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

二、在政策工具理論的引導下,對我國偏遠地區公共運輸政策的可能政策組合進行規 劃與評估。

三、經由對我國偏遠地區公共運輸政策的應用,省思政策工具理論對偏遠地區公共運 輸政策的適用狀況,並提出政策建議。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

壹、研究架構

在政策工具的相關研究中,Hood 所提出的資訊、權威、財務及組織的四種分類 方式最具代表性,本研究擬由這四種分類為基礎,對於國內偏遠地區公共運輸政策的 發展歷程與現況進行分析,並以工具組合的方式進行規劃與評估,期能對我國偏遠地 區公共運輸政策提出具體有效的政策建議。

本研究之分析架構如下圖1-1 所示,在圖1-1 中,以 Hood 的政策工具分類方式 為基礎,可以發現對於偏遠地區公共運輸是以政府直接提供的方式為主,包括早期的 公路局及台汽客運時期,主要由政府或國營事業直接經營。其後,隨著政府角色的調 整,逐漸改由民營客運公司接手提供服務,政府則以金錢移轉的方式補貼民營客運公 司經營偏遠路線的虧損。然隨著政府財政日漸困窘,政府補貼與業者期待的落差日漸 擴大,出現停駛或客運業者集體施壓等問題,迫使政府不得不以更有效率的方式面對 此一問題,如路線整併或智慧型大眾運輸網路的規劃,即代表未來政府可能採行的工 具,這也呼應了Hood 所提出的資訊型政策工具發展趨勢。

在圖1-1 下方的箭頭,代表了時間的發展面向,過去是以組織型工具為主,目前 則以財務型工具為主,帶有強制性的路線整併以及資訊工具的應用,則是政府正在規 劃的工具類型,本研究則進一步透過工具組合的角度,探討可能的偏遠地區公共運輸 工具規劃,並進行評估。

圖1-1:本研究分析架構圖

貳、研究方法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擬透過文獻分析與深度訪談方式,對於偏遠地區公共 運輸之政策工具進行分析與評估。在文獻分析方面,透過國內外相關理論與政府機關 及民間機構所發表之相關資料之蒐集與整理,對於問題進行歸納與分析。

在經驗資料蒐集方面,本研究將透過深度訪談法的方式,對問題進行研究,所謂 訪談,乃藉由面對面的談話途徑來瞭解某些人、某些事、某些行動或某些態度,且依 研究性質、目的、對象不同,而有結構性與無結構性之不同方式(楊國樞等,1985:

550-552)。本研究採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法,與受訪者就某些問題進行引導式的訪 談,此方法可獲得更深入的資訊,以彌補表面觀察和次級資料之不足。本研究係透過 相關文獻分析後,建構研究問題並設計訪談題目,針對不同類型受訪者進行訪談,並 彙整其意見。關於本研究流程,見下圖所示:

政策工具理論

工具組合規劃與評估

(未來)

組織型工具

(政府提供)

財務型工具

(財務補貼)

強制型工具

(路線整併)

資訊型工具

(過去) (目前)

圖1-2:本研究流程圖

一、選出訪談對象

本研究訪談對象主要分為五類,一是政府官員;二是民意代表;三是記者、學者;

四是客運業者;五為乘客。

在政府官員的人選考量,以當時及目前負責路線業務之決策者及承辦人員為優先 訪談對象;在民意代表方面,主要是以立法院交通委員會之立法委員為優先,由於他 們長期關注交通議題,對問題了解程度較高;第三類訪談對象以採訪立法院交通委員 會或交通部的記者以及相關領域的學者為主,由於他們對於交通議題見解較為深入,

可提供較為具體或公正的看法。第四類為客運業者,可代表業者意見,從訪談中可了 解業者的需要,以及檢討法令是否有不合時宜需要修正之處。第五類為具有切身相關 的交通不便地區之公民。訪談時間從40分鐘到2小時不等,訪談進行的方式除了提出 訪談大綱外,也針對不同的受訪者的特殊經驗加以重點式詢問。

二、訪談名單

本研究經過文獻分析與多位學者專家研究後,擬定多位受訪者,每位受訪者皆有 訪談作業

訪談資料分析與文獻整理 建立觀念架構與研究方法

提出結論與建議 篩選本研究之訪談對象

擬定本研究之訪談名單

一定之專業性與代表性,受訪者之基本資料如下表所示:

表1-2:本研究訪談名單表

類別 單位 受訪者身分

政府官員

交通部路政司 主管

交通部公路總局 副主管

交通部公路總局監理組 副主管

監理所 承辦人

民意代表 立法院 立法委員(民進黨)

立法院 立法委員(國民黨)

記者 台灣新生報 交通記者

自由時報 記者

學者 交通大學 教授

交通大學 教授

客運業者 中華民國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 公會全國聯合會

秘書長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除上述的人員外,本研究也曾訪問幾位承辦人員,請教相關法律修正過程及內 容。至於民眾方面,研究者也將適時找幾位民眾,一同探討政府在推動相關客運政策 時,民眾對於該政策的反應與檢討。本研究針對選擇該對象之理由、對問題瞭解程度 及意見反應程度等,將上述幾位受訪者之受訪理由,彙整成下表1-3所示:

表1-3:本研究訪談綜合表 代號 對象 人數 選擇此對象之

理由

了解問題相關程

度 意見反映程度 A1~A2 民意代表 2 為民眾發聲 高度 高度 B1~B4 政府官員 4 為政策辯護 高度 高度 C 公會代表 1 爭取己身權益 高度 高度 D1~D4 記者、學者 4 宏觀視野 高度 高度 E1~E4 乘客 4 了解自身需求 低度 低度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三、進行訪談作業

本研究針對政策制定者、業者、記者及學者與居民代表等不同類型訪談對象設計 訪談大綱,進行面對面之談話,以13個相同題目針對6種不同利害關係人分別提問。

深入了解對偏遠地區之預期為何?實際執行現況為何?計畫規劃與執行之間為何有 落差?獲得研究者無法體會的實際經驗與答案,獲取有關研究對象的資訊。

四、訪談大綱內容

本研究之訪談大綱,將設計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問題為:政府對政策問題的處 理可利用本身所擁有的資訊、合法的權威、財政資源和正式組織的能力加諸解決,請 您就以下問題表達您的意見。

(一)台汽客運公司長期擔負偏遠地區及政策性路線之交通服務,但外界也普遍認為 由政府設置組織提供服務較不符合成本效益,在無法有效改善台汽龐大的虧損 下將路線釋放由民營業者承接,請您從財政、效率與服務三方面評估台汽民營 化前、後之成效。

(二)政策變遷有其歷史與背景,自台汽民營化之後,政府以補貼客運業者的方式維 持偏遠地區的基本民行,然96年底由於無法足額補貼業者虧損,南部5家客運 業者醞釀聯合停駛。依據公路法第36條「汽車運輸業若國民無力經營時,由政 府經營之」您認為偏遠地區的運輸服務再由政府直接提供是否可行?

(三)客 運 服 務 一 直 是 特 許 事 業,需 要 聚 積 一 定 程 度 的 資 金、設 備 方 能 開 動 , 若 在 人 口 集中度低之地區由政府與非營利組織以契約方式提供服務,是否可 使產出效益最大,成本最小?

(四)請您就偏遠路線補貼政策之成效與代價給予評論。

(五)您認為目前的補貼政策涉及哪些法規,有無需要修正之處?

(六)日前交通部為降低客運業者營運成本,在偏遠地區對某些重複或平行的路線予 以整併,請您就此項政策之成效與代價以及成敗因素給予評論。

(七)目前交通部正在推廣電子票證應用,對乘客而言能增加購票及付費的便利,對 運輸提供者來說應能減少票價收益的計算、及管理成本,而政府也期望利用該 系統進行日常查核與督導。您認為未來對公共運輸補貼政策會產生何種變化?

您認為影響此項工具之成敗因素有哪些?

(八)您認為政府若完成主要幹線轉運設施,並提供乘客及時及有用的資訊(如公車 即時到站資訊,行車時刻表等),是否可以提升偏遠服務路線之營運?

第二部分問題為:公共運輸系統受服務人口集中度與不同都市發展程度地區,應提供 不同之公共運輸解決方案。以下為整理2007年停駛事件後各界所提出的工 具組合,請您就以下五種方案的可行性、可能需要的配套措施,以及可能 產生的成效加以評論。

(一)在需求量不高的路線,將原本補貼客運業之經費,交給社區或教會利用加裝 GPS的小型巴士以固定路線、固定班次提供服務服務。

(二)由政府與租賃車業者或車隊簽訂契約加入服務。

(三)在偏遠地區利用電召公車加入服務。

(四)在偏遠地區推廣計程車共乘。

(五)在偏遠地區有限度開放自用車共乘。

本研究將針對此兩大部分內容進行訪問,也希望能夠藉由受訪者之經驗得到相關 數據,以提供本研究有力之佐證。

五、訪談資料分析與文獻整理

在經過訪談後,本研究將訪談內容整理成文字稿,以利本研究之分析與了解。進 一步將相同問題予以歸類,以利資料分析之進行。

本研究將分別在附錄呈現訪談錄音之文字稿,並依序將受訪對象進行編碼,在後 續章節中,將相同問題之每一受訪個體答案予以歸類,作為訪談「綜合結論」之意見 歸納。訪談資料,將於第三、四章進行訪談結果分析,在綜合歸納研究結論後,並於 第五章提出相關研究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將分別在附錄呈現訪談錄音之文字稿,並依序將受訪對象進行編碼,在後 續章節中,將相同問題之每一受訪個體答案予以歸類,作為訪談「綜合結論」之意見 歸納。訪談資料,將於第三、四章進行訪談結果分析,在綜合歸納研究結論後,並於 第五章提出相關研究結論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