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於瞭解國中學生拒學歷程及其影響因素,經過 訪談、觀察和蒐集相關資料與反覆分析後,從第四章到第五章的結果討 論,整理出拒學的歷程階段以及在脈絡中因素的影響情形,以下分述本 研究的結論。

壹、拒學的階段

綜觀三位學生整個拒學的歷程,可依其拒學發展情形分為「潛伏」、

「前兆」、「初期拒學」、「慢性化/惡化」等四個階段。「潛伏」這個階段,

個人能力或特質上的弱勢成為日後影響拒學的潛在因素;「前兆」這個階 段中,學生出現一些不尋常的行為,常見的徵狀包括;在學校因課業或 人際相處適應不良、開始想要晚點去學校等,一段時間後,進入「初期 拒學」。「初期拒學」這個階段中,學生已經開始出現明顯不上學的行為,

依其進入長期不上學時間之發展速度,可分為「緩性初期拒學」及「急 性初期拒學」二者,以本研究為例,緩性初期拒學,從初期到惡化,大 約經歷近一年,急性初期拒學,則在出現拒學行為後幾天,立刻進入較 長期的惡化/慢性化階段。最後為「慢性化/惡化」,這個階段中,學生出 現一段長時間無法上學的情形。從「前兆」的出現到「慢性化/惡化」階

172

段,家庭或學校通常會開始行動,甚至尋找資源,不斷的提供調整、協 助與介入,而其提供的策略中,有些無效,有些則因執行時間過短,或 因當時緊急因應拒學學生的需求而介入,因而暫時有效,但成效難以維 持,使個體可能呈現短暫穩定的情形。另外則為長期穩定執行的有效策 略,這些策略通常為增進學生能力的介入與教學,使得學生慢慢步上返 校之路。

在這個歷程中,從頭至尾,學生在不去上學的不安與罪惡感中掙扎,

周圍的人也都沒有放棄持續為了讓學生返校而努力,有效而持續的支援 和資源,才能看到持續的進展,當然,依學生特質及環境的不同,進展 亦有其速度上的差別。

貳、拒學歷程中的因素互動

在整個歷程中,以「初期拒學」造成拒學前與拒學後,個體與環境 互動模式的差異。因此,研究者以拒學為切分點,探討拒學歷程中,因 素互動的情形。

一、拒學前階段

拒學前階段,個體的影響因素為「能力及特質上的弱勢」,此與「家 庭」及「學校」系統互動下,形成家庭與學校「能否覺察個體弱勢」以 及「能否因應個體弱勢」二者,當家庭覺察並因應個體弱勢後,家庭可 能因此而受影響。在學校中,學生於拒學前的「轉學次數」可能也與其 後來拒學有關,最後,亦由於學校未覺察及無法協助學生困難,匯聚成

「學生在學校中長期累積壓力,導致拒學導火線」情形。

二、拒學後階段

拒學後階段,「拒學」這件事亦成為影響因素之一,與個體整個生態 互相纏繞交織,且成為重要的影響事件。拒學後,個體出現「因不上學 導致的罪惡感」、「作息不正常」與「沈迷事物」等狀態,三者共同交織

173

與纏繞,在個體內形成十分複雜的內在現象,此時家庭亦均因學生的拒 學而受到相當大的衝擊與影響。而從個體與家庭間、家庭與學校及專業 支援間、學校透過家庭與個體互動間,均形成「能否有效因應拒學問題」

的議題,當家庭及學校無法有效因應個體的拒學問題,此時,生態中更 外圍的「專業的支持與介入」能協助增能學校與家庭,對學生的返校形 成一大助力。

參、研究結果帶來的啟示

關於這個研究的研究結果,究竟可以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想法或啟示 呢?以下提出幾點說明。

一、拒學與中輟不同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雖未特別想探究拒學與中輟的差異,但從學生拒 學的歷程及其中的脈絡,不難發現拒學學生拒學的原因、歷程與其中影 響的因素,與一般中輟生甚為不同,此亦與相關研究的發現相同(周怡 敏,2004;張雯婷、曾瑞蓉、黃雅君、蘇祐萩,2009)。因此,實務教育 工作者在面對「學生不上學」時,應更謹慎的瞭解其不上學的原因,才 能提供適切與合適的協助。

二、拒學可以更早被預防

拒學學生的家長經常是在孩子拒學後,才發現孩子出現拒學的問題,

但從本研究的拒學階段來看,若老師及家長能夠在孩子接觸學校時,不 把孩子遇到的困難當成「特質」,或不因其表現良好而忽略孩子還有其他 的可能的需求,則可能能夠協助孩子及早克服自己的困難,且不影響其 發展,並預防拒學的發生。以下針對每個階段,家長及學校能進行的預 防措施分述之:

(一)潛伏階段的預防措施

「帶好每一位學生」是教育改革的目標之一(引自邱上真,2002),

174

而帶好每一位學生的前提,必須瞭解每位學生的特質及能力。孩子發展 的過程中,家長及老師若能多注意其在發展上遇到的挫折與困難,不將 其「弱勢」當成「特質」,就更能有機會發現孩子的困難,並提供協助。

此外,國內已發展許多具信效度的評量工具,教育工作者可善用相關評 量工具,幫助自己瞭解學生的能力及發展情形,有助於早期發現,早期 預防。

(二)前兆階段的預防措施

當孩子出現拒學的前兆,通常伴隨著出現在學校面臨學業或人際適 應上的困難,老師及家長只要稍加留意,便可觀察到孩子的些許異常現 象。當學生面臨學業或人際適應上的困難,老師及家長應立即評估其面 對的困難為何,可能的癥結點為其能力,或由環境引起之困難。此階段 應大量給予支持及鼓勵,並提供相關協助,幫助學生調整其適應問題,

讓學生能將危機化為學習的轉機。

(三)初期拒學的預防措施

當孩子出現「初期拒學」的狀況,家長及學校應立即因應,學校應 評估學生拒學原因,針對學生需求提供暫時性的協助或環境調整,並協 調輔導教師,與學生維持友好關心,定時關心學生狀況,並邀請學生到 校。除此之外,學校應提供家長諮詢,協助家長瞭解學生接下來可能會 出現的行為變化,給予家長情緒支持,盡量協助家長降低在家中的親子 衝突,與避免錯誤增強使學生更加拒學的因素,根據上述方向,親師共 同合作持續堅持執行,讓學生逐步回到學校中。

(四)定期篩選及補救學生的困難,才是解決學生拒學的根本之道 不論學生處於拒學的哪個階段,由本研究可見,三位學生逐漸踏上 復學之路,也與能力的培養與增進有莫大的關係。因此,學校及家長應 定期篩選學生的困難,及早補救,並針對其困難,長期培養,協助訓練 與培養其能力,才能讓學生因有信心應付環境的困難,而逐步踏上返校 之路。

175

三、專業的支持及介入有助於整合及調整生態,增進學校及家長的效能 從本研究中可見,專業支援介入有助於學校及家長的增能。透過我 與宜師的討論,宜師更瞭解應用行為評估分析陀螺的拒學問題,並提供 家長諮詢,教導家長因應陀螺拒學的策略;透過亮亮學苑的暫時性安置 學生、與學校合作並諮詢家長,兩位學生的學校教師更知道如何因應書 癮與電腦癮的拒學問題,家長也更能協助孩子上學。

三位學生的學校及家長都透過具有情緒行為評估背景及與學校和家 長有合作經驗的專業介入,因而提升因應孩子拒學行為的能力,進而協 助孩子,使其逐步返校。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