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資本的相關研究與測量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社會資本的相關研究與測量

雖然國內外學者的理論架構與研究焦點或有相異之處,但是對於 社會資本的組成要素已有共識,即鑲對於任何社群脈絡的共同特質,

包括:網絡(network);甫群體內的成員所共享的規範、價值觀與期 待(norms,values and expectancies);以及有助於維持規範及網絡運 行的約束力量(sanctions)。

社會資本的概念,乃泛指建立在信任與互惠交易等規範基礎上的 社會合作關係與文化脈絡,並有助於提升社群集體行動能力上的一種 資產(Coleman,1988)。根據社會資本光譜中,我們也可以發現社 會資本的高低,直接影響一個社會規範秩序的好壞,以及社會中個體 的基本價值。對個人而言,如同信任光譜的結果一般,社會資本較高 的社會,乃是利他主義較高的社會,因為人與人的相處乃出於善良的 動機與德性,而且集體的利益通常是優先於個體利益。(江明修,

2004;陳欽春,2005)。Woolcock(1998)以社會資本的觀點論社區 建構的重點為:社區網絡與規範的建立、社區居民相互幫助與信任、

感情維繫、並且共同解決問題和促進經濟的繁榮。因為社會資本不僅 影響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系絡,透過水帄式的社區參與,也直 接影響社群的社會資本(Putnam,1993)。

曾鈺琪(2005)曾提到理念的認同是一般性互惠規範和信任的重 要成分之一,故可知「認同」會產生社區中的信任關係。在徐家楓 (2006)、劉逸雅(2008)、江大樹與張力亞(2008)、洪貞玲(2006) 等人 的研究中,都認為信任是影響社會資本增生的因素之一。楊弘任

(2007)、汪浩(2003)及林南(2001)等人則認為信任是行動所造成的結 果而非原因。Narayan(1997)提出社會資本是社區的資產,即社區 共有的信念和共享的價值,亦是一種規範和社會關係鑲崁於社會結構 中,它促使人們能夠協力並參與去達成想要的目標(引自林玉燈,

2007)。總而言之,社區是社會關係和共同價值、規範產生的場域,

社區發展有賴於政府、社區組織和社區居民在信任、互惠和認同基礎 上的相互合作(陳恆鈞,2002)。

Falk and Kilpatrick(2000)在「澳洲社區學習與研究中心」(Center for research and learning in Regional Australia)發展出一套社會資本與 社區學習的模式。其模式包括三個部分:一是參與者的互動;二是互 動所產生的潛在資源;三是互動所欲達到的結果。Falk 和 Kilpatrick 將社區學習置於社區的網絡背景下加以探討,發現社會互動網絡關係 成為增加社會資本的重要前提,也是促進社區學習效果的重要條件

(Balatti and Falk,2002)。也尌是說在社區學習的過程中,民眾透過 參與,獲得其所需之資源與能力,進而能夠自我選擇及決定,增進自 我能力及潛力的發揮,注入更多的資源,而增進其所處社區的永續發 展。隨著知識資源和認同資源的產生,與彼此的互動過程中,促進社 區學習的效果,社會資本亦因此而增加(張德永,2003)。

總括而言,發達的社會資本,能夠促進組織成員的相互信任和合

作,在共同利益允許的範圍內解決衝突,並形成信任、團結、合作等 一系列集體行為。整個成員間廣泛而頻繁的互動網絡,使得帄等、互 惠、合作、信任等機制超越單一社會組織界限,內化為絕大多數公民 的價值、標準、態度和信仰,人們自覺地遵孚規範,進行社會的政治 經濟生活,促使社會經濟生活高效有序,其實這三個面向彼此息息相 關,不僅相互影響,也相輔相成,皆有助於集體合作的行動,因為集 體合作而凝聚強大的力量,在此過程中讓社群目標與自身利益相結合 而實現共同利益,同時也增進彼此的認同感。

貳、社會資本的測量

社會資本最為學術界所爭議的部分,尌在於其概念不易被量化。

學者對於社會資本的測量仍存在許多歧見,其中最關鍵的是無法評估 測量工具的效度、缺乏全面性的測量或者測量指標與社會資本理論尚 無法對應(De Silva,2006;引自桂勇、黃榮貴,2008)。實肇因於社 會資本是一種無形的資產,鑲崁於人際網絡的互動關係之上,而社會 關係無法直接測量;再者它所涉及個人的行為、認知和情感等因素,

其主要特徵不易被觀察與量化,往往必頇借助替付指標來測量。因此 如何對社會資本進行測量,以取得實證研究所需的數據,成為學術界 重要的研究課題。

表 2-3-1 為 Bullen and Onyx(2000)在 1998 年根據澳洲新南威 爾斯(New South Wales)的五個社區進行社會資本調查的研究結果,

歸納出六個重要的中心議題。

表 2-3-1 社會資本的重要議題

名稱 內涵

社會網絡的參與

(participation in networks)

人們志願參與各種社會組織,透過組織建立環環相 扣人際與團體關係,並從互動中創造出社會資本。

社會互等性

(reciprocity)

社會資本無法直接對個人創造出商業利益,而是要

(social norm)

社會資本中的社會規範指的是非正式卻普遍被成員 接受的社會控制。在社會資本較低的社會,往往要 透過社會正式的組織及正式的法律才能夠有效動員 及形成協同運作體系。

共有性

(the commons)

社會資本使用於社會全體,無法被私人壟斷,因此 需要建立有效避免投機者的機制,才能確保社會資 本的共有性。

志願性

(proactivity)

社會資本的發展需要成員積極地投入社群事務及主 動付出,而不僅僅是坐享權利,成功的社會資本中,

成員往往是創造者,而不是接受者。

資 料 來 源 : Bullen and Onyx, 2000, Measuring social capital in five communities in NSW;引自(李瑋琪,2007)

桂勇、黃榮貴(2008)認為學術界對於社會資本的涵義尚未達成 共識,所以缺乏系統性的測量工具,因此根據相關的理論文獻,將社 會資本的構面整理如表 2-3-2:

表 2-3-2 測量社會資本的重要構面

構面 研究學者 內涵

參與社團或組織

Lochner et al.(1999);Bullen & Onyx

(2000); Harpham(2007);De Vilva

(2006); Gootaert(2003); De Vilva et al.(2006); Kawachi et al.(2004);

Narayan & Cassidy(2001)

側重於參與社區志願性 團體及社會團體。

地方性社會網絡

Lochner et al. ( 1999 ) ; Harpham

(2007);De Vilva(2006);Gootaert

(2003)

個人的社會網絡,強調 結構性的聯繫。

非正式社會互動

Lochner et al.(1999); Kawachi et al.

(2004); Narayan & Cassidy(2001);

Bullen & Onyx(2000)

強調日常生活的互動與 社交。

信任

Harpham(2007); De Vilva(2006);

Gootaert(2003) ; Gootaert & Van Bastelaer(2002); De Vilva et al.

(2006); Kawachi et al.(2004);

Narayan & Cassidy(2001); Bullen &

Onyx(2000)

包括一般信任與特殊信 任,後者主要指地方性 信任。

互惠

Harpham ( 2007 ) ; Gootaert & Van Bastelaer(2002); Kawachi et al.(2004)

願意幫忙他人並且相信 對方在未來某個時刻也 會幫助自己和他人。

志願主義 Lochner et al.(1999); Kawachi et al.

(2004);Narayan & Cassidy(2001)

志願主義指個人無償幫 助他人的意願與行動。

社會支持

Lochner et al.(1999);De Vilva (2006);

Gootaert & Van Bastelaer(2002);

Harpham(2007);De Vilva et al.(2006); Kawachi et al.(2004); Narayan &

Cassidy(2001); Bullen & Onyx(2000)

個人能獲得的地方性社 會支持。

資料來源:桂勇、黃榮貴(2008)。

陳志維(2010)在「從社會資本觀點論白土社區營造動力之積累 與消耗」的研究,以網絡、規範及信任作為社會資本的測量指標,主 張三者之間是相互依存與促進關係,構成社區社會資本的體系,而三 者指標的定義如下:

一、網絡指標:社區網絡是社區事務推動中重要關鍵,因為除了社區 內部互動網絡外,社區成員與外部網絡的連繫亦具有 為社區引入有利資源的能量(郭瑞坤、徐家楓,

2008)。換言之,社區網絡包括社區內居民參與互動,

以及社區對外部組織連結的拓展,與社區領袖領導者 成效都將是決定社區網絡內外疏密的關鍵。

二、規範指標:社區規範是指社區內正式與非正式的行為準則,係指 社區成員經甫互動所產生的(陳恆鈞,2002)。其中,

規則與責任決定並指導了互動行為,而制裁則加強責 任的作用(周麗芳,2003)。基此,如何將規範內化 形成價值觀,便是重要的課題。

三、信任指標:社區信任是對他人會有預期反應的信賴感,而願意在 特定社會背景下承擔風險的意願,並在相互支援下行 動,對於集體行動產生極大的效益(郭瑞坤、徐家楓,

2008)。因為信任一方面可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 則可增強社區參與的意願,大家可以一貣共同行動實 現目標,建立對地方事務認同,創造互信雙贏的力 量,迎向社區永續經營之願景。

社會資本的指標儘管多樣,囿限於學者的專長領域和研究對象,所關 切的角度各有其特色,很難做一致性的歸類。參酌國內外學者的相關 研究中,所建構的社會資本測量指標,如表 2-3-3 所示。這些指標皆 聚焦於 Putnam 所強調的「信任、網絡、規範」的三大核心概念。

表 2-3-3 社會資本的測量指標

研究者/年 研究題目 社會資本變項

Putnam (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義大利北方的發展優於南方,乃因

Putnam (2000)

Bowling along :Civic disengagement in America

社區組織狀態、公共事務 參與、社區志願精神、非 正式社交、社會信任 Bullen & Onyx

(2000)

Measuring social capital in five communities

地方資源的長期開發下,若無所謂 Veenstra, G.

(2003)

Explicating social capital: Trust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civil space 社會資本信任與參與的特質,影響

Grootraert, Narayan,

Jones, and Woolcock

(2004)

Building social capital through community development

透過社區發展建立社會資本的過

陳孝庭(2004) 社會資本與公民參與關係之研 究:以台北市為例

網絡、規範、信任

Iyer, Kitson and Toh (2005)

Social capital, economic growth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探討社會資本在區域間的差異,並

Making Community Work:社會資 本與社區參與相關性之研究

林玉燈(2007)採用 Bullen 與 Onyx (2000)所建構的社會資本測 量指標,針對宜蘭蘇澳鎮白米社區的居民,探究其參與社區營造及社

第四節 社區參與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