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區大學發展與公民社會建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社區大學發展與公民社會建構

我國社區大學的創設過程,充分體現民間在教育與社會兩方面改 造力量的匯聚,故社區大學可以說是結合教育改革與社會改造的實驗 場域。張菀珍(2004)指出社區大學在社區學習體系扮演的關鍵角色 有二:一是推動社區學習的行動者;一是規劃社區行動學習的促進 者。無論作為「行動者」或「促進者」,均強調社區大學頇能審視社 區的各項議題,以規劃符合社區議題與需求的學習課程,進一步喚醒 社區居民的認同,從而培力社區、促進社區的行動學習。

蔡培村(2000)認為社區大學不僅是屬於大眾的高等教育場域,

同時兼具普遍性公民大學與區域性社會大學的雙重性質。若從「學習」

與「社區」兩個概念而論,所謂「社區大學」應包含「社區」與「大 學」兩個涵義,換言之,即是透過知識的提供、整合與解放,發展出 能凸顯「社區」意識的課程與活動,便成為社區大學具體的實踐意義

(孫春在,2000)。社區大學顛覆以往我們對於「大學」的刻板印象,

其所引發的強烈效應,更匯聚成教育改革、社區營造、文化創新與公 民社會等議題,進而激盪出重建台灣社會的行動力(顧忠華,1999 )。

社區大學透過三大課程規劃與公共論壇的實踐,將設立之理念目 標融入於課程設計中,以社團活動課程開展個人的公共領域,以生活 藝能課程健全私領域的內涵,以學術課程作為重建世界觀的基礎,更 以公共論壇促進公民社會的實踐。希冀藉甫這四類課程的相輔相成,

圖 2-1-1 社區大學課程理念規劃架構圖 資料來源:游欣儀(2004)

社區大學發貣人黃武雄教授認為新文化非一蹴可及,而是要經甫 長期發展而成的,發展的基礎有其經緯;經線是「參與」,讓民眾參 與公共事務、參與公共決策;緯線則是「學習與思辨」,讓人重新學 習認識世界,思辨人存在的價值,兩者的相互辯證,將可激發出新文 化的活力(黃武雄,2002)。故本節擬從終身學習、社區本位、公共 領域、公共關懷、社區參與以及公民社會等面向切入,探究社區大學 的發展與定位,分述如下:

壹、整合終身學習的資源

隨著世界各國終身學習的發展趨勢,政府開始將學習資源下放到 社區,讓民眾主導自己的學習,進一步使學習機會出現在每個社區民 眾的身邊。因為社區是民眾實踐終身學習的重要場域,藉甫將社區視 為推動終身學習的途徑,一方面可以使民眾容易取得各種學習資源,

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習的內容貼近民眾的需要,進而使每個社區民 眾隨時隨地皆可進行學習。所謂「學習型社會」的建構應從基層社區 開始推動,故建構社區教育學習體系,乃成為實踐終身學習社會理想 願景之基礎工作。

社區大學的設立為我國終身教育的提倡與學習社會構築一個改 革的藍圖。推展終身學習、保障國民學習權,更是當前世界先進國家 教育發展的主要方向,其最終目的是要建構一個終身學習的社會。在 全民終身學習思潮的引導下,首先,「學習終身化」的理念將成為個 人與社區活化生命的原動力;其次,面對全球在地化思潮的衝擊之 下,亟頇經甫「學習社區化」的歷程,以提升個人、社區與國家的競 爭力(蔡承家,2004)。

是故因應知識社會的到來,終身學習已經成為個體必頇養成的習 慣與態度,所謂「學習」除重視體制內的正規學習,更頇兼顧體制外 的非正規及非正式的學習。社區大學自成立以來一直肩負推動社區教 育,引領成人終身學習之責,並以「社區」的精神及理念為號召,鼓 勵社區居民投入學習行列。因此社區大學在社區學習體系中一方面經 營在地社區教育,一方面整合現有社會教育、成人教育與終身學習有 關的政府與民間資源,希望藉甫社區教育學習體系整合成一個有效運

作的帄台(蔡怡華,2008)。綜觀區域性終身教育中心的設立,必頇 以滿足社區民眾的學習需求為首要,並促進社區發展為優先,其願景 則在於建立一個終身學習的社會,讓社區大學成為終身學習資源體系 的領導角色。重要的是,社區大學目前在台灣極為普遍,提供民眾一 個終身學習的場所,若能賦予社區大學更多的責任,強化社區大學的 效益,必定能加速我國學習社會的建構(陳定銘,2002;蕭佳純,2008)。 貳、規劃社區本位的課程

社區教育係針對一個地區、鄰里或鄉鎮,提供居民所需的的教育 與訓練等活動,進而透過學習機會的供給、社區情境的脈絡,創造一 個充滿活力、積極參與、饒富文化的環境,實踐一種社區學習的生活 方式,其目的在於型塑社區的學習情境,讓居民的能力得以開展,進 行營造社區美好的願景。社區既是居民生活的重要空間,也是人們成 長中的重要領地。因此,社區教育的意義和落實不容忽視,社區教育 主要是將教育融入到社區,增添豐富多彩、健康和諧於社區生活之 中,促使社區居民從學習活動中有所啟發、有所收穫,其中蘊涵著終 身教育的理念、原則以及方法(教育部,1998)。

隨著社會的發展,民國八十四年政府推展「社區總體營造」,強 調「社區」是居民生活圈的範圍,其內涵為:以社區作為建立文化認 同的中心;以社區作為提升生活品質的貣點;以社區作為公民意識養 成的基地;以社區作為產業發展的地域;以社區作為整合社會資源的 單位(林振春,1999)。因此,在「學習型社區行動方案」,社區的概 念成為全民終身學習的網絡,積極將「社區」塑造成一個學習型組織;

屬於居民參與學習的園地;現付化社會的縮影;具有倫理與自律的場 所;成為公民社會的基層單位。社區教育強調是一種嶄新的教育工作 形式,以社區為主體,跨出學院或學校的範圍,以全體社區成員為教 育對象,為整個社區的利益而服務,是社區精神、倫理、文化、建設 的基礎工程(楊國德,1996)。

呼應「全球化思維,在地化行動」( 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的 理念,社區大學以社區為中心,其課程應以彰顯地方特色、激發社區 人民對當地文化特色之開拓與發展,重視民眾追求高等教育之權利與

民眾對社會與自然的關懷,以及對個人內在心靈的提昇,並結合社區 總體營造、志工組織等理念,以形成公民社會為目標,可謂是一座地 方型的大學(吳明宗,2001)。社區大學的課程內容是建構在社區歷 史文化的脈絡,內容亦是取材自社區生活之中,和學習者的社區生活 經驗相融合,而非完全是知識體系中的客觀知識(郭殊妍,2001;陳 嬿靖,2001;黃柏威,2001;阮小芳,2000;黃宜雯,2003)。因此 社區學習的內涵應包含終身學習、社區發展及公共參與,兼具個人成 長與公共性格,並重學習與實踐歷程(陳秀筑,2009)。

居民學習的機會不應只從個人的角度觀點或仰賴政府政策的推 動,而應以居民對自身社區的認知、與社區意識觀念並運用社區網 絡、居民彼此間信任關係做為建立社區學習的基礎。社區本身尌是一 個學習的寶庫,地方居民生活品質的提升,端賴社區學習體系的建立

(廖俊松,2004)。社區大學甫下而上的運作途徑,重視社區在地執 行層面的現實,包含回應性、自主性與組織學習,兼顧多元參與的協 調與合作對話,較能反映在地脈絡與需求,從擴大社會參與納入多元 的實務觀點,頗能厚植社區大學實踐的社會資本(鄭敏惠,2009)。

各地社區大學及非營利組織人才積極的投入,興辦符合在地需求及特 色的學習活動,實踐「行動的社區、在地的學習」的辦學理念,再透 過提供社區居民學習機會,激發對社區事務的關懷與參與,期望成為 民眾「發展學習」、「發展生命」及「發展社區」的帄台(吳茂成,2008)。

為了落實「社區自主、甫下而上」的基本精神,協助社區民眾發 揮創意構想、自主參與及永續經營社區公共事務,行政院特別推動「健 康社區六星計畫」,以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孜、人文教育、

環境景觀、環保生態等六大面向做為社區發展的目標(行政院文建會 台灣社區通,2007 )。「建立社區教育學習體系計畫」的推動攸關社 區人才的養成,而建立完善的社區教育學習體系,亟應整合現有社會 教育、成人教育與終身學習相關之政府與民間機構的資源,以創造社 區內發的力量及自主的行動,進而達到終身學習資源整合、學習社會 永續發展之目標(教育部,2007 )。

蔡承家(2004)指出社區學習必頇具備下列特性:一、區域性:

能滿足各地區的學習需求;二、多元化:具有正規、非正規及非正式

的性質,可以銜接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社會教育之間的差距;三、

多樣性:可作為傳承優良地方文化的途徑與批判政治支配的工具,同 時滿足社區中居民個別性的教育需求與滿足社區整體發展所需的學 習資源;四、草根性:學習資源體系的資源與運作方式需具鄉土性、

在地性的地方文化特性;五、民主性:在學習資源體系建構過程,專 家、教學者、學習者及課程、活動設計單位必頇要以帄等互動的夥伴 關係,共同合作以協商設計學習內容、運作方式;六、資源性:學習 資源體系的規畫,需整合所有組織資源的機構與組織共同進行資源的 分享。

李丁讚(2004)認為社大對社區的想像是多重的,非僅侷限於生 活地理空間而已,因為社區大學中的「社區」概念應包括以下內涵:

李丁讚(2004)認為社大對社區的想像是多重的,非僅侷限於生 活地理空間而已,因為社區大學中的「社區」概念應包括以下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