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組織認同

本節將就組織認同之理論基礎、定義及組織認同之類型等,分別說 明如下:

一、組織認同之理論基礎

組織認同並非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是由社會認定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 SIT)發展而來,Ashforth 和 Mael(1989)是最早由社會認定理 論中描繪出組織認同的概念。社會認定的概念是由法國心理學家 Tajfel

(1978)首先提出,是個人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一部分,是個人 對自己屬於某一社會群體或某一團體的認識,伴隨著對於自己身為此團 體成員而顯現出的價值與情感,徐瑋伶和鄭伯壎(2003)認為社會認定 是一種動態的過程觀點,亦即個體因為對某一社會類屬或團體的知覺,

以及對自己歸屬該類屬或團體的認識,使得個體的自我概念與該類屬或 團體產生連結,徐瑋伶和鄭伯壎同時指出社會認定具有兩種意涵,個體 對團體或類屬的知覺與自己歸屬的認識;而在知覺與認識後,個人會將 團體與類屬與自我相連結,使得該類屬或團體的知覺成為自我概念的一 部分。廣義來說,社會認定理論顯現人們一直努力爭取一個明確的自我 概念,以及個人認定自己在社會團體中的組織成員身分這二個概念

(Hogg & Terry, 2000)。

Hogg 與 Abrams(1988)於其研究中提出完整的自我概念是由個人 認定及社會認定所形成,這兩種認定在自我建構的歷程中,扮演著重要 的角色(林裘緒,2005),會於各種不同的情況下對個人產生影響(Mael

&Ashforth, 1989)。個人認定是個人對於自己的人格特質以及性格等之 認識(Tajfel, 1982);社會認定是源自於團體隸屬的自尊部分,這個評價 過程開始於劃分內團體(個體所屬的組織)與外團體(對手或其他團體), 若依據社會認定理論,一旦劃分團體身分之後,人們便會形成較偏袒自

己 團 體 的 態 度 和 行 為 , 偏 好 自 己 團 體 的 成 員 稱 為 我 族 優 越 感

(Ethnocentrism)(李祥銘,2009)。當社會認定與自我概念產生相互連 結時,認同(Identification)就會隨之產生(林裘緒,2005),因此,社 會認同(Social identification)是由社會認定所衍生出來的概念,是指個 人知覺自己屬於某個群體,經由認同,個人以社會分類的成員角度來定 義自己,且把這些分類的獨特特質歸因到自己身上(李祥銘,2009)。

Tajfel 與 Turner 於 1985 年提出社會認同會促進個人以社會團體的成員 自居,是個人進行自我歸屬分類的一個認知過程。

依據社會認定理論對於認同的看法,Ashforth 與 Mael(1989)將 其概念延伸至組織上,認為組織認同(Organization identification)是社 會認同的一個具體形式,Gautam、Van Dick 和 Wagner(2004)亦認為 組織認同是社會認同的一種特別形式,而個人對於組織所產生的認同是 經過循序漸進的過程之後逐漸發展而成的,會以自己所身處的組織群體 關係來定義自己,且會將組織的特質內化成為自己的。由此可知,組織 認同起源於社會認定理論(SIT),是由 SIT 所衍生之社會認同的一種特 殊形式。

二、組織認同之定義

在組織行為學與心理學各項研究領域中對於組織認同有不同的定 義,Mael 和 Ashforth (1992),認為組織認同是個人與組織一致或歸 屬於組織的知覺,是以組織成員的身份定義自我的一種狀態,並且將組 織成功或失敗的經歷視為自己的成功或失敗。Patchen(1970)則主張組 織認同為個人知覺自己與組織其他成員共同的目標與利益、個人自我概 念與組織的連結程度以及個人對組織支持與保護程度,並提出認同理論 須包含的概念應該為相似性(Similarity)、成員身分(Membership)以 及忠誠度(Loyalty),可以說是個人與組織以及與組織特徵相關的自我

認同之間的關係 (Khosravi, Rezvani & Ahma, 2013)。Van Dick、Grojean、

Christ 與 Wieseke(2006)則主張組織認同引發個人與組織一致的知覺,

而將組織的前景與目標視為自己的,是一種心理歸屬於某一個特定公司 或機構的感覺(Walumbwa, Cropanzano & Hartnell, 2009)。

梁雙蓮(1984)指出組織認同是個人的目標、理想與抱負,與組織 體系交互作用,內化出主觀情感構連,產生休戚與共、忠誠奉獻的意願 與行動。Riketta(2005)則表示組織認同是指個人知覺於屬於組織一份 子、將組織價值內化並且以組織成員的身分為榮,由於擁有組織認同的 人可能會將自己視同組織象徵(Kitapçi, Ç akar & Sezen, 2005),可說是 組織的員工形象以及自我形象的重疊(Riketta & Van Dick, 2005)。因此,

由以上不同研究者所提出之定義可以發現,有兩個面向存在於組織認同 之中,一個是具有歸屬感的知覺,另一個則是與自我概念有關(Mael &

Ashforth, 1992)。

因此,當個人愈認同組織時,即會愈努力達成組織目標,並願意留 在組織且宣傳有關組織的正面形象(Bartels, Douwes, Jong, & Pruyn, 2006),而當員工將自己認為是組織的一份子,就會進而認同組織的使 命、價值觀與目標,並依據組織的利益而進行各項管理的決策,同時會 充份投入工作,並且對於自己的組織成員身份而忠誠於組織,具有高度 組織認同的員工會做出最符合組織利益需求的決策,即使在沒有監督的 情況下也是一樣(Miller, Allen, Casey & Johnson, 2000; Bunchanan, 1974)。

徐瑋伶和鄭伯壎(2003)則認為組織認同是個體定義自我的一種過程與 結果,而認同所產生的效果,即使個體與組織已無物理或實質上之關連,

仍有可能會持續作用。

此外, Ashforth、Harrison 與 Corley(2008)提出四個理由說明組 織認同的重要性,首先是自我認定的一個重要概念:這概念是人們認定

自我使其認為身處在這個世界是有意義的,並且能夠適當地掌控自己的

Patchen(1970)認為組織認同是由三個構面交織而成,分別為相 似性、成員身份與忠誠度,相似性是指成員特質與組織具有高度的相 似性,或與其他成員有共同的目標或經驗;成員身份代表成員與組織 有團結一致的情感,並對組織有強烈的歸屬感,且以身為組織內部成 員為榮;而忠誠度則是個人對組織與成員彼此相互支持與忠誠,且同 時致力於組織目標的達成。Buchanan(1974)亦提出類似的概念,一 是認同,即是對於所任職的組織感到驕傲,同時將組織的目標和價值 內化;其次為投入,意指將公司的角色視為自己的角色;最後是忠誠,

代表員工有著強烈的歸屬感、願意留在組織中,且將情感依附於這個 組織。Cheney於1983年提出組織認同之測量工具量表,共分為以下四 個構面,(一)情感:指個人對社會團體情感上或歸屬感的連繫程度;

(二)評價:指個人對社會團體的態度或內部成員所感受到的外在評 價程度;(三)認知:指個人對團體成員的認識理解程度;(四)行 為:指個人參與組織的儀式以及可被預期之行為表現近幾年Christ、

VanDick 與 Stellmacher(2003)將組織認同分為感情、評價、認知三 個構面,而Gautam、VanDick 與 Wagner(2004)加以延伸探討組織 認同面向,將行為加入之後成為感情、評價、認知與行為四個構面。

此外,國內也有不少學者提出組織認同的構面,如梁雙蓮(1984)

提出組織認同構面包含休戚感、牽連感、忠誠感及疏離感等四種概念。

所謂休戚感指的是組織成員接受組織的價值與態度,內化為自我概念,

以組織工作為先,組織榮譽為重;牽連感指的是組織成員樂於參與組 織活動,並將工作列為生活重心,感知組織的價值感,提昇個人身價,

維持自尊。忠誠感指的是組織成員無條件地支持、保護組織,並以組 織利益為主努力工作,不輕言離棄組織,對組織效忠盡責;疏離感指 的是組織成員對組織的價值與規範無法苟同,自認受組織排斥,對組

織事務冷淡疏離,工作消極、漠不關心。而陳福來(1990)認為組織 認同之衡量應包括團體休戚感、規範遵守、工作投入及威權信任;另 外陳其鋒(1994)則提出組織認同之衡量分為疏離感、法規遵循、團 體榮譽及工作投入四個方向。

四、小結

綜合前述文獻,Mael 和 Ashforth(1992)將組織認同定義為個人與 組織一致或歸屬於組織的知覺,是以組織成員的身份定義自我的一種狀 態,並且將組織成功或失敗的經歷視為自己的成功或失敗,其定義較為 周延,同時包含歸屬感與自我概念二個構面,被多數研究者提及與採用,

因此本研究採用其觀點,並參考其所發展之量表(OIQ)進行員工組織 認同之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