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俄羅斯與台灣的社會文化對中小企業創業之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俄羅斯與台灣的社會文化對中小企業創業之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4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 魏艾 博士. 政 治 大. 學. ‧ 國. 立 俄羅斯與台灣的社會文化對中小企業創業之 比較研究.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 杜仰高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十二月.

(2) 謝辭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句話對我而言,既代表了華人的哲學之 道,也代表了離父母遙遠的我必須不斷自省。在西伯利亞從事石油業的家庭中成 長,大學畢業後,我做出了不符父母期待的決定:拒絕接班他們的事業,並離開 家鄉來到遙遠的臺灣。由於我的父母仍保有俄羅斯傳統家庭思維,讓我感到自己 有更大的責任來改變他們的保守態度,並使他們對於我的選擇感到欣喜。我必須 在學術界得到有意義的成就與發展,才可以回報父母的恩情。總之,父母在我人 生中的啟發無限,自 2003 年就學開始,我一直希望能夠將研究工作的成果貢獻 給父母。.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在博士班的時候,我意外認識了從日本來到臺灣的 Seraphim Usupov(尤蘇 波夫)教授。Seraphim 的祖先是俄皇時代知名的親王,在俄國革命後離開俄羅斯,. ‧. Seraphim 在美國和日本長大,除了俄文之外,日文和英文也都是他的母語。在臺. sit. y. Nat. 灣當教授多年的他對俄羅斯朋友熱烈歡迎與接待,使我也有機會成為他周邊的朋. n. al. er. io. 友之一。在我 30 歲生日的時候,曾邀請 Seraphim 到我臺灣的家作客,那時他帶. v. 來一個特別的禮物要送給我-他在日本博士畢業時的博士帽。當時我不敢接受,. Ch. engchi. i n U. 對六年前的我來說,博士畢業的那一刻看起來非常遙遠,我請他在我學成畢業後 再送禮,但 Seraphim 堅持不讓步,於是我不得不接受了這份大禮。 幾年後的某一天傳來令人遺撼的消息,心臟不健康的 Seraphim 在臺灣過世 了。當初到行天宮送 Seraphim 的時候,除了他留給我們最美的關懷之外,我還 想起了他堅持贈送博士帽給我時附加的一句話:「我相信,總是有一天你將戴上 它」。從此,我踏上了取得博士學位之路,除了來自家人的支持,也伴隨著永遠 的朋友 Seraphim 的祝福和期望。 在我求學的過程中,因為同時負責俄羅斯市場開發和行銷業務而經常出差。.

(3) 在俄羅斯開發新客戶和商務機會的同時,亦影響了我的論文發想,我的合作夥伴 也對於我專注於社會文化對創業之影響的研究題目,提供許多反思機會。他們協 助我了解臺灣的文化特質、臺灣高層經營主管的思考邏輯、思維和價值觀。特別 感謝偉訓科技公司總經理王駿東和他的團隊,讓我從密切互動中,更進一步了解 臺灣公司的內外部文化特色,他們充實了我的研究,增廣了研究的實務體驗和資 訊發覺。口試當天,有一位臺大教授認為我對臺灣的文化評價過於理想,確實, 是這些臺南的熱情朋友們影響了我對臺灣的高度評價。 然而,無論蒐集的資料多麼完美,沒有學術方面的支持和協助,仍然無法順. 政 治 大. 利完成論文寫作任務,這一點對外國研究生而言更為重要。多虧魏艾教授指導有. 立. 方,幫助我順利取得學位,說巧不巧,魏艾教授在我入學的那一年擔任東亞所所. ‧ 國. 學. 長,幾年後又成為我的指導教授,要指導外籍生是項不容易的任務,因此對於魏 艾教授的諄諄教誨更是特別感謝!. ‧. sit. y. Nat. 同時,這份研究也少不了許多背後主角,如協助修改、提出建議與討論的張. io. er. 鈞智、家琪和吳皓筠。亦特別感謝助教張姐在過程中協助處理很多學校程序,張 姐每次見到我都帶來一種「有朋自遠方,不亦樂乎」的正向力量,總是樂意說明、. al. n. v i n Ch 打聽、指導我更有效地處理各種學校事務 ,是大家在研究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助力。 engchi U 2014 年 12 月接到張姐的電話,表示將博士學位考試安排在 1 月 13 日,當 時我愣了一下,詢問張姐是否故意如此安排,因為當天是我的 36 歲生日。2015 年 1 月 13 日,在經過整個上午對於論文的熱烈討論,並給予每一位口試委員解 答辯護,以及針對論文作出更正後,臺北經營管理研究院院長陳明璋代表論文考 試委員會,公布我的博士論文口試通過,當下真是情緒激昂、久難平復。論文口 試是非常寶貴的經驗,特別感謝政大和臺大的諸位教授,包括魏艾老師、魏百谷 老師、陳志龍老師、黃慶堂老師和陳明璋老師的參與和寶貴意見。博士學位考試 通過的當晚,我邀請最好的朋友們一同聚餐,並當場戴上了 Seraphim 送給我的.

(4) 博士帽,象徵這段求學之旅的完美結束。 自多年前我開始博士研究以來,一直希望能夠讓父母改變俄羅斯社會對於兒 子應該跟隨父母腳步的刻板期望,這也是本研究中所探討的因素之一。但在研究 過程中,我認識了 Seraphim,讓我更深入思考華人對命運的邏輯。他所贈與我的 寶貴禮物,成了幾年後我獲得博士學位之時的生日禮物。雖然 Seraphim 已不在 世而無法與他分享,但我將永遠記住他的啟發和鼓勵、他的開朗個性和對友誼的 大方態度,在此,我將這篇博士論文獻給 Seraphim。. 政 治 大 作夥伴,希望我們能夠一起更加努力,加油、再加油! 立. 戴上博士帽後,人生又開始了一段新的旅程,週邊有熱愛的家人、朋友和合.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5) 目次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1. 研究背景 研究動機及目的 研究途徑與方法 研究範圍與限制. 1 4 6 11.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社會文化與經濟發展 第二節 社會文化之相關論述 第三節 社會文化資源 第四節「社會文化資源」如何影響創業之分析. 15 19 26 34.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第参章 俄羅斯社會文化. ‧. 第一節 俄羅斯不同歷史階段中的主要社會文化因素分析 第二節 制度轉型後的俄羅斯社會與創業 第三節 小結論. n. er. io. a. 39 48 54. sit. y. Nat. 第肆章 臺灣社會文化流變之回顧. 39. i l C 第一節 臺灣傳統的價值觀 n hengchi U 第二節 價值觀之變化: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 第三節 小結論. v. 57 57 63 75. 第伍章 俄羅斯與臺灣之社會文化實證. 79. 第一節 影響俄羅斯創業之社會文化 第二節 影響臺灣創業之社會文化 第三節 社會文化因素檢驗以及對創業精神之影響. 79 89 98. i.

(6) 第陸章 結論. 107. 第一節 俄臺兩國社會文化與創業之比較 第二節 俄臺兩國社會文化之 SWOT 分析 第三節 研究反思與建議. 107 115 119. 附錄 附錄一 本研究訪談題綱 附錄二 俄羅斯田野調查受訪者 附錄三 臺灣田野調查受訪者. 123 125 127. 參考文獻. 12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ii. Ch. engchi. i n U. v.

(7) 圖表目次 圖次. 圖 1-1 研究架構. 10. 圖 2-1 不同社會文化單元的互動. 21. 圖 2-2 研究社會文化單元之觀念圖. 23. 圖 2-3 臺灣與俄羅斯社會資本差異. 30. 政 治 大. 圖 2-4 「社會文化資源」與「創業」之分析架構. 36. 立. 40. 圖 3-1 俄羅斯在不同時代主要社會文化概念. ‧ 國. 學. 圖 4-1 臺灣企業看待社會對象之架構圖. ‧. 圖 4-2 臺灣企業內部對上下層價值觀之矛盾性. sit. y. Nat. 圖 4-3 臺灣社會接受來自不同文化層面之影響. n. al. 表次. 60 71 74. er. io. 圖 4-4 臺灣社會文化從「農業社會」邁向「工業社會」之變遷圖. 59. Ch. engchi. i n U. v. 表 1-1 1990-1999 年主要國家中小企業的就業人口及所占 GDP 的比重. 3. 表 1-2 俄羅斯與臺灣受訪者對照. 9. 表 2-1「社會文化資源」及其分析層面說明. 26. 表 4-1 臺灣工業化和中小企業發展的過程. 65. 表 5-1 俄羅斯社會文化因素訪談結果表. 98. 表 5-2 俄羅斯文獻內容分析和深度訪談結果之比較表. 100 iii.

(8) 表 5-3 俄羅斯社會文化因素對於創業精神影響之結構. 101. 表 5-4 臺灣社會文化因素訪談結果表. 102. 表 5-5 臺灣文獻內容分析和深度訪談結果之比較表. 103. 表 5-6 臺灣社會文化因素對於創業精神影響之結構. 104. 表 6-1 俄羅斯與臺灣受訪者對照. 108. 表 6-2 俄臺兩國社會文化與創業之比較表. 109. 表 6-3 俄羅斯社會文化之 SWOT 分析. 115. 政 治 大 表 6-4 臺灣社會文化之 SWOT 分析 立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iv. 117. Ch. engchi. i n U. v.

(9) 第壹章 緒論 金錢與非金錢的文化結合在一起,是俄羅斯自古以來無法解決的重大問題。1 Grigori Goltz.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990 年代末期,人類歷史出現意想不到的轉折,各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 或經濟制度發生劇烈變遷。從威權轉型到民主、從計畫經濟轉型到市場經濟、 從國有化政策轉型到私有化政策,這些都可能是 20 世紀晚期最重要的政治趨 勢。. 治 政 與非共產黨體系國家的企業發展歷史不同,20大 世紀 1990 年代,俄羅斯中 立 小企業的法律體系建構才剛起步。在蘇聯解體之前,自行創業是違法的,且違 ‧. ‧ 國. 學. 規者將面臨刑事責任。依據蘇聯憲法規定「生產工具」僅能為社會所擁有,2除 了社會集體單位之外,只有少數產業允許蘇聯人民擁有生產工具。蘇聯領導人 主張,在生產效率方面,小企業遠不及大企業,且小企業有違共產主義的意識 形態。因此,1917 年由革命建立的新政府,逐漸透過經濟及行政手段排除私人 中小企業,至 20 世紀 1950 年代末,蘇聯政府完全消滅手工業,僅剩服飾業為 唯一合法產業。一直到 1989 年,俄羅斯人民才又獲得「生產工具擁有權」,使. sit. y. Nat. io. n. al. er. 俄羅斯中小企業得以重新站上舞台。. v. 在 1989 年通過設立第一個合法的私人小型企業,並於 1990 年 12 月針對中 小企業發佈「企業及創業活動」法案, 3 對於「創業活動」、「創業主體」、 「創業者身份」、「創業方式」賦予定義及規範。接著於 1991 年 7 月,政府擬 定第 406 號行政命令「支持小企業發展」,4提出小企業的定義,並透過稅率優 惠待遇及建立政府預算基金,來協助小企業發展。. Ch. engchi. i n U. 1993 年 4 月,俄羅斯政府按照「自由競爭及產品市場中壟斷行為限制」的 規範,創立「支持創業行為基金會」,主要目的在於促進自由競爭。1995 年, 1. 2. 3. 4. Григорий А. Гольц, “Коллективная и индивидуальная интуиция в России”, Mиp психологии, №4(1996), стр. 27-34. Москов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2009/5/23. “Конституция (Основной Закон) СССР. Принята на внеочередной седьмой сессии Верховного Совета СССР девятого созыва 7 октября 1977 г.,”Москов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http://www.hist.msu.ru/ER/Etext/cnst1977.htm>. Кодексы и Законы РФ, “О предприятиях и предпринимательской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Закон N 4451, 25 декабря 1990 г., Кодексы и Законы РФ, <http://www.zakonrf.info>. Кодексы и Законы РФ, “О мерах по поддержке и развитию малых предприятий в РСФСР”, Постановление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а РФ № 406, 18 июля 1991 г., Кодексы и Законы РФ, <http://www.zakonrf.info>. 1.

(10) 俄羅斯與臺灣的社會文化對中小企業創業之比較研究. 該基金會更名為「支持小企業聯邦投資基金會」,並於同年通過「國家支持小 企業在俄羅斯發展」法案,提出政府針對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支持,以及小企 業營運管理方式。51995 年 6 月,葉爾欽總統明令建立「支持小企業發展國家委 員會」。 1998 年 1 月,俄羅斯統計局發布「界定實際經濟數字之主要統計方式」,6 針對小企業發展進行一系列的規劃,包括以下幾點:一、吸引退休軍人創業; 二、鼓勵營造業及鄉下地區中小企業發展;三、大企業體制轉型或破產之際, 吸引小企業參與;四、規劃促進年輕人就業的相關措施,如鼓勵年輕人創業。 同年 6 月,俄羅斯政府發佈第 832 號行政命令「1998~2000 年俄羅斯創新政策 概況」7,特別鼓勵民營化、限制創新企業壟斷行為、發展小企業以創造市場基 礎,以及促進創新行為,有助於具競爭力產品的製造和高科技產業發展。. 政 治 大. 1990 年代,俄羅斯政府提出上述措施鼓勵中小企業發展和自由市場改革, 究竟對中小企業發展有何影響?我們可以從世界銀行(World Bank)在 19901999 年所進行的各國中小企業就業人口及所占 GDP 的平均比重統計(表 1-1) 發現,這段時期的改革並沒有改善俄羅斯中小企業的地位。.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5. 6. 7. 2. Ch. engchi. i n U. v. Кодексы и Законы РФ, “Об утверждении Основных методологических положений по оценке скрытой (неформальн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Постановление Госкомстата РФ N 7, 31 января 1998 г., Кодексы и Законы РФ,<http://www.zakonrf.info>. Кодексы и Законы РФ, “Об утверждении Основных методологических положений по оценке скрытой (неформальн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Постановление Госкомстата РФ N 7, 31 января 1998 г., Кодексы и Законы РФ,<http://www.zakonrf.info>. Кодексы и Законы РФ, “О Концепции инновационно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на 1998 - 2000 годы”, Постановление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а РФ N 832, 24 июля 1998 г, Кодексы и Законы РФ, <http://www.zakonrf.info>..

(11) 第壹章 緒論. 表 1- 1 1990~1999 年主要國家中小企業的就業人口及所占 GDP 的比重 國家 日本 加拿大 美國 義大利 英國 法國 德國 俄羅斯. 中小企業人口(%) 74.13 58.58 52.54 73.00 53.20 62.67 70.36 13.03. GDP(%) 56.42 57.20 48.00 58.50 43.80 61.80 42.50 10.50. 資料來源: Meghana Ayyagari, Thorsten Beck and Asli Demirgüç-Kunt,“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cross the Globe,” WorldBank, March, 2005, 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DEC/Resources/84797-1114437274304/SME_globe.pdf.. 政 治 大. 多數俄羅斯經濟學家認為,普丁執政時期有利於中小企業發展。 8 20002008 年普丁總統執政時期,中小企業就業人數增加到 950 萬,而中小企業數量 更在 2004 年突破 100 萬的關卡,2008 年增加至 133 萬。普丁總統執政時期,俄 羅斯中小企業所占 GDP 的百分比也較 1990 到 1999 年之間累計的 10.5%增至 2008 年的 19.1%,漲幅近乎一倍。9雖然俄羅斯中小企業有明顯的成長趨勢,惟 歷經 20 多年市場經濟發展,在人口接近 1 億 4 千 5 百萬的俄羅斯,平均每 145 人裡只有一家中小企業,與其他國家相比差距數倍。. 立. ‧. ‧ 國. 學. sit. y. Nat. 與之相對,臺灣是中小企業發展非常成功的典範,即臺灣經濟奇蹟。國際 政治學巨擘杭廷頓(Huntington)教授對臺灣政經轉型有著很高的評價,特別指. al. er. io. 出臺灣在民主化進程中,兼顧經濟發展與安定,其政經改革經驗,可供其他開 發中國家參考。10. n. v i n Ch 俄羅斯與臺灣在中小企業的發展歷史上成就有所不同、採取的政治及經濟 engchi U 手段亦有差異、改革過程的時間長短也不同。不過更重要的是,臺灣跟俄羅斯 具有不同的社會文化基礎,對於中小企業發展有顯著的影響。因此,俄羅斯及 臺灣社會文化背景對中小企業的影響,是值得關注的現象。. 8. 9. 10. 可參考俄羅斯學者文章 Рустамжон Абдуллаев, 12.07.2010, “Путин – это 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лидер, сделавший новую Россию великой за 8 лет,” ИА REX, <http://www.iarex.ru/articles/6719.html> Евгений Бухвальд, Виленский А, “Развитие и поддержка малого бизнеса (опыт России),” Вопросы экономики, №7 (2008), стр. 109-118. 劉車寧譯,Samuel P. Huntington 著,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台北:五南,1994 年),頁 6-7。 3.

(12) 俄羅斯與臺灣的社會文化對中小企業創業之比較研究. 第二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過往對於俄羅斯近代發展的研究,集中於制度性改革面向,而社會文化對 經濟發展的影響則長期被忽略。如前所述,俄羅斯政府在 1990 年代推動一系列 政經改革,特別是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相關措施,然而,最終卻未能達成目 標。經濟學家認為,法制缺陷或政府發展策略不足,導致俄羅斯中小企業發展 缺乏動力,是創業精神無法振興的原因。本研究則期望能從社會文化的面向來 尋求箇中答案。 俄羅斯是中小企業發展不成功的案例,反之,臺灣是中小企業發展的榜 樣,本研究採取個案比較方法來理解俄羅斯及臺灣的社會文化對創業者之影 響。過往有不少學者注意到非純經濟因素的作用,例如日本學者沼崎 (Numazaki)曾描述臺灣「老闆」的各種特徵,並分析華人家庭特質與臺灣社 會結構如何孕育出臺灣的企業家精神,他指出臺灣多數的老闆是獨立中小企業 主,往往董事長兼總經理,且擅於運用個人關係達成企業目標。11 另外,謝國 雄探討臺灣委外加工體制的研究指出,「合約與小老闆」所構成之關係結構, 兼具效率與成長的產業要求,不僅促進臺灣出口導向的工業化發展,更是臺灣 工人自立門戶的絕佳機會。 12 總之而言,臺灣中小企業發展不僅受到政府政 策、法律體系、市場經濟等政經因素影響,臺灣更是一個企業家精神極為活躍 的社會,倘若討論臺灣經濟發展而不談企業家精神,就猶如「空城計裡少了諸 葛亮,長坂坡裡沒有趙子龍」,美中不足矣。1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n. al. er. io. 在俄羅斯也有學者研究創業背後的社會文化對創業行為之影響。2002 年俄 羅斯學者曾舉辦幾次論壇,討論蘇聯社會所遺留下來的傳統對於企業的影響, 指出官僚制度、貪污、老舊社會觀念持續、社會倫理破壞等俄羅斯現代社會文 化的特質,大幅限制了創業精神和經濟發展。14. Ch. engchi. i n U. v. 在 2010 年俄羅斯舉辦的國際投資研討會上,俄羅斯聯邦儲備銀行董事長格 列夫 (German Gref)表示:「俄羅斯中小企業占 GDP 的 20%,相較 10 年前僅 占 10%,至今增加了兩倍,政府目標為達到 GDP 的 50%,顯示俄羅斯政府將中 小企業視為創業家主要投入的商業模式。」152014 年是俄羅斯市場經濟改革的. Ichiro Numazaki, “The Laoban-Led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Enterprises in Taiwan: An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Entrepreneurship,” The Developing Economies, Vol. 35, No. 4 (1997), pp. 440-457. 12 Gwo Shyong Shieh, “Boss” Island: The Subcontracting Network and Micro-Entrepreneurship in Taiwan’s Development (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1992), p. 51. 13 余赴禮、陳善瑜、顏厚棟,「企業家精神與台灣之經濟發展」,創業管理研究(台北),第 2 卷第 1 期(2007 年),頁 143-163。 14 學 者 論 壇 : Как корупция влияет на экономику , 2002.12.01 , http://disteconomics.eu.spb.ru/HTML/predmet/discussion/korruption/korruption.htm。 15 “Греф: в структуре ВВП доля малого бизнеса удвоилась”,俄羅斯新聞網站,2010.09.17, http://www.vesti.ru/doc.html?id=393236。 4 11.

(13) 第壹章 緒論. 25 周年,但就改革時間而言,俄羅斯社會文化是否逐漸朝向有利於創業和中小 企業發展,是本論文主要的研究動機。 在全球化影響之下,各國間的經濟往來頻繁,國際組織的成員國不斷增 加,與此同時,各國的法律制度及市場機制趨向一致,但彼此間社會文化的差 異性卻持續存在。因此,社會文化在學術界已逐漸成為重要的研究主題之一, 更是主政者所必須瞭解的重大議題,社會文化面向在討論中小企業時是不可忽 略的議題。再者,社會文化因素廣泛地滲透到創業行為及企業經營等各個方面 與環節,與每個人密切相關。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社會文化為俄羅斯及臺灣創業成果的主要要素之 一。因此,本研究首先探討俄羅斯和臺灣的社會文化內容,其次探究社會文化 中各種因素對創業精神的影響。最後,說明在俄羅斯及臺灣的社會文化中,最 為顯著的影響因素為何,並希望藉由上述研究結果,對政府施政、商務組織、 創業輔導單位和有志創業者提出實務建議,以期促進俄羅斯及臺灣商務界更進 一步的相互認識。.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本研究在此實務與理論背景前提下,期望能有效整合過去社會文化及創業 管理學的相關理論觀點,針對創業精神與相關的社會文化影響因素進行探討。 依據前述,本研究所歸納之研究目的如下幾點: 對於俄羅斯及臺灣的經濟轉變進行結構性分析,以了解形成這些社 會文化因素的主要背景為何?以及為什麼在俄羅斯和臺灣,社會文 化因素具有不同的影響力?. 二、. 針對俄羅斯及臺灣所存在的各種社會文化因素進行關聯性探討,以 了解何種社會文化因素影響俄羅斯及臺灣的創業精神。. n. al. er. io. sit. y. Nat. 一、. Ch. engchi. i n U. v. 三、. 針對社會文化因素與創業精神進行關聯性檢驗,探討這些因素在俄 羅斯及臺灣如何影響創業精神。. 四、. 分析理解俄羅斯及臺灣的企業代表,如何定義影響創業精神的社會 文化因素,並透過訪談來了解從過去到現在。這些社會文化因素是 否有轉變?其未來趨勢為何?. 5.

(14) 俄羅斯與臺灣的社會文化對中小企業創業之比較研究.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本研究採取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作為研究途徑,首先閱讀俄羅斯及 臺灣的相關資料以進行文獻分析,然後再進一步以田野調查方法,蒐集俄羅斯 及臺灣兩地的研究所需資料。 一、. 研究途徑. 文化之所以成為研究的課題,主因為自俄羅斯從社會主義走向自由市場, 以及臺灣從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後,兩者文化產生差異,令人意識到文化的 異質性,因此本研究將社會文化視為研究對象,並結合社會學與歷史面向來進 行思考。 文化研究具體的研究課題在於大眾的文化實踐,以及其中的權力限制與生 產情形。文化異質性顯現在群體的行為模式中,有時不符合典型社會之規定與 期待,可視為「非正式」(non-formal)的行為模式。本研究強調,俄羅斯在某 些歷史階段中,「非正式」行為模式發生頻繁,且被大眾視為遊戲規則。.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在文化研究的觀點中,文化被視為「表意實踐」(signifying practices), 文化的功能是生產意義與符號。社會在發展過程中會不斷產生新符號,或者賦 予舊符號新的意義。新符號的產生,明顯地改變了社會的新規範或社會成員的 行為模式,此也為本研究之論述基礎。. Nat. sit. y. 社 會 學 家 皮 耶 ‧ 布 迪 厄 ( Pierre Bourdieu ) 將 「 社 會 資 本 」 ( social. n. al. er. io. capital)定義為:「實際或潛在資源的集合體,而該等資源係與佔有一種相互 取得或認知之制度化關係所構成的持久性網絡相連結」。萊德妮娃 (Ledeneva)認為,後蘇聯時代的創業家得到了社會各方面,以及個人所建立 之人脈網絡上的實質幫助,並掌握這些「非正式社會規範」與所有的遊戲規 則,如「blat(блат)」、「關係(связи)」等,本研究將之統稱為「非正 式」規範,涵蓋在社會文化的範疇中。. Ch. engchi. i n U. v. 臺灣的「關係」則扮演著類似於俄羅斯「blat」的角色。在臺灣,「關 係」性質不斷地改變,而且是一種多樣化的現象。亦即,在國民黨開始促進臺 灣中小企業發展的時代,多數學者將「關係」視為與國民黨或地方政府權力的 密切往來,透過這種「關係」,政府與企業建立互相協助和支持的平台,政府 獲得執政的合法性和社會支持,而企業獲得所需資源,直到 1990 年代,這種關 係才失去其必要性和意義。此外,另一種臺灣家庭企業所重視親屬朋友間之 「關係」,或與合作夥伴長期往來之關係是否也產生變化,是值得我們透過文 化研究來了解的課題。 在布迪厄(Bourdieu)的分析架構下,關係網絡並不是給定的,而是透過 認可而產生。當創業家面臨某些社會文化的阻礙時,會有兩種選擇:放棄創 6.

(15) 第壹章 緒論. 業;或者經由努力,透過各種方式接受當地具有「非正式」規範的社會文化, 從而獲得需要的關係網絡或掌握其它社會因素,也就是以「非正式社會規範」 (non-formal social norms )來扭轉自身產業發展。 美國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認為,「非經濟體 制」形塑與經濟有關之不同性質社會成員的行為,並特別研究這些行動與社會 文化環境的關聯。他指出,在「貪污文化」中,將「尋租」視為「社會鑲嵌」 的行為,並特別指出「社會網路」對經濟行為的重要性,如雇傭關係、市場交 易、長久夥伴關係的競爭力、生產效率、創新等,鼓勵多方進行跨領域研究來 了解經濟邏輯和社會約束。16 社會文化和規範與成員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社會型態息息有關,換言之, 當社會嚴重缺乏「正式」制度時,會特別偏好「非正式」制度,如社會文化或 其他規範的使用;也就是說,社會文化的作用特別適合當社會欠缺其他機制的 情形,如缺乏資訊透明度、信任關係等。17 此時,「正式」制度以外的社會文 化和規範,可以成為另一個資源或是取代所缺之資源。.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透過文化研究,筆者希望了解社會規範在俄羅斯和臺灣的現代社會中,持 續扮演何種角色?根據後工業化理論,在工業社會裡,市場機制應當取代社會 網路,並改變其社會價值。卡爾‧馬克思(Karl Marx) 在《The Communist Manifesto》中指出,隨著資本主義擴大,家庭和友誼可能演變為「金錢關係」 (cash nexus)。18 因此,在現代社會裡,俄羅斯和臺灣在進行制度性改革後, 走向何種方向、塑造何種社會文化型態,以及對於創業行為有何影響等,皆在. sit. y. Nat. io. al. n. 二、 研究方法. er. 文化研究的領域之內。. (一) 文獻分析法. Ch. engchi. i n U. v. 本研究則以文獻分析法為主要的研究方法,由於本研究為俄臺兩國之比較 研究,為探討俄羅斯自古以來的傳統觀念以及臺灣國民黨來臺之後的社會變遷 等概念,文獻分析須輔以歷史研究法來進行。 本研究資料包含文獻和各類出版品等資料,經過詳細檢讀、綜合歸納、分 析比較,配合運用社會文化和創業相關建構理論的觀點,來解釋俄羅斯和臺灣 社會文化各種因素之產生原因以及他們對創業的影響。 至於研究資料的來源,本人引用如下項目: 16. 17. 18. Mark Granovetter, “The impact of Social Structure on Economic Outcome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Vol. 19, No. 1 (2005), pp. 33-50. Mark Granovetter, “The impact of Social Structure on Economic Outcome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Vol. 19, No. 1 (2005), pp. 33-50. 可參考 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C. H. Kerr & Company, 1906, Chapter 1. 7.

(16) 俄羅斯與臺灣的社會文化對中小企業創業之比較研究. 1.國內外關於社會文化之相關理論著作。 2.國內外關於創業和創業精神之相關理論著作。 3.俄羅斯國內外有關俄羅斯社會文化在不同歷史階段之研究著作。 4.臺灣國內外探討國民黨來臺後的社會變遷與社會文化之相關著作,其中 包含有關臺灣社會價值變遷之研究。 (二) 田野調查 本研究以文化研究途徑探討俄羅斯和臺灣社會文化價值觀的形成和轉變。 為了更進一步理解兩國社會成員所具有之價值觀對創業行為的影響,以及這些 價值觀造成的資源或約束作用,本研究採取田野調查方法蒐集實地資料,藉由 田野調查所獲取的結果,可進一步分析本研究在文化研究途徑下之探究成果, 並探討文化研究與田野調查兩種結果之關聯性,以回應研究主題。. 政 治 大 在田野調查方面,本研究以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和臺灣首都「臺北」兩 立 地作為調查場域,研究對象以在當地營運之中小企業為代表。選擇這兩個首都. ‧ 國. 學. 的原因在於,兩地的創業人士具備了最大的差異性及數量優勢。就數量優勢而 言,根據 2012 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俄羅斯有 3 成以上的中小企業集中在首都莫. ‧. 斯科;而在臺北所舉辦的國際展覽會中,也引起臺灣各地中小產業前往參與, 因此就群際接觸角度而言,將莫斯科和臺北可以視為接觸俄羅斯和臺灣代表性 中小企業的最佳研究地點。. sit. y. Nat. n. al. er. io. 就群間差異而言,莫斯科和臺北過去的中小企業創辦人,無論是在開始創 業的時間點、產業經營、教育程度、年齡層上均有所差異。此外,在莫斯科和 臺北參與國際展覽的中小企業性質也有所不同,包含製造業、貿易商及服務業 等,在此可接觸到不同領域的中小企業代表,獲取更完整的資料。. Ch. engchi. i n U. v. 正因為莫斯科和臺北參與國際活動之企業,代表不同行業別且屬於不同性 質,各地企業代表的差異性甚大,各具不同身份特徵,因此莫斯科和臺北是最 適合的研究地點。需要強調的是,本研究突顯兩國首都受採訪的企業代表各方 面之差異,目的並不在於比較兩地,但為了說明研究樣本的多樣性,並希望以 此觀察兩國代表人士對於社會文化的看法。. 8.

(17) 第壹章 緒論. 表 1-2 俄羅斯與臺灣受訪者對照 臺灣. 俄羅斯. 企業成立時間. 1960-1990 年代. 1990 年代中期以後. 產業內容. 製造業/貿易商. 經銷商/代理商/系統組裝商. 企業職工人數. 3-150 人. 15-80 人. 企業經營時間. 10-45 年. 5-15 年. 受訪者教育程度. 中學/專科/大學. 大學/研究所. 受訪者年齡層. 35-67 歲. 26-47 歲. 政 治 大 由上表可知,俄羅斯受訪者平均年齡比臺灣年輕,主要原因是俄羅斯產業 立. 資料來源:筆者自行整理. ‧. ‧ 國. 學. 私有化自 1989 年開始,因此企業年齡方面,臺灣也比俄羅斯的中小企業年齡 高。產業性質方面,臺灣受訪者主要集中於製造或貿易業,而俄羅斯參加國際 活動的企業以當地經銷商、代理商以及系統組裝商居多,在俄羅斯當地所接觸 到的製造業多是大企業,因此不在本研究範圍內。有趣的是,臺灣中小企業的 創業人士,其教育程度多為中學、專科或大學,而俄羅斯中小企業創辦人士多 具備大學或研究所學歷。. sit. y. Nat. n. al. er. io. 訪談內容不同於一般問卷題目有固定範圍,也不限於幾個固定題目,因此 可以更廣泛的角度來了解臺灣及俄羅斯創業人士對於社會文化的觀點。田野調 查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敘明以下幾點問題:. Ch. engchi. i n U. v. (一)俄羅斯和臺灣社會文化主要特質為何?. (二)影響企業經營與發展的主要社會因素為何? (三)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自社會獲取什麼資源,或面臨 哪些限制? (四)社會所擁有的規範及行為模式對企業運作的影響為何? (五)近年來社會變遷對企業發展的影響? 在俄羅斯及臺灣進行訪談後,本研究將文化研究成果與田野調查結果相互 對照、印證,並建構「社會文化因素及創業」量表,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以 供日後欲研究創業相關議題,或繼續發展創業家適性量表之學者參考。總而言 之,本研究建構的量表有助於了解俄羅斯及臺灣創業者,在創業行為上受到何 9.

(18) 俄羅斯與臺灣的社會文化對中小企業創業之比較研究. 種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進而能在全球化趨勢中,對於社會文化有新的認識及 諒解。 三、研究架構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社會文化」在俄羅斯及臺灣兩地對於「創業」的影 響,並就兩者進行比較研究,探討彼此差異。因此,筆者首先將研究俄羅斯及 臺灣兩地與「社會文化」相關的歷史變遷,針對俄羅斯及臺灣的社會價值和社 會取向深入探析。此部分研究透過文獻內容分析來瞭解俄羅斯及臺灣的主要社 會文化特色,並藉以判斷這些社會文化特徵對創業行為會產生何種影響。在質 化研究方面,作者採取深度訪談方法,以觀察者身分探討俄羅斯及臺灣在創業 文化上之差異。此部分研究分別針對兩地中小企業之創辦人或經理人、企業組 織代表或其它資深企業代表進行訪談,藉此了解俄羅斯及臺灣的社會成員受到 「社會文化資源」的影響為何?訪談內容不同於一般問卷題目有固定範圍,也 不限於幾個固定題目,因此可從更廣泛的角度來了解俄羅斯及臺灣的「社會文 化資源」如何形成社會成員對「創業」的「認知和掌握」。.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最後,筆者將文獻內容分析結果及深度訪談結果互相比較,作為本研究之 最終結果。藉由文獻內容分析與質化研究結果的相互對照與印證,希望建構出 以「社會文化資源」為導向之比較表,並從此表探究「社會文化資源」如何影 響俄羅斯及臺灣社會成員的創業行為。研究最後也提出結論與建議,以供日後 欲研究創業相關議題或繼續發展創業家適性量表之學者參考。. y. Nat. sit. 本研究希望建構關於時序特徵的類型化比較研究,有助於了解俄羅斯及臺. n. al. er. io. 灣創業者,在創業行為上會受到社會文化因素如影響,進而在全球化趨勢中對 不同社會文化之作用有新的認識及諒解。本研究架構圖如圖 1-1:. Ch. engchi. i n U. v. 質化研究 在俄羅斯和臺灣 進行訪談. 文化研究 俄羅斯和臺灣 文獻整理. 文獻分析和質化研究結果對照. 文化因素比較表 提出結論與建議 圖 1-1 研究架構 10.

(19) 第壹章 緒論. 筆者在第三章及第四章中專注於文化研究,以歷史研究途徑來探討俄羅斯 與臺灣的背景、制度和傳統文化三者間之關聯性與特質,歸結出其中與現代社 會文化相延續之部分。而在第五章則呈現質化研究,經由田野調查來分析文化 對於現代俄羅斯與臺灣企業者行為所造成的影響,包括人際關係、資金來源、 企業間往來、雇傭關係等。最後,第六章進行俄羅斯與臺灣間之文化因素比 較。本文分為三個向度,包含文化背景、主體文化行為者以及創業環境。 在章節安排的部分,本研究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介紹研究動機、目的、 途徑與方法、範圍與限制;第二章主要就社會文化與經濟發展等相關文獻進行 回顧;第三章至第四章分別探討俄羅斯與臺灣在歷史轉變後,兩國形成的社會 文化內容;第五章介紹在俄羅斯及臺灣的田野調查結果,並進一步分析探究。 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整理本研究所獲得之結果,加以說明、解釋,並進行總 結。. 政 治 大. 立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 國. 學. ‧. 本研究以「俄羅斯與台灣的社會文化對中小企業創業之比較研究」為題, 俄羅斯及臺灣的社會文化因素是本研究分析起點,因此研究涉及社會文化特性 之探討,但本研究並非以研究社會文化為主要目的,是故社會文化部分,僅討 論和本研究相關的問題。. y. Nat. sit. 本研究主要是社會文化對創業之研究,研究對象為企業創辦人或高層主. n. al. er. io. 管,並非一般的員工。表 1-2 顯示了本研究受訪樣本之特色,臺灣企業成立的 時間在 1960-1990 年代,而俄羅斯之企業則為 1990 年代中期以後才成立。因此 為了追求研究的可信度,避免近日社會的網路科技等新趨勢成為干擾因素,使 臺灣和俄羅斯之比較存有其公正性,本人避免分析檢討現代臺灣社會的變化, 而聚焦在創業階段之社會文化探討,此為本研究之時間限制範圍。. Ch. engchi. i n U. v. 再者,本研究是創業精神之比較研究,並將創業精神之研究對象限制為中 小企業。主要原因為中小企業在全球經濟強國中,占全部企業的 60%;在歐 盟,中小企業也扮演著經濟成長及創造就業機會的重要關鍵角色。 19 而中小企 業之創立是創業精神中最具代表性的創業模式。跟大企業發展時常基於政府或 其他經濟體的投資和建立不同,中小企業之發展基於創業者的決心和行動。所 以多數情況下,只有中小企業的發展是被創業精神所啟發。除了大企業外,其 他非個人行動的創業行為,如政府機構、企業創辦分公司等,並不在本研究的 討論範圍內。. 19. Daniel Asquith and Fred. J. Weston, “Small Business Growth Patterns and Jobs,” Business Economics, Vol. 29, No. 3 (1994), pp. 13-21. 11.

(20) 俄羅斯與臺灣的社會文化對中小企業創業之比較研究. 本研究經由文獻探討,建立研究架構和研究假說,再透過專家訪談,希望 能透過實證研究來建立相關的概念。在研究過程中雖力求客觀嚴謹,但仍有下 列研究限制: 一、樣本選擇的限制 本研究係針對俄羅斯及臺灣創業家之比較研究,但俄羅斯及臺灣的中小企 業在其國內經濟比例大小不一、就業人數差距甚大,更甚者有定義不一致的問 題。此外,俄羅斯中小企業占國內企業不到兩成,因此,樣本結構不能完全代 表俄羅斯國內的產業結構,會造成取樣誤差,而限制了研究結果一般化的可能 性。 二、語言涵義方面 本研究以俄羅斯以及臺灣兩地為背景,資料蒐集和訪談部分將分別使用俄 文及中文版本的資料,但版本之間在翻譯或表達過程中,恐有語意上的偏差, 可能影響研究結果。.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三、研究架構方面. ‧. 本研究以社會文化為探討中心,所以在設計研究架構的過程中,並未考量 社會文化以外的政經環境層面,以及經濟發展的多種因素,或其它干擾變項。 因此,在考量的變數方面可能仍有其限制。. Nat. sit. y. 四、專業訪談方面. n. al. er. io. 本研究以創業家及商務機構為代表,針對其創業過程及社會文化因素的影 響等為主題,進行專業訪談,但因為商務機密或問題敏感性,獲取的答案有可 能不完全代表受訪者的經驗及想法,使研究結果有其限制。 五、市場與制度之影響. Ch. engchi. i n U. v. 本研究將社會文化視為影響臺灣和俄羅斯創業行為的指標。惟企業和創業 者嵌入在特定社會脈絡中,其行為與市場力量、制度環境有關。20 格蘭諾維特 (Granovetter)指出,社會文化鑲嵌在經濟行為上,用以說明不同地區的經濟 與社會文化會有不同程度的「鑲嵌」存在。不過本研究並未測量俄羅斯和臺灣 在這種經濟和文化間「鑲嵌」的程度為何,而是假設兩地存在相同的「鑲嵌」 程度。 格蘭諾維特 (Granovetter)在其社會與經濟研究中,說明社會網路、文 化、政治、以及宗教等不同因素的影響。21 本研究主要選取文化研究途徑,而 Mark Granovetter,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ed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91, No. 3 (1985), pp.481-510. 21 Mark Granovetter, “The impact of Social Structure on Economic Outcome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Vol. 19, No. 1 (2005), pp. 33-50. 12 20.

(21) 第壹章 緒論. 忽略政治、宗教以及法規制度對俄羅斯和臺灣創業行為的影響。本研究雖然在 探討各國歷史及制度結果轉變時,也會考量到前述各種因素,但本研究主要切 入的觀察點為社會文化因素,包含臺灣和俄羅斯的傳統和現代社會價值觀對創 業之影響。.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3.

(22)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目的為將本研究之架構進行更精確的闡述,期望透過說明各相關概 念的內容,建立起概念與概念間的因果關係,以及所適用之範疇,進而提出能夠 用以理解社會文化與創業行為間邏輯關聯性的論述。一般而言,涉及文化相關的 經濟研究,多數重視企業文化或創業者特質,不過,本研究試圖尋找和描述俄羅 斯及臺灣「社會文化資源」的不同,與其對社會成員行為所造成的影響。. 第一節 社會文化與經濟發展 一、最早將社會文化納入經濟領域思考的研究. 治 政 大 Some So Rich and Others So Poor?》一文中將文化與經濟看作相互聯繫的關係 。安 立 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在社會研究過程中,把社會視為文化系統的產 大衛.藍迪斯(David Landes)於《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 Why Are 1. ‧. ‧ 國. 學. 物2,文化和社會之間相互依賴,社會為文化生活方式提供根本的結構和框架。 此外,隨著文化及價值觀的變遷,社會組織亦隨之改變,或許兩者間並非同步, 但新的價值觀念最終將引發行為準則之修正,並進一步制度化,成為新的社會秩 序。. sit. y. Nat. 在經濟領域的相關研究中,多著重於古典文學中的經濟或法學,少有文化方 面的研究。然而,自從 1940-1950 年代以來,許多西方學者開始注意「文化」,. al. er. io. 文化逐漸成為了解社會、分析差異和解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雷蒙‧威廉斯 (Raymond H. Williams)在第一部著作《文化與社會》裡,強調「共同文化」的. n. v i n Ch 影響力。 他認為,文化不只是「生活方式的集合」,亦是歷史當中的社會實踐。 U i e h n c g 在 1954 年塔爾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的著作《經濟與社會》中,將經 3. 濟界定為行動體系的子系統之一,強調行為規範與文化價值對於經濟行動的調控 作用。4 1980 年代,許多學者再次以文化來解釋各種社會現象。1985 年,美國國際 開發援助署前任官員哈瑞森(Lawrence Harrison)所著《未開發是一種心態:拉丁 美洲個案》一文中,利用比較研究方法,指出大部份拉丁美洲文化是經濟發展的 1. 2. 3 4. David S. Landes, 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 Why Some Are So Rich and Some So Poor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99). Anthony Giddens 在他多種社會研究著作認同本觀點,請參考:Anthony Giddens. Politics, Sociology and Social Theory: Encounters with 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Social Thought, (Cambridge: Polity, 1995) 以及新的著作 Anthony Giddens. Sociology (Sixth Edition). (Cambridge: Polity, 2009). Raymond H. Williams. Culture and Socie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3), p.74. Parsons 與他學生 Smelser 共同寫了一本書來描述本概念,並初步發表在 1956 年,請參考:Talcott Parsons and Neil J. Smelser. Economy and Society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56). 15.

(23) 俄羅斯與臺灣的社會文化對中小企業創業之比較研究. 主要障礙。5至此以後,社會學者開始以文化因素解釋現代化、政治民主化、軍 事策略、種族行為模式,以及國家間的結盟與敵對關係等問題。6著名的人類學 家紀爾茲(Clifford Geertz)在《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中強調文化是「濃 厚的描繪」,用以描述社會中生活方式的全貌,包括社會整體價值觀、習俗、象 徵、制度和人際關係。7 博蘭尼(Karl Polanyi)指出,個人的目標是由文化所設定,這些行動根植在 社會制度中。8博蘭尼論證了西歐與 19 世紀興起的「市場社會」是一項歷史新產 物,「自律市場」不僅只是歷史的偶然結果,更存在災難性。9 史蒂芬‧羅斯菲爾德(Steven Rosefielde)認為,經濟體系依據追求效用行 為可以區分成「自我規範(self-regulating)」以及「文化規範(culturally regulated)」 兩種原型。道德、政治與文化在決定體系成敗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公社文化 (communal culture)可能會壓抑或限制個人追求利益,進而從根本上改變經濟 活動的遊戲規則,反之,競爭社會則可能過度激勵利益追求。Rosefielde 運用現 實主義方法,以新古典理論架構作為出發點,加入各種非競爭、反競爭、最適化. 立. 政 治 大. 與文化行為,以解釋經濟體系之發展脫離新古典主義理想模型的可能。10. ‧ 國. 學. ‧. 伯恩斯(Robert Burns)站在進化觀點,以社會文化的框架為基礎,來描述 和分析文化與制度的發展及演進。首先,進化觀點強調「動力」,其認為當使用 不同的時間規模來分析變遷時,可能產生差別。就短期而言,包含菁英的能動性 或社會結構中的選擇反應,這些因素可能會與生物的、物理的和環境的選擇力量 相矛盾,從而產生長期問題。而進化觀點可以提供這些問題解決的框架。其次強. sit. y. Nat. n. al. er. io. 調「情境化」,透過詢問「在什麼情況下?」、「為了誰?」而避免具體化。總 而言之,進化方法的優點並不在於能產生其他理論不能提供的優勢,而是提供一. Ch. 個使得資訊更易被獲得的框架。11. engchi. i n U. v. 皮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則經由分析消費傾向、文化品味與社會階 層間的複雜關係,驗證經濟行動的社會與文化面向。12另外,吉爾特‧霍夫斯塔 德(Geert Hofstede)曾對 60 個國家中 16 萬名企業員工進行調查研究,發現文化 5. Lawrence E. Harrison. Underdevelopment Is a State of Mind: The Latin American Case (Boston: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85), p. 47-48. 6 Samuel P. Huntington and Lawrence E. Harrison. Culture Matters: How Values Shape Human Progress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0), pp. 1-2. 7 Clifford Geertz.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0), p.23. 8 Karl Polanyi. Primitive, Archaic and Modern Economies (New York: Doubleday, Anchor Books, 1968), p.76. 9 Karl Polanyi.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Boston: Beacon Press, 1957), pp. 51-53. 10 Steven Rosefielde, Comparative Economic Systems: Culture, Wealth, and Power in the 21 st Century (UK: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2002), p.14. 11 Richard T. Burns 等著,周長城等譯,結構主義的視野:經濟與社會的變遷 (北京:社會科學 文獻出版社,2000 年),頁 270-271。 12 Pierre Bourdieu.,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trans. by Richard Ni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pp. 12-16. 16.

(2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因素對員工的工作行為與態度具有顯著影響力,在經營作風方面,文化差異比年 齡、性別、專業、職位更具解釋力。13 美國人類學者阿爾弗雷德‧克魯伯(Alfred Kroeber)和考古學者克萊德‧ 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認為,文化是由人們後天習得,為普遍性行為模式 所組成,而這種行為類型有些很明顯、很直觀,有些則表現得較為內在、含蓄。 這種行為模式的學習和傳播通常以約定俗成之方式呈現,並借助象徵性的符號圖 騰來實現。14 筆者認為,一個群體的文化反映該群體的獨特成就,包括這種成就的物化表 現。而文化是從群體發展歷史中演化、提煉出來的概念,其核心是價值倫理。所 以,文化體系一方面是人類社會行為的產物,另一方面又是這些行為的條件和前 提。. 政 治 大. 二、亞太區域發展引起社會文化研究的新動力. 立. 在 1980 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以及亞太區域經濟崛起後,出現不少文化與經. ‧. ‧ 國. 學. 濟的相關研究,多數學者由中國文化中的「儒家」特色作為探究起點。于幼軍指 出,文化環境對經濟行為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社會文化隨著經濟發展而改變。社 會文化積極地反映特定社會的經濟、生活和社會關係。某些文化一經形成即具有 自身發展的特殊規律,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能動性,能對社會經濟、政治和社會 生活等發生影響和作用。于幼軍利用民族文化所面臨的現代衝擊,透過考究以驗. y. Nat. sit. 證其觀點,15進而認識社會文化及經濟環境的相互依賴及互相影響。. al. er. io. 在韋伯(Max Weber)的《中國的宗教》一書中也能一窺社會文化與經濟發展 間的關係,韋伯認為,中國傳統社會之所以「不發生」資本主義,乃源於儒家倫. n. v i 16 n Ch 理及道家價值系統,並認為中國文化是中國現代化的阻礙。 從文化角度探討經 U i e h n gc 濟發展的「發始機制」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的主軸。此外, 趙岡對韋伯的論述提出補充,指出儒家思想中有私有財產制。17 張維安認為,應從已經「制度化」的儒家思想來分析。例如,儒家思想中, 有許多重要的經濟思想在兩千多年前就已制度化,對於中國經濟史及往後經濟發 展有深遠影響。經濟學者一般多從私有財產制所發揮的經濟誘因來解析經濟發. 13. 14. 15 16 17. Geert Hofstede. “The Cultural Relativity of Organizational Practicies and Theor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Fall 1983), pp. 75-89. Alfred L. Kroeber and Clyde Kluckhohn. “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Papers of the Peabody Museum of Harvard Archeology and Ethn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ss: Museum Press, 1952), pp. 53-66. 于幼軍,論中國現階段文化(香港: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2002 年),頁 302。 韋伯,中國的宗教(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 年),頁 1-23。 趙岡,「儒家思想與經濟發展」,中國論壇,第 307 期(1988 年),頁 60-69。 17.

(25) 俄羅斯與臺灣的社會文化對中小企業創業之比較研究. 展,而文化因素讓經濟誘因成為可能,但另一方面,政治因素可能會對文化因素 產生制約。18 易綱與許小年兩位在《臺灣經驗與大陸經濟改革》一書中支持王晴佳的主 張,認為臺灣傳統的農業社會因受儒家文化根植,因此即便進入工業社會階段, 臺灣的繁榮經濟、工人勤奮精神、中等教育普及和極高儲蓄率等,皆與中國儒家 傳統的薰陶不無關係。易綱與許小年甚至認為,臺灣經濟奇跡證明古老的中國文 明能接受現代文明的挑戰,重新建立富裕繁榮的社會。19 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指出,日本在經濟發展時期的優異表 現不能歸功於文化,而應歸功於產業政策等正規制度。法蘭西斯‧福山認為,文 化因素對於正規制度的演進雖有極大影響,但並不是絕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後,日本、南韓與臺灣的經濟計劃機構在制度發展上的卓越性,根植於自身的高 層官僚傳統。另一個影響正規制度的不成文習慣則涉及社會資本(指規範、價值. 政 治 大. 與文化)在政府與受益者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20. 立. ‧ 國. 學. 蕭新煌採用實證分析的方法,指出文化因素不應被看成是個人的社會行為, 而是在社會層次下,將文化視為一套井然有序、約定俗成的安排。他同時指出,. ‧. 唯有在這種層次之下,才可將文化行為與經濟活動相連結。21不論是微觀或宏觀 的研究觀點,若欲適當地檢驗文化影響經濟成果的相關理論,均需仔細地設定並 衡量跟文化有關的各種變數。22. y. Nat. sit. 李光耀認為,深藏的文化與價值觀(諸如勤勞、節儉、重視教育等)使東亞. n. al. er. io. 各國不致永遠落後。他指出,文化是決定社會成功的關鍵。文化雖然是成功的因 素,卻不能決定國家發展的未來。文化更迭頻繁,幾乎每一個社會都有興衰起落,. i n U. 潛在的文化傾向也會受到其他影響而產生改變。23. Ch. engchi. v. 綜合上述學界的觀點,無論經濟發展或企業行動,仍是基於某些特定的社會 關係與過程,受到某些特定的社會心理或文化心態影響。而且,市場經濟畢竟運 作於社會當中,無法脫離日常生活,因此,研究經濟發展時,應該考慮這些條件 與社會文化間相互作用的影響。. 張維安,文化與經濟:韋伯社會學研究(臺北:巨流出版社,1995 年),頁 150-152。 易綱、許小年,臺灣經驗與大陸經濟改革(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 年),頁 189-229。 20 Francis Fukuyama. State-Building: Governance and World Order in the 21st Century,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 29-31. 21 蕭新煌,斷奶期的新社會:座談,對話看臺灣(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87 年), 頁 280-287。 22 張維倫、潘筱瑜、蔡宜真、鄒歷安等譯,David Throsby 著,文化經濟學(台北:典藏藝術家 庭股份有限公司,2005 年),頁 80。 23 張定綺譯,Warren Fernandez 等著,李光耀治國之鑰(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99 年),頁 189。 18 18 19.

(2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社會文化之相關論述 一、社會文化的定義及研究層面 不同理論及不同學類間,對「社會文化」的定義看法不一。本研究藉由在訪 談調查法的執行過程中,反覆出現之詞彙作為關鍵字,建構具體的社會文化內 涵,並對個案的社會文化進行概念化分析,進而檢視過往學者的論點。 人類學家認為,「社會文化」是「組織社會行為和知識的方法」。24吉爾特‧ 霍夫斯塔德(Geert Hofstede)認為,「文化價值」是一種「集體的思維程序」, 而不同族群的成員會運用不同方式對環境作出反應。25 理查‧席爾(Richard Seal) 指出,「社會文化」是在特定環境中的成員對某些事達成協議的結果,換言之, 成員同意接受那些普遍被認為「適當的」或 「正確的」規範及作法。26. 政 治 大 對「社會文化」的認知不同,導致「社會文化」與「創業行為」之相關研究 立 層面也不一樣。主要可分為三個方向:. ‧ 國. 學. ‧. 第一個研究方向的重點在於「國家文化」(national culture)對於啟發創業 之作用,如「鼓勵創新能力」(national innovative output)以及成立新企業。以 「國家」為研究單位的著作多數依照霍夫斯塔德(Hofstede)的「開創性工作觀 點」,旨在顯示文化有各種不同性質的展現,或者「國家文化」對「個體」(包 含個人文化或企業文化)、「社會價值觀」的影響。27. sit. y. Nat. n. al. er. io. 霍夫斯塔德(Hofstede)的主要論點為不同國家間的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四 個層面: 1. 不確定性規避(uncertainty avoidance)之文化顯示偏向確定性,而在非結 構化或模糊的環境會產生不適。 2. 個人主義文化(Individualism)代表一個人的自我和家庭利益,集體文化 (collectivism)則代表一個更大的群體利益,用以換取他們的忠誠和支持。 3. 陽性文化(Masculinity)代表一種信仰唯物主義和果斷,而不是服務和直 覺。 4. 權力距離(Power distance)指人們之間的不平等地位和權威驗收。. 24. 25. 26. 27. Ch. engchi. i n U. v. Alfred L. Kroeber and Talcott Parsons. “The concept of culture and social system,”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23 (1958), pp. 582-83. Geert Hofstede.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 (Beverly Hills, CA: SAGE, 1980). Richard Seal. “New Insights on Organizational Change,” Organisations & People, Vol.7, No 2 (May 2000), pp. 2-9. Geert Hofstede. Culture’s Consequences: Comparing Values, Behavior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 2nd eds. (Thousand Oaks, CA: SAGE, 2001). 19.

(27) 俄羅斯與臺灣的社會文化對中小企業創業之比較研究. 根據霍夫斯塔德(Hofstede)的文化概念,學者推測優質的創業環境為具有 「個人主義偏高」、「不確定性規避偏低」、「權力距離偏低」以及「陽性偏高」 等特色的社會文化。28 霍夫斯塔德(Hofstede)認為,雖然上述層面,對於理解各社會特性有其價 值,然而,從微觀研究的角度而言,卻無法更廣泛地解釋「社會文化因素」 (socio-cultural factors)。此外,霍夫斯塔德(Hofstede)的研究背景為 1980 年 代,其分析結果是否適用於 21 世紀的全球化時代仍值得存疑。 第二個有關「社會文化」與「創業行為」的研究方向,是以「創業者特質」 作為國家文化(national culture)的研究核心。這些研究主要針對「創業者」個 性,如風險態度等個人特質進行分析比較。此類研究有助於了解不同國家、地區、 行業或地位所需要的創業特性。惟以「創業者」本身為研究對象,屬於微觀研究, 在深究「社會文化因素」對創業者影響的面向上仍有其限制。. 政 治 大 大部分學者在研究中小企業發展時,多將創業家的「個人特質」及「創業精 立 神」視為個人獨有特質,亦即創業家們皆清楚知道這些因素激勵其創立自有企業 ‧. ‧ 國. 學. 體。29然而,這樣的研究雖有其學術價值,卻阻礙我們深入瞭解整體社會文化對 創業精神的影響。. sit. y. Nat. 首先,「個人特質」研究所選擇的依變數為「創業經驗」,常常受限於樣本 選擇偏差 30;其次,多數研究僅針對特定時間點,觀察單一產業或領域的「創 業精神」,是只涵蓋單一分析單位的少數樣本,如辛格(Singh)、卡洛爾(Carroll). n. al. er. io. 和莫薩科斯基(Mosakowski)的研究,31故在解釋社會文化影響層面上欠缺代表 性。最後,「個人特質」研究通常使用代表性的研究設計,把「創業精神」的評 量,如圖馬(Tuma)和漢娜(Hannah)等當作常數處理,32並使用某一時間橫斷 面的資訊分析,若以時間的縱剖面進行研究,「創業精神」存在極高的變動性, 如奧德瑞奇(Aldrich)及阿倫森(Aronson)的研究。33. 28. 29 30. 31. 32. 33. 20. Ch. engchi. i n U. v. James Hayton, George Gerard and Shaker A. Zahra, “National culture and entrepreneurship: A review of behavioral research,”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Vol. 26 , No.4 (2002), pp. 33-52. Robert Aronson. Self-employment: A labor market perspective (Ithaca, NY: ILR Press, 1991), p.27. James J. Heckman. “Sample selection bias as specification error,” Econometrica, Vol. 47 (1979), pp. 153-161. 請參考: Susheela Singh. “Relevance of social factors in entrepreneurial growth,” Journal of Sociological Studies, Vol. 4. (1985), pp. 72-85; Glenn R. Carroll and Elaine Mosakowski. “The career dynamics of self-employmen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Vol. 32 (1987), pp.570-589. Nancy Tuma and Michael Hannah. Social dynamics: Models and methods (San Francisco: Academic Press, 1984), pp.45-49. 請參考:Robert Aronson. Self-employment: A labor market perspective (Ithaca, NY: ILR Press, 1991), pp. 22-24;Howard Aldrich. “Using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to study organizational founding rates,”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Vol. 14, No. 3 (1990), pp. 7-24..

(28) 第貳章. 文獻探討. 基於眾多研究紛紛指出「個人特質」研究的不足之處,越來越多學者從不同 的角度研究創業行為及背後原因,研究成果顯示,創業行為受環境因素所促成。 對部分學者而言,創業者與受薪工作者的差異並不在於前者是否具有特殊技能, 而在於他們對環境情勢能做出靈敏反應,並能發現自我。根據阿倫森(Aronson) 的看法,創業家選擇創業的原因,是受外在環境因素變遷所影響,其中包含社會 文化等相關因素。34在這類研究中,社會文化因素受到高度重視。 第三個研究方向則以「社會文化」對「企業創業」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的影響為探討重點。在特殊文化環境下,企業反映其文化環境及價值觀,其中包 含戰略取向(strategic orientation)和對成長的期待值等。「社會鑲嵌」觀點強調, 在「嵌入」的背景下,「形隱規範和社會習俗」(implicit norms and social mores) 形成企業。此途徑有助於了解企業家的價值觀,包括企業間的關係、長期發展的 戰略思考、企業內部文化等等。不過,這些研究將範圍限制在「企業」,「企業」 為分析單位的研究確實無法說明創業者缺乏創業動力的原因、社會文化對潛力創 業者的阻礙等等因素。. 政 治 大. 立. ‧. ‧ 國. 學. 綜言之,上述社會文化研究有三個主流研究對象,包含國家文化、企業和個 人。毫無疑問,這三個對象都是「社會文化」的代表, 「社會文化」鑲嵌(embedded) 於其中。更重要的是,這三個研究主體同時也是「社會文化」的創造中心,只是 彼此間文化性質不同,影響程度不一。他們之間的互動如圖 2-1 所示。. y. Nat. n. 企業文化. Ch. 個人文化 文化 圖 2-1. engchi. er. io. al. sit. 國家文化. i n U. v. 不同社會文化單元的互動 資料來源:筆者整理. 由圖 2-1 可知,「社會文化」是變動的、被創造的,且由個人、企業和國家 三者共同參與和創造。由於「社會文化」存在於不同的環境中,社會成員必須採 取與環境相關的行為模式以取得成功,由此可知,社會成員一方面受到「社會文 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又反向影響「社會文化」的變遷。 臺灣與俄羅斯的「社會文化」內容絕不能被視為「固定」或「不變」。個別 單元的變化會逐漸影響其他單元,造成整體社會文化的變動。因此,俄羅斯和臺 灣前一代的社會文化與現代的社會文化有所差異,而近代的文化與未來的又會有. 34. Robert Aronson. Self-employment: A labor market perspective (Ithaca, NY: ILR Press, 1991), pp. 22-24. 21.

(29) 俄羅斯與臺灣的社會文化對中小企業創業之比較研究. 所不同。所以,討論某一個傳統或社會規範,必須了解社會現象不會是永遠的, 但卻不會因此阻擋未來新價值觀的出現。 以上論述歸納過往學術界研究方向,以國家文化、企業文化或個人文化為社 會文化對創業之研究對象。反觀現在,俄羅斯企業跟外國企業關係極為密切,部 分企業員工出國留學是非常普遍的現象;而在臺灣,外資企業跟本國企業交流極 為頻繁,這些外部因素是否會對「企業文化」研究造成干擾?單一「單元」的研 究能否準確代表本國的文化型態和趨勢呢? 本研究企圖脫離過往研究對社會文化的區分,前述的三個社會文化「單元」 彼此互補,因此本研究並未將他們視作「研究對象」,而是作為「研究階層」。 在 1990 年 代 前 的 研 究 , 尚 未 大 幅 受 到 全 球 化 ( globalization ) 、 國 際 化 (internationalisation)、網際網路(Internet)和其他 21 世紀跨國家邊界的文化 因素影響。. 政 治 大 因此,以往如霍夫斯塔德(Hofstede)等的研究將國家視為最為宏觀的研究 立 對象。但在今日的科技化時代中,國際交流普遍、國際價值觀更快速擴散,使得 ‧. ‧ 國. 學. 國家不再保有主要研究「單元」的寶座和壟斷地位,必須考慮到國際環境的影響 等新因素之加入。另外,前述的社會研究論述缺乏對「民族」概念的認知。或許 此概念與民族國家相連結,而筆者亦贊同伊凡•萊特(Ivan Hubert Light)的「社 會文化論」35,認為「民族」和「國家」屬於不同單元;但值得一提的是,這些 「單元」之間的鑲嵌程度極高,因此本社會文化研究之設計將「民族」、「國家」 和「國際」共同視為「文化環境」的一個最廣泛研究階層。. er. io. sit. y. Nat. 從人類學觀點而言,家族主義可以定義為:「一種社會組織的形式,在這個 社會組織裡,主導之價值觀是以家庭和家族團體的維持、延續以及功能運作為依 歸」。36 眾多研究將「家庭」或「組織」視為研究單元,以便取代「企業」。 然而,從結構來看,「企業」就是一個「組織」,跟其他社會組織的組成基礎並 無差異,均由社會成員組成「社會單元」,且具高度互動性,可視為社會文化的 重要單元之一,又可稱為「社會單元」。除了家庭之外,本研究也將政府組織、 市場機制,甚至個別的關係網路都視為不同的「社會單元」,而成為文化研究對 象。. n. al. Ch. engchi. i n U. v. 本研究在此脈絡下,將研究對象結合,進一步從研究階層來區分「民族、國 家和國際」、「各社會單元」和「創業者」。綜上所述,本研究的觀念如圖 2-2:. 35. 36. 22. Ivan Hubert Light 主張不同的「民族群體」具有不同的文化以及心理特質,包括共同傳統和經 驗、創業遺產、創業的價值與態度、社會資本與社會網絡、民族網絡、信任關係、家庭與教 育和私有財產、資金資本、人力資本。請參考:Ivan Hubert Light and Steve J. Gold, Ethnic Economies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2000), pp. 102-105. Shih Chang Lee, “China’s traditional family: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disintegr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18, No. 3 (1953), pp. 272-280..

(30)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民族、國家、國際. 各社會單元 創業者. 立. 圖 2-2. 政 治 大. 研究社會文化單元之觀念圖 資料來源:筆者自製。. ‧ 國. 學. ‧. 如圖 2-2 顯示,「創業者」為核心單元,受到包括教育、傳統、價值觀、經 驗、態度等來自「各社會單元」和「民族、國家、國際」的影響。而「各社會單 元」跟「創業者」不斷互動交流的同時,也會接受來自「民族、國家和國際」的 影響,其中包含意識形態、政經體系、宗教信仰、歷史遺產等複雜的影響因素。. sit. y. Nat. 不同的文化、時代、制度等會決定「民族、國家、國際」和「各社會單元」. io. n. al. er. 對「創業者」之影響程度為何。例如,在農業社會裡,「各社會單元」跟「創業. i n U. v. 者」維持密切關聯性;在工業社會中「創業者」則較獨立。在蘇聯時代,「國家」 對民眾有很大的影響力,當時國家藉由「各社會單元」對「個體」37產生巨大影 響;同樣地,在臺灣解嚴前,「各社會單元」亦扮演相同角色,將國家的影響力 擴及創業者。. Ch. engchi. 總而言之,「民族、國家和國際」、「各社會單元」和「創業者」都是文化 研究對象,只由宏觀或微觀階層來區分,三者之間密切溝通、相互依賴,並因應 環境而轉變。在 21 世紀民主國家文化形態擴散後,讓這三個單元的互動越來越 平等,互賴性亦不斷提升。. 37. 當我們談到蘇聯時期,由於個人創業被政府禁止,所以筆者為了客觀性,而用「個體」來取 代「創業者」。 23.

(31) 俄羅斯與臺灣的社會文化對中小企業創業之比較研究. 二、選擇「社會文化論」為研究論述 近來有些學者認為,1990 年代全世界面對蘇聯解體、共產主義落幕,及接 踵而來的網際網路啟發等巨大變化下,社會文化環境變得更加複雜、多元。過往 的「社會文化」研究多數讓「社會文化因素」拘限於「理論化」框架。38因應環 境變遷,研究者須考慮到文化層面間的相互作用、文化概念和環境等,思索複雜 關聯性的可能增加。不同家庭背景、信仰、教育、工作環境等因素,對同一地區 的民眾可能產生完全迥異的文化價值觀,進而對同一社會的不同成員在創業動機 方面,產生鼓勵或約束。39這類學者看見文化的複雜性,並且指出在某些單元機 構中的成員,受其單元文化影響的程度,比傳統價值觀或國家文化來得更為劇 烈。40不過,這些研究與上述霍夫斯塔德(Hofstede)的研究並不相同,他們認 為文化被制度規範所分裂(fragmented by institutional orders),並敘明文化的「易 變性」。這些特性或許有利於微觀研究,卻不利於宏觀研究,主要癥結在於無法 對一個國家社會作出具體描述。. 政 治 大 基於上述各種有關「社會文化」的解釋及研究層面,不同論者各自選取不同 立 ‧. ‧ 國. 學. 的社會文化因素,對於創業行為或精神進行不同的解析與詮釋。就其論證程序而 言,大多數研究皆標舉一些在分析對象中表現最顯著的社會文化因素,亦即選取 那些最具有社會文化代表性者,且建構方式多半選擇性引用既有的經典文獻。. sit. y. Nat. 本研究依據伊凡•萊特(Ivan Hubert Light)的「社會文化論」(cultural theory of entrepreneurship)作為研究觀點。41萊特(Light)主張不同的「民族群體」 (ethnic group)具有不同的文化(cultural)和心理(psychological)特質,進而影響成員. n. al. er. io. 參與創業的考量。萊特(Light)的研究單元不限於「個人」、「企業」或「國 家」,而是將所有單元歸於「民族群體」。這種研究層面可用於比較臺灣與俄羅 斯在「社會文化」上的特殊性及差異,換言之,可以俄羅斯及臺灣的「民族群體」 差異做為分析比較重點。此類分析方式能讓筆者避免各種學術研究對於「社會文 化」定義不同定義的憂慮。. Ch. engchi. i n U. v. 萊特(Light)的研究途徑為「族群與階級層次之創業方法」(Ethnic and class dimension of entrepreneurship approach)。萊特(Light)主張「族群資源」(ethnic resources)是「族群整體的社會文化特質中,與商務活動有關的部分」。萊特(Light) 38. 39. 40. 41. 24. James Hayton, George Gerard and Shaker A. Zahra, “National Culture and Entrepreneurship: A review of behavioral research,”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Vol. 26, No4(2002), pp.33-52. Patricia H. Thornton and William Ocasio, “Institutional logics,” Royston Greenwood, Christine Oliver, Kerstin Sahlin and Suddaby Royston Greenwood eds.,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Institutionalism (Thousand Oaks, CA: SAGE, 2008), pp. 99-129. Lowell W. Busenitz, Carolina Gomes and Jennifer W. Spencer, “Country institutional profiles unlocking entrepreneurial phenomena,”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 43, No.5 (2000), pp. 994-1003. Ivan Hubert Light, “Immigrant and ethnic enterprise in North America,”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Vol. 7 (1984), pp. 195–21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Second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 (SECG) is prepared by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CDC) to advise secondary schools on how to sustain the Learning to

We explicitly saw the dimensional reason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magnetic cat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scaling argument. However, the precise form of gap depends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Miroslav Fiedler, Praha, Algebraic connectivity of graphs, Czechoslovak Mathematical Journal 23 (98) 1973,

The differential mode of association: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behaviors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troduction to Leadership: Concepts

• Children from this parenting style are more responsive, able to recover quickly from stress; they also have better emotional responsiveness and self- control; they can notice

The min-max and the max-min k-split problem are defined similarly except that the objectives are to minimize the maximum subgraph, and to maximize the minimum subgraph respectively..

- WHO “ 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 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 甚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