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為取得客觀的依據,需經由多種方法和管道來蒐集數據、資料。本論 文研究過程之資料蒐集步驟可分為問卷調查、教師訪談以及文獻探討三項。

一、發放問卷以瞭解學習者之需求

為更準確的掌握及瞭解學習者的學習目標與需求,筆者針對研究的母 群體設計了相關問卷。問卷分發對象為選修華語課程的馬來語為母語學習 者,且將研究對象設定為沒有華語語言背景之學習者。32根據所得之分析結 果,作為本論文的需求分析。本研究之問卷調查採取網路問卷與當面實施發 放兩者。編寫問卷題目時筆者盡量使題目中性、不具威脅性,以免引起答題 者的心理防衛。33

由於考慮到研究母群體的華語掌握能力及研究相關的瞭解,所有問卷

32 學習者本身的母語並非華語者,且為零起點之華語學習者

33 根據吳明清(1991;345)的定義:“凡涉及個人隱私、社會價值或道德規範,而易構 成答題者心理威脅,以致產生心理防衛而可能不據實回答之問題,即稱為威脅性問題

(Threatening question);反之,問題中性、不涉及個人或社會價值者,稱為非威脅性問 題(Non-threatening question)”

內容以英文書寫。筆者將問卷分成三個部份:第一部分為背景資料,受訪者 需提供其日常使用語言、家庭使用語言、學習之目的、使用之教材、是否有 華語學習經驗等相關訊息;第二部份為其在學習過程中,較注重的技能掌握 及學習策略,有助於瞭解研究母群體對口語課真實的需求;第三部份為學習 者認為有效提高口語能力的學習方法和策略,此部分可作為課程教學活動有 力的參考指標。

問卷發放調查實施方式主要透過當面實施及網路發放兩者。共發出問 卷35份,回收23份,回收率為65.7%;扣除無效問卷後,共獲得有效問卷20 份。問卷回收後,根據所得資料與意見,逐步解讀分析,並進行相關課程設 計。受試者僅設定為馬來西亞各國立大學馬來語為母語之華語學習者,扣除 無效之問卷後,共得有效問卷二十份。所有受試者皆為馬來人,受試者背景 資料如表三-1所示:

表三-1 受試者背景資料 1. 性別

男 女

7 13

2. 年齡

21歲以下 21-23歲 24-26歲 27歲以上

3 17 0 0

3. 家庭使用語言

英語 馬來語 華語 淡米爾語 其他

2 20 0 0 0

4. 可使用語言

英語 馬來語 華語 淡米爾語 其他

13 20 4 0 0

5. 教育背景

高中 大學 研究所 其他

0 20 0 0

6. 學習華語的目的/動機

就職 朋友 興趣 中文熱 父母要求 學分要求 其他

4 0 7 0 0 9 0

二、訪談實際授課的老師

為取得目前馬來西亞華語教學的真實現況,筆者訪問了站在馬來西亞 華語教學第一線上的老師與教授。主要透過當面訪談、電話訪談以及電子郵 件往來等方式進行。訪談方式採取半結構性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訪 談,所有訪問題目均為事先設計好的。

受訪教師教學年資歷介於三年半至十六年以上,皆具有教授華語為外 語的經驗。受訪教師共七人,教學年資歷五年以下者有兩位、十五年以下有 兩位、十五年以上者有三位。受訪教師年齡介於26-35歲者有三位,36歲以 上者有四位。受訪教師基本資料如下表所示:

受訪教師編號 年齡 教學年資歷

受訪教師01 36歲以上 17年 受訪教師02 36歲以上 21年

受訪教師03 35以下 8年

受訪教師04 35以下 3年

受訪教師05 36以上 18年

受訪教師06 35以下 4年

受訪教師07 36歲以上 12年

受訪教師授課對象以馬來西亞非華裔學習者為主,當中又以馬來學習 者佔絕大多數,其他包括馬來西亞當地的少數土族或印度學習者,部份教師 亦常接觸來自中東地區的學習者,與台灣對外華語教師常接觸的教學對象有 些許不同,美、日、韓三國的學習者為極少數。

所有受訪教師目前任教的地點單位遍佈全馬各地,所教授的課程皆不 一,使用的教材也不同。因為教育政策等因素,多採用大陸教材為教學參考 資料或教材。

在訪談的過程中,一切以受訪教師為中心,視訪談當時的現況斟酌衡 量,但並不會刻意按照所羅列的問題順序進行訪談,惟以不偏離主題為大原 則。訪談進行時,為保持其信度及避免遺漏受訪教師說過的重點,筆者皆採 取全程錄音的方式備份。此舉也於訪談前,在徵得受訪教師的同意後才進行 的。少數受訪教師拒絕同步錄音,故筆者也遵照其意,放棄錄音而以做筆記 的方式記錄。此外,筆者也將時間稍作限制,盡量以不超過一小時為原則,

以免打擾受訪教師休息研究。若受訪教師願意繼續,則不中止;反之,則要 求另外安排時間,進行第二次的訪談。

為了將訪談阻力降低,筆者選擇以聊天、輕鬆的方式進行訪談,引導 受訪教師進入狀況,再依據受訪教師的回答與建議進行提問。大部分的受訪 教師都侃侃而談,不吝與筆者分享其教學經驗及對口語課程之看法。訪談過 程中,時間上有時較難掌握,然而,筆者以不打斷受訪教師發言為優先考量,

不會硬性將話題或訪談結束。筆者於訪談結束後建立訪談逐字稿;彙整並歸 納逐字稿相關資料成訪談大綱模式。為避免及排除誤解,將訪談大綱以電子 郵件方式寄至受訪教師,請受訪教師校正內容;確定無誤後,方改寫成訪問 稿,作為分析資料來源。

由於人力、財力與時間等因素,筆者無法與所有學習者進行訪談。唯 有藉訪談與學習者直接接觸的老師們來取得較為可信的資料,以保持其信 度。訪談的過程亦讓筆者對於所採用的教學法和教材有較深的認識。

因部份受訪教師要求,並為顧及教師們的隱私,筆者並不詳述受訪教 師相關資料,一律僅以代號表明身分。筆者將所獲得的資料,部份撰寫成文 稿,以作為研究分析之資料參考。

三、文獻資料探討

本研究在參考部份資料以界定研究範圍及問題後,著手進行資料的蒐 集、研讀。根據王文科、王智弘 (2004),文獻分析法 (document analysis) 又稱內容分析法 (content analysis) 或資訊分析法 (information analysis),係 指以客觀的態度,對文件或資訊內容進行研究與分析,以推論文獻背景及意 義,也就是透過文獻獲得想要的資料。相關文獻資料皆經過審慎篩選,主要 來自專書、期刊或論文集;惟馬來西亞華語非母語教學相關文獻資料較不易 獲得,故亦將當地報章、大學學報等作為參考資料來源,以期能獲得更多相 關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