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韓中關係發展對韓國國家角色概念形成的影響

第一節 韓中關係歷史發展

古代中國與朝鮮王朝間所締結的封貢關係(又稱朝貢體系)3,代表著中國 在朝鮮半島具備著「重要他者」的地位。封貢關係是指中國歷代政治體系中所存 在的一種特殊封建制度,在代表世界的「天下」,存在著一個共同政治元首──天 子。除了天子的直轄區域,其他地區是被其封建的諸侯列國。並由天子巡狩與諸 侯朝貢的雙邊互動,以及諸侯的相互交聘來鞏固制度。這樣的特殊封建制度隨著 王權的強化擴展,逐漸將其他地帶納入「天下」的範疇。朝鮮在三國時代與中國 唐朝開始進行朝貢關係,發展到明朝以降成熟。在 1627 年中國滿清王朝透過戰 爭方式,使當時原為明朝封建下的朝鮮王朝,斷絕與原來宗主國關係,承認滿清 為宗主。4朝鮮歷代王朝將「事大主義」視作處理韓中關係的思維基礎,意即小 國應該以保護自身的立場與大國互動。朝鮮遂將中國王朝視為宗主國,文化方面 逐漸崇尚並模仿中國,並按照對中國文明繼承與否來設定彼此的關係。譬如朝鮮 王朝便自稱國家為「小中華」,意即朝鮮視自身是遵循中國文化的一份子。5 中國王朝對朝鮮王朝而言,不僅是文化層面,同時也在政治層面具備影響其 認知與價值觀的地位。在朝鮮王朝投降後簽署丁丑受降條約中,由清朝單方面地 決定了雙方關係的規制,並以封貢關係作為彼此的聯繫。這種特殊封建關係,由 冊封與朝貢兩種行為作為特徵,賦予朝鮮王朝近似於「忠誠同盟」與「被保護者」

的角色。該時期朝鮮王朝「忠誠同盟」的角色特徵在多種層面上呈現。政治上,

3封貢關係是中國封建王朝處理與周邊國家之間互動的政治關係,又稱作為朝貢體系(Tributary

System)。中國封建王朝通常要用冊封周邊國家國王或部族首領的形式來認定對方身份並與之開

展往來,而周邊國家國王或部族首領則應以攜帶土特產品進貢的形式向中國皇帝「朝貢」,並獲

得中國皇帝的「賞賜」。詳細參閱陳尚勝,「試論清朝前期封貢體系的基本特徵」,清史研究,第2

期(2010),頁86-88。

4張存武,清代韓中關係論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頁 72-80。

5徐耿胤、石之瑜,恢復朝貢關係中的主體:韓國學者全海宗與李春植的中國研究(臺北:臺大

政治系中國中心,2011),頁 81-82。

71

朝鮮國王與王儲地位需得到宗主國承認,王位繼承得經中國冊封。經濟上,雙方 行使朝貢貿易,朝鮮王朝派遣使節前往中國,向清廷皇帝呈獻貨物,中國則以封 賞、回賜作為回報。6對外貿易雖不受干涉,但必須由朝鮮王朝引導貿易對象朝 見清皇。軍事上,宗主國具備派遣屬邦軍隊對從事征伐的權利,清代時期中國總 共調遣五次朝鮮軍隊。這種附帶軍事性質的關係,意味著朝鮮同時也是中國王朝 的「被保護者」角色,宗主國對屬邦有救濟與保護的責任,遭受外敵或內亂得出 兵保衛屬邦。譬如 1882 與 1894 年在朝鮮國王的意願下,中國出兵協助其平定內 亂。7顯見中國在政治方面,對朝鮮擁有著重大影響力,具備左右其角色的「重 要他者」地位。

然而,19 世紀末清朝在對日戰爭的失利,導致中國與朝鮮的宗屬關係走向 分崩離析,從此結束中國在朝鮮半島居於絕對與唯一「重要他者」的地位。這樣 的情況隨著世界大戰、冷戰,到冷戰結束,中國都未曾再回到朝貢體系時對朝鮮 影響力的高度。本小節將著重在中國與朝鮮的關係發展,與 19 世紀末朝鮮的角 色轉變現象,在第一部分呈現此時期朝鮮的角色轉換,以及中國作為重要他者的 衰頹與滅亡;第二部分則是呈現中國從重要他者位置衰退後,中國與韓國關係的 發展歷程,而中國無法再回到原有地位,失去能夠掌控韓國角色發展的能力。

壹、 19 世紀末韓朝鮮的角色轉換:作為中國「忠誠同盟」、「被保

護者」角色的終結

19 世紀末東北亞的區域衝突,源自日本、俄國、中國與英國的權力角逐。

在列強的爭鬥中,最終由日本取得對朝鮮半島的掌控,取代了清廷對於朝鮮王朝 的「重要他者」地位。1875 年日本船艦在釜山與朝鮮軍隊發生衝突,朝鮮王朝 戰敗後,雙方簽署「江華條約」(朝日修好條約)。條約內容承認了日本的領事裁 判權,並否定清廷對朝鮮的宗藩關係。8

6付百臣,中朝歷史朝貢制度研究(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頁 1-5。

7張存武,同註解 4,頁 72-80。

8付百臣,同註解 6,頁 188-190。

72

直到 1882 年,中國仍未放棄維持對朝鮮王朝的宗屬關係,並派兵介入了朝 鮮王朝傳統派與開化派所爆發的「壬午兵變」鬥爭。清廷派遣了馬建忠、袁世凱 等官員,指導和監督朝鮮王朝的內務與軍事訓練。同年「朝美修好通商條約」與

「中朝商民水陸貿易條程」的簽署,顯示中國仍企圖將西方國際法與宗屬關係相 融合,將「朝鮮為中國屬邦」等字眼加入條約中。 但隨即一連串外交與戰事的 失利,導致以宗主國自居的清廷,已然無力阻止日本勢力對朝鮮的衝擊。

朝鮮王朝在隨後開展的軍事改革運動中,政治階層鬥爭日益白熱化,從而導 致 1884 年的甲申政變爆發。日本藉此與中國簽署「天津條約」,解除了清朝在朝 鮮原本能夠駐軍的權利。在 1894 年朝鮮王朝爆發東學黨事變後,日本以中國擅 自出兵為由,佔領朝鮮王宮並發動政變。在中日隨後圍繞朝鮮半島而開展的甲午 戰爭之中,最終由日本獲勝。雙方簽署「馬關條約」,明定中國確認朝鮮為獨立 自主國,中朝朝貢體制就此廢除9。朝鮮在 1897 年成立大韓帝國後,清政府明文 正式承認朝鮮的獨立自主地位,開始互派公使與訂定商約。朝鮮王朝從此走向獨 立國身分,並斷絕清廷的宗主國權利。此事件象徵著朝鮮原本為中國「忠誠同 盟」、「被保護者」的角色,最終被日本所終結。這是由於中國「重要他者」地位 的衰頹,最終導致了朝鮮內部認知的重大改變。

一、 19 世紀末朝鮮的角色特徵與角色表現

19 世紀末的朝鮮,逐漸斷絕了原本作為中國「忠誠同盟」、「被保護者」的 角色。朝鮮王朝在與日本簽署合約後,解除了清朝的軍事保護傘。而隨著朝貢體 制的崩潰,原本身為中國的「忠誠同盟」的角色也隨之削弱。日本取代中國在朝 鮮的地位,透過局部戰爭進行削弱,並以介入內政、發動戰爭的形式徹底終止清 廷對於朝鮮的政治、經濟與軍事層面的影響性,結束朝鮮作為中國的「忠誠同盟」

角色。

9付百臣,同註解 6,頁 188-194。

73

儘管朝鮮是以「獨立國」的姿態拒絕中國對其行使宗藩責任,但事實上這只 是日本主導之下,朝鮮所扮演的暫時性角色。日本必須讓朝鮮作為獨立國,並以 國際仲裁的名義,要求清廷撤除在朝鮮所駐紮的軍隊,藉此達到驅逐中國軍隊,

並結束中朝的宗屬關係的目的。日本遂與朝鮮結盟,以便戰時以盟國身分徵用資 源。朝鮮也隨即被捲入太平洋戰爭,協助日軍對中國作戰。並在 1910 年簽署「日 韓合併條約」,朝鮮王朝滅亡並成為日本的一部分,10中國在朝鮮半島的影響力 更為弱化。

在角色表現方面,1875 年日本與朝鮮王朝簽屬的「江華條約」中,明訂「朝 鮮為自由之邦,保有同日本平等之權」,代表著否定原本中國與朝鮮的封貢關係,

中國從此不再具備朝鮮宗主國的身分。而在日本介入東學黨事變並佔領朝鮮王宮 後,朝鮮對稱應朝方邀來的清軍,表示「貴國自主獨立之權,為其侵損,不亦太 甚耶」,要求「貴政府應自行護持其自主獨立之權利」。11朝鮮的宣示代表著清廷 不應侵害朝鮮王朝的自主權利,否定了朝貢關係中宗主國應行使保衛屬邦的責 任,要求雙方應進行平等的互動。在朝鮮內政方面,受日本所扶植的開化派12與 大院君取代了閔氏政權,代表著親日的政治派系逐漸佔了上風。在隨後開展的甲 午戰爭中,馬關條約正式終結中朝的宗屬關係,朝鮮作為中國「忠誠同盟」角色 就此走向衰退。

二、 中國作為重要他者地位之削弱對朝鮮角色學習的影響

中國與朝鮮連結的毀壞與削弱,使得朝鮮自我認知產生改變,這樣的衝擊既 有政治層面,也有文化上的作用。這是由於在中朝間長期所締結的封貢關係,使 得朝鮮王朝無論在政治與文化上,都受到中國的價值觀與世界觀的影響。這樣的

10林亨芬,從封貢到平行──甲午戰爭前後的韓中關係(1894-1898)(台北:致知學術出版,2014), 頁 5-11。

11付百臣,同註解 6,頁 189-190

12在江華條約後,朝鮮亟欲整兵修武,主張富國強兵的開化派形成主流。其中又分為主張西化、

維持宗藩關係的穩健改良派;以及主張師法日本,終止藩屬國地位的急進開化派。兩黨的鬥爭最 後導致甲申政變,急進開化派後遭清軍鎮壓,而日本也藉此向中國簽署天津條約,使中國放棄對 朝鮮的護幡宗主國權力。詳細參閱註解 6,頁 5-38。

74

連結性在國際情勢的變化下,已經逐漸遭到挑戰。日本的影響力從朝鮮內部政治 勢力鬥爭開始13,透過條約簽署乃至外部戰爭,逐漸地削弱中國對朝鮮的政治、

軍事影響力。最終由日本取代中國在朝鮮半島的勢力版圖,中國也就此失去對朝 鮮的絕對影響力。

就政治面而言,對於 19 世紀末的朝鮮而言,透過法制以及外交關係的改造,

其己成為國際法上的現代獨立國家,無異於大幅削弱朝先原本作為中國「忠誠同

其己成為國際法上的現代獨立國家,無異於大幅削弱朝先原本作為中國「忠誠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