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概念介紹

圖 1 研究架構圖,重要他者與國家特性影響國家角色概念形成

資料來源:作者自製。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概念介紹

壹、 中等強權

本研究核心關懷為韓國的中等強權外交決策的產出,此部分將闡述中等強權 的概念。包括概念提出的背景與實質內涵,作為探討韓國情況時所需要的必備知 識,進而了解韓國決策者的目標與身處環境。

中等強權(Middle Power)起源於作為二戰過後,形容加拿大和澳洲的外交 政策。15而後冷戰的局勢改變,強國權力萎縮、各國合作成為主流、處理事項的 龐大使得外交事務日益複雜,相關對於中等強權討論順勢而起。16之後中等強權 在 G20 的活躍,加以 2008 年經融危機爆發,使得近年來學界開始注意韓國的發 展。17

15黃子庭,「紐西蘭 FTA 的發展與挑戰:中型強權外交的理論觀點」,全球政治評論,第 48 期

(2014),頁 127-128。

16Andrew F. Cooper, Niche Diplomacy: Middle Powers after the Cold War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1997), p.1-24.

17Andrew F. Cooper & Jongryn Mo, “Middle Power Leadership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G8,” Working paper, No. 11-02 (Seoul: Yonsei University, August 2011) , Available from

http://csis.org/files/publication/110818_hgcy_working_paper_No_1102.pdf , pp.1-24.

重要他者

(中國)

國家特性

對外角色表演:

中等強權外交政策 南韓的

國家角色概念

7

關於冷戰後的研究起原,始於 Andrew F. Copper 研究澳洲的利基外交(niche diplomacy)。利基外交乃對於特定議題領域進行資源投入,發揮自我優勢的外交 政策。這乃是由於中等強國恐懼於無政府與無法制,因而強調國際間的「好行 為」,在傳統上總會扮演著國際體系的支持者角色。Richard Huggott 關注全球變 遷所改變的要素,全球化下的特徵為國家間合作的增進,如何議程設計並進行協 商成為好的政策成功之處,外交走向特定議題(Issue-Specific)取向。18 中等強權如何定義,學界眾說紛紜。Copper 與 Richard Huggott、Kim Richard Nossal 劃分出四種如何分類中等強權的角度。19第一種是以國際層級區分,即 GDP 等指標居於中等程度的國家;第二種則是按照地理位置,多位居強權附近;

第三種則是以規範(normative)角度而論,重視國際制度與責任;第四種則是以 行為(behavioral)而觀,通常傾向多邊主義。20 另外,Andrew Hurrell 認為應該 從視中等強權為一種自我認同的角度出發。除了關注中等強權歷史發展,也需注 意外在環境。21 Young Jong Choi 持相同意見,國家需有長期且強烈的認知。22 對於中等強權動態活動的特色,Copper 與 Richard Huggott、Kim Richard Nossal 提出中型強權行動的三種階段。分別為催化者、促進者與管理者。23Huggott 與 Cooper 的共同研究發覺中等強權的結盟具備成員多樣化、特定利益專一化的 特色。24 Alan K. Henrikson 稱政策特色為中等管理(middle management),並觀

18Id. at 1-45.

19林宗憲,「中等國家之國際參與:加拿大外交政策即其對台灣之啟示」,全球政治評論,第 4

期(2003 年),頁 118-120。

20Andrew F. Cooper, Richard Higgott & Kim Richard Nossal, Relocating Middle Powers: Australia and Canada in a Changing World Order (Vancouver: UBC Press, 1993), pp.16-17.

21Andrew F. Cooper, supra note 16, at 1-8.

22Young Jong Choi, “South Korea's Regional Strategy and Miidle Power Activism ,” The Journal of East Asian Affairs, Vol. 23, No. 1 (Spring/Summer 2009), pp. 8-22.

23Andrew F. Cooper, Richard Higgott & Kim Richard Nossal,supra note 20, at 18.

24Richard Higgott & Andrew F. Cooper. “Middle Power Leadership and Coalition Building: Australia, the Cairns Group, and the Uruguay Round of Trade Negotiation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4, No. 4 (August 1990), pp. 589-600.

8

察到中等強權經常扮演調解者(mediation)的角色。25 Daniel Flemes 關注南方 國家的案例研究,認為中等強權外交策略屬於「軟性平衡」(soft balancing)26。 中等強權理論勾勒出其外交政策與動態活動的特徵。由於權力有所限制,國 家需投注資源於特定外交議題,在國際場域之中多專注於協調與合作,注重制度 與規範。本研究重心為韓國權外交政策,中等強理論對於其對外活動特徵的研 究,能夠提供角度來解析韓國外交政策的內涵意義與施政方向。除外,Hurrell 提到需注重外在環境的影響性,本研究也注重外在結構的變化,將重要他者視作 影響決策者角色形成的因素。

貳、 角色理論

本研究假設建立於韓國的決策形成來自其國家角色的塑成,此部分即為角色 理論的內容闡述。將從角色理論的起源與發展開始,介紹理論著重要點與見解,

並回顧角色理論的數項重要概念。從而應用於研究中背後成因與韓國角色形成之 間的關係結構,以及韓國的角色概念內涵。

角色理論(role theory)原先已在社會學理論中發展多年,在 1970 年代首先 由 Holsti 應用於外交政策研究。此時的文章主要研究不同國家角色的概念,以及 對於外交政策行為的影響。起先學者將關注放在美國外交政策,使用認知行為途 徑(cognitive approach)做為研究方法。而後許多歐洲學者開始關心歐盟與國際 關係中的角色。使用建構主義的研究方法,重視結構與制度,並開始轉向對於國 家認同與想法(idea)的重要性。27角色理論學者指出,社會文化是「國家角色 觀念」的主要形成要素之一,角色觀念是在特定社會文化大背景下形成的產物。

國家的文化規範認同通過國家角色觀念會表現出特徵。「角色」來自於劇院中的

25Andrew F. Cooper, supra note 16, at 47-72.

26Daniel Flemes, “ Emerging Middle Powers’ Soft Balancing Strategy: State and Perspectives of the IBSA Dialogue Forum, ” Working Papers, No. 57 (Hamburg: GIGA, August , 2007), Available from 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1007692, pp. 6-12.

27Cameron G. Thies & Marijke Breuning, “Integrating Foreign Policy Analysi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rough Role Theory, ” Foreign Policy Analysis , Vol.8(Janrury 2012), pp. 1-4.

9

隱喻。在應用於外交政策分析時,則被視作在有組織的團體內,以及在社會性公 認的類別中所擁有的地位(position)。28

Holsti 主要關懷國家角色概念(national role conception)。由於國際體系有如 主權概念的存在,因此別於社會。29國家角色概念是指決策者所做出決策行為 時,認為舉措符合國家在國際體系的傾向。這種想像的形成可能來自外部環境,

如國家地理環境;也能來自內部,像是社會與利益團體。角色概念影響國家對外 作為,本身也受到他者角色規定影響。Holsti 主要以領導者的談話為分析指標,

分類出各個不同的國家角色概念,如區域保護者、獨立自主者等30。Lisbeth Aggestam 同樣關懷國家角色概念,並專注於冷戰後歐洲國家的角色概念的變 遷。Aggestam 將歐洲秩序、國際合作與互賴、雙邊關係作為觀測方向,進而列 出包括域合作者(Regional Collaborator)、領袖(Leadership)等數種國家角色概 念。31

Sebastian Harnisch 關注「角色學習」(role learning),探討行為者與結構的互 動關係。Harnisch 認為行為者的假設角色(as-if-role)必然透過某種行動才得以 實踐,在行動中無可避免會遭遇角色上的衝突。衝突情況可能有角色定位不清、

過高社會期望與過低資訊來源、正制度的話語分歧、內在產生角色衝突。Harnisch 將 Mead 對自我認同的社會學理論運用於外交領域之中,個體將本能地尋找與重 要他者(significant others)交往時的自主性,隨時間推移將漸漸把注意力放在與 廣義他者(generalized others)的角色扮演,重要他者的重要性會逐漸下降。

Harnisch 將角色學習分為三個維度作探討,即「I」與「Me」角色轉變、角色扮 演的對象、以及角色制度化程度。32

28「心理、文化與國際關係專題會議」,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文化與國家行為研究中心,2012

年 7 月 23 日,http://www.ccnbs.pku.edu.cn/cn/PictureNews/0000000008/do,檢閱日期 2015 年 10 月 15 日。

29李敃窺,「一體化視角與國際關係角色理論的演進」,國際政治科學,第 37 期第一期(2014),

頁 100-137。

30K. J. Holsti,supra note 13, at 233-309.

31Lisbeth Aggestam, supra note 14.

32Sebastian Harnisch, “Conceptualizing in the Minefield Role Theory and Foreign Policy Learning,”

Foreign Policy Analysis, Vol. 8 (Janruary 2012) , pp. 47-69.

10

角色理論關注國家角色概念以及背後成因。決策者在制定外交政策時,必然 對於國家擁有某種角色認同與傾向,此認同來自於內外部的影響。本研究專注韓 國中等強權外交的形成原因,並使用角色理論做為研究架構的重心。認為外部重 要強權以及韓國國內政經變遷,皆會對於國家角色概念形成造成影響,概念的轉 變帶來即是外交政策的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