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建議

根據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及限制,研究者提出對教學實務及未來研究 兩方面的具體建議,作為日後教學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壹、 教學實務上的建議

以下分為三個部分來提出教學實務上的建議。

一、增強物的控制

根據 Bondy 與 Frost(2002)指出,訓練方案指導員在剛開始實施 圖卡兌換溝通系統介入訓練前,需依照 PECS 手冊內步驟收集研究對象 的增強物資料,以製作專屬的溝通簿。研究者認為在初始訓練階段時利 用增強物在訓練情境下進行訓練確能引發其學習動機,並能循序漸進地 接受不同階段的訓練,惟在真實情境中,部分增強物是研究對象隨手可 得或是有其他增強物可以取代者,此時研究對象並不會堅持在原來的增 強物,而是轉向其他更容易獲得的增強物,因此大幅減少使用圖卡作為 溝通媒介的機會與意願。此外,由於研究對象的訓練材料大都以原級增 強物為主,在訓練過程中可能使得研究對象產生飽足或日後發生不易撤 除原級增強物的現象。基於上述事由,研究者建議在實務上應增加類化 情境,並在該類化情境中對增強物進行控制,以免研究對象因為過於輕 易取得其他增強物,而降低對原調查之增強物的興趣,減少使用圖卡練 習自發性溝通行為的機會;其次,除原級增強物外,應伴隨使用其他社 會性增強,並視研究對象的訓練情形逐步褪除原級增強物的使用。

二、溝通對象的訓練

誠如前述,除了在訓練情境外的類化情境將增強物做有效控制以

本上,當身處於不同情境中,研究對象會因情境條件不同而有不同的表 現。例如在訓練情境中,由於訓練場地背景單純,且增強物被嚴格掌握 在訓練方案指導員手中,研究對象若想得到增強物,勢必需要主動向訓 練方案指導員表達意願,並使用圖卡兌換物品。若在教室情境中,訓練 方案指導員透過事前與導師及相關任課老師溝通 PECS 訓練方案的實施 方式,大部分教師均能配合使用圖卡引導研究對象使用 PECS,但因教室 情境的刺激條件比在訓練情境中增加許多,研究對象偶爾仍需由教師提 醒其使用 PECS。另一方面,在家庭的情境中,由於大部分家庭無法完全 提供本訓練方案所需的支持與協助,或配合擔任研究對象的溝通對象且 研究對象對家中條件十分熟悉,不需要經過使用 PECS 即能達到目的。

基於以上情形,研究者建議未來在實施 PECS 訓練前,應先對研究對象 的溝通對象進行充分的說明與演練,並須配合對增強物的控制,才能有 效增進研究對象運用圖卡進行自發性溝通行為的學習、維持與類化成效。

三、實施生態評量並進行長期訓練

一般而言,促進兒童溝通能力發展的最基本條件,就是要讓兒童有 機會身處在溝通產生的情境;溝通訓練的內容必須是在情境中具有意義 的,且溝通訓練應該發生於短期且反覆性地出現在每天的例行活動中,

讓增強本身就是訓練活動中的一部分,才能達到功能性與社會性溝通的 成效(錡寶香,2009;Bondy & Frost, 2002)。由此可知,有意義的溝通 訓練內容與材料皆出自於日常生活中,代表著要從接受溝通訓練者的生 活背景進行生態評量,瞭解其需求與收集訓練材料。在 PECS 訓練方案 中,從第一階段交換圖卡開始,第二階段拉開溝通距離,第三階段的圖 卡區辨,第四階段進入到句型結構,再到第五階段的反應性語言訓練─

回應「你想要什麼」的問句,最後是第六階段的自發性反應訓練─回應

「你看到什麼」、「你有什麼」、「你聽到什麼」及「這是什麼」等問句,

進一步延伸訓練至能自發性的要求或為周遭環境做出描述或評論,上述

各訓練階段皆需要收集大量資訊作為訓練教材。為了獲得上述製作訓練 教材的資訊,研究者建議在實務上針對研究對象進行生態評量,調查在 其各重要情境下之需求以及可用來作為訓練教材的資源,整合成為一套 持續加深加廣的溝通訓練教材,反覆性地出現在日常生活中,實施長期 的溝通訓練。

貳、 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針對未來研究建議可分為以下三個部分加以說明。

一、研究對象的擴大應用

因本研究之三位研究對象為高職部唐氏症學生,且皆為重度智能障 礙者,建議未來研究者在研究對象的挑選上可從其他教育階段、障礙類 別或障礙程度的研究對象來進行,或者可選取已經離開學校教育階段、

安置於機構或家中的成年障礙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離校後成年障礙者 對於自發性溝通行為的需求與成效。

二、訓練階段的完整性

本研究將 PECS 訓練方案第一到第六個階段完整實施完畢,但因為 研究時間的限制及研究對象障礙程度嚴重所致,在第六個階段研究者選 取兩個較符合研究對象學習能力的問句作為訓練教材,並未將 Bondy 和 Frost(2002)的 PECS 訓練手冊內所有問句及更深入的評論性階段目標 實施完畢,建議未來研究者能針對研究對象完整實施 PECS 訓練方案的 所有階段目標行為。

三、增加類化情境

本研究之研究設計僅在基線期、處理期與維持期針對研究對象實施 PECS 訓練方案的介入與觀察,並未在維持期結束後觀察研究對象在其他

受 PECS 訓練方案介入後,應增加不同人、事、時、地、物等情境的觀 察,以瞭解研究對象在不同情境的類化成效。

四、選用不同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單一受試研究設計之跨受試多探試實驗設計,此研究設計 適用在評量介入方案對不同研究對象的影響成效,但僅能觀察研究對象 的個別訓練成效,無法觀察其在不同情境的表現。因此建議未來研究者 選用複合型的單一受試研究設計或不同的研究方法(如個案研究),或 是合併使用其他策略來探討 PECS 訓練方案的成效。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大延、陳櫻桃、王樂成、何宗瀚、高識棊、辛怡葳、張洛嘉、林惠鸞、

葉倩玲(譯)(2008):兒童語言與溝通障礙(原作者:D. K. Bernstein

& E. Tiegerman-farber)(4th)。臺北:心理。

王明雯(1989):道恩氏症兒童與中度智能不足兒童模仿行為之比較研 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5,103-132。

王秋鈴、林素貞(2008):臺灣地區兒童語言障礙評量現況調查之研究。

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9,1-23。

王淑娟(2002):唐氏症兒童溝通與語言學習困難相關因素之初探。特殊 教育論文集 9101 輯,9-19。

杜正治(譯)(1994):單一受試研究法(原作者:J. W. Tawney & D. L.

Gast)。臺北:心理。(原著出版年:1984)

杜正治(2000):智障者性社會行為及相關因素研究:比較唐氏症與非唐 氏症青少年。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8,39-51。

杜正治(2006):單一受試研究法。臺北:心理。

李宗派(2003):心智遲緩與唐氏症候群。身心障礙研究,1,43-56。

李旻青、莊妙芬(2007):替代性溝通訓練對國小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購 物技能學習之成效。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6,99-123。

李廣韻(2008):唐氏症學童音韻覺識、構音音韻與口腔動作能力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何華國(2000):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五南。

宋慧敏、孫淑柔(2003):圖片兌換溝通系統對促進智能障礙學生溝通能 力之研究。特教論文集 9201,9-28。

行為類化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欣怡、楊宗仁(2005):圖卡兌換溝通系統對改善國小低功能自閉症學 生自發性溝通行為類化之成效。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9,199-224。

林秀娟(1994):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第 137 屆學術演講會教育演講:

先天性畸形-唐氏症。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雜誌,35 卷,1 期,

28-31。

林季蓉(2008):圖片兌換溝通系統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溝通技能學習 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林亭宇、姜忠信、郭乃文、黃朝慶(2004):發展障礙兒童早期非語言溝 通能力。慈濟醫學,16(5),277-285。

林淑莉(2007):如何幫助使用 AAC 之學生融入融合環境中。特殊教育 季刊,104,1-13。

林淑莉、胡心慈、趙玉嵐、邱滿艷(2012):圖卡兌換溝通系統訓練對一 位多重障礙兒童之功能性溝通行為的改變。特殊教育季刊,122,

1-12。

林寶貴(1989):語言發展與矯治專題研究。高雄:復文。

林寶貴主編(2004):溝通障礙: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

卓俊伶、許晉祿(2004):唐氏症兒童的特質及適應體育教學設計。

中華體育季刊,18(3),121 -129。

周玉萍(2002):以足底壓力參數探討唐氏症兒童之步行特徵(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市。

周信鐘、林郁真(2008):如何使用「圖片兌換溝通系統」提升重度障礙 學生的溝通能力。雲嘉特教,7,42-47。

施琬如、唐榮昌(2003):低功能自閉症兒童的手勢溝通訓練。國小特殊 教育,36,30-37。

唐紀絮、林蕙芬、龔仁棉、簡言軒(2004):唐氏症幼兒「圖片兌換溝通

系統」教學成效之初探。身心障礙研究,2(4),240-256。

莊妙芬(1996):擴大溝通系統與替代性溝通。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 理學基礎(頁 412-431)。臺北:心理。

陳明瑜(2009):圖片兌換溝通系統訓練對增進國小自閉症學生自發性溝 通行為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陳瑋婷(2008):圖片兌換溝通系統對自閉症者教學研究之探討。特殊教 育季刊,107,23-29。

陳俊湰(2009):醫學。載於林寶貴主編,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2 版),

133-169。臺北:心理。

陳榮華、林坤燦(1997):手語/口語並用溝通訓練方案對增進中重度智 能不足者溝通技能之成效研究。花蓮師院學報,7,183-214。

梁培勇、張如穎、薛惠琪、李筱蓉、陳韻如、吳文娟、鄭欣宜、許美雲、

梁培勇、張如穎、薛惠琪、李筱蓉、陳韻如、吳文娟、鄭欣宜、許美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