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 論

藝術治療已於近年成為藝術教育、特殊教育與心理治療領域關切的議 題,越來越多藝術治療提升身心障礙兒童藝術知能、認知發展以及改善行 為問題的實證研究被發表,本研究之目的即在探究國小啟智班教師將藝術 治療理念融入休閒教育領域美勞課程的教學認知與實踐情形。全章分為四 節,第一節為本研究的背景與動機,第二節係研究的目的和問題,第三節 對於研究的範圍及限制進行說明,最後是本研究關鍵名詞之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藝術教育學者 Herbert Read 於 1958 年曾提到,若要傳達感情,繪畫是 最好的方式(Read,1958;呂廷和譯,2007),是以藝術於個體創作性表達 的特質,受到心理學與教育界的運用,催生了藝術治療的研究與發展。而 本研究中所稱之身心障礙兒童,特指目前國內安置於國小集中式啟智班的 學童,其囿於生理或認知的發展障礙,往往無法透過口語完整表達其內心 情緒,若藉由藝術治療進行藝術活動,不僅能幫助兒童藝術知能的成長,

更能助益其發展身、心理機能,故藝術治療於特殊教育中具有其存在的價 值。有鑑於在啟智教育體制中,教師為應用藝術治療理念於休閒教育領域 美勞課程,引導學生從事藝術活動的重要環節,其藝術治療之教學認知與 實踐應被關注,乃進行本研究。

一、 研究背景

藝術治療的特別之處在於其能透過藝術媒材的創作與藝術作品的欣 賞,達到以非口語表達來傳達內心情緒的作用。正因為於治療中,藝術治 療師試圖引導患者透過創作將其潛意識表達出來,並加以解讀,故坊間常 誤以為藝術治療即是能就單一作品剖析個人人格特質和心理隱疾的讀心 術,而感到相當地好奇,事實上目前藝術治療所應用的層面非常的廣,舉 凡醫院臨床病人的輔導、精神病患的治療、暴力傾向青少年行為問題的改 善等,而藝術治療的非語言表達特性,特別適合運用在不善於口語表達的

2

身心障礙兒童療育上,協助其情緒、認知與生理的發展與調整,此結合「藝 術」與「心理」,甚至是「教育」之跨領域研究更受到不同專業人士的關心,

尤其是藝術教育與特殊教育界的關注。

台灣近年來無論是藝術教育、特殊教育或是醫療領域都開始對藝術治 療這個名詞及此領域所執行之「治療」活動有所討論。有越來越多與藝術 治療相關之實證論文發表,全國碩博士論文於2000 年以前關鍵字、論文名 稱及摘要中,出現「藝術治療」一詞僅八篇,從 2001 年至今(2009 年 6 月17 日)已增加至四十八筆,由學位論文增加的速度亦可感受到學術領域 對藝術治療的興趣。此外國內部分大專院校之美術或特殊教育相關學系更 開設了藝術治療課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開設了藝術治療碩士學程,都為 促進學生對藝術治療的基本認識。台灣更1994 年成立了全球第三十六個藝 術治療學會—台灣藝術治療學會(Taiw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簡稱 TATA),以促進台灣藝術治療的學術研究與服務,對身心障礙兒童的教育 治療也在其中一列。藝術教育交流會—「藝鼠」,為民間成立的藝術教育交 流會,固定於每月最後一周六舉辦藝術論壇,討論當代熱門的藝術教育議 題與工作實務,從2005 年至今曾舉辦過三次藝術治療相關議題活動,從此 主題出現的頻率與時間顯示藝術治療也受到藝術教育界的討論。台中教育 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分別於2008 和 2009 年與台灣藝術治療學會聯合舉辦了 藝術治療國際研討會,其中多項主題談及藝術治療對身心障礙兒童、情緒 障礙者的療育效果,報名人數也相當踴躍。由這些近年來舉辦的相關活動,

可見台灣藝術教育與特殊教育領域開始關注此議題之端倪,不約而同將藝 術治療的焦點放在身心障礙兒童的療育上。

另外教育法案的通過確立了特殊教育的內容項目,使身心障礙兒童的 教育服務更趨精緻化,特殊教育法(教育部,2004)第二十七條明定各級 學校應為每位身心障礙學生擬定個別化教育計畫(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以下簡稱 IEP),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教育部,2003)第十八 條則詳細描述此個別化教育計畫是指運用專業團隊合作方式,針對身心障 礙學生個別特性所擬定之特殊教育及相關服務計畫中的內容項目。從此特 殊教育已不再以統一的課程灌輸不同學生,以因材施教為最高教育原則,

3

而特殊教育設施與人員標準(2008)第九條更明確指出參與擬訂 IEP 的人 員,除了教師及學校行政人員外,需依照學生需要置專業人員六至九人,

治療師為其中之一。就讀啟智班的身心障礙兒童由於生理上的限制,認知 能力甚至是肢體動作的協調不如一般兒童迅速、靈巧,常對於自身缺乏自 信心,在其它領域如實用語文、實用數學等需運用抽象思考能力的學科無 法得到成就感。藝術治療是一透過藝術活動來溝通、達成某些教育目標和 解決行為、心理問題的管道,藝術教育之環境論者肯定藝術自然治療功能 在教育中的地位,認為兒童應該有機會用文字以外的媒介表達自己,經由 藝術治療活動提升自信心、社會適應能力和感覺統合(陸雅青,1993;鄭 玉疊,1994),Eisner(1972)也認為藝術活動能被用來做為兒童自我表達 的工具,有助於心智上的健全(郭禎祥譯,2002)。正由於藝術創作的表 達特性,二十世紀初精神醫學領域開始透過患者的作品,來作為診斷其意 念與病情的輔助工具,試圖從精神病患者的畫面上探查與潛意識相關的蛛 絲馬跡,逐漸成為一藝術治療學門,後更延伸至教育與輔導領域,提出「藝 術教育治療」的理念,並在實證研究上映證了藝術治療介入對兒童發展的 幫助。

研究者畢業於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並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 究所進修,本著對身心障礙兒童的關懷,和受到藝術教育研究氛圍的薰陶,

明瞭藝術活動對身心障礙兒童身心靈各方面之助益,深切的自我期許能綜 合所學,結合藝術與特殊教育,為身心障礙兒童的藝術教育投注一份心力。

為更了解藝術治療的內涵以及當前台灣藝術治療的現況,研究者積極參與 藝術治療相關的課程、工作坊和講座,例如藝鼠和國美館所舉辦過的藝術 治療講座、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療育社團、台中教育大學2009 年的藝術 治療研討會等。也曾於2006 年台北雙年展期間,親身觀摩並陪同啟智班兒 童於台北市立美術館進行美術館藝術治療活動,見證藝術治療對身心障礙 兒童的啟發,帶給研究者極大的震撼,領悟啟智班兒童的休閒領域美勞課 程若能確實融入藝術治療理念,必能提升特殊藝術教育之價值。本研究立 基於藝術教育的角度,為了能夠讓藝術治療直接地在身心障礙兒童的學習

4

成長過程中發揮功效,更期待啟智班的兒童也能美勞課程活動,接受藝術 治療的洗禮而獲益。由於啟智班教師乃是將藝術治療理念實踐於美勞教學 之關鍵角色,實有討論啟智班教師藝術治療理念融入休閒領域美勞課程之 認知與實踐的必要。

由於藝術治療必須隨著個案的心理與生理特質設計不同的治療活動,

所以目前國內關於藝術治療的論文專書文獻,多半是對藝術治療的理論基 礎和研究方法等進行論述;或者是針對單一個案、團體進行一段時間的課 程活動介入,觀察和紀錄活動的過程,佐以測驗評量證明藝術治療活動對 身心障礙兒童發展或行為問題的功效。假若欲將藝術治療更廣泛的應用於 身心障礙兒童的特殊教育上,則需基礎性的研究做為推行藝術治療教學理 念的背景和政策制定的佐證,再者國內目前尚未進行過大範圍的相關調查 研究,故本研究不採以實驗研究和行動研究等方式,擬針對啟智班教師進 行抽樣調查,了解教師對藝術治療理念融入啟智班休閒教育領域美勞課程 之教學認知與實踐情形。量化的問卷調查固有其限制,沒有辦法進行深度 的探討,然而卻能獲得普遍性的資料,提供給關心身心障礙兒童藝術治療 之專家學者,做為了解台灣教師從事藝術治療融入國小啟智班美勞課程大 觀的參考依據。

即便目前身心障礙兒童藝術治療之功效已受到肯定,但若要將此理念 推展到現行的教育體制中卻有其困難之處,首要因素在於台灣藝術治療師 尚未普及。然而國小啟智班教師不但熟知班級身心障礙兒童發展,且有較 長的休閒教育領域時間能帶領學生進行藝術創作活動,故啟智班教師實為 擔任藝術治療理念融入休閒教育領域美勞教學的理想人選,但是教師對藝 術治療的相關認知,及其於可能於美勞教學中實踐藝術治療內涵的情形,

卻沒有普遍性的調查研究來加以證實,研究者基於以上研究背景、個人的 學習背景和對啟智班身心障礙兒童藝術治療研究的熱情,進行探究啟智班 教師藝術治療理念融入休閒教育領域美勞教學之認知與實踐。

二、研究動機

台灣各領域已開始意識到藝術治療對身心障礙兒童教育的成效,但目

台灣各領域已開始意識到藝術治療對身心障礙兒童教育的成效,但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