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旨在針對中級成人華語學習者,進行跨文化概念融入習俗傳說教學設 計,並探究實施成效。本章節綜合以上研究過程,於第一節闡述實行完成後的研 究結果;第二節則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教學與研究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以下就本文於緒論提出所欲探討的兩項研究問題,探討本文研究成果,包括

「如何發展出應用於成人華語選修課程之跨文化習俗傳說教學設計?」以及「理 解跨文化融入習俗傳說之教學設計應用於成人華語選修課實施成效為何?」。首 先,關於教學設計方面,分為故事教學與主題選取、跨文化概念的融入、教學模 式,以及教材設計等層面進行探討;其次,實施成效方面,則由教學實行驗證、

成效評估與學習者評價等逐一討論。

一、 教學設計

關於教學設計的部分,則從故事教學與主題選取、跨文化概念的融入、及教 材設計、教學模式等項目進行分析,以下分述之:

(一) 故事教學與主題選取

本研究欲讓學習者理解節慶與習俗背後的來由,便以習俗傳說作為課文材料,

傳授蘊含的文化知識外,亦使用故事情節提升教學與實施成效。藉由教授故事,

無論是教具或活動設計,教學者能有更多的發揮空間;學習者亦能藉由情節簡化 複雜事件,便於記憶與學習。於兩輪的教學過程中,學習者在接受教學實施前,

近乎全數對習俗傳說感到陌生,不清楚詳細的故事內容,但於課後,學習者於訪 談中皆表示故事教學具有趣味性,能夠將情節深植腦中,確實幫助外籍學習者理 解本研究五項節慶之緣由與文化。此外,故事教學不僅提供學習者文化知識的學 習,亦能協助學習者提升華語語言技能,如教材的閱讀能力,以及於課堂的說讀 能力。

其次,在教學主題選取的部分,本研究從貼近華人社會生活的歲時節慶著手,

並採用現今臺灣社會中重視的重點節日,以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節、中 秋節作為教學主題,能提供本教學實驗之在臺華語學習者,將傳統文化與生活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6

驗連結,提供學習者學習具實用性的第二文化機會。

(二) 跨文化概念的融入

於本文第二章可知,目前關於民間故事之教學與研究應用,多處於單方面傳 授華人社會文化為主。而本研究除傳授節慶文化,理解來由與習俗文化意涵外,

更將跨文化概念融入整體教學設計中,使學習者比較母國與目的語國家的文化異 同,進而多國文化的對比與延伸,最終達到尊重與交流的目的。

於本研究教學實施中,教學者與學習者兩方皆有所獲益。首先於教師方面,

透過跨文化教材與教學設計,於課堂教學進行當下,能藉由學習者間的討論、對 答與互動,學習到更多未知文化資訊,且隨著學習者國籍來源數量的增加,更能 吸收到不同的知識;於學習者方面,參與兩輪教學實施之學習者皆認為跨文化概 念頗具新意,融入本研究課程中相當創新,除學習臺灣文化外,更能比較第一文 化與第二文化的異同。加上本研究課程學習者國籍組成多元,並非單一,更因而 藉課堂活動學習到他國文化,進行對比與知識的探索,於習俗傳說課堂中產生不 同的激盪;且透過分享與討論的過程,增加練習華語聽說能力的機會,有助於文 化與語言技能的提升。

(三) 教材設計

選用習俗傳說進行華語教學,並將跨文化概念融入其中,在教材設計方面需 考量以下項目:一為教材中的詞彙難易度以及數量,應當符合學習者程度,避免 實行狀況不佳;二為教材設計應符合教學宗旨與課堂設計,才能助於學習者提升 能力,並成為教學輔助,而非絆腳石。如本研究教學以跨文化融入習俗傳說為旨,

教材中除呈現習俗傳說、華人節慶習俗文化等材料外,亦延伸相關節慶、習俗、

故事等跨文化資料,使課程教學與教材相互連貫、貼合。

(四) 教學模式

本研究採用兩項教學模式,分別為ADDIE 與 Moran 體驗式學習循環。第一,

以ADDIE 教學模式進行跨文化習俗傳說教學,進行完整的兩輪教學實施,並於 兩輪教學期間實行課程與教材的檢討修正,並以問卷、訪談等調查方式理解實行 成效。首先,針對學習者資料與習俗傳說進行分析;接續分析資料,設計課程目 標與教材等;而後發展教學活動,進行教學實施,最後則藉由教學實行時蒐集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7

的問卷、訪談、影音等資料,進行評鑑,作為第二輪教學實施的調整依據,體現 ADDIE 的「分析」、「設計」、「發展」、「實施」、「評鑑」。而此教學模式能先行理 解學習者背景與需求等相關資訊,提供教學者準備教學之依據;且能於實行後針 對教學成果進行評鑑,此項機制使教學更為完整,提供更多的參考資料,提升價 值。

第二,本研究以習俗傳說作為媒介,傳授節慶習俗文化背後的意涵,解決教 學現場學習者產生的疑惑,而Moran 的體驗式學習循環提供的文化教學模式,將 本課程單向華人文化的學習,推進跨文化的方向;於課程設計中,以「理解內容」、

「理解方法」、「理解原因」、「理解自我」作為教學活動循環。此教學模式應用於 本研究課程中,提供學習者體驗與比較文化的機會,且創新文化教學設計。

二、 實施成效

以下從教學實施成效評估、教學者評價、學習者評價等層面,對實施成效的 部分進行研究結果說明:

(一) 教學實施成效評估

本文以研究動機為出發點,探討相關理論與教材資料後進行教學設計,並 實際實行教學,於教學過程中試圖驗證採取的教學模式、理論,嘗試解決研究 問題,使發展出的教學設計,如課堂活動、教材等,不致流於空談空想,能夠 呈現出實驗設計、實施過程紀錄與成果,將研究者想法完整化並驗證。

既為「教學」,可謂「教」與「學」一體兩面,相互影響,故本文為能評估 實行成效,即教學與學習成效,便綜括教學者與學習者兩面向的資料。研究者 於課前及課後請參與學習者填寫問卷,並於五堂課程後進行深入訪談,欲知學 習者對於節慶、習俗以及跨文化等概念的初步理解程度,並由學習者大幅進步 的理解程度,得出其皆能於本課程教學中學習新知,達到學習成效;教學者則 藉由課堂問卷、滿意度回饋問卷與教學日誌反思,綜合教學者與學習者兩方,

理解教學成效。

另外,本研究兩輪教學實施成效中,教學者人數恰形成對照,而由研究資 料中可知,無論人數多寡,研究使用之跨文化教學模式與習俗傳說素材,確實 能達到教學與學習成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8

(二) 教學者評價

為能忠實記錄教學現場情況,及為求教學實驗之完整性,將教學者想法納入 研究中,呈現學習者未能察覺的觀點,故設置教學日誌撰寫,作為研究工具之一。

藉由教學日誌反思,教學者逐步審視自我教學情況,作為備課參考基礎。教學者 針對每次課程當中進行影音記錄,且當日課後檢視影音資料,立即填寫教師日誌,

做為下一次課前準備的參考,提供修正與調整。藉由每週的練習,教師能夠逐漸 抓住教學訣竅,提升教師專業;並從日誌中紀錄與學習者的互動情況,藉此檢視 與修正,與學習者建立良好互動關係。簡言之,教師之反思與每週檢討步驟,為 教學實驗中之不可或缺,確實提供自我進步的機會;此外,兩輪教學實施之間,

藉由教材與課程的修正檢討,為下一論教學實施奠基,教學者能夠更加熟練,產 生自信心。

(三) 學習者評價

本研究涉及學習者評價的部分,有「課堂問卷」、「滿意度回饋問卷」以及「課 後深入訪談」等層面。第一項「課堂問卷」的部分偏向學習者以自評模式,對當 次參與課程的學習成效提供回饋,作為教師理解學習者對於單次課程想法的橋樑,

藉以調整教學,作為備課參考。第二項「滿意度回饋問卷」同以學習者自評,針 對一輪教學實施,五次課程,提供總結性的評鑑。最後藉由學習者訪談,理解其 對於教學實施的各項想法,與問卷資料相互補足。

整體而言,學習者於課堂問卷中,能夠針對每週課堂與自身學習情況,提出 正面回饋與需要微調的建議;兩輪的教學實施中,滿意度問卷雖隨學習者人數、

背景等有異,但皆能獲得正面的評價;且更於課後深入訪談中,藉由學習者填寫 與題項口頭回答,得出習俗與文化學習的正向成效。兩輪教學實施學習者皆認為,

本研究課程不僅提供華人文化學習,理解歲時節慶背景,且能藉由課堂與教材設 計,得到語言技能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