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結構與決策:韓國中等強權概念發展的歷史軌跡

第一節 角色理論:韓國的國家角色概念

角色理論認為國家在實行外交政策時,常呈現出不同的行為特徵。這是由於 國家具備特定的自我評價,從而影響了國家在國際環境中的行動。韓國在成為現 代國家以來,國際環境的更迭,往往深刻影響著韓國對自我的認知。在政治精英 所制定政策過程之中,歷屆政權的外交政策更迭,呈現了韓國國家角色概念的變 化過程。就像是劇場內演員對自己的特定角色進行揣摩,決策者對國家在國際上

22 護者」(Protectee),以及自由民主陣營的「信念捍衛者」(Defender of the Faith)

角色特徵。在 Hoslti 的定義裡,忠誠同盟的角色身處於通過互助行動與承諾條約

年 7 月 23 日,http://www.ccnbs.pku.edu.cn/cn/PictureNews/0000000008/do,檢閱日期 2015 年 10 月 15 日。

2K. J. Holsti, “National Role Conceptions in the Study of Foreign Policy”,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14, No. 3 (1970), pp.256-259.

3Id, at 258-259.

23

大力支持,從而在外交政策採取親美、反共的施政方針,拒絕與共產國家進行接 觸,4顯示出對「忠誠同盟」、「被保護者」以及「信念捍衛者」角色的認知。

韓國的國家角色概念在 1970 年代出現變化,成為追求自主的「國內發展者」

(Internal Development)。國內發展者強調政府針對內部的發展,對國際政治事 務保持不介入的立場,但會重視經濟與技術方面的多邊與雙邊合作,以促進國內 發展。韓國從朴正熙政權開始,將施政重心放在經濟與國防工業的提升,從而實 現韓國國力的成長。5除了塑成「國內發展者」角色的形成,也影響韓國「榜樣 者」角色的成長。「榜樣者」(Example)重視在國際體系之中獲得聲望與增加影 響性。榜樣者作為國家概念處於較為次要的位置,因為通常是來自於其他角色的 後續影響。本身也是透過較為被動性的活動展現。6經濟狀況的改善,使得韓國 得以獲得外交空間的拓展,並且國際地位也得到提升。7「榜樣者」的角色逐漸 活躍在韓國外交政策領域,建立起自我發展模式的自信心。

在冷戰結束後,韓國開始追求成為「調解者」(Mediator-Integrator)、「區域 合作者」(Regional-subsystem Collaborator)與「橋梁者」(Bridge)角色。並以 國際合作為主軸,試圖拓展不同角色的傾向。在 Hoslti 的定義裡,「調解者」認 為自己有能力並願意負責、履行特殊任務,以協調不同國家團體之間的衝突,並 願意與對手進行和解。「區域合作者」角色與調解者不同之處在於,區域合作者 不僅指涉入偶發性的領域或衝突。而是希望與其他國家合作,建造更加遼闊的聯 盟與體系。「橋梁者」概念較為模糊不清,但若與調解者相比較,調解者制訂外 交政策重點在如何介入衝突性的領域或問題,「橋梁者」的功能則更為短暫,以 溝通對話為主,在不同文化族群與文明間傳遞消息。8韓國在聯合國的活躍、以 及與周邊國家進行經濟合作、和北韓核問題上三方會談與六方會談的開展等9, 顯示了韓國積極調解國家或團體之間的衝突,呈現了「調解者」的特色。也同時

4張少文,韓國外交與對外關係(台北:臺灣商務,2009),頁 18-19。

5張少文,同註解 4,頁 45-56。

6K. J. Holsti, supra note 2, at 260-267.

7張少文,同註解 4,57-62。

8K. J. Holsti, supra note 2, at 267-271.

9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Republic of Korea, 2014 Diplomatic White Paper(Seoul: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Republic of Korea , 2014), pp. 10-32.

24

具備較為消極性的「橋樑者」角色特徵。譬如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中,以各方間 的橋梁角色身分,推廣著綠色能源與重視開發政策的理念。10韓國在經濟領域方 面也相當積極,欲建立廣泛的地區共同體,並與其他國家進行合作承諾。韓國積 極與周遭國家進行經濟交流,對中國、日本、俄羅斯等國的經濟合作關係日益親 密。11展現了「區域合作者」的角色特徵。韓國的角色變遷現象,便是在國際環 境中逐漸認知到自我社會身分的歷程。在與其他活動者的互動過程中,韓國從而 推出新興角色,並對舊有角色進行修改與更動。

Harnisch 認為當社會結構產生變遷,行為者將面臨新問題與挑戰層。若是舊 有做法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時,行為者將進行角色的擇選(as-if-role taking),在與 外界互動的學習過程中,篩選能夠應對外在挑戰的角色,並逐漸適應新的社會身 分,新興角色也從而誕生。12行為者在學習過程的初期,通常欲尋找與重要他者

(significant others)交往時的自主性,重要他者通常為結構中較有權力,擁有話 語權的強者。隨時間推移與結構變遷,將漸漸把注意力放在與廣義他者

(generalized others)的角色扮演,在國際社會中意指組織性團體,而重要他者 的重要性會逐漸下降。Harnisch 將角色理論更加進一步闡述,指出自我(self)

由自我與社會互動兩種面向所構成。「I」代表自我創造的一面,「Me」則是透過 外界,感知他人對自我評價的另一面。兩者共同組成行為者的自我。類似於在家 庭中的幼童,起初影響並塑成其角色者,通常是父母等重要他者,而幼童成長過 程中,透過與不同廣義他者,意即俱備非特定性、普遍性存在社會團體的互動,

不斷學習新的角色。13

韓國國家角色概念的變遷現象,深受對外關係發展過程的影響。特別是與重 要他者之間的距離,往往直接衝擊韓國對自我的認定認知。譬如在戰後,美國是

10K. J. Holsti, supra note 2, at 120-134.

11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Republic of Korea, 2009 Diplomatic White Paper(Seoul: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Republic of Korea, 2010), pp.3-8.

12Sebastian Harnisch, Cornelia Frank, and Hanns W. Maull, Role theor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approaches and analyses(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2011), pp. 10-12.

13Sebastian Harnisch, “Conceptualizing in the Minefield Role Theory and Foreign Policy Learning,”

Foreign Policy Analysis, Vol. 8 (Janruary 2012) ,, pp. 47-69.

25

韓國最重要的政治、經濟與軍事支柱。使得韓國政府精英在制定政策之前,必將 對美國支持放在首位考量。這是由於此時期韓國的角色是否有正當性,必須由美 國所認定與大力扶植。韓國的「自我」,等於是身為「重要他者」的美國所給予 與決定。而在千禧年後,中國逐漸崛起與美國全球影響走弱。韓國在經濟貿易與 北韓問題,越發重視中國的影響性與作用。重要他者位置的轉換,使得韓國角色 認同也出現新的變化。

貳、 精英的角色選擇與學習:韓國決策者在戰後到冷戰時期的角

色改變

重要他者的轉動是韓國國家角色概念更迭的主要原因,衝擊了政治菁英對國 家定位的認知。1970 年代時韓國轉而追求經濟與軍事上的自主性,成為重視國 內建設開發的「國內發展者」,便是來自於政治菁英的認知產生轉變。韓國決策 者身為政策的規劃與決策者,在國家角色的變遷過程中,以國家代理人的位置進 行角色的學習與選擇。角色理論認為國家在「角色選擇」(role adaptation)到「角 色學習」(role learning)的歷程中,與重要他者(significant others)之間的距離 與關係也隨時空推移而有所改變,行為者也將翻新或創造角色。而韓國隨著國際 結構的更動,改變了對既有強權的相對關係,並在與國際社會的互動過程之中,

建構或翻修自我定位,產生新的國家角色概念。

Thies 與 Wehner 認為政治菁英能夠充分代表國家角色。指出應辨認誰是國 家角色的代理者,透過這些能夠代表國家角色的行為者,得以觀察角色本身與角 色構成的過程。14韓國在 1948 到 1970 年代的期間,幾乎是在軍政府主導之下完 成了角色的轉換。韓國從戰後時期扮演美國的「忠誠同盟」、「被保護者」與「信 念捍衛者」,到 1970 年代後開始進行「國內發展」的角色創造。以下將進行詳細

14Leslie E. Wehner & Cameron G. Thies, “Role Theory, Narratives, and Interpretation:The Domestic Contestation of Roles”,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Vol. 16 , No. 3(2014) , pp. 411-436.

26

分析,透過比對韓國在兩個時期的角色特徵與表演,探討重要他者對韓國角色變 化的影響性。

一、 韓國戰後角色:「忠誠同盟」、「被保護者」與「信念捍衛

者」

美國以重要他者的姿態,以安全提供者的角色做為切入,深刻影響韓國的角 色發展。美國的參戰扭轉了二次世界大戰的結局,在亞洲戰場的勝利戰果,直接 導致日本勢力撤離朝鮮半島。二戰結束後冷戰時代不久便來臨。15美國從而將美 蘇分別佔領的南北韓議題,以舉辦選舉作為解決方案提交聯合國。而美國的提案 受到蘇聯的反對。16美國與蘇聯雙方各自在朝鮮半島占領區域實施軍政,並且建 立各自扶持的政府,南北韓逐漸演變為分立的局面,終致 1950 年韓戰爆發。17 美國與韓國的關係以軍事、政治、經濟各方面聯繫在一起,並以三萬多的駐 韓美軍,以及雙邊防衛協約作為韓美同盟關係最有力的存在證明。18韓戰結束後

「停戰協定」與「韓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簽訂,意味著鞏固對美關係成為韓國外 交首重目標。美國承諾韓國大量的美元援助,包括 1948 年韓美簽定「韓美經濟 行政協定」、1953「關於經濟安定與財政安定化的合作經濟委員會協定」等。韓 國在 1945 到 1961 年止,更是從聯合國的韓國民間救護計畫、聯合國重建團、美 國占領區行政救濟機構、美國經濟開發廳等救援機構獲得將近 30 億美元的援 助,對韓國經濟發展起到關鍵作用。直到 1950 年代,韓國的經濟與政府預算,

美援仍是主要的支柱力量。19

美國也提供韓國軍事資源與安全保證,包括 1948 年所簽定「韓美臨時軍事 協定」、1950 年「韓美互相防衛援助協定」等,韓國國防預算大量仰賴美國支援。

15劉雲,「杜魯門主義與希臘內戰的爆發與激化」,學海,第 5 期(2007),頁 114-118。

16韓獻棟,朝鮮半島的安全結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頁 5-6。

17李敦球,戰後朝韓關係與東北亞格局(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頁 9-18。

18William Stuck, Rethinking the Korea War: A New Diplomatic and Strategic Histor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 , pp.40-44.

19程曉燕、何西雷,「美國援助與韓國經濟起飛:一項歷史的考察」,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第

1 期(2008),頁 67-71。

27

因此即便是韓國國內爭議巨大如「大田協定」,協定中許諾美國對駐韓美軍的軍 司法管轄權;或是在韓戰期間李承晚曾將韓國三軍指揮權交給聯軍統帥。20更加

因此即便是韓國國內爭議巨大如「大田協定」,協定中許諾美國對駐韓美軍的軍 司法管轄權;或是在韓戰期間李承晚曾將韓國三軍指揮權交給聯軍統帥。20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