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韓國國家特性對國家角色概念形成的影響

第一節 韓國政經發展與韓國國家角色概念形成

在邁向現代化國家的發展過程中,經濟的發展與政治局勢的變遷,逐漸影 響了韓國的國家角色概念變化。在表3裡,呈現了韓國自1961年到2015年的GDP 與成長率的變化狀況。在1960年代開始,當政的朴正熙政府將重心放在經濟與建 設,從而造成從1961年到1970年,韓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從23.5億美元,成長 到94億美元。將近四倍的成長,顯示韓國整體經濟規模與國力的上升。經濟的成 長帶動了外交空間的擴展,並影響了韓國對於角色的認知,從而型塑對外經貿關 係的發展。

132 1970年 9.41(billion) 12.869%

1980年 67.802(billion) -1.891%

1990年 284.757(billion) 9.297% 「國內發展者」角色面臨轉型危 機,「信念捍衛者」角色不斷衰 退,「區域合作者」、「調解者」

與「橋梁者」角色獲得成長 1998年 589.194(billion) -5.714

2000年 561.633(billion) 8.831%

2010年 1.094(trillion) 6.497%

2015年 1.378 (trillion) 2.612%

資料來源:The World Bank, http://www.worldbank.org, Searching Date: June 8, 2017.

3Robert E. Bedeski,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uth Korea:Reform and Reconstitution in the Sixth Republic Under Roh Tae Woo 1987-1992(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pp. 78-85.

133

以及公平政策,逐漸形成了對於韓國「國內發展者」角色認知的挑戰。

韓國在政權變遷過程中,由威權政府向民主政體的轉型,造成了對於安全與 外交觀念的改變,而日漸蓬勃發展的政黨政治,保守派與自由派則發展出對於施 政方針的不同理念,使得政治變遷對於韓國國家角色概念形成影響性。政黨政治 能夠在籌措選舉與組建政府扮演關鍵角色,但也有落入地域主義,使得政黨僅限 縮在反映選區意見,並依賴政治領袖為政黨核心的可能。韓國政黨起源於日本殖 民時期的爭取獨立運動,而軍政府的執政歷史,使得軍事色彩長期影響韓國政黨 政治,在野勢力難以與政府相抗衡。4在二戰結束後,韓國社會充斥各式政治團 體,團體缺乏嚴謹之組織規範,亦無明確之政黨理念,宛如零散各處之政治幫派。

在李承晚當選總統後,方才形成民主黨與自由黨為主流的政黨政治。5然而,李 承晚隨即建立了了一黨獨大式的個人專政,使得政黨政治發展受到限制。李承晚 失勢之後,中間經歷了張勉政權短暫的內閣制,1961年朴正熙發動了政變,並在 1972年發布戒嚴令,成立第四共和的「維新體制」,在朴正熙與親信金鍾泌所組 建民主共和黨執政下,在野勢力與政黨持續受到打壓6,而韓國也就此陷入長期 被軍人所執政的狀況。

韓國政黨政治在長期受到威權統治的壓制,直到1987年開始實施民主化改革 後,政黨活動空間與新興價值觀方才得到發展的空間。韓國的民主化轉型來自於 社會要求改革的壓力,使得威權政府日益不受歡迎。在1985年國會選舉中,時任 總統全斗煥的民主正義黨遭遇一場幾乎失敗的競選,隨後在1987年爆發的「光州 事件」更是規模最大、時間最久的民主抗爭運動。最終全斗煥政府做出讓步,由 盧泰愚做為接班領導人,1987年國會朝野達成協議並通過憲法修正案,實現了總

4Id. at 56-62.

5石忠山,「當代韓國政黨政治之發展與挑戰」,發表於「瞭解當代韓國民主政治」學術研討會(台

北:台灣國際研究學會,2006),頁 14-16。

6楊以彬,「南韓民主化過程之簡析-以 Huntington 民主化理論為分析觀點」,人文與社會,第 1 卷第 9 期(2006),頁 301-331。

134

統直選與政權轉移。7民主化後,政治氛圍與自由思想逐漸改變了韓國對於外交 觀念的看法,削弱了在軍政府統治時期對於北韓與共產國家的強烈敵意,並且逐 漸認同和平主義與多元主義的重要性,從而影響了韓國的角色認知與對外施政。

韓國政黨的組建並非經由意識型態,而是圍繞特定的個人所組成。在個人色 彩掛帥的情況下,韓國政黨少有嚴肅的黨綱與核心政策,也無意培訓新的領導 人,政黨隨領導者而崛起或消亡,政黨林立呈現林立的狀況,在大致上能夠以自 由派與保守派作為區分。8自由派與保守派的分歧,同樣來自特定個人的政治訴 求。這些政治訴求儘管並非在國家角色概念上有著根本性的差異,但自由派與保 守派對於議題的政見差異,仍對於韓國角色認知有所影響性。

韓國經濟改革導致經濟指數的大幅上升,政治結構的變遷則帶動了民主化後 自由主義思維的散布與政黨的成長,從而影響了韓國角色轉型的現象。在本小節 的一部分著重政經因素對韓國國家角色認知的影響性,並以GDP與成長率作為經 濟規模指標,探討經濟發展如何造就了韓國「國內發展者」角色的誕生,影響了

「信念捍衛者」角色的弱化,以及增強了對於「區域合作者」、「調解者」與「橋 梁者」的認知,但經濟的發展,也逐漸形成對於「國內發展者」角色的衝擊。在 第二部分探討韓國政府的政權變遷,民主化轉型後對於政府施政思維的轉變,從 而影響了韓國對於自由主義與多元主義的重視,並且對於角色認知產生影響性,

並且在第三部分論述在政黨政治成熟後,保守派與自由派的政黨理念對於韓國認 知的作用,最後則是本小節的結論。

壹、 經濟發展對韓國角色認知的影響

隨著經濟規模的成長,韓國經濟發展造成了「國內發展者」角色的誕生,

但在過程裡所叢生的弊病,也影響了韓國對於國家發展的反思。在1960年代之 前,韓國呈現濃厚的「被保護者」的角色,從1945年到1960年間,韓國接受了130

7郭秋慶,「韓國民主轉型的形成與延伸的問題」,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 6 卷第 4 期(2010),頁 1-15。

8郭秋慶,同註解 7,頁 13-16。

135

億美元的外來援助,其中以美國為主要來源。這樣的情況在韓國在1960年代開始 有所改變,在朴正熙政府主導改革之下,韓國實現了經濟的高速成長9,國家角 色概念也產生改變。如表3-1所示,韓國在1960到1980年代之間,GDP呈現了屢 次倍增的情況,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韓國也鞏固了「國內發展者」的角色認知,

使得國家主導經濟成長成為主流10

韓國的經濟成長,也造成了對外關係的變化,在朴正熙政府所開展「北方政 策」下,韓國與包括北韓在內的共產國家開始經貿來往11,削弱了韓國「信念捍 衛者」角色的認知,在1960年代前,韓國的經濟水平低迷,國際貿易量就跟外交 能力一樣相當限縮。在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發展政策逐漸穩固且受到成效後,韓 國展現更重要的國際影響性,從而改變了與過往仇視的共產國家的關係,包括對 俄羅斯與中國,都逐漸走向了關係改善的方向。在南北韓關係上,韓國得以主動 使用貿易與援助政策作為接近北韓的手段,大幅降低雙邊走向衝突的可能性。12 顯示經濟與國防實力的成長,使得韓國作為「信念捍衛者」角色,在實施經濟改 革後不斷產生衰退。

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韓國在國際組織的地位也日漸重要,對於國際多邊經 貿活動的參與,增強了韓國對於「調解者」、「橋梁者」與「區域合作者」角色的 認同。在冷戰後,韓國GDP持續增長,並逐漸活躍在經貿為主軸的組織如OECD 上。經濟實力帶給韓國進行雙邊經貿協定談判的優勢,從而促成了與智利、東協、

美國與中國FTA的簽屬成功。13韓國從受到強權左右、消極地接受美國援助的弱 小國,一躍成為積極的國際建制活動者。顯示了經濟規模的成長,促使韓國得以

9Kim Hyung-A, Korea’s Development Under Park Chung Hee: Rapid

Industrialization,1961-79(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pp.1-30 & pp.96-98.

10Robert E. Bedeski, supra note 3, at 79-81.

11劉德海,80 年代中期以來的南韓對外關係:經貿外交成功的實例(台北:劉德海,1997),頁

11-13。

12Victor D. Cha, Politics and Policy in the New Korean State: From Roh Tae-woo to Kim Young-sam(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5), pp.109-115.

13Uk Heo& Terence Roehrig, South Korea's Rise: Economic Development, Power and Foreign Rel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pp. 2-6.

136 Project for Business Environment Improvement),放寬稅率與土地使用條例,以重振經濟為優先選 擇。詳細參閱“The Project for Business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BEI) to Reinvigorate the

Economy”, Ministry of Strategy and Finance of ROK, October 27, 2008.

152013 年朴槿惠政府上臺後,韓國仍面臨經濟增長放緩的情況,以及財富分配不均的爭議,並成

為選舉期間民意主要論爭要點之一。朴槿惠政府從而公佈了「經濟改革三年計畫」,改革中強調

了經濟的均衡發展,並同時達到內需與出口的均等。詳細參閱“New Deputy Prime Minister Outlines New Economic Team’s Economic Policies”, Ministry of Strategy and Finance of ROK, July 18, 2014.

16“The New Team’s Economic Policies”, Ministry of Strategy and Finance of ROK, July 18, 2014.

17Charles Harvie, Hyun-Hoon Lee & Junggun Oh, The Korean Economy: Post-Crisis Policies, Issues and Prospects(Northampton: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4), pp. 12-15.

18金大中著,王静、高恩姬譯,金大中自傳(北京:新華出版社,2011),頁 15-19。

137

治,作為經濟成長的代價,從而實現未來的繁榮並解決安全難題。19金大中在自 傳中認同朴正熙政權促成了韓國經濟的發展,但也表示「不贊成只有獨裁政權才 能更有力地促進經濟發展」20,韓國的經濟成長模式排擠了勞資成長以及社會福 利,政府卻只專注於培養日益壯大的財閥,將企業視作國家的資產,全力追求國 家長期經濟發展為目標。21一旦遭遇國際不景氣,則造成企業財務危機與大量政 府的收支赤字,經濟危機迅速蔓延到全國。22

除了經濟體質的不良,如表3-1所呈現,韓國GDP成長在冷戰後呈現逐漸遲 滯的現象,這是由於在1990年後,韓國工資成長速度在亞洲之中已經僅居於日本 之下。韓國企業開始將目光放在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上,將低端技術生產鍊轉移到 外國,23韓國的經濟發展模式面對產業外移與其他國際競爭者的夾擊。此外,韓 國也面臨發展失衡的問題。就像亞洲其他新興工業國家(NICs: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y)一樣,韓國缺乏足夠的社會福利機制。這樣的狀況是由於 政府長期威權統治,並將發展目標鎖定在經濟成長與國防,從而造成發展的不均 衡,使得高速的經濟成長速度,增生了分配不均的問題24。發展失衡的困境在另 一方面而言,也展現在小型企業難以生存的問題上,國家經濟的一些領域被大財

industrialized country)一樣,韓國缺乏足夠的社會福利機制。這樣的狀況是由於 政府長期威權統治,並將發展目標鎖定在經濟成長與國防,從而造成發展的不均 衡,使得高速的經濟成長速度,增生了分配不均的問題24。發展失衡的困境在另 一方面而言,也展現在小型企業難以生存的問題上,國家經濟的一些領域被大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