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本研究主要針對以馬來語為母語之華語學習者為課程設計對象。在研 究進行過程中,針對以研究對象探討第二語言學習與口語教學相關的原則與 理論,再透過問卷調查與教師訪談以瞭解學習者之實際需求,確定教學目標 以及內容範圍,最後,依據分析結果,結合教學設計模式以及馬來語為母語 學習者特徵,進行課程規劃設計。

本節將針對口語課程設計、口語教學、評量以及教師及教材的角色幾 個面向逐一歸納探討。

一、口語課程設計

在馬來西亞高等教育階段,華語課被列入外國語言課程教授。學習者 所處的環境並非為標的語言環境,卻又不屬於無標的語言環境;而學習者本 身的學習動機主要將華語學習視為日後在職場中的有力工具;當然也有部分 學習者只要求能夠說出簡單的句子,在與朋友溝通時,能聽的懂,說上一兩 句的學習心態。由於課程均沒有統一固定的課程綱要,教學內容需結合實際 的生活經驗,引發學習者興趣。

口語課的重點是加強學習者口頭表達的能力,課程設計規劃主要就是 提供學習者大量使用語言的機會而非傳統教室中的教師講課、學生聽課;教

師朗讀、學生跟讀複誦。本口語課程設計依據情境教學原則以及 ACTFL 的 5C 語言課程大綱,訓練學習者能夠經由對句式、應對等的記憶,達到基本 對話能力,將語言學習與生活結合,融入大量不同的情境,讓學習者可以藉 此實踐真實且具有意義的學習,將課堂學習實踐於實際生活中

二、口語教學

語言的學習要透過不斷的練習、大膽嘗試使用,才能有效地掌握語言 能力。然而,從分析結果發現,研究對象對於華語學習的主動性不足,除了 課堂的活動外,很少於課後主動學習。本研究課程設計中大量的課堂活動之 目的,無非就是增加學習者使用語言的機會。藉由大量的操練以及情境活動 練習使學習者達到自然運用語言的目的。

學習者本身的發音系統實為其學習優點,雖仍有部份發音困難之處,

但相信通過有系統的語音訓練,必能迅速掌握。藉由語言的對比、大量的語 言操練以及進行真實的情境活動練習,可以協助學習者有效掌握語言。教學 者應將多語言文化環境轉為學習優勢,培養學習者不恥下問、勇於嘗試的學 習精神;對不同文化的瞭解,將間接促進種族和諧,相互包容。

三、評量

測驗評量作為檢視課程與學習效果之工具,然而,學習者卻很可能本 末倒置,將學習重心放在通過測驗,而非語言掌握。教師應該避免學習者將 學習重點放在結果上。筆者建議讓學習者做自我評量檢測;針對學習成效做 評估,讓學習者有意識察覺本身所學,藉由任務達成建立本身的自信及提升 學習興趣。口語課的測驗評量應以得體應對為主,而非書寫。初級階段仍強 調發音清晰、適當的提問與應答、使用有限的詞彙簡單敘述日常作息;越接 近學期末則應強調成句成段的表達,以便能有效銜接下一階段。當然,學習 者也理當以匿名的方式對教師上課的方式、教學流程等做回饋;教師應針對 回饋內容做調整檢視,以改善教學缺失與課程之不足。評估不再只是單項針

學及課程的不足;通過教師評鑑,掌握實際教學癥結點再進行修改校正。沒 有絕對完美的課程,但可憑藉自我的反思、檢討、內省,使之趨於理想,貼 近學習者實際需求。

四、教師及教材的角色

教師為教學的主導者,可是並不是教室課堂的中心。教師主導一切教 學活動,但以學習者為中心出發。筆者建議教學者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提供 學習者不同的學習方法供參考,以找出合適之方法,有效提高學習效益。而 學習者所採用的學習方式亦無所謂有效或無效,惟針對個體而言適合或不適 合。教師也不可忽略不同類型學習者之學習需求,活動計劃過程中,應考慮 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習者做出適當的調配。此外,教師也扮演著引導學習者自 我學習的角色,協助學習者提升自信並增加競爭力,同時培養他們良好的價 值觀。

由於語言文化的差異,加上並非每一種教材皆適用於所有學習者。應 針對學習者之文化特色來設計符合的教材;學習社會環境也應列入考量範圍 之一,學習者在母語環境或在標的語國家學習使用之教材也應有所區別。筆 者認為,若針對學習者母語環境或國內而設計之教材,應適當的融入當地文 化特色,如名字、旅遊勝地、飲食文化等;若為標的語言國家,則相對的提 高標的語言的文化特色比例。同時,建議使用學習者之母語作為教材單一對 照語言,以降低語言形式的干擾,讓學習者更貼近學習目標語言。此外,也 應考慮學習者的語言程度,針對各不同等級設定教材的語言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