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從第四章的研究結果瞭解學生在實施中介式動 態評量前、中、後的情形,故在此將綜合上一章的結果做 進一步的分析與討論。本章共分成三個小節來加以說明,

第一節先探討學生在解文字題的錯誤類型,進而說明部份 錯誤類型與教學方法的關係;再者,從研究結果中評估中 介式動態評量的實施效益,反思傳統標準化測驗的缺點與 限制;最後,藉由學生在解題階段所需之策略,探討語文 能力和數學表現的關係。

第一節 身心障礙學生在數學文字題的解題表現 從 第 四 章 的 研 究 結 果 可 知 , 依 解 題 步 驟 的 正 確 率 來 看,所有學生完全不會在第一步驟犯錯,在第七步驟犯錯 的比例也只接近一成左右,以題目的解題步驟來看,學生 普遍會遭遇不知道已知條件及題意要求的情形。

如果再進一步分析學生易犯錯之題目與步驟得知,會 在第二個解題步驟犯錯之題目包括:已知條件太多,致使 學生產生處理上的困難;只知道題意的部份條件,缺乏全 面性的概念統整;或是忽略情境之特殊性。會在第四個解 題步驟犯錯之題目主要是無法辨別「正負數」和「運算符 號」之間的差異,在正負數列式時隨之出現問題。

而觀察學生的解題歷程可以發現,很多學生會同時犯 了某種錯誤,其原因可能相同或不一致,以下除了第一步

驟之外,分別就學生在正確率較低的第二至第六步驟,以 及還有一成錯誤率的第七步驟加以說明。並以各解題步驟 為劃分進行細部份析。

一、 「第二個解題步驟」

(一) 瞭解部份關係缺乏整體概念

依據解題結果發現,當學生解決第二題時可以包括四 種解題歷程,第一種學生可以透過甲、乙及丙、乙的兩兩 條件,進而釐清甲、乙、丙三者之間的輕重關係,此時,

學 生 能 夠 列 出6- 4的 算 式 , 其 前 提 是 知 道 「 先 將 乙 設 為 0 」 ; 第 二 種 學 生 在 理 解 關 係 語 句 之 後 , 瞭 解 「 甲 大 於 乙」和「丙大於乙」等條件,又因為甲的公斤數比丙多,

所以把甲當作6、丙當作4來看,也列出6-4的式子;第三 種情形則是能夠理解甲、乙、丙三者之間的關係,單純是 無法依題意列式的問題;最後一種狀況是無法解題題意且 缺乏列式能力的學生。

就前兩種解題歷程的學生而言,第一種學生的觀念較 為完整,不但能瞭解已知條件的個別關係,也能將所有已 知條件拼湊成一個大的概念,如果運用此大概念來列式,

則 犯 錯 的 機 會 低 。 至 於 第 二 種 學 生 (a01 、 h03 、 j01 、 k02) 在 此 題 也 能 獲 得 正 解 , 主 要 是 此 題 的 數 值 較 小 , 題 目的難度尚在學生可以處理的範圍之內,假使要求學生解 決一個複雜度較高的類似題,能夠答對的比例可能就會下 降許多。

(二) 無法同時處理多個訊息

在所有題目中,第六題所包括的已知條件最多,總共 有 「 小 明 每 天 的 零 用 錢 是50 元 」 、 「 小 明 今 天 存 了 40 元 」 、 「 小 明 明 天 要 比 今 天 多 存5元 」 等 三 項 , 而 題 目 最 後想知道的是「小明明天只能花多少錢」。於是當學生解 決此道題目時,除了先瞭解三個已知條件所代表的含意之 外,必須具備合併已知條件的能力,例如:合併前兩項已 知條件之後,得到答案為「今天花了10元」;又如合併了 第二項和第三項的條件之後,學生能夠說出「明天要存45 元」或是「明天要少花5元」。

從 研 究 結 果 可 知 , 部 份 學 生 (k02、m04、n01)並非 無法說出題目的已知條件有哪些,反而是能夠知道每一項 已 知 條 件 的 含 意 , 但 要 一 次 處 理 多 個 訊 息 時 的 複 雜 度 較 高,學生可能是因為先備知識不足,或是無法善用策略來 處理多個訊息,故對學生造成負擔,而這也表示題目所包 含的訊息超過學生的工作記憶容量,有礙其理解和問題解 決,而造成「認知負荷」(吳金聰、施木炎,2005)。也 因為如此,學生會反應出題目很複雜、數字很多、不知道 要怎麼解釋、不知道怎麼算的情形,但是經由老師清楚的 劃分出三項已知條件有哪些,並逐一合併兩個已知條件之 後,發現學生就沒有再發生上述所列的問題。可見,題目 出現的已知條件較多,對學生的理解產生負擔,進而影響 列式與解題。

(三) 無法理解語詞的含意

第六題的情境是幾乎每位學生在日常生活當中都會遭 遇的情形,也是老師在教導金錢觀念時常會使用的例子,

因此,這一題對於學生來說並不陌生,只要假設自己為主 角並結合舊有的相關經驗,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但從學生 的解題困難發現(a01、b01、b02、b04、d01、f01、f04、

h03、 i01、 j01、 k02) , 此 題 所 使 用 之 部 份 語 詞 會 讓 學 生 感到困惑。例如:最需要老師加以解釋的語詞包括「已經 花了」、「只能花」、「原來有」,除了一一說明個別含 意之外,尚須比較前兩個語詞的差異為何,而這些語詞當 中,學生最難以理解是「只能花」的意思。

除 了 上 述 的 情 形 之 外 , 還 有 一 種 學 生 ( m04) 是 受 到語詞的誘導而犯錯。所以在解讀題一時,看到「螞蟻要 向左『或』向右移動多少」的『或』字,就認為此題會有

「螞蟻要向左移動幾步」和「螞蟻要向右移動幾步」兩種 答案,顯然是對『或』(只有其中一項)、『和』(兩者 都包括)等概念模糊不清。由此可見,上述學生在解決數 學文字題時缺乏基本的詞彙理解能力,因為詞彙太少而不 明白字意,或是根據字詞去類推文意,都是導致解題失敗 的 重 要 因 素 , 而 這 也 和 文 獻 的 結 果 相 同 ( 王 雅 蘭 、 張 蓓 莉,2004;翁素珍,1989;陳明媚、張蓓莉,2003),也 再次強調語文能力的重要性。

二、 「第三個解題步驟」:誤用策略

綜 合 數 學 家Polya ( 1945 ) 和 認 知 心 理 學 家 Mayer

(1992)對解題階段的詮釋,皆可發現在理解題意後之擬 訂計畫是解題的重要一環,在此階段,學生能夠根據題目 的所知條件,列舉相關之解題計畫,或者利用方程式來代 替重要概念。

但 從 學 生 的 解 題 歷 程 中 發 現 , 有 學 生 (n02) 是 無 法 理解題意而誤用策略,即使列式或答案正確卻說不出使用 此種策略的原因。以第四題和第五題為例,當學生解決第 四題時,看到題目中出現「小明比小新高」,立即把這五 個字圈起來,並回答「小明比較高」;而類似的情形也出 現在第五題當中,看到「小明比小華快」就把前五個字圈 起來,並且能夠說出「小明比較快」,進一步詢問兩題都 使用此種劃記方式的原因,該生一開始解釋是看到「比」

字,之後又說「不知道」。而使用此種策略來協助解題的 學生,在題四不會遭遇困難,但題五因為題目本身的特殊 性(用在秒數),如果無法考量整題的題意,反而會遭致 錯誤。

追查學生的學習經驗並訪談該生的資源班數學老師可 知,該生在小學階段學習數學文字題時,由於很難要求學 生完全理解關係語句的含意,故老師的確教過此種策略來 輔助解題,不過,雖然教導學生看到「誰比誰」就先圈起 來 , 但 也 要 考 慮 後 面 是 列 出 「 多 與 少 」 、 「 快 與 慢 」 及

「輕與重」等字,才能正確判斷出題意。在學生的理解能

力低落之下,能夠同時兼顧理解題意和策略使用是難上加 難,所以在解題時容易發生只學到皮而沒有肉的策略使用 方式。而這也印證了文獻上的研究結果,部份學生在解決

「比較類」數學文字題時仰賴關鍵字來解題,導致解題錯 誤或不穩定的表現,且隨著年級升高,數學低成就的學生 在使用關鍵字策略的機會仍舊頻繁,沒有提升成更高階的 解題能力(梁瑞真,2005;鄧少林、蔣治邦,1994;謝毅 興,1991)。

三、 「第四及第六個解題步驟」:負數概念薄弱

數線上可包含的數是零、正整數、正有理數、整數、

有理數、實數等,而依據在數線上的標示方法,可區分成 0、正數和負數,且正負數以0為中心點是屬於鏡形般的對 應關係(黃怡娟,2004;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1968)。可以見得,數線的學習必須要同時 兼顧正負數兩大區塊。

而本研究的32位學生大多都能具備數線的概念,差別 在於概念是否完整。根據我國教育部所頒佈的「國民中小 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得知,小學一年級即開始利用直尺 丈量方式來代入數線的觀念,直到國中一年級才正式教導 負 數 的 概 念 , 又 如 研 究 上 顯 示 (Hativa & Cohen, 1995;

Mukhopadhyay, et al., 1990),小學階段也要到四、五年 級才發展出賺與賠的概念,因此,學生對正數熟悉度高於 負 數 是 可 想 而 知 的 , 本 研 究 的 受 試 學 生 也 反 映 出 此 種 現 象,大多是在處理負數遇到挫折。

有 的 學 生 (b03、f01)是只有正數的概念,遇到負數 完 全 不 知 該 如 何 處 理 ; 有 的 學 生 (k04 、 h01 、 h03 、 m02)則是知道數線包含正負數,但缺乏方向性的問題,

要求學生單獨標示出正數時,則能完全正確,加入負數之 後 , 開 始 出 現 標 示 錯 誤 的 情 形 , 有 的 會 把 負 數 放 在0的 右 邊 , 把 正 數 寫 在0的 左 邊 , 缺 乏 數 線 正 確 方 向 概 念 , 或 是 告 訴 老 師 不 知 道 該 如 何 標 示 ; 還 有 一 些 學 生 (g01) 的 主 要問題是負數列式困難,能夠進行兩個正數的四則運算,

如 :163-8=155, 但 是 當 其 中 一 個 數 字 是 負 數 時 , 則 不 知 如何列算式;或是無法區辨「運算符號」及「正負數」的 差 別 及 適 用 場 合 , 不 分 題 目 或 列 式 , 看 到 「 + 」 唸

「 加 」 、 「 - 」 就 唸 成 「 減 」 , 「 負 」 或 「 減 」 無 法 區 分,n01和n02兩位學生就是如此。

綜上所述,國中階段的負數教學是一個新的單元,老 師必須將負數當作一個全新的概念來教導,瞭解正負數有 難度上的差異,因此在進行負數教學時,應先以正數為例 子,再推演到負數的情境。對於能力較差的身心障礙學生 來說,要理解負數的概念已經要耗費一段時間,舉正數的

綜上所述,國中階段的負數教學是一個新的單元,老 師必須將負數當作一個全新的概念來教導,瞭解正負數有 難度上的差異,因此在進行負數教學時,應先以正數為例 子,再推演到負數的情境。對於能力較差的身心障礙學生 來說,要理解負數的概念已經要耗費一段時間,舉正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