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Marshall 和 Rossman 提出四種典型蒐集質性研究資料的方式:參與、

直接觀察、深度訪談和文件檔案分析(引自李政賢譯,2006)。本研究為 了掌握完整呈現拒學歷程,以多元資料的蒐集、整理與交叉比對為研究 方式,蒐集資料包括:訪談、觀察、文件分析等,以下就上述資料的蒐 集與分析方式進行說明。

壹、資料蒐集 一、訪談的實施

為了同時兼顧研究的聚焦及當事人能完整呈現自己的想法,本研究 採用「半結構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訪談學生本人、家長及 老師等相關人員(如附錄一至三)。資料蒐集期間從 2011 年 11 月 17 日 訪談陀螺母親開始,一直到 2012 年 6 月結束資料蒐集為止,為期七個月 左右。

訪談家長及老師的次數不盡相同,依據資料的飽和度來決定,每一 次訪談完後,我立即稍做整理,並撰寫研究日誌,且定期與指導教授討 論,評估資料的飽和度,並擬定下一次訪談的內容大綱。資料整理過程 中,整理後,當發現學生拒學歷程已具體且清楚,便結束家長與教師的 訪談。

而對於學生部分,經與指導教授及對學生甚為瞭解的方師與宜師討 論過後,考量拒學對三位學生均為負面經驗,且平時學生亦十分避談拒 學相關話題,故設計較中性之訪談大綱,以訪談學生「在校適應」的經 驗為主,其中只有一題與學生拒學經驗相關。訪談中,除了訪談前取得 同意、說明訪談目的、以閒聊的方式切入外,並視學生當時的開放程度,

決定訪談拒學經驗的深度,於訪談的最末,詢問學生的感覺,並將談話 帶至學生感到輕鬆或有興趣的話題中,確認學生並未受到訪談影響後,

51

再結束當日訪談,每位學生訪談以 1 次為主。

研究期間共計訪談陀螺母親 2 次,宜師 2 次,家師 1 次,陀螺導師 2 次(一次錄音筆故障,沒錄到);書癮母親 2 次,電腦癮母親 3 次,方 師 2 次,並訪談三位學生各 1 次(附錄四)。在訪談中,全程均以錄音進 行,並在訪談完後進行逐字稿的謄錄及編碼,每次訪談的時間視研究參 與者的狀態及當次預定資料蒐集內容的飽和度而定,平均約 30 分鐘至 2 個小時,17 次的訪談逐字稿共計 217,336 字。

所有的訪談稿都由我親自轉譯成逐字稿,在轉譯中回顧並瞭解當時 我與研究參與者的情緒、表情及動作等,同時註記於逐字稿中,以力求 文本資料之真實與完整。逐字稿轉譯完成後,請受訪者檢視資料之正確 性,以確保資料轉譯之信實度。

除此之外,在近幾次的聯繫中,我發現老師或家長在電話及非正式 的談話場合,經常透露研究對象的行為、拒學原因以及對研究對象的看 法,這些非正式的談話於生活中隨機發生,因此無法以錄音筆錄音,故 若於研究中遇到非正式談話的情形,我於談話一結束,通常立刻記錄談 話重點,以作為之後資料充實與分析的一部份。

二、與受訪者的關係建立與訪談情形

(一)訪談老師及家長

為了顧及隱私及訪談中的安全感,訪談均以一對一的方式進行,陀 螺母親總是帶我至他的新家進行訪談,新家的環境寧靜,在客廳裡,迴 盪著分享陀螺故事的聲音,剛開始,我與陀螺母親之間存在著一些因不 熟識帶來的拘謹感,隨著訪談中生活經驗的分享與閒聊,以及討論陀螺 小時候發生的趣事,訪談氣氛逐漸輕鬆與熱絡,第二次與陀螺母親訪談 時,我們已能自在的打招呼,於訪談中也聊到彼此的生命經驗與故事;

宜師、家師及陀螺導師工作忙碌,因此訪談地點以學校輔導處諮商室以 及導師辦公室為主,由於與老師們之前就建立友誼關係,剛開始一起面

52

對錄音機時,我們都有些尷尬與不知如何發言,但幾分鐘後,就能如常 般自然的進行訪談;書癮母親習慣於學生放學後,與我約在班級教室訪 談,書癮母親於訪談一開始,即娓娓道來書癮的拒學過程,降低了第一 次見面的陌生感;方師則因工作忙碌,且亮亮學苑本身就有場地,因此 與我約在學苑的諮商室進行訪談;而電腦癮母親則因每天接送電腦癮至 亮亮學苑上學,因此我們的訪談地點也在亮亮學苑的諮商室中,訪談的 過程中,電腦癮的母親總是努力回想當時發生的情景,提供我其他可以 蒐集資料的管道,甚至對於訪談的過程提供回饋,身為訪談者,充分感 受到電腦癮母親期待能完整提供電腦癮拒學過程的心情。

訪談老師與家長時,當詢問到親師關係、家庭衝突、孩子表現不佳、

夫妻或親師觀念差異處……等較敏感話題或衝突點時,有些受訪者語氣 會突然停頓、閃避話題或簡單陳述,此時為了不影響訪談的進行及破壞 訪談氣氛,我並不會立即追問下去,而是簡單標記後,依照資料的重要 性及需要,決定捨去,或列入下一次的訪談內容中。

(二)訪談學生

學生的訪談,也以一對一的方式進行。基於老師與三位學生相處的 經驗,在學生訪談部分,事前便仔細的安排訪談的結構。為了降低學生 對我的陌生感,在訪談前,我與每位學生至少都有 5 次以上,每次超過 2 個小時的接觸,三位學生都認識我,知道我是誰。

訪談書癮時,剛開始他相當緊張,手指末端微微的顫抖,眼神飄來 飄去,寒暄一陣後,書癮逐漸放鬆,姿勢從端正坐好,逐漸變成隨性的 靠在墊子上,與我聊天。訪談的話題來到「當初為何不上學」時,書癮 不停的皺眉頭,話語中也常出現「嗯…嗯…嗯」等停頓語氣(1010417BI), 當問題來到「當初為何不上學?」,書癮不斷皺眉頭,雖談論到當初因沈 迷電腦而不上學,但隨即表示自己「後來已不喜歡玩線上遊戲」,從其回 應中,我發現談論當初拒學的事情,仍是讓書癮感到十分不自在。訪談 後,我詢問亮亮學苑的老師,老師們均表示書癮一直到上了高中,才開

53

始可以與老師們討論一些拒學那段時間的事情,而至目前為止,書癮仍 不易表達自己面對學校的恐懼、壓力與害怕。與書癮相處,我能想像一 個在校表現優異的孩子,面對自己無法上學的挫敗,那種逃避、否認的 心情。

電腦癮自上了八年級以後,心理狀態的起伏影響著他的情緒與思考,

當我詢問訪談電腦癮的可能性,亮亮學苑的老師及家長均贊同,但同時 也表示「需要評估可訪談的時機」,與方師及家長討論後,我確定了電腦 癮的訪談時間。當天,我依約前往,電腦癮已在沙發上等著我。在訪談 中,電腦癮的回應與平常的樣子無異,當談論到「當初為何不到學校」

時,電腦癮說了當時發生的具體事實,包含:「同學會捉弄我欺負我」「做一 些那個惡作劇整我」、「倒水在我的桌椅上」(1010511CI),但當詢問事件帶給他 的感覺時,電腦癮較無法描述,例如我詢問「那妳刪完寶物之後,你的心情 怎麼樣?」,電腦癮回答:「就是好像還不太算是處罰。」(1010511CI);我詢問:

「即使你很勇敢的踏進去學校,同學對你的態度會還是會讓妳很緊張嗎?」,電腦 癮回答:「我還想到就是,他們就是把那個課本撕掉讓它摔爛之類的。」(1010511CI)

電腦癮的回應仍偏重於「事實」的描述

訪談陀螺前,從平常的相處中,已知道他常跳躍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表達能力亦有所限制。訪談中,陀螺時常談論自己想發表的主題,包含 喜歡的偶像、當初喜歡的女生、自己有很多黑道的朋友、聊新買手機的 功能……等(1010426GI),較難以針對問題回應,語句間也較難完整表達自 己的想法,例如,陀螺聊到不能去校外教學時說:「我說我要去,單子不給 我,沒看到,沒看到,不行,不行,就是不行。(1010426GI)除了前兩句外,

後面幾句可能在說明其他人對陀螺的態度為「不可以去校外教學」,但因 缺乏連接詞及更多描述,若非熟悉陀螺,真的很難理解他想表達的內容。

而當我想澄清陀螺對事情的想法時,陀螺經常出人意表的冒出另一個言 論,例如:我詢問陀螺是因為同學欺負而不想去學校,還是因為不能去 校外教學而不去學校?陀螺嘆氣的回應:「我真的是一個讓人猜不透的人。」

54

(1010426GI)發噱的聲音及表情令我當場大笑出聲,但從其回應中,無法 知道陀螺不想去學校的原因。不論在生活中或接受訪談時,陀螺經常「天 外飛來一筆」,讓人覺得既好笑又有創意,但在溝通上,陀螺不易聚焦,

亦不易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感覺。

拒學使三位學生成為同儕中較特殊的人物,平時生活中,三位學生 均曾向父母或師長表示擔心自己不去學校「不知道同學會怎麼看?」,我 與三位學生建立關係時,很輕易就感受到書癮及電腦癮的敏感與友善態 度下的戒心,加上受限於他們本身口語表達能力的限制,因此,我在訪 談學生本人方面,所蒐集到的資料較為有限。

二、觀察與研究札記

人的行為透露其思考與感覺,學生可能於訪談中不易說出其想法,但 於生活行為中可窺知一二。此外,拒學的因素牽涉家庭、學校及其他等 各項層面,除了訪談外,唯有透過實際觀察,方更真實瞭解生態互動情 形。基於上述二因素,我選擇在訪談外,進行實地觀察,以豐富我的研 究與更深入了解研究參與者。

研究期間共計觀察陀螺 6 次,書癮 6 次,電腦癮 10 次(附錄六)。 每次去陀螺國中之前,我總會事先與老師及家長聯繫,確認陀螺當日在 家或到校,並與之約定前往觀察陀螺的時間(配合陀螺作息,通常是在

研究期間共計觀察陀螺 6 次,書癮 6 次,電腦癮 10 次(附錄六)。 每次去陀螺國中之前,我總會事先與老師及家長聯繫,確認陀螺當日在 家或到校,並與之約定前往觀察陀螺的時間(配合陀螺作息,通常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