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詩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抒情的載體,試圖以精煉充滿美感的文字組合、意象 表徵,將抽象情懷透過創作書寫示現,含蓄深沉的表露。「等待」姿態,藏身於 親人、情愛、家國、機時之間,大量的,持續的出現,小則與個人歷程精神密不 可分;大則顯現一種時代的氛圍及呈象。然而,魏晉時期的「等待」有什麼樣的 面貌,又有何突破、發展,歸結以下五點:

一、「等待」其來有自,有跡可循

「等待」為人們與生俱來的共有情感,發生於想望之下。追溯詩歌源頭,循 著魏晉前歌詩脈流,發現其中不乏「等待」足跡。《詩經》國風各地的社會之音 裡,人們傳唱傳承香火的真摯情愛,無可抗拒的流離失所,知遇不察的內心慨嘆,

時間流逝的多愁易感,「等待」在如此情境下應然而生。接續的《楚辭》,尤其屈 賦,建構出「香草美人」重要的「等待」意象,以香草自喻等待者芳香高潔之品 格,修養美好氣節盼知音能識;美人亦有此意涵,轉自然意象接人文意象,梳妝 打扮、操持己身。屈子之美人常用比作君上,顯出「等待」有其距離感,卻發散 無比光亮,使忠臣嚮往。漢代樂府保有民間的純樸可愛,多用口語對話表達「等 待」;《古詩十九首》的末世餘聲,從沈德潛語可知揭示:「逐臣棄妻,朋友闊絕,

遊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284」,相思、知遇、懷鄉、嘆時之等待一一示現。足 以知悉「等待」議題非憑空而來,是對生活、生命有感,心中欲念無法實現時萌 發。由此得知魏晉以前便有懷人情愛、親友、君臣之相思「等待」,回返家園,

期待家庭溫暖的歸家「等待」,和感傷時間的惜時、及時「等待」,這主題自恆長 的詩歌初始便存在,漸漸培植養分,成為一個足以開枝散葉的模式,並呼應與生 俱來共有感情,源遠流長。

二、整體意識對照個人自覺

詩歌發展本是從群體努力發聲,漸漸走向個人主義,個體風格的彼端。從《詩 經》一部象徵國家文化縮影之詩歌,那些不具名的愛戀、離散、企求知遇,是全 人寫照沒有明確指涉對象。接續《古詩十九首》,無從知悉的作者、明確時間,

卻能證明是一段東漢末年的衰世呢喃,他們各自描繪,指向分別哀音,表現一部 分關於及時行樂的消及頹廢之人生觀285,歌詩是群眾的寫照。屈原當是引領文學 行向個人主義發展的前瞻性人物,揉雜生平經驗,將自己的愛國情懷、不遇喟嘆,

隱晦濃縮於歌與騷之中,留下作者生命痕跡與創作照映。魏晉歌詩順著楚大夫腳

284 沈德潛:《古詩源》《說詩晬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04,頁 56。

285 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河北教育,1997.07,頁 76。

162

步走向「抒情自我」286層面,標舉情感的高度自覺,詩人們選用詩歌作為承載器 具,聯繫己身表現獨樹一格的感情、風格,凸顯自我殊相,在各自不同的匱乏下,

產生迥異等待題材書寫。曹丕、曹植由於身分地位有異,前者等待同為國家盡心 之賢才,後者在孤獨的政治旅途尋找相依偎之摯友;嵇康、阮籍處「名士少有全 者」的巨大亂世裡,用等待寄託情志,走入廣大山林,拉開俗世羈絆,希冀平靜 歸返,但選擇的表述方式一直接一晦澀,各有特色;張華、潘岳跳脫家國偉大範 疇,回到情愛私領域的愛情求索,寫等待情愛真摯超越時空,前者以模糊的視角 呈現情愛的多重樣貌,後者直書對亡妻之濃情密意,使悼亡走向新的個人境界,

愛情中的等待亦由渺遠虛設對象,成為獨特而專情的具體指涉;陸機、左思面對 不同的求士境遇,家鄉與親人之羈絆不斷湧現提醒,其中平原的等待主題豐富多 變,揉雜身世遭遇,糾結在志業、故鄉與手足間,更復現一系列古詩,繼承十九 首的種種等候;最後的陶潛經過磨合調解掙脫塵世紛擾「終返班生盧」,和「等 待」和平共處,實踐無待,讓情懷和諧。這些詩人繼續承接以往主題(相思、思 鄉、知遇),而身處不平之世,對安寧的等待渴望相較於先前強烈。另一方面詩 人們無不積極標舉「自我」旗幟,以個人特有經歷為創作中心,重新謄出「等待」

版圖,是魏晉前後寫作等待的明顯轉變。

三、體例流衍,情景交融的等待情懷與意象

魏晉五言詩盛行,創作者多以五言寫作,蔚為風氣。在時代之風下,曹丕創 發七言詩書寫〈燕歌行〉,「等待」詩歌第一次朝七言叩關,能置放的意念更細更 足,不過還必須考量美感展現,七言之作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值得注意的是嵇 康、陶潛不約而同在五言系統中,夾雜四言創作,頗有藉四言回到上古淳樸雅正 時期之思,以「等待」為由,嵇康恰好對祥和之世保有企盼,而淵明回到自我的 桃源樂土消弭「等待」。

「等待」場景和「等待」意象,正好可以畫分兩大部分──人文及自然討論。

人文場所透過想像、現實交錯,發出各種意蘊,搭建出以思婦代言的「等待」, 對家鄉歸返的掛念;人文意象採美人的完美/不完美互襯,舟與路是工具,琴與 酒排遣孤寂。魏晉文人由於思想背景,時勢運行,更加關注山川林野,解放現實 逍遙心靈,自然景物常被用來表現開闊、抒發心志和深化哀愁;意象上鳥的振翅 與呼喚呈現等待追索,植物以花象徵等待不變的美好節操,草意味堅忍衰敗之景 況,林木暗示重回熟悉家園懷抱。情的展現,是魏晉時期文學理論的開展、根基,

劉勰「物色」理論,及陸機「詩緣情」的創導,讓景致、意象的呈現更加貼合,

使等待達到「情景交融」,相較「詩」、「騷」中歌詠的自然景物,大半只有消極

286 關於「抒情自我」的定義,高友工說:「因為抒情美典討論的是藝術家的創造經驗,所以整個 經驗的架構是從創作者自身出發,也是以創作的瞬間為限制。它的對象也即是創作者的自我與現 時的經驗。這是為什麼抒情美典不常討論「人愛」或「觀點」,而是集中在『抒情自我』(lyrical self) 和『抒情現時』(lyrical quality)這兩個座標上。」參見高友工:〈中國文化史中的抒情傳統〉《中國 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 年,頁 104-164。

163

的引發情感,沒有積極選擇物色來增強詩中的情感力量。287於是乎可說魏晉歌詩 不只強調情感的展露,對承載情態的物件也謹慎透過主觀感官揀選。

藉體式吐露心情,在居處與自然間細處雕琢、大筆揮灑,透過外在景物描摹,

深入內在情感世界寫照,魏晉有其豐富的文學理論,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詩歌 的審美造境、情感流瀉,更上層樓,「等待」在寫作手法趨向圓熟,敏銳提升感 情的觀點下,更加內外兼具。

四、承載魏晉悲美詩風,變化更多元性

詩以悲為美,研究亦指出悲美詩風是魏晉時期之主軸。又沈子杰在〈亙古的 盼──古詩十九首中的等待主題試析〉一文提出:「等待的心境,約有四種變化:

(一)感嘆青春易逝,勸勉自己珍重。(二)感嘆寂寞難耐。(三)憂傷終老。(四) 正面等待對方。288」、「等待者表現出的情緒反應往往是哭泣、哀嘆,主要原因是 他對現實無力改變。289」 研究者簡單統整「等待」心境,大體來說「等待」情 懷如此,充滿感嘆、寂寞、憂傷等消極情緒,那是一種無力於現實的心情,或者 筆者說的想望無法滿足引發的情感。魏晉「等待」歌詩,無疑正乘了悲美之風,

裡頭多是模糊的、沒有結局的「等待」,哀傷、寂寥縈繞,似等待者蒙昧不明的 心聲,與整個時代的氛圍。但值得一提的是,等待心境也有「正面等待對方」的 一面,本文將它歸入「等待的積極面」,不同於一般情況枯坐,反而尋找方法撥 雲見日,追尋所待,於悲情哀感的詩歌脈絡中,透出一道曙光。詩人們面對「等 待」,不單單只有流淚、隱遁,更嘗試消解。一部分也和莊老、山水之思想有關,

置身自然環境的詩人,仍然因風吹草動興起莫名惆悵,但釋放自己於自然中,想 法、情懷有時也獲得洗滌,得以清明,等待不僅僅為悲美情感之寄託,演變哀者 愈哀,同時因為社會背景薰陶,出現平衡感傷,以無待平衡等待無奈苦痛之例。

五、未來展望

「等待」雖隱身在相思、思鄉、惜時主題之下,卻鮮少研究將它視為單一議 題討論,實質上「等待」有豐沃的材料土壤,讓人施肥灌溉,因著題材出現的悠 遠和廣泛,甚至它足以成為詩歌中的傳統/母題。本文透過「等待」視角觀看詩 歌,是一個較新穎的論述模式,不過也因「等待」少有理論支持,抽象不易表述,

只能以分類、統整梳理出一個多角度探析的「等待」面貌,或許得以更多詮釋方 法繼續耕耘。而往前追溯出「等待」身影,相信魏晉以後詩歌百花盛開的唐代,

甚至明清,依舊可見「等待」足跡,供研究者尋訪論析,構築詩歌史上更完整的

287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頁 176。

288 沈子杰:〈亙古的盼──古詩十九首中的等待主題試析〉,《孔孟月刊》第四十五卷第五、六期,

2007.02,頁 29。

289 沈子杰:〈亙古的盼──古詩十九首中的等待主題試析〉,《孔孟月刊》第四十五卷第五、六期,

2007.02,頁 29。

164

「等待」流衍。並且在這一系列以男性為主的「等待」聲音裡,盼望也能集聚女 性心聲,相互映照出全面的「等待」姿態。

165

參考書目:

一、 古籍(依時代先後順序)

【漢】《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 年。

【西漢】屈原:《楚辭》,臺北:環球,1966 年。

【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3 年 7 月。

【魏】王弼:《周易略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年。

【魏】郭光:《阮籍集校注》,河南:中洲古籍出版,1991 年。

【魏】陳伯君:《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

【魏】郭全芝,殷翔:《嵇康集注》,合肥:黃山出版社,1986 年。

【南朝宋】劉義慶/劉孝標,《世說新語》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58 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劉孝標注,沈巖撰校語:《四部叢刊初編》462-464 冊。

【南朝梁】蕭統.唐李善:《文選》,臺北:漢京,1983 年 9 月。

【南朝梁】鍾嶸著,古直箋,曹旭導讀整理集評:《詩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7 年。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年。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