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本研究採取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作為研究途徑,首先閱讀俄羅斯及 臺灣的相關資料以進行文獻分析,然後再進一步以田野調查方法,蒐集俄羅斯 及臺灣兩地的研究所需資料。

一、 研究途徑

文化之所以成為研究的課題,主因為自俄羅斯從社會主義走向自由市場,

以及臺灣從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後,兩者文化產生差異,令人意識到文化的 異質性,因此本研究將社會文化視為研究對象,並結合社會學與歷史面向來進 行思考。

文化研究具體的研究課題在於大眾的文化實踐,以及其中的權力限制與生 產情形。文化異質性顯現在群體的行為模式中,有時不符合典型社會之規定與 期待,可視為「非正式」(non-formal)的行為模式。本研究強調,俄羅斯在某 些歷史階段中,「非正式」行為模式發生頻繁,且被大眾視為遊戲規則。

在文化研究的觀點中,文化被視為「表意實踐」(signifying practices),

文化的功能是生產意義與符號。社會在發展過程中會不斷產生新符號,或者賦 予舊符號新的意義。新符號的產生,明顯地改變了社會的新規範或社會成員的 行為模式,此也為本研究之論述基礎。

社 會 學 家 皮 耶 ‧ 布 迪 厄 ( Pierre Bourdieu ) 將 「 社 會 資 本 」 ( social capital)定義為:「實際或潛在資源的集合體,而該等資源係與佔有一種相互 取 得 或 認 知 之 制 度 化 關 係 所 構 成 的 持 久 性 網 絡 相 連 結 」 。 萊 德 妮 娃

(Ledeneva)認為,後蘇聯時代的創業家得到了社會各方面,以及個人所建立 之人脈網絡上的實質幫助,並掌握這些「非正式社會規範」與所有的遊戲規 則,如「blat(блат)」、「關係(связи)」等,本研究將之統稱為「非正 式」規範,涵蓋在社會文化的範疇中。

臺灣的「關係」則扮演著類似於俄羅斯「blat」的角色。在臺灣,「關 係」性質不斷地改變,而且是一種多樣化的現象。亦即,在國民黨開始促進臺 灣中小企業發展的時代,多數學者將「關係」視為與國民黨或地方政府權力的 密切往來,透過這種「關係」,政府與企業建立互相協助和支持的平台,政府 獲得執政的合法性和社會支持,而企業獲得所需資源,直到 1990 年代,這種關 係才失去其必要性和意義。此外,另一種臺灣家庭企業所重視親屬朋友間之

「關係」,或與合作夥伴長期往來之關係是否也產生變化,是值得我們透過文 化研究來了解的課題。

在布迪厄(Bourdieu)的分析架構下,關係網絡並不是給定的,而是透過 認可而產生。當創業家面臨某些社會文化的阻礙時,會有兩種選擇:放棄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業;或者經由努力,透過各種方式接受當地具有「非正式」規範的社會文化,

從而獲得需要的關係網絡或掌握其它社會因素,也就是以「非正式社會規範」

(non-formal social norms )來扭轉自身產業發展。

美國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認為,「非經濟體 制」形塑與經濟有關之不同性質社會成員的行為,並特別研究這些行動與社會 文化環境的關聯。他指出,在「貪污文化」中,將「尋租」視為「社會鑲嵌」

的行為,並特別指出「社會網路」對經濟行為的重要性,如雇傭關係、市場交 易、長久夥伴關係的競爭力、生產效率、創新等,鼓勵多方進行跨領域研究來 了解經濟邏輯和社會約束。16

社會文化和規範與成員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社會型態息息有關,換言之,

當社會嚴重缺乏「正式」制度時,會特別偏好「非正式」制度,如社會文化或 其他規範的使用;也就是說,社會文化的作用特別適合當社會欠缺其他機制的 情形,如缺乏資訊透明度、信任關係等。17此時,「正式」制度以外的社會文 化和規範,可以成為另一個資源或是取代所缺之資源。

透過文化研究,筆者希望了解社會規範在俄羅斯和臺灣的現代社會中,持 續扮演何種角色?根據後工業化理論,在工業社會裡,市場機制應當取代社會 網路,並改變其社會價值。卡爾‧馬克思(Karl Marx) 在《The Communist Manifesto》中指出,隨著資本主義擴大,家庭和友誼可能演變為「金錢關係」

(cash nexus)。18 因此,在現代社會裡,俄羅斯和臺灣在進行制度性改革後,

走向何種方向、塑造何種社會文化型態,以及對於創業行為有何影響等,皆在 文化研究的領域之內。

二、 研究方法

(一) 文獻分析法

本研究則以文獻分析法為主要的研究方法,由於本研究為俄臺兩國之比較 研究,為探討俄羅斯自古以來的傳統觀念以及臺灣國民黨來臺之後的社會變遷 等概念,文獻分析須輔以歷史研究法來進行。

本研究資料包含文獻和各類出版品等資料,經過詳細檢讀、綜合歸納、分 析比較,配合運用社會文化和創業相關建構理論的觀點,來解釋俄羅斯和臺灣 社會文化各種因素之產生原因以及他們對創業的影響。

至於研究資料的來源,本人引用如下項目:

16 Mark Granovetter, “The impact of Social Structure on Economic Outcome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Vol. 19, No. 1 (2005), pp. 33-50.

17 Mark Granovetter, “The impact of Social Structure on Economic Outcome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Vol. 19, No. 1 (2005), pp. 33-50.

18 可參考 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C. H. Kerr & Company, 1906, Chapter 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國內外關於社會文化之相關理論著作。

2. 國內外關於創業和創業精神之相關理論著作。

3. 俄羅斯國內外有關俄羅斯社會文化在不同歷史階段之研究著作。

4. 臺灣國內外探討國民黨來臺後的社會變遷與社會文化之相關著作,其中 包含有關臺灣社會價值變遷之研究。

(二) 田野調查

本研究以文化研究途徑探討俄羅斯和臺灣社會文化價值觀的形成和轉變。

為了更進一步理解兩國社會成員所具有之價值觀對創業行為的影響,以及這些 價值觀造成的資源或約束作用,本研究採取田野調查方法蒐集實地資料,藉由 田野調查所獲取的結果,可進一步分析本研究在文化研究途徑下之探究成果,

並探討文化研究與田野調查兩種結果之關聯性,以回應研究主題。

在田野調查方面,本研究以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和臺灣首都「臺北」兩 地作為調查場域,研究對象以在當地營運之中小企業為代表。選擇這兩個首都 的原因在於,兩地的創業人士具備了最大的差異性及數量優勢。就數量優勢而 言,根據 2012 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俄羅斯有 3 成以上的中小企業集中在首都莫 斯科;而在臺北所舉辦的國際展覽會中,也引起臺灣各地中小產業前往參與,

因此就群際接觸角度而言,將莫斯科和臺北可以視為接觸俄羅斯和臺灣代表性 中小企業的最佳研究地點。

就群間差異而言,莫斯科和臺北過去的中小企業創辦人,無論是在開始創 業的時間點、產業經營、教育程度、年齡層上均有所差異。此外,在莫斯科和 臺北參與國際展覽的中小企業性質也有所不同,包含製造業、貿易商及服務業 等,在此可接觸到不同領域的中小企業代表,獲取更完整的資料。

正因為莫斯科和臺北參與國際活動之企業,代表不同行業別且屬於不同性 質,各地企業代表的差異性甚大,各具不同身份特徵,因此莫斯科和臺北是最 適合的研究地點。需要強調的是,本研究突顯兩國首都受採訪的企業代表各方 面之差異,目的並不在於比較兩地,但為了說明研究樣本的多樣性,並希望以 此觀察兩國代表人士對於社會文化的看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表 1-2 俄羅斯與臺灣受訪者對照 臺灣 俄羅斯

企業成立時間 1960-1990 年代 1990 年代中期以後

產業內容 製造業/貿易商 經銷商/代理商/系統組裝商 企業職工人數 3-150 人 15-80 人

企業經營時間 10-45 年 5-15 年 受訪者教育程度 中學/專科/大學 大學/研究所 受訪者年齡層 35-67 歲 26-47 歲 資料來源:筆者自行整理

由上表可知,俄羅斯受訪者平均年齡比臺灣年輕,主要原因是俄羅斯產業 私有化自 1989 年開始,因此企業年齡方面,臺灣也比俄羅斯的中小企業年齡 高。產業性質方面,臺灣受訪者主要集中於製造或貿易業,而俄羅斯參加國際 活動的企業以當地經銷商、代理商以及系統組裝商居多,在俄羅斯當地所接觸 到的製造業多是大企業,因此不在本研究範圍內。有趣的是,臺灣中小企業的 創業人士,其教育程度多為中學、專科或大學,而俄羅斯中小企業創辦人士多 具備大學或研究所學歷。

訪談內容不同於一般問卷題目有固定範圍,也不限於幾個固定題目,因此 可以更廣泛的角度來了解臺灣及俄羅斯創業人士對於社會文化的觀點。田野調 查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敘明以下幾點問題:

(一)俄羅斯和臺灣社會文化主要特質為何?

(二)影響企業經營與發展的主要社會因素為何?

(三)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自社會獲取什麼資源,或面臨 哪些限制?

(四)社會所擁有的規範及行為模式對企業運作的影響為何?

(五)近年來社會變遷對企業發展的影響?

在俄羅斯及臺灣進行訪談後,本研究將文化研究成果與田野調查結果相互 對照、印證,並建構「社會文化因素及創業」量表,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以 供日後欲研究創業相關議題,或繼續發展創業家適性量表之學者參考。總而言 之,本研究建構的量表有助於了解俄羅斯及臺灣創業者,在創業行為上受到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種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進而能在全球化趨勢中,對於社會文化有新的認識及 諒解。

三、研究架構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社會文化」在俄羅斯及臺灣兩地對於「創業」的影 響,並就兩者進行比較研究,探討彼此差異。因此,筆者首先將研究俄羅斯及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社會文化」在俄羅斯及臺灣兩地對於「創業」的影 響,並就兩者進行比較研究,探討彼此差異。因此,筆者首先將研究俄羅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