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素養導向課程設計

本研究主軸以素養導向為課程設計核心,故以下針對素養導向的概念與模 式、教學原則與方法、評量原則與方法等相關概念進行文獻探討,藉由此一基 礎有助於未來研究設計與實施。

壹、素養導向的概念與模式

一、素養相關概念解釋

楊俊鴻、蔡清田(2016)提到素養導向的概念,具體反映於各領綱「領域 /科目核心素養」之中。例如:國S-U-A2透過統整文本的意義和規律,培養深 度思辨及系統思維的能力,體會文化底蘊,進而感知人生的困境,積極面對挑 戰,以有效處理及解決人生的各種問題。自S-UB3透過了解科學理論的簡約、

科學思考的嚴謹與複雜自然現象背 後的規律,學會欣賞科學的美。以下將常 見三種素養名詞概念作說明:

(一)素養導向:係指由「學科素養」與「核心素養」兩種素 養類型所構成 的一種課程與教學導向,可以以矩陣的方式,來了解彼此之間的關係。

(二)學科素養:係由各學科內部所發展出來的素養。例如:文本深究、科學 的態度與本質、歷史思維……等。

(三)核心素養:指跨領域通用的素養。例如:符號運用、團隊合作……等。

二、素養導向教材編寫原則

在素養導向課程設計之推廣中,國家教育研究院(2016b)提到素養導向 教材編寫原則,以下進行原則內涵說明:

(一)體現「自發、互動、共好」的理念,增進學生價值探索、經驗統整與實 踐創新的素養。

(二)理解領綱內涵,掌握學習重點,融入相關議題,整合認知、情意、技能

的教學設計。

(三)提供真實情境脈絡,產生問題意識,重視學習歷程、方法及結果。

(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應用所學解決生活問題,並能關懷周遭的人事物。

(五)運用多元評量,呈現並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成果。

三、綜合活動素養導向教材編寫原則

在素養導向課程設計之推廣中,林佳慧、劉理枝(2016)提到綜合活動素 養導向教材編寫原則,以下進行原則內涵說明:

(一)提供真實情境,引發問題意識,重視學習歷程、方法及學習結果。

(二)引導自主學習,應用所學以解決生活問題,並能關懷周遭的人事物。

(三)培養價值探索、經驗統整與實踐創新的素養。

(四)整合認知、情意、技能的教學設計。

(五)運用多元評量,呈現並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成果。

貳、素養導向的教學原則與方法

在素養導向課程設計之推廣中,國家教育研究院(2016)提到素養導向教 學的四大原則,以下進行原則內涵說明:

一、素養導向教學的四大原則

(一)整合知識、技能與態度:

1.范信賢(2016b)提到把知識、技能、態度整合在一起,強調學習是完整 的,不應只偏廢在知識上面。

2.楊俊鴻、蔡清田(2016)提到教師應調整偏重學科知識的灌輸式教學型 態,可透過提問、討論、欣賞、展演、操作、情境體驗等有效的教學活動與 策略,引導學生創造與省思,提供學生更多參與互動及力行實踐的機會。

3.楊俊鴻、蔡清田(2016)提到以國語文教學為例,除了課文內容的學習之 外,應培養學生能運用科技、資訊及媒體所提供的各種素材,以進行檢索、

擷取、統整、閱讀、解釋及省思,並轉化成生活的能力與素養。

(二)情境脈絡化的學習:

1.范信賢(2016b)提到強調情境化、脈絡化的學習,就是更朝向學習意義 的感知以及真正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得把學習內容和過程與經驗、事件、

情境、脈絡做適切結合,意義才會在其中彰顯出來。

2.楊俊鴻、蔡清田(2016)提到學生能主動地與週遭人、事、物及環境的互 動中觀察現象,尋求關係,解決問題,並關注在如何將所學內容轉化為實踐 性的知識,並落實於生活中。

3.楊俊鴻、蔡清田(2016)提到以數學領域教學為例,除了要能在數學課解 題之外,還應能以數學的觀念處理真實世界及日常生活情境中的問題。

(三)學習方法及策略:

1.范信賢(2016b)提到強調學習歷程、策略及方法。課程規劃及教學設計 須把學習內容與探究歷程結 合在一起,不只是給孩子魚吃,更要教孩子釣 魚的方法,才得以陶養學生擁有自 學能力,成為終身學習者。

2.楊俊鴻、蔡清田(2016)提到學校教材之設計,除了知識內容的學習之 外,更應強調學習歷程及學習方法的重要,以使學生喜歡學習及學會如何學 習。

3.楊俊鴻、蔡清田(2016)提到以自然科學領域教學為例,除了教導自然科 學的重要概念或事實之外,應培養學生能從觀察、實驗的歷程,學習探索證 據、回應不同觀點,並能對問題、方法、資料或數據的可信性進行檢核,進 而解釋因果關係或提出可能的問題解決方案。

(四)活用實踐的表現:

1.范信賢(2016b)提到強調讓實踐力行表現的空間,讓學生可以整合所 學,不只能把所學遷移到其他 例子進行應用,或是實際活用在生活裡,更 可對其所知所行進行外顯化的思考, 而有再持續精進的可能。

2.楊俊鴻、蔡清田(2016)提到核心素養係能促進個人在多元的情境或社會 領域中更有效率的參與,並且增進個人成功的生活及健全社會發展的能力。

3.楊俊鴻、蔡清田(2016)提到以社會領域教學為例,除了課本知識的學習 之外,應培養學生具備對道德、環境與公共議題的思考與對話素養,也應鼓 勵學生主動參與各種環境保育活動與社會公共事務。

參、素養導向的評量原則與方法

范信賢、陳偉泓(2016)提到素養評量的意涵,素養不是單指成就,也不 是性向,而是一個人在面對各種複雜多變的情境及實際問題時,能夠靈活運用 學校所學,抱持主動積極的態度及多元開放的精神,整合活用各種相關資訊,

發揮思辨、統整、溝通能力與創意,以理解現象或解決問題。素養無法透過片 段知識或是單一知識面向的累積來呈現,而是透過學生在特定情境下的任務與 表現、調整和累積而形成(Beckett,2008)。吳璧純(2017)提到素養導向教學的 學習評量也就無法只以傳統注重知識考核的紙筆測驗來進行。

吳璧純(2017)提到素養導向的課程與教學,一方面重視學生的學習歷 程,另一方面也重視學生的學習成果,從學生的「學習表現」來評量期學習的 狀況或成果。學習評量常在教學過程中實施,也會在教學告一段落時發生,教 學和評量形成一種連續而累進的歷程,其關係變得很緊密。因此,素養導向的 學習評量如何進行,教師必須先知道素養導向教學的特性,並從系統的角度,

掌握與規畫學習評量工作。

鑒於教師可能慣於使用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量過去的定義,國外有教育學者 主張採用另外三種學習評量的用語(吳璧純,2013),分別是:「促進學習的評 量」(assessment for learning)、「評量即學習」(assessment as learning),以及

「學習結果的評量」(assessment of learning)(Earl,2003)。

「促進學習的評量」(AfL)顧名思義就是評量活動促進學生的學習,其主

要目的在於幫助教師獲得教學的回饋,以進一步調整教學,幫助學生學習。如 果評量工作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或是學生本身試圖尋求、詮釋某些資料或獲 得證據以知道學生現在的學習狀況、離學習目標有多遠,以及有何最好的方法 可以邁向學習目標,那麼這樣的評量就是「促進學習的評量」

(Stiggens,2002)。

促進學生學習的回饋資訊,除了來自老師,也可以來自學生自己以及同 儕,因此,另一個注重學習歷程的評量是「評量即學習」,通常發生在老師提 供機會給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時,例如透過問題讓學生說明他是怎麼想到的,

或是讓學生透過同儕評量去比較自己的學習表現,而有所省思(吳璧純,

2017)。

「學習結果的評量」通常是指「總結性評量」,亦即根據教學目標來評量 學生的學習成果(吳璧純,2017)。

素養導向的評量重視現實情境下的應用表現,著重於評量學生在多樣複雜 的情境中如何把所學的知識、能力、態度發揮出來,以評估學生的學習情形,

並預測學習發展的潛力。

謝明娟(2017)提到素養導向評量的三原則,參照各領域科目課綱之核心 素養、學習重點。第一、不僅評量學生的知識與技能而且評量學生的態度;第 二、重學習結果也重學習歷程,總結性與形成性的評量兼重;第三、強調對於 學生能整合所學並應用於特定情境中的評量。

在十二年國教課綱推動倡導的素養導向評量方法,以下列舉三種方式:

一、進行表現本位評量(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例如,評量學生共同合 作以解決問題的能力;評量學生展示、實驗、團隊合作、訪談、角色扮演等能 力。

二、實施卷宗評量(portfolio assessment):「卷宗」可以對學生的知識、技能與 態度,運用在適當情境脈絡中的程度來進行評價,透過卷宗可以知道學生在某

種學習項目上進步或改變的情形。

三、發展學生自我評量(self-assment)的能力:強調由學生自己確認自己的學習 結果,對於自己學到什麼樣的程度能進行自我的判斷。透過管理與控制自己的 學習歷程,發展學生自我評量的能力,並提升「後設認知」(metacognitive)技 能。(謝明娟,2017)

統整以上概念可知學習評量是依據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所設計,可採用個 人或小隊評量方式進行,常見的評量有高層次紙筆評量、實作與口語評量、檔 案評量等多元評量形式,學習評量與教學結合,依據學習目標發展明確的評量 項目、評分規準,最終納入教學計畫並呼應教學的評量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