 每單元教學前測驗

後測卷 課後測驗 每單元教學後測驗

期中考評量卷 第一單元到第四單元總結性測驗 學期期中一次 口頭訪談 教師對學生進行口頭訪談 一單元一次

教師教學反省 教師個人自省 期初、期中評量後

家長回饋 家長給予教師回饋 期初、期中評量後

一、均一個人筆記

學生個人筆記分為以下幾個部分:均一影片內容筆記、自己的心得或整理 後的筆記內容、自己出題的題目、答案,要寫出計算過程,學生使用均一教育 平台教學影片預習課程內容時,將影片講解內容填寫於均一影片內容筆記欄位

,學生將自己建構出的知識或心理歷程填寫於自己的心得或整理後的筆記內容 欄位,並於個人反思後設計出類似的題目,且提供題目的計算過程及答案,以 確認學生個人自主建構知識的正確與否,且筆記可以反映出學生對課程的專注性 以及統整性,就其筆記分析,以及課程進行後認知結構之改變情形。詳見附錄 三到附錄六。

二、課堂學習單

每單元要與同儕進行數學課程內容討論,透過研究者提問,與同組組員合作 解決問題,以達同儕互搭鷹架之目的。詳見附錄七。

三、前測卷

於課程實施前發下各單元學習前測驗卷。各單元學習前測驗卷目的為了瞭 解學生背景知識、起點行為。詳見附錄八、十、十二、十四。(附錄八、十、十 二、十四為不同學生之前測卷,僅以題型供參考)。

四、後測卷

於課程實施後發下各單元學習後測驗卷。各單元學習後測驗卷目的為了瞭 解學生學習後學習成效、學生學習後錯誤之處、前後測測驗卷題目解題正確、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錯誤觀念比對。詳見附錄九、十一、十三、十五。(附錄九、十一、十三、十五 為不同學生之後測卷,僅以題型供參考)。

五、期中考評量卷

於課程實施後進行期中考評量。實施期中考評量目的是為了瞭解課程實施後 學生學習之成效以及教師教學之成效。

六、口頭訪談

於課程實施後進行口頭訪談。目的為了瞭解學生於課程實施後數學態度之 改變。學生訪談題目詳見附錄十九。

七、教師教學反省

本研究以教師教學反省為文件分析之參考資料,於課程實施後,以教師教 學反省作為教師教學紀錄,採教師自行填寫,作為教師自省之用,並供研究者 進行教學記錄。

八、家長回饋單

本研究以家長回饋單為文件分析之參考資料,於本學期期末課程結束後,

採家長自行填寫,並供研究者進行反省記錄。家長回饋題目詳見附錄十九。

研究工具如上,研究者在課程實施前先實施前測,以瞭解學生的課前準備 度,以作為設計教學活動之參考。於課程實施中以錄影或錄音作為第一手直接紀 錄,亦於每單元教學後寫下省思札記,此外,藉由分析、整理學生之學習單、觀 察等資料,以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並在教學完成後實施後測,以呈現教學成果,

進行資料整理與分析後,歸納研究結果,撰寫研究結論與建議。

九、T 分數

T 分數為經過常態化的標準分數,其標準差爲 10、平均數爲 50,T=10z+50,

不同的評量試卷,因量尺不同,可以轉化成 T 分數再進行比較,而本研究欲比 較學生形成性評量方面的各單元前後測數學成就進步或退步情形以及總結性評 量方面上學期期末考、下學期期中考數學成就進步或退步情形,以 T 分數進行 比較,較為客觀,比較結果亦較不受不同的評量試卷影響。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貳、資料蒐集方法

透過各種不同的資源和資料來源,例如紙筆測驗、訪談、教室觀察、文件紀 錄及其他輔助之工具,採用每一種資料蒐集之優點,以期能夠減少任何一個單一 方法的缺陷(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

本研究資料蒐集方法包括「觀察」、「訪談」、「文件分析」等,在本研究 中研究者將以「文件檢視」為主,將使用非正式與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之後再 輔以觀察和訪談,以增加本研究資料之信實度,整理如下:

一、觀察(observation)

人類以五官身體各部位來實際觀察事物,並藉此認識生活周遭環境,觀察 為最直接可以蒐集到資訊的最基本方式,本研究對象為本班六年級學生,其認 知結構較完整且國字識字率較其他年級多,已能以完整句子描述自我感覺,故 兼採開放性以及非開放性學習單作為紀錄,本研究之觀察分為兩部分,為正式 教學與教師日常生活的觀察,茲就此兩部分描述如下:

(一)正式教學觀察

教師於課堂間進行輔以錄影、錄音進行正式教學觀察,以此作為文字記錄 之參考資料,為求記錄之完整性,將課堂間干擾學生學習活動之因素減少之最 低,以求呈現最真實的教學實況,且課堂教學測重於學生分組上臺分享,教師 為協助者之角色。

(二)教師日常生活觀察

日常生活中,當學生於課間或是課後談論數學科學習相關之事件,無論刻 意或非刻意的談論,皆可以作為資料蒐集的來源,觀察重點為學生針對數學課 程內容之相關對話,觀察中教師亦能提出問題或是加入討論,以達師生互動之 目的。

二、訪談(interview)

訪談法是資料收集的方法之一,透過有目的的對話以收集資料的歷程,研 究者以口語敘述的方式,針對特定的對象進行蒐集研究相關的資料,以便研究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者對研究的現象或行動有全盤性的瞭解,於訪談過程中,研究者必須讓受訪者 在一種被尊重與平等的關係中進行互動,並開啟雙向的溝通談話,且研究者必 須秉持開放與彈性的原則,讓受訪者能夠針對相關議題,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 和想法,方能夠進一步瞭解受訪者對問題或事件的想法、認知、感受以及意見

(潘淑滿,2003)。

為解決課堂上紙筆作業無法確實了解上課學生的想法之困境,研究者於課 後,對學生進行個別或全班性的訪談,以期對學生之想法與疑問有更進一步瞭 解的機會,並以錄音方式來進行訪談紀錄,蒐集相關資料以供本次研究分析。

每次教學後,以小組為單位,針對教學主題或單元進行訪談,並錄音以做紀錄,

藉由訪談的過程,可以瞭解學生對均一教育平台融入數學教學的意見和感受,並 即時修改自己的教學策略。

(一)非正式訪談

研究者利用下課時間進行非正式的訪談,以了解學生對教學活動的接受度以 及各合作小組之運作情形,藉此即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作為改善教學活動之 參考。

(二)正式訪談

研究者利用晨間自習或午休時間進行訪談,訪談前預先參考研究目的設計訪 談題目,訪談對象有二:1.從課堂觀察中發現需要進一步訪談的學生。2.安排每 一小組輪流接受集體訪談,訪談地點在教室內進行。藉著訪談題目,逐一地訪問 學生,以瞭解學生對均一教育平台融入課程之個別意見和感受, 並針對學生的 答覆做更進一步深入的瞭解。對於訪談的內容,則輔以錄音筆錄下訪談過程的對 話,再記錄成文件資料。

三、文件分析(document analysis)

本研究之文件主要有學生各類學習單以及回饋單, 研究者就文件進行分 析,以得知學生之數學態度為何,以及課程實施後改變的情形。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