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於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的特性,以文獻探討的內容為基礎,分別採取質化 研究中的深度訪談法(intensive interviews)與參與觀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進行 研究,並加以展開論述。訪談研究對象的設定,是為了解媒體資產管理系統對於電視產 業之影響,以及提升的效益為何。再以身為場域成員的角度進入觀察場域之中,從研究 者的觀察、詢問、交談等方式進行紀錄,進而達到最佳的研究成果。

一、深度訪談法

Wimmer 與 Dominick (2007)指出,深度訪談或(intensive interview)或深入訪 談(in-depth interview)的特點包括:(1)樣本較小,且較能提供關於受訪者特定回答之 理由的詳細背景資訊,可獲得包括其意見、價值、動機、回憶、經驗、感覺等詳盡資料;

(2)可對於受訪者的非語言回應,進行長時間的觀察;(3)訪問時間長,可能持續數小時;

(4)允許訪談者針對不同受訪者的回應,擬定不同的問題;(5)可能會受到訪問情境的影 響;(6)訪談成功與否,可能需倚賴訪談者與受訪者之間所建立的關係。

萬文隆(2004)認為,有別於單純訪談,深度訪談目的在於透析訪談的真正內幕、

真實意涵、衝擊影響、未來發展以及解決之道。一般而言,深度訪談比一般訪談要花費 更多的時間,但是其所得到的結果更能深入描述事物的本質,可做為進一步分析的依 據。深度訪談的基本素養動力主要是訪談者探求事實的心,必須分析整個採訪的環境,

包括外在環境、內在的資源等。訪談過程則是視情境臨機應變,從大環境及各個面向進 行剖析,以探求事情的真相。

(一)外在環境

外在環境方面,大環境由政治與法律環境、科技環境、總體經濟、社會文化等面向 組成;本研究企圖透過這些面向進行反覆的探討,一方面貫串時間的縱列及兼顧廣度的

32

橫軸,另一方面亦可由經緯全面的透析真象。主要研究目的係了解電視臺影音資產數位 化的環境需求,媒體於競爭下之決策考量因素。

(二)內在資源

內在資源方面,則是發揮訪談者的優勢,迴避劣勢,並經由上述分析採用與眾不同 的差異化創新訪談,透過訪談者在受訪過程中的深度思考,檢視電視臺進行影音數位化 過程中,在商業資源整合與媒介技術需求上的考量與決策,藉此進行優質的深度訪談。

由於深度訪談能得到受訪者真正的訊息,故特別適用於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人類學、社會 學、心理學;也適合於傳播科技中的人物專訪,以忠實的呈現受訪者的真正面相。如果 能發展出多個深度訪談個案,亦能歸納整理出合於研究目的且有用的模式。

二、參與觀察法

在資料蒐集方面,本研究以「參與觀察法」為蒐集資料方法之一。選擇參與觀察法 最主要的因素是因為可以直接觀察到對象。認為唯有經由觀察,才能去接近與理解實務

(practice)的實際狀況。訪談(interviews)與敘說(narratives)只不過是對可接近之實 務(practices accessible)的描述,卻非對於實務本身的描述。觀察能使研究者去發現,

事物實際上是如何運作與如何發生(Flick, 2007)。參與觀察法也是一種很普遍的研究 方法,研究人員透過行動的參與,通常可以蒐集到第一手資料。為避免選擇性的理解,

本研究將採取深度訪談法作為研究資料的重點,並輔以參與觀察法獲得更深入的研究資 料,透過多元的研究方法,利用蒐集與研究主題相關資料,進行三角檢定以進行廣角的 分析。

根據 Jorgenson(1999)的論述指出,經由參與觀察法,研究者可以對發生的事件、

參與事件的人或物、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歷程以及事件在特殊情境下發生 的原因,從參與者的角度了解原因並進行描述。本研究和一般參與觀察法不同,研究者 在本研究中本身也成為一個「被觀察的對象」,透過研究者本身的「自我觀察」,進行資

33

料的蒐集,不但沒有素材蒐集的困難,利用熟悉的職場更能抓住心中的論點,並隨時保 持資料蒐集的開放性。同時在活動進行的自然狀態下研究,較能獲得詳盡的資料,對於 所研究的主題亦較能作更深入之研究。

由於研究者於電視臺工作多年,直接參與數位內容管理與決策,屬於完全參與者

(complete participant)的角色,多年來直接參與數位內容建置、工作流程標準化等作業,

透過研究者實際面對之案例,利用訪談、筆記、錄音等觀察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

研究者對於觀察職場的環境評估認為,必須針對數位內容入庫、審核、管理、流通與加 值等流程進行深入了解,對於提升資料收集的正確性與深入性必有實質的助益。圖3-2 為顯示這種參與觀察的模式。

圖3-2 參與觀察模式示意圖 參與

觀察法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