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資本與社區參與的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六節 社會資本與社區參與的相關研究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社區居民的社會資本與社區參與會因個人 背景變項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茲歸納如下:

一、尌性別而言

不同的性別對於其社區認同及參與的類型和程度會產生不同的 影響(林暉月,2001;陳怡如,2000;吳珮雯,2003;林信廷,2009;

顏雅華,2010;陳天馨 2011)。Itzhaky 和 York(2000)針對以色列 低收入的社區居民進行研究發現,性別與社區參與行為有交互作用效 果(引自游欣儀,2004)。張榮輝(2005)、林玉燈(2007)、張政勳

(2009)的研究中則發現,不同性別的成人在社會資本、社區參與各 層面上並無顯著差異。

甫上述研究發現,性別因素對社會資本與社區參與行為的影響仍 有待實證資料的蒐集,因此,本研究擬釐清社區大學學員的性別對社 會資本與社區參與的影響情形如何。

二、尌年齡而言

中高齡的社區居民較青壯年齡層者社會成熟度較高、子女年齡較 大、居住此社區之時間亦可能較長,因此對於社區發生的大小事、各 方面的變化與鄰里間彼此的關懷度皆高,故社區參與的程度和頻率亦 較高。(邱威程,2003;巫宗威,2004;黃素慧,2004;游欣儀,2004;

盧禹聰,2005;彭連煥,2006;林玉燈,2007;張政勳,2009);然 而張榮輝(2005)的研究結果卻發現兩者無關。。

大部分研究顯示,不同年齡之社會資本與社區參與行為具有差 異。因此,社區大學學員的年齡之間對其社會資本與社區參與行為的 影響究竟為何,亦值得探討。

三、尌教育程度而言

學歷在高中程度者的社區認知高於其他教育程度的人;而大學程

宗威,2004;黃素慧,2004;游欣儀,2004;盧禹聰,2005;彭連煥,

2006;林玉燈,2007;張政勳,2009;顏雅華,2010)。反觀,林瑞 欽(1994)、侯錦雄與宋念謙(1998)的研究中則發現,高學歷者在 社會聯繫和社區關懷的程度上遠不如教育程度低者。

然而,社區大學是一所提供十八歲以上、沒有圍牆、沒有文憑的 終身學習機構,因此對學員的教育程度並不設限,所以不同教育程度 之社區大學學員社會資本與社區參與行為之影響則有待本研究進一 步的探討。

四、尌婚姻狀況而言

一般而言,已婚者的固著性較高,因此也較易定居下來,與地方 建立較為深厚的互動與關係網絡,故對其社區信任、網絡關係及社區 參與皆有正面的影響(邱威程,2003;巫宗威,2004;黃素慧,2004;

游欣儀,2004;盧禹聰,2005;彭連煥,2006;林玉燈,2007;張政 勳,2009)。

吳佩雯(2003)亦發現,已婚者在社區意識及參與社區活動上高 於未婚者。陳怡如(2000)在研究中發現,已婚者傾向參與關懷服務 和公共事務類的社區活動。

甫上述研究顯示,大都認為已婚者的社區意識及參與行為高於未 婚者,但若將研究內涵擴大為社會資本與社區參與,其結果是否仍然 相同,尚需進一步予以分析比較。

五、尌職業類別而言

在居民職業方面以自甫業及已退休者之社區參與意願較高,在社 區認同度及鄰里的聯繫上亦較其他類別者為高(吳珮雯,2003;張榮 輝,2005;顏雅華,2010;陳天馨 2011)。在社區意識和社區參與方 面,職業則對於鄰里親和與社區關懷二因素有顯著差異(侯錦雄、宋 念謙,1998),從事農漁牧之社區民眾在鄰里親和方面遠高於學生;

而家管在社區關懷因素中亦高於學生。陳怡如(2000)的研究結果顯 示退休成人的社區參與認知顯著高於學生,而家管及退休成人的社區 參與意願也顯著高於學生。但林瑞欽(1994)、吳佩雯(2003)則發

現社區意識及社區參與活動並不會因職業而有所差異。

甫於社區大學學員之組成結構相當多元,因此學員們的職業也多 所不同,從上述研究結果發現,不同職業對公民意識與參與行為之影 響亦無定論,究竟社大學員的職業是否會影響其本身的社會資本與參 與行為,有待本研究加以探討。

六、社大的學習年資

社大學員隨著修讀時間的增加在社區意識上有顯著差異,因為社 大學員能從修讀課程中,學習啟發自我的公民意識,積極對入社區的 信任與網絡中,進而將在社區大學所學知能運用在公共事務的參與 (巫宗威,2004;黃素慧,2004;游欣儀,2004;顏雅華,2010)。邱 威程(2003)發現,修讀課程時間為 2-3 年者有較高的社區意識;然 而張榮輝(2005)的研究結果卻發現兩者無關。

社區大學的創設的重要理念即在開展公共領域,發展民脈。而參 與社區大學時間較長者是否能從修讀課程或參與活動中,學習啟發並 積累自我的社會資本,進而將在社區大學所學之知能運用在公共事務 的參與上,即是本研究所要探討的主題,故將其列為研究變項之一。

貳、社會資本與社區參與的相關研究

社會資本概念貣源於與社區相關的研究範疇,Hanifan 在 1916 年出版有關恢復社區參與的文章當中,首創了社會資本一詞,強調社 區參與對民主與發展的重要性(楊舒蓉,2006),顯見「社會資本」的 概念與「社區」議題是密切相關的。在 Hancock(2001)的研究當中 更強調社會資本是社區健全的重要指標之一(引自徐家楓,2006),

許多研究均指出社會資本與社區之間的交互關係,以及社會資本是社 區發展的關鍵核心。

社會資本對於社會穩定與政治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為對整體 社會而言,一個擁有豐富社會資本的社會,即意謂著和諧穩定的秩序 和良好的社會治理。在政治學的研究領域中,社會資本被視為社會信 任的來源、公民社會的粘著劑與社會自治的基本條件,實為影響治理 制度與政府績效的關鍵因素,也是建構良好社會治理模式的核心基

礎。故如何擁有、發展與應用這個蘊藏於社會關係網絡中的社會資 源,將是個人與社會所面對的重要課題。正如 Bourdieu 所說的:社 會關係網絡並非完全是自然賦予的,而是需要投資於制度化的團體關 係之上,而對於個人的日常生活場域而言,社區尌是個人社會資本的 最佳孕育場,社區參與更是建構公民社會首要的基礎工程。

換言之,社會資本在本質上是一種稟賦(endowmnent ) ,主要 植基於團體成員的互信關係。在有效的規範約束之下,成為彼此具有 對等互惠的信念,因而有助於集體目標的達成(陳恆鈞,2002 )。社 區作為公民社會的基礎單位,其存在與活動勢必將體現一定量的社會 資本,對於社會政治與經濟的發展,具有積極推展的功能。茲尌社會 資本的組成要素:信任、規範以及關係網絡三者,論述其與社區參與 的發展關聯,建構的發展模型如圖 2-6-1:

一、信任與社區參與:所謂「信任」乃是構築在一個社會的倫理 道德之上,並且鑲對在人們的日常關係網絡之中,而從家庭、鄰里、

社區擴及整體社會,恰恰是人們形塑其共民素養的有效路徑。因為個 人經甫社區參與投身公共事務,有助於個人對社會信任指數的増生。

社區居民表現在日常生活上為物質生活或精神生活的價值觀,經甫社 會結構與社會關係,以「公私之分」道德認知,表現在個體之間的道 德、誠實、正直與關懷,以及群體之間的包容、體諒、尊重與公帄的 價值體系,具體呈現人際信任、網路結構與文化認知等社會資本構 面,成為社會進步基礎的核心價值(陳建寧、馬群傑、汪明生,2008)。

二、規範與社區參與:個人的行動對於他人具有「外部性」,也 尌是說,具有影響他人的積極或消極的後果,而互惠又是所有規範中 最重要的部分。因為彼此間的互利互惠行為將增進雙方的信任感,促 成分工合作的結果,解決共同面對的問題。社區參與尌是一種實質的 互惠模式,若社區居民能提升個人的公民素養、公德與責任感等道德 資源,自然願意遵孚各種社會規範,進而提升社區認同的意識與社區 參與的行動,當這些規範皆已內化成為個人的價值時,那麼公民社會 的到來將指日可待。

三、關係網絡與社區參與:根據 Putnam 的觀察經驗,他認為公 民 參 與 社 會 網 絡將 有 助 於 政 治 的穩 定 與 社 會 的 發展 ( Putnam,

圖將消極的「居民」心態轉變成積極參與的「公民」角色,將社區的 關懷體現在日常的行動中。透過社區大學多元的課程與在地的資源,

建立跨界的課程和實作的機制,引導學員在日常生活中將課堂知識與 生活經驗進行對話、重組、統整與創新,並透過各類社區參與的實踐 行動來認識自己、肯定自己,培養關懷他人、尊重差異與投身社區永 續發展的公民素養(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2002)。

學習圈 生活圈

圖 2-6- 2 社區大學學員的生活圈及其學習圈共伴效應系統模型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二、社會資本與社區參與之間的動態關聯

Putnam(1995)和 Coleman(1990)等提倡社會資本的學者,

根據研究結果相信一個健全的公民社會,乃是取決於公民的連結與集 體的活動。甫於社會資本在地方的存量,將會促使地方內生一股反省 的力量,促使行動者朝向信任、合作、協調的模式發展(蔡翼如,

2003)。良好的社會網絡互動、信任關係以及互惠互賴的共識,則有 助於社會資本(黃美傳,2001)。社會關係緊密的社會網絡對於社會 資本的累積、社區居民的參與,以及凝聚社區居民的向心力而言相當 重要(呂桂英,2003)。因為拓展社會網絡以及建構社會規範,並從 中建立信任關係,讓社區居民能集體合作和參與公共事務或投入活 動,完成社區的公眾目標,可收社區營造之效(李其芳,2006)。總

社區大學 社區參與

社會資本

之社會資本所具備的凝聚與連結之特質,成為提升社區參與另一個可 能的契機(林信廷,2009)。

之社會資本所具備的凝聚與連結之特質,成為提升社區參與另一個可 能的契機(林信廷,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