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圖 1-1 本研究流程圖

資料來源:筆者自行繪製。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 研究範圍

PSM 起源於 Rainey(1982)比較公私部們員工的服務倫理與員工行為後,發現 兩者在激勵員工的動機上是有所不同的,為了證明此點,陸陸續續有學者同時以若 干公私部門為調查對象關注公私部門員工動機之差異。其後,此論點的論證基礎越 來越穩固,Perry 和 Wise 的 PSM 量表也被廣為應用,研究論點開始拓展至 PSM 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各變項間的關係,聚焦於調查公部門及影響個人 PSM 程度的前因與所影響的後果,

希望 PSM 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期望藉由找尋相關蛛絲馬跡以達到強化公務員的 PSM 的目標,並檢討現行公部門組織有無可能影響公務員 PSM 的陋習等。

基此,本研究欲探討公部門組織文化與 PSM 之關聯,不會再與私部門進行比較,

而所謂的公部門,或稱政府部門,以我國憲政體制及一般社會大眾所認為的既定印 象而言,包含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等機關,由於其職能乃為公眾服務,

並以實踐公共利益作為所有行動的依歸,身於其中的公共服務者是否具備高度 PSM 就顯得非常重要。而政府任務的實踐主要仰賴行政機關的政策制訂與執行,立法、

司法、考試及監察機關則主要扮演制衡角色,與公共服務的提供較無直接關聯,且 我國公務人員絕大多數集中於行政院所屬各級機關及地方政府,同時由於我國尚未 有學者以質性方法為主,進行公共服務動機的觀察,本研究屬於探索性研究,目的 在於對公務人員公共服務動機轉變的心路歷程有一初步的瞭解,進而提出對政府人 事管理與激勵制度提出改善建議,加上考量研究方便性,因此僅先以鄰近筆者生活 環境之北部中央及地方行政機關公務人員作為本研究範圍。

貳、 研究限制

一、 訪談設計的限制

因過去著重在於建立通則性的量表,或致力於證明 PSM 與個人歷史背景或組織 因素等各變相間的相互因果關係,迄今 PSM 相關的研究幾乎均以量化調查方式進行,

少數則以量化為主,以質性談為輔,且國內部分研究者直接使用 1996 年 Perry 所設 計的量表進行施測,部分則使用其他學者的量表或評估各家量表信效度並修正後據 以施測,換句話說,台灣尚未建構本土性之量表,亦未有以質性方法為主力之研究。

筆者僅能在上述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自行設計本研究之訪談大綱,在相關文獻與 經驗之缺乏下,在達到研究目的上可能會有所限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二、 研究方法的限制

為了瞭解 PSM 轉變的過程,本研究使用質性訪談法,然而受限於研究資源與時 間的不足,未能採取縱貫性研究針對固定個案進行長時間地觀察或蒐集資料,僅能 採取橫斷性研究,以不同公職年資者一次性訪談的方式,透過其回憶來獲得個人 PSM 的變化歷程,由於仰賴受訪者的回憶,反映事實的程度如何、是否會有落差,

本研究持保守態度。

三、 研究對象的限制

本研究選擇行政機關 10 位不同年資的公務人員作為研究對象,透過研究者生活 周遭的公務人員介紹符合研究者需求的受訪者,並按年資分成 4 個組別。本研究由 於研究對象數量有限,所邀請到的受訪者是否能代表該年資組別公務人員的多數想 法不得而知。另外雖然研究者已盡量避免,但仍可能受生活空間侷限,無法確定受 訪者是否在某些特質上有所雷同,且約訪亦須受訪者有意願,實際上研究對象無法 百分百達成研究者理想上的組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