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現況檢視

(三) 以比較分析法相映

把同時期或多書寫類似主題的作者兩兩歸納,同中求異,剖析不同身分、心 態、敘寫手法下,藉著相同與相異對照,理出「等待」情懷的微妙變化。

再藉著探究意象,更貼近等待歌詩。吳曉指出:「詩,是由意象構成的,

意象的組接、發展、轉換,組成了詩。18」換句話說意象是構成詩的重要元素,

於是理解象中之意是解詩的必要課題。何謂意象?意象強化了詩歌什麼樣的主題 與情感?哪些意象常用來拼貼「等待」圖象?藉著陳植鍔《詩歌意象論》多方面 探討「意象」,再加上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 詩為例》對意象的解釋及分類,透過意的呈象,深入歌詩中承載的情之面貌。

第三節 研究現況檢視

情感表現向來是較為抽象的,最基本的喜、怒、哀、樂,人們也需要透過 嘴角上揚、下滑等種種動作,配合聲音,達到溝通知悉的效果。那些行為、音調、

表情,便是一相媒介,引領讀者探索背後更深層的情懷。此處歌詩成為載體,運 用文字變化音樂、搭建場景、創造意象,傳遞「等待」。

魏晉詩歌研究的範疇下,以「等待」為題的論述幾乎不可見,不過藉著旁敲 側擊,拉出與「等待」關係緊密的「懷人等待」、「思鄉等待」和「傷逝待時」三 大重點,以間接方式讓「等待」面貌清晰,也收穫頗豐。

一、 相關專書

直接以「等待」為名進行論述者無,故筆者由「魏晉詩歌」作範圍,選取對

「等待」詩作有所分析,及啟發出「等待情懷」的著作來代表:

(一) 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19:從詩歌感發、形象與情意的關係切入,用深 入淺出的方式,自《古詩十九首》始,一路談到元嘉時謝靈運之詩歌,綜觀期間 詩人的代表作,融合時代與生活背景,考究詩歌中的典故,再以自己獨到且溫柔 抒情的話語,分析詩歌,引發共鳴,成為詮釋「等待」詩歌情感,有力的後對推 手。

(二)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 擬代與贈答篇》20:本文分擬代與贈答兩大類別 討論,之中作者剖析建安前後的「思婦」風貌,及其發展背後的社會文化意義,

「美人」、「思婦」這樣就女性託喻的作品,夾雜了情感無依、政治失落,「等待」

歌詩女子代言也屢屢出現,剛好強化了女性溫柔敦厚對詩歌之溫婉表現,梅家玲

18 吳曉:《詩歌與人生──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臺北:書林,1995.03,頁 3。

19 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河北教育,1997.07。

20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 擬代與贈答篇》,臺北市:里仁,1997。

9

更提到「魏晉詩人所圖現的『思婦』,則幾乎千篇一律的以貞定嫻淑的面貌出現。

21」,呼應某些思婦等待的堅定無悔。贈答一來一往漢魏大量出現之詩作方式,本 身就顯現了等待歷程,相互勸勉,不只形式上是一種回饋的等待,詩作意涵也包 藏其意。

(三)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22:透過 孔子《論語》〈陽貨篇〉提出:「詩可以觀」的說法,引領讀者觀其詩、察其人。

雖然相對是一個較為古老的概念,不過結合詩人所呈現的時空氛圍,配上魏晉興 起的個人自覺,在觀詩察人下有了新的概念。舉三個魏晉時代重要詩人進路自我 影像探索,其中「從空間經驗看人生安頓」似「等待」裡的想望,而「從意象經 營看心志呈現」意象的分類和解讀,都形成「等待」的助力。

(四) 王力堅《魏晉詩歌的審美觀照》23:全文分「詩賦欲麗」、「玄思孕美」、「緣 情綺靡」三個階段的審美標準檢視魏晉詩歌,不同時期自有不同歸準,詩歌在自 覺時期激起一波波波瀾,形式及情感均躍升。裡頭對一些「等待」詩作,「等待」

意識亦有見解看法,如曹丕〈燕歌行〉、曹植〈美女篇〉,時代的孤寂情懷,「緣 情」說的萌發,多有細膩著墨,對情的建立和探討詩人主體,搭建精實基礎,對 探詢等待詩作觀點、背景,有深入而不同的啟發。

(五) 吳旻旻《香草美人文學傳統》24:將中國「香草美人」傳統做了極為完整且 詳盡的探究,界定「香草」意象與士大夫好修精神,以及「美人」意象與臣子的 政治失落感。由《屈賦》、魏晉至唐代,完成一幅「香草美人」對應「不遇」、「感 遇」的詠嘆。詩歌中本就有許多用「美人」自喻的手法,「香草美人」更恰好呼 應「等待」情懷,寫「美人」相思等待時,佳人有了另一層作者深意,屈原為代 表的「香草美人」典型影響著後人,遂成了一條「等待」的脈絡傳承,透過本書 剖析讓「香草美人」在等待中扮演的角色及重要性清晰顯明。

研究魏晉詩歌專書相當繁雜,又多採取單一作者的生平、作品探討,較無法 整體性的概括議題,呈現「等待」。雖然以上所列書名皆未提及「等待」,但均涉 獵魏晉時期的詩歌論述,無論社會背景、詩作解讀,有些更聚焦與「等待」相關 的主題與意象,好比「香草美人」、「思婦」、「居處空間」,對「等待」的思考、

情懷的興發,富有指標性且推波助瀾的效用,所以本文只採用這五本著作作為相 關專書研究,旁涉其他相關專書。

二、 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以「等待」搜尋,沒有相關資料,不過鍵入其他關鍵詞「魏晉詩歌」、

「遇合」、「思鄉情懷」,再加上以魏晉詩家為題析論之研究,倒也能更加貼近「魏 晉詩歌的等待」主題,在此便以此四類列表闡述。

21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 擬代與贈答篇》,臺北市:里仁,1997,頁 112。

22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臺北市:文津,2000。

23 王力堅:《魏晉詩歌的審美觀照》,臺北市:文津,2000。

24 吳旻旻:《香草美人文學傳統》,臺北市:里仁,2006。

10 表 1-2:「魏晉詩歌」主題研究一覽表

研究主題 研究者 時間 出處

魏晉詩歌中月意象研究 林曉虹 98 雲林科技大學/漢 學資料整理研究所 魏晉詩賦中的美人形象 朱怡璇 96 東海大學/中國文

學系 超越與禁錮─魏晉詩賦登臨書

寫之研究

楊孟蓉 95 東海大學/中國文 學系

魏晉詩歌中的懷歸意識 沈芳如 93 臺灣大學/中國文 學研究所

魏晉詩歌中的審美意識 朱雅琪 88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研究所(博) 魏晉詩歌悲怨意識之研究 王銘惠 87 華梵大學/東方人

文思想研究所 魏晉詩歌「賦化」現象之研究 賴貞蓉 85 國立台灣大學/中

國文學系

由上述表格來看,綜論魏晉詩歌的論文產量不多,朱雅琪以審美觀,王銘惠 談悲怨,把焦點放在詩歌中流露的意識,突顯個體的自我意識,《魏晉詩歌悲怨 意識之研究》25第四章「悲怨在魏晉詩歌中的呈現敘述」,將魏晉詩歌之中的悲 怨意識分為感士不遇、世事不平、相思別離、生命無常四類26,裡頭所談「感士 不遇」、「相思別離」正是等待出現的常態,雖然魏晉詩歌充滿悲怨,「等待」中 卻存在更多解讀。

另外,沈芳如《魏晉詩歌中的懷歸意識》27將魏晉詩歌依內容意涵分為思鄉 戀土、遁世隱逸、長生遊仙,以及玄虛淡遠等懷歸意識28,交相綜合論述,前兩 類也和「等待」不謀而合,思鄉戀土、遁世隱逸所以懷歸,等待歸返,有其複雜 的心情轉折,尤其隱居超脫「鄉」有更多意義。

兩者均論「意識」,切入角度各異,卻在不同類型意涵上示現等待身影,深 入探究之中深情,對「等待」有所暗示。

「形象」與「意象」是詩的精髓,後者多些主觀。用這方面探討有二:《魏 晉詩賦中的美人形象》29、《魏晉詩歌中月意象研究》30,前文對「美人」的建立、

形塑言就深入,適合作為由外而內情感抒懷的橋梁;後文對月意象和傳達情意舉 詩歌為例證闡發,又分析賦、比、興應用在月詩句的手法,可供筆者在提及表現

25 王銘惠:《魏晉詩歌悲怨意識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1998。

26 引用王銘惠:《魏晉詩歌悲怨意識之研究》摘要,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1998。

27 沈芳如:《魏晉詩歌中的懷歸意識》,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4。

28 引用沈芳如:《魏晉詩歌中的懷歸意識》摘要,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4。

29 朱怡璇:《魏晉詩賦中的美人形象》,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2007。

30 林曉虹:《魏晉詩歌中月意象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2009。

11 手法、意象傳遞時參考。

大至抽象意識,小的「象意」分析,從內外澆灌「等待」,也許並非專論,

卻提供了相當精采的進程和探析視野。

表 1-3:「遇合」觀念探析議題一覽表

研究主題 研究者 時間 出處

春秋君臣遇合研究 謝正華 96 玄奘大學/中國語 文學系

君臣關係是維持國家和諧運行的重要條件,作者藉春秋時代《左傳》、《國語》、

《史記》進行探析、歸納、演繹,詮釋君臣遇合的情境,進一步評論在此狀況下 國家面對的利害關係。

第一層「君臣遇合」景況,屬於「等待」一類,並足見「等待」意識很早便 深植,只是以不同方式、各類主題展現,而君臣遇合的利弊,也能是「等待」結 果的推知。

表 1-4:以「思鄉情懷」為基準開展之主題一覽表

研究主題 研究者 時間 出處

蘇軾的思鄉情懷 陳敬雯 100 臺灣大學/中國文 學研究所

奠基於蘇軾生平和作品談思鄉,思鄉及等待情懷都是「情」之所鍾,融合詩 作、背景深入主軸,此論文做了很好的引領效果。特別在第三章「出處之間的掙 扎」探討造成思鄉卻又不得歸鄉的情感張力31,這不就是「等待」,想望出現指向 結果,「等待」激起漣漪,而陳敬雯從思鄉論,筆者從「等待」尋求情的解答,

本文先就單一文人梳理,為「等待情懷」前引。

表 1-5:魏晉詩家研究論題一覽表

研究主題 研究者 時間 出處

曹丕詩賦研究 金昭希 91 國立臺灣大學/中 國文學研究所 曹丕及其詩文研究 王弘先 88 中國文化大學/中

國文學研究所 曹植及其詩研究 高靜慧 98 玄奘大學/中國語

文學系碩士在職專 班

曹植詩歌與楚辭關係之研究 張忠智 86 國立成功大學/中 國文學系

31 引用陳敬雯:《蘇軾的思鄉情懷》摘要,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