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心智繪圖於國小讀報教育,對學童國語文閱讀理解能力 之歷程與結果。本章分為四節,第一節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陳述研究目 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是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的開始始於發現問題,對研究者而言,過去教育實習經驗中,發現教育 現場存在的閱讀問題,不得不採取行動來改善這些情況。以下分為研究背景、研 究動機兩部分,描述整個研究的緣起。

壹、研究背景

放眼全球,2009 年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 1961-)就職,賦予教育重 現經濟復甦榮景之使命,在學科上除特別標舉數學和科學的重要性,並將提升閱 讀能力列為《衝頂計畫》補助的申請要項(張佳琳,2010)。啟動英國閱讀年的前 英國教育部長布朗奇(David Blunkett)指出:「每當我們翻開書頁,等於開啟了一 扇通往世界的窗,閱讀是各種學習的基礎。在我們所做的事情中,最能解放我們 心靈的,莫過於閱讀。」(教育部,2010)。歐美這兩大強國都指出「閱讀」的重 要性與必要性。

此外,近幾年教育表現受到矚目的芬蘭,正因其國人與各教育相關人員都積 極付出於閱讀,例如芬蘭人在家閱讀已有400多年的傳統,讓閱讀行為不只發生 在學校,可知家長的閱讀行為深深影響孩子;另外芬蘭擁有豐富的圖書館資源,

同時是全世界最愛跟圖書館借書的人,每人每年平均借十七本書。根據調查,四 一%的芬蘭中學生,最常從事的「休閒活動」就是閱讀(蕭富元,2008)。相較於 芬蘭,文化部於2013年3月在行政院提出「臺灣出版產業發展策略」報告,指出 臺灣每人每年平均閱讀兩本書,遠低於韓國十點八本、法國十本及日本八點四本 (林人芳、趙瑜婷,2013),連行政院長江宜樺對此數據表示,閱讀風氣並不盛行,

2

令人憂心,請教育部與文化部通力合作,從根本擴大閱讀人口及閱讀風氣(行政 院,2013)。研究者從上述推論,即使3C電子科技產品逐漸普及,部分書籍被電 子書所取代,仍可以看出閱讀書本的行為仍被世界各國所重視。柯華葳(2007) 認為閱讀讓我們透過文字與符號來掌握知識。這也是為什麼說閱讀力是國力,因 為會閱讀的國民迅速透過閱讀掌握知識與訊息,國家競爭力自然增加,因而世界 各國無不努力推動「閱讀」。

回溯政府遷臺歷史背景,四、五十年代的臺灣,能上學讀書仍屬於少數人,

當時臺灣的教育著重在減少文盲人數,而今臺灣經濟逐步站上世界舞臺,教育政 策制定上也有所突破,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教學原則部 分即清楚提到,語文教學以「閱讀」為核心,可見政府在推行九年一貫時,研究 專家就已經提供現場教師,在教學時可依循的重點。教育部在97年度第1次全國 教育處處長會議提出的「悅讀101」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提升閱讀計畫中,提到世 界各國已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國家間之競爭與價值都以知識為主,而知識的基 礎就是源於「閱讀」,更直接說明閱讀是求知最重要的手段。

2011年PIRLS評比成果在2012年12月公布成績,臺灣PIRLS排名自2006年第 22名大幅躍升為第9名,另2012年PISA國際評比於2013年底公布,臺灣閱讀居第 8名,蔣偉寧教育部長參考此數據並回應此表現,提到臺灣近年積極鼓勵學生閱 讀,可見其效果與努力,並表示「閱讀能力」的培養仍是12年國教的重點指標。

研究者進行行動研究之縣市南投縣,對教育各項推動不遺餘力,如南投縣政 府依據教育部「悅讀101」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提升閱讀計畫及南投縣國民中小學 推動九年一貫課程實施計畫,訂定了「南投縣國民中小學推動校園閱讀計畫」, 期望透過教育處與學校的大力推動,讓學生閱讀能力全面有效提升。此外,南投 縣政府文化局秉持閱讀風氣的營造是長遠而重要的文化基礎建設,需有遠見的文 化政策及穩定的資源支持方能有所累積之理念,推動南投縣「我愛閱讀」圖書館 閱讀護照認證活動,鼓勵孩子閱讀。

3

另外,2013年2月洪蘭教授在澳門大學舉辦的博雅學習系列講座,指出閱讀 能夠幫助大腦發展,是創造力的基礎,更進一步介紹了腦科學的兩大新發現:一 是神經元可再生,所以三歲定終身的說法並不科學,因為人生是場馬拉松,而非 百米衝刺;二是人的大腦是可以改變的,而使神經變密、大腦更有創造力的最好 方式就是閱讀(鄭佳佳,2013),也就是閱讀可增加大腦活化與激發想像力、創造 力。這些教育政策、相關研究因素支持研究者決定研究領域定焦於「閱讀」上。

貳、研究動機

臺灣自從2002年1月3日由教育部公布「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後,定位了 創造力在教育改革與知識經濟中的角色,從幼稚園到大學教育階段,無不視創造 力為當今教育的重點,教育部顧問室為了推動「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更擬 定了「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畫」,以創意學子、創意教師、創意學養、創意生 活、創意校園與創意智庫六大行動方案為工作重點(廖偉雄,2008),目的是希望 國人具有此能力後,未來足以面對以「腦力」決勝負的知識經濟時代。毛連塭等 人(2000)在創造思考教學的策略中,提到腦力激盪法(Brainstorming)、六六討論 法、635默寫式腦力激盪法、奔馳(SCAMPER)、發明十步法、心智繪圖法(Mind Mapping)、討論法、九宮格法、六頂思考帽、十二思路啟發法為培養擴散性思考 能力的教學策略。此外,教育部曾委託中央大學於97年辦理「閱讀教學策略開發 與推廣計畫徵選」,入選方案包括推論、預測、摘要、做筆記的策略以及朗讀、

提問與心智繪圖策略等策略方案(吳清基,2010)。上述學者學者皆到心智繪圖法 是創造與閱讀教學策略之一種。

另在臺灣碩博士相關研究中,顯示心智繪圖教學能幫助學童思緒有條理,且 增進學習興趣並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多數學童更抱持肯定喜愛之態度(黃文瑾,

2009)。另一研究指出,研究對象經過心智繪圖輔助閱讀學習之後,在提取訊息、

推論訊息、詮釋整合及比較評估表現的能力有提升效果(鐘淑娟,2012)。

綜合上述,心智繪圖法廣泛被運用於國小課程教學中,陳資璧、盧慈偉(2010)

4

指出對於學習而言,心智繪圖能具有增加學習動機及興趣、增強組織力及邏輯思 考能力、提升創意思維能力、提升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提升理解力及學習能力、

提升閱讀速度、加速記憶的速度及改善長期記憶等正向功能。研究者也認為心智 繪圖具有視覺圖像化的特性,易吸引學生注意、提升學習興趣,而圖像結構化可 以幫助學生更了解文字資料,利於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故研究者欲了解心智繪圖 教學作為研究方向時產生的發現與結果,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近兩年臺灣開始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目的在強調教學正常化,當學生 升學壓力減輕,相信會有充裕時間讓學生探索更多知識,相較之下,國小階段的 學生由於課業壓力負擔較輕,多元的閱讀更是教師應該重視與實踐。南投縣國民 中小學推動校園閱讀計畫的計畫目標之一「開創多元閱讀推廣活動,蔚成閱讀學 習風氣,奠定終身學習的基本能力」,正是希望閱讀的面向可以多元、廣泛,並 非侷限於課本書籍的閱讀。研究者參考過去實習學校利用晨間活動時間進行讀報 教育的經驗,即以報紙當作教學資源,來教育孩子學習新知,提供學生廣泛的閱 讀機會。讀報教育(Newspaper In Education,以下簡稱NIE)研究協會負責人Darla Shaw認為語文學習中,各種研究證實:多元資料的教學方式勝過單一教科書的 價值(陳世敏,2006)。因此,若從小教育孩子閱讀報紙的能力與每天閱讀的習 慣,養成學童正向的閱讀素養與帶得走的閱讀能力,將會讓臺灣新一代年輕人能 延續閱讀報紙的正向價值與態度,同時也建立研究者對讀報教育有更深認識。

又近五年受到網路、電子書等聲光媒體蓬勃發展的影響,民眾閱讀習慣改變,

接觸書本文字的機會減少,導致國內閱讀報紙的人口越來越少,影響國民的素質,

不利於社會文化的多元發展外;另有眼科醫師指出,3C產品都屬於自發光源,

長期盯著光源,會讓負責瞳孔收縮的肌肉出現疲勞,尤其螢幕愈小、字體愈小,

愈需要用到眼力,讓眼睛出現過勞現象(趙容萱,2013)。所以,研究者重視學生 視力保健條件下,更奠定研究者以國語日報紙本作為讀報教育教材之想法。相關 研究也提出讀報教育的許多正向看法,康淑華(2013)發現讀報教育對國小二年級

5

學童的識字能力與閱讀理解能力具有顯著正相關,且識字能力對閱讀理解能力具 有49.6%的預測力;林芳儀(2011)更指出心智繪圖融入讀報教育解構報紙文章,

奠定閱讀基模,能增進學生對於文意及段落結構的理解。因此,研究者欲探究學 生運用心智繪圖於讀報教育的課程教學歷程,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由此可知閱讀與思考是一體兩 面,有閱讀不代表有思考、有理解,這也是近幾年許多學校、教師推動閱讀時會 出現的問題。教學者提供了大量的讀本與學習單讓學生作表面的成果,忽略了學 生是否真的「讀懂」。閱讀理解的意義,在於讓學生不是只有閱讀到「文字表面」,

而是可以變成有畫面、有情節的「內裡」。文字的表面,只是閱讀層次的第一層,

「內裡」卻可以不斷向核心延伸,直達第二層、第三層、第四層(PIRLS的閱讀

「內裡」卻可以不斷向核心延伸,直達第二層、第三層、第四層(PIRLS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