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以質量兼具的方式進行研究資料處理與分析,採用視覺目視 分析(visual analysis)與 C 統計進行階段內與階段間資料分析處理,再 輔以社會效度調查表檢視本研究之社會效度,以下詳細說明之。

壹、資料蒐集與記錄

本研究係由研究者擔任訓練方案指導員及主要觀察者,分別於研究 期間的基線期、介入期與維持期中將三位研究對象的目標行為出現次數 登錄於紀錄表內:在基線期、介入期與維持期間使用「自編溝通行為紀 錄表」進行登錄;在介入期時增加使用「各階段溝通行為進步情形監控 表」,記錄各階段目標行為出現次數,並在每次介入訓練時以攝影機作 為輔助記錄工具,將基線期、介入期與維持期階段中的訓練過程錄製下 來,作為訓練方案指導員計算研究對象的目標行為次數及考驗觀察者間 一致性時使用。此外,研究者也透過自編問卷訪談教師與家長,蒐集社 會效度資料,用以說明三位研究對象自發性溝通行為的變化情形。以下 分別說明基線期、處理期與維持期的資料蒐集方式。

一、基線期

在基線期期間,訓練方案指導員不針對研究對象實施任何 PECS 介 入訓練,僅蒐集研究對象平日溝通行為的資料,當研究對象基線期的資 料點出現至少三點以上的趨向穩定時,訓練方案指導員便開始對其實施 PECS 訓練方案之介入。

二、處理期

在基線期結束後,即進入到本研究的處理期。在此期間,訓練方案 指導員觀察每位研究對象在接受介入訓練過程中的變化、各階段學習狀 況與接受介入訓練後的成效;換言之,訓練方案指導員蒐集研究對象在

PECS 訓練方案第一到第六個訓練階段的目標行為表現資料;以下依序說 明此六個階段之通過標準:

1. 階段一「如何溝通」:本階段目標行為的通過標準為 100%,且需 至少連續三次評量資料點皆達 100%的表現,才能進入 PECS 訓練 方案階段二的訓練。

2. 階段二「距離與堅持」:本階段目標行為的通過標準為 90%,並需 至少連續三個評量資料點皆達 90%以上的表現,才能進入 PECS 訓練方案階段三的訓練。

3.階段三「圖卡區辨」:本階段目標行為的通過標準為 90%,且需至 少連續三個評量資料點皆達 90%以上的表現,才能進入 PECS 訓 練方案階段四的訓練。

4.階段四「句型結構」:本階段目標行為的通過標準為 90%,並需至 少連續三個評量資料點皆達 90%以上的表現,才能進入 PECS 訓 練方案階段五的訓練。

5.階段五「反應性語言訓練」:本階段目標行為的通過標準為 90%,

且需至少連續三個評量資料點皆達 90%以上的表現,才能進入 PECS 訓練方案階段六的訓練。

6.階段六「自發性反應訓練」:本階段目標行為的通過標準為 90%,

並需至少連續三個評量資料點皆達 90%以上的表現,才結束 PECS 訓練在方案處理期的介入,接著方能進入到觀察研究對象習得 PECS 訓練之保留效果的維持期階段。

三、維持期

此階段係在處理期結束後兩週,對三位研究對象進行三至五次觀 察,在此階段訓練方案指導員不再對研究對象實施 PECS 介入訓練,也 不再提供任何增強,僅觀察研究對象在訓練情境中使用圖卡兌換的溝通

貳、 信度考驗

為了排除研究者個人主觀因素及提升本研究之信度,本研究以觀察 者間一致性進行信度考驗,由研究者擔任主要觀察者並負責全程的觀察 與記錄工作,另一位外校特殊教育教師則擔任第二位觀察者,而研究者 僅提供第二位觀察者在計算信度時所需的相關資料,第二位觀察者並不 需要全程實地參與本研究,只需在每個介入階段各提供部分觀察紀錄即 可,以建立各階段的信度係數(杜正治,2006)。在進行觀察者間一致 性考驗前,研究者先向第二位觀察者說明各項溝通行為的操作型定義與 紀錄表格登錄方式,並透過預試錄影資料練習表格登錄及疑義討論。本 研究依照 Sulzer-Azaroff 與 Mayer 的建議,兩位觀察者在觀察預試錄影資 料進行表格登錄練習,直到兩位觀察者的記錄結果達 80%以上的一致 性,才進入正式研究階段的觀察(引自杜正治,2006)。

在正式研究階段,研究者分別於三位研究對象的基線期、介入期與 維持期隨機抽取至少 10%介入訓練次數的資料,由兩位觀察者在互不干 擾的情況下一同觀察研究影片,進行目標行為次數之登錄,所登錄資料 即作為本研究之觀察者間一致性考驗使用,計算公式如下:

觀察者間一致性百分比=

一致次數+不一致次數

一致次數 ×100%

本研究以上述公式計算研究過程中各階段的觀察者間一致性信度

(見表 3-3),由兩位觀察者分別記錄三位研究對象接受圖卡兌換溝通系 統訓練的表現,再計算出觀察者間一致性信度。本研究在基線期的觀察 者間信度平均值為 100 %,處理期的評分者間信度平均值為 97 %,數值 變化範圍為 93.3%-100%,維持期的觀察者間信度平均值為 100%,數值 變化範圍為 90%-100%,三個階段總平均為 99%,顯示本研究中的評分 者間一致性信度相當高。

表 3-3

評分者間一致性信度摘要表

基線期 處理期 維持期

研究對象甲 100% 97.6% 100%

研究對象乙 100% 93.3% 100%

研究對象丙 100% 100% 100%

平均 100% 97% 100%

範圍 100%-100% 93.3%-100% 100%-100%

參、資料分析

本研究之資料分析以視覺圖示分析為主,C 統計分析為輔,最後再 對訓練成效進行社會效度檢視。

一、視覺目視分析

本研究使用視覺目視分析作為研究資料分析的方式,此分析方式大 多時候是用來決定資料點之間的趨向是否存在,有助於研究者在介入過 程中根據資料的趨向採取不同的介入決策,並能以持續的方式蒐集與分 析資料,是兼具可行性與可信度的分析方式(杜正治譯,1994)。在本 研究中,研究者根據「自編溝通行為紀錄表」及「各階段溝通行為進步 情形監控表」的觀察紀錄,整理出每位研究對象在基線期、處理期與維 持期各階段內資料點的趨向走勢、趨向穩定性、水準範圍與水準變化等,

進而製作階段內分析摘要表。在各相鄰階段間資料分析的部分,即基線 期和處理期之間資料點變化的分析以及處理期和維持期之間資料點變化 的分析,則是由各階段之間改變的資料點、趨勢方向與效果變化、趨向 穩定、水準變化、重疊百分比等來進行分析,並與階段內分析摘要表比 較後做出相鄰階段間變化分析摘要表,最後再進行各階段之間的分析。

究中十分重要,若能詳細地分析水準與趨向,則可提高研究信度(杜正 治譯,1994)。以下便針對表現水準與趨向等兩項概念加以說明。

(一)水準

在本研究中,水準是計算座標的縱軸所表現出來的資料量,包括下 列三項:

1. 水準穩定:在本研究中,水準穩定是指各個資料點的數值變化或 範圍很小(低變化)時,即表示該資料呈現穩定。一般而言,如 果某一階段 80%至 90%的資料點落在該階段資料點平均值 15%的 範圍內,則可視其為穩定的資料。

2. 水準變化:在本研究中,水準變化可分為階段內的水準變化與相 鄰階段的水準變化兩種,前者是將同一階段中,第一個與最後一 個資料點之縱軸值相減後的差異值,後者則是前一階段內最後一 個資料點與後一階段中第一個資料點的縱軸值相減的差異值,此 時應注意水準的變化方向是依循進步或退步的方向。

3. 水準範圍:在本研究中,水準範圍是指某階段內最大資料點與最 小資料點的差距,以瞭解該階段當中資料點變化的範圍。

(二)趨向

本研究的趨向指的是資料的路徑,以下分別說明趨勢走向、趨向穩 定度與趨勢變化效果等三項概念。

1. 趨勢走向:在本研究中,趨勢走向指的是計算資料路徑的的斜度,

並使用「中分法」(split-middle mothod)繪製趨勢走向。使用中 分法的優點是能對趨勢走向提供較高的信度預估,較適用於多變 化的資料模式(杜正治譯,1994)。在本研究中趨勢走向係使用 符號「+」表示進步,符號「-」表示退步,而符號「=」則表 示零加速。

2. 趨向穩定度:本研究的趨向穩定度是指在階段內會有多少資料點

落在預定的趨勢走向範圍內。一般來說,如果有 85%的資料點落 在趨勢走向上下 15%的範圍內,表示該階段趨勢可視為具穩定 性,反之則為多變(杜正治,2006)。

3. 趨勢變化效果:本研究在審視每一階段內資料的趨勢走向與穩定 性後,接下來要比較相鄰的各階段間,由於程序變化所造成之趨 向與穩定性的變化狀況。在進行兩個相鄰階段的資料比較時,研 究者必須先決定資料點的重疊百分比,通常是指後一階段的資料 點有多少比例是落在前一階段資料點的範圍內,重疊的比率越 低,代表研究之介入對目標行為的作用越大,反之,則介入的作 用越小。在本研究中,藉由比較兩個相鄰階段之間的差異性,來 審視階段的變化對依變項的作用。

二、C 統計考驗

本研究採用 C 統計作為考驗各階段內和階段間資料點的變化趨勢是 否達顯著水準的方式,以輔助視覺目視分析的結果。C 統計的優點是能 對研究介入期間的斜率改變提供正確訊息,且若所提供的資料點越多,

則此一分析將越具考驗力(蔡美華等人譯,1999)。本研究使用 C 統計 進行階段內資料的分析(皆採用.01 的顯著水準),可瞭解本研究的基線 期、處理期、維持期階段內資料點的穩定性。首先,將各階段的資料點

則此一分析將越具考驗力(蔡美華等人譯,1999)。本研究使用 C 統計 進行階段內資料的分析(皆採用.01 的顯著水準),可瞭解本研究的基線 期、處理期、維持期階段內資料點的穩定性。首先,將各階段的資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