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之文字題解題能力在動態評量的表現—以「正負數與數線」單元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之文字題解題能力在動態評量的表現—以「正負數與數線」單元為例"

Copied!
45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洪儷瑜教授. 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之 文字題解題能力在動態評量的表現 ─以「正負數與數線」單元為例. 研究生:陳佩盈 撰.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

(2)

(3)

(4)

(5)

(6)

(7) 誌謝 韶光易逝誰與共,回首猶若黃粱一夢;糊塗難得我自 知,放眼卻看明朝枯榮。師大的兩年歲月不覺就在指縫間 悄然流轉,七百多個日子雖然在人生中就像櫻花般乍現無 蹤,但卻也點滴在心。 本文的付梓,當要感謝恩師洪儷瑜教授的指導與栽 培,由於其治學嚴謹,所以才有這份研究成果的誕生;也 非常感謝邱上真教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與吳昭容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在學生這一路上不辭辛勞地給予指引與建議。對於三位老 師的恩情,佩盈當銘記在心、不敢或忘。 感謝臺北市大理高中文宏學長、天母國中黃素老師、 新興國中馨蘭老師、介壽國中冠儀老師、成淵高中鈺倫老 師、景美國中美娟學姊及佳怡老師、內湖國中淑玲老師、 和平高中曉婷老師、陽明高中嘉玲學妹,臺北縣秀峰高中 沛璇老師、中平國中怡芳學姐、坪林國中家瑩老師、丹鳳 國中雅玲學姐及敏惠老師、金山高中于真老師,由於你們 的協助並不畏麻煩的替我聯繫施測相關事宜,讓我的研究 漸臻完備。 感謝在求學過程中一同努力的研究所同學,富有同理 心的敏薰及沛璇、散播歡樂的祥妤及玉慧、熱心助人的奇 錚、互相鼓勵的于真及珮筠,以及不斷給我加油打氣的學.

(8) 長姐們,因為有你們的陪伴,讓我在求學的路上不感孤 獨。 最後要感謝我親愛的家人,由於你們的包容與鼓勵, 讓我在留職停薪的這兩年沒有後顧之憂,能夠專心在自己 的課業和研究上,並順利完成學業。亦感謝戰友兼伙伴的 慰慈,在研究過程中陪我跑遍台北縣市的學校,在課業上 給予建議,在心情上給予支持,接下來,該是我們牽手度 過一生的時刻了。 佩盈. 于家中. 戊子荔月.

(9) 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之 文字題解題能力在動態評量的表現 ─以「正負數與數線」單元為例 陳佩盈. 中文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國中資源班不分類身心障礙學生 在數學文字題的解題歷程及錯誤類型,且欲探究中介式動 態評量("Mediational" Dynamic Assessment)提升學生在 文字題的解題能力之成效。 研究依據國中數學教材中的「正負數與數線」單元來 編擬六道題目和七種引導策略,以臺北縣市15所國中資源 班之身心障礙學生共32人為研究對象,參與研究學生包括 學習障礙、情緒障礙、聽覺障礙、語言障礙、自閉症、亞 斯柏格等。資料分析先探討全體學生之解題表現,然後依 據語文能力之高低、學障及非學障之分類進行分析,以觀 察語文及障礙類別對學生解數學文字題之影響。結果發 現:所有學生均具備基本的閱讀及計算能力,解題歷程以 問題轉譯的表現較差;另經由中介式動態評量之後,有將 近 80%的 學 生 能 獲 得 助 益 。 此 外 , 語 文 能 力 差 者 經 中 介 式 動態評量的成效最為明顯,且以使用圖示表徵策略來協助 解題為最多。.

(10) 本研究結果對身心障礙學生於數學文字題之解題之研 究和教學實務均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詞:數學文字題、身心障礙學生、中介式動態評量、 語文能力.

(11) Dynamic Assessment of Performance of Mathematical Word Problems of the JuniorHigh-School Students with Disabilties —The Example of the Number Line in the Unit "Positive and Negative Numbers" Pei-Ying Chen. Abstract The major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mathematical word problem solving process and the error types of th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participating in resource-room program (RRP)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s. Additionally,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changes of the problem-solving ability of the RRP students through the mediational dynamic assessment (MDA). According to the scope of number line in the unit "positive and negative numbers" of junior-high-school mathematics textbooks, six self-defined mathematical word problems was designed to assess RRP students, and seven mediating strategies were administrated during the problemsovling process. There were 32 RRP students from 15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ity or Taipei County participating in this study. The categories of these RRP students were learning disability, emotional disability, hearing handicap,.

(12) language disorder, autism, and Asperger.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All of the students appear competent reading and computing abilities in the mathematic word problems; 2) The RRP students show more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problem translation of mathematic word problems; 3) Almost 80% of RRP students reaped benefit from the MDA; 4) The RRP students with low reading ability benefit more from MDA, and the strategies of the picture representation to solve the mathematic word problems is used the most freguently. Several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rther studies of RRP students in the mathematic word problems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are made on the basis of the findings. Keywords: mathematical word problem, disability students, Mediational ability. Dynamic. Assessment,. reading.

(13) 目錄 目錄. ...................................................................................... I . 圖目錄. ..................................................................................... V . 表目錄. ....................................................................................IX . 第一章 . 緒論 .............................................................................. 1 .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7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8  第二章 . 文獻探討 .................................................................... 11 . 第一節  數學文字題 ............................................................ 11  第二節  身心障礙學生之數學表現 .................................... 24  第三節  數線的概念與應用 ................................................ 33  第四節  「正負數與數線」單元的課程與教材分析......... 47  第五節  動態評量 ................................................................ 56  第三章 . 研究方法 .................................................................... 71 . I.

(14) 第一節  研究對象 ................................................................ 71  第二節  研究工具 ................................................................ 76  第三節  中介式動態評量 .................................................... 85  第四節  研究程序 .............................................................. 109  第四章 . 研究結果 .................................................................. 115 . 第一節  身心障礙學生在數學文字題的解題表現........... 117  第二節  身心障礙學生在中介式動態評量的前後差異分數 .............................................................................. 128  第三節  身心障礙學生在中介式動態評量所需之協助情形 .............................................................................. 139  第四節  障礙類別和語文程度對解決數學文字題的表現差 異 .......................................................................... 159  第五章 . 結果討論 .................................................................. 169 . 第一節  身心障礙學生在數學文字題的解題表現........... 169  第二節  實施中介式動態評量的效益 .............................. 179  第三節  身心障礙學生在中介式動態評量所需之協助情形 II.

(15) .............................................................................. 184  第六章 . 結論與建議 .............................................................. 191 . 第一節  結論 ...................................................................... 191  第二節  研究限制 .............................................................. 194  第三節  建議 ...................................................................... 195  參考文獻. .................................................................................. 201 . 附錄一:施測同意書 .................................................................. 223  附錄二:試探性研究對象基本資料 .......................................... 225  附錄三:試探性研究之學生解題歷程 ...................................... 227  附錄四:正式研究之題本(單元:「正負數與數線」)....... 233  附錄五:學生在中介式動態評量之解題歷程........................... 235  附錄六:學生在中介式動態評量使用策略記錄表................... 403  附錄七:學生在前測、半結構、策略的反應........................... 421 . III.

(16) IV.

(17) 圖目錄 圖一 . 以一格為一個單位移動 ............................................ 40 . 圖二 . 以一個數為一個單位移動的簡化模式..................... 40 . 圖三 . 在數線的刻度上移動 ................................................ 40 . 圖四 . 以 3 為起點往後多數 5 格 ........................................ 41 . 圖五 . 以 3 為起點,在數線上往後多數 5 個刻度............. 41 . 圖六 . 以大數 5 為基準,再向後加 3 ................................. 41 . 圖七 . 二次逼近法配合的數線 ............................................ 44 . 圖八 . 利用兩條數線來繪製一元一次與一元二次方程式..... .................................................................................... 45 . 圖九 . 平行數線表示法及垂直數線表示法......................... 46 . 圖十 . 例題:具有「差距量」的概念 ................................ 54 . 圖十一 . 本研究受試對象之障礙類別 .................................... 75 . 圖十二 . 本研究之動態評量架構 ............................................ 86 . 圖十三 . 策略一,以畫圖解釋題意(題一)......................... 96 . 圖十四 . 策略一,以畫圖解釋題意(題二)......................... 97  V.

(18) 圖十五 . 圖示呈現「比多比少、誰高誰低」的觀念............. 98 . 圖十六 . 呈現數字在數線上的位置和相對位置的記法......... 99 . 圖十七 . 用圖示表徵的方式呈現專有名詞的概念............... 101 . 圖十八 . 把題目中出現的負數皆以正數呈現並說明之....... 102 . 圖十九 . 數線上呈現正數並說明「差異量」的概念........... 103 . 圖二十 . 研究步驟 .................................................................. 110 . 圖二十一  正式樣本篩選過程 .................................................. 112  圖二十二  所有學生的進步區間 .............................................. 129  圖二十三  所有學生在錯誤類型一使用提示量的情形........... 130  圖二十四  所有學生在錯誤類型二使用提示量的情形........... 132  圖二十五  所有學生在錯誤類型三使用提示量的情形........... 134  圖二十六  所有學生在錯誤類型四使用提示量的情形........... 135  圖二十七  所有學生在錯誤類型五使用提示量的情形........... 136  圖二十八  所有學生在錯誤類型六使用提示量的情形........... 138  圖二十九  所有學生在錯誤類型七使用提示量的情形........... 138 . VI.

(19) 圖三十 . 學障組學生之進步區間 .......................................... 161 . 圖三十一  非學障組學生之進步區間 ...................................... 162  圖三十二  語文低組學生之進步區間 ...................................... 165  圖三十三  語文高組學生之進步區間 ...................................... 165 . VII.

(20) VIII.

(21) 表目錄 表一 . 例題分析:每階段的解題歷程和所需知識的差異..... .................................................................................... 15 . 表二 . 二分逼近法的求解法(I) ............................................ 43 . 表三 . 二分逼近法的求解法(II) ........................................... 44 . 表四 . 乘法表 ........................................................................ 46 . 表五 . 各階段能力指標對應每一年級條列的具體細目..... 49 . 表六 . 正式樣本分佈狀況 .................................................... 75 . 表七 . 預試階段之題目 ........................................................ 81 . 表八 . 正式研究之選題結果 ................................................ 82 . 表九 . 受試對象之得分、錯誤表現與錯誤類型................. 86 . 表十 . 「中介式動態評量」解題實施步驟....................... 105 . 表十一 . 本研究受試對象之數學能力 .................................. 116 . 表十二 . 本研究受試對象之閱讀能力 .................................. 116 . 表十三 . 各題目及其步驟會犯錯之總人數........................... 118 . 表十四 . 所有學生在題一之解題步驟的正確率................... 121  IX.

(22) 表十五 . 所有學生在題二之解題步驟的正確率................... 122 . 表十六 . 所有學生在題三之解題步驟的正確率................... 123 . 表十七 . 所有學生在題四之解題步驟的正確率................... 124 . 表十八 . 所有學生在題五之解題步驟的正確率................... 125 . 表十九 . 所有學生在題六之解題步驟的正確率................... 126 . 表二十 . 學生依協助情形的分組 .......................................... 141 . 表二十一  學生在動態評量之診斷結果 .................................. 183   . X.

(2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在各學習領域中,數學被公認為是科學、技術及思想 發展的碁石、文明演進的指標與推手,是現代國民必備的 基本知識之一,而數學能力的具備在處理日常生活各層面 事物具有相當程度的重要性;此外,藉由數學之學習可以 增進邏輯推理及組織能力,對於其他學門知識的取得均有 莫大的助益。我國教育部於民國八十九年公佈之九年一貫 數學領域內涵中強調推理、解題思考過程及數學溝通的能 力,由此可知問題解決能力之培養在現今數學教育的重要 性。 蔣治邦(1993)指出多數學童在進入國民小學之前已 經能夠利用他們對情境的瞭解及配合具體物的輔助,使用 非正式的數物策略來解決一些加減的應用問題;在進入國 民小學後,學童開始學習數學符號及使用加減運算概念, 用以理解及解決應用問題,進而培養解決複雜問題的能 力。由此可知,加減運算概念是學童學習數學的起點,然 而將此概念融入應用問題之後,透過情境的模擬來解決問 題,其複雜度較高,也是目前國民小學數學教育的主要目 標之一(教育部,2003)。解數學文字題除了需要一般語 文閱讀理解能力外,更需要具備數學先備知識、數學閱讀 的特殊技能及四則運算能力,所以解數學文字題的歷程包 含多種不同的能力。由於在解數學文字題的過程中可以看 1.

(24) 出學生的數學及語文能力,故數學文字題可說是語文能力 與數學能力間的橋樑。 依據過去的研究結果可知,學生在數學文字題解題失 敗的原因多是由於無法弄清題意、甚至忽略對題目的理 解,僅由機械性的計算或依文字的表面意思(尤其是針對 關鍵字)隨意拼湊出算式,而非透過題意理解後再根據情 境來模擬解答,可以反應出其在問題轉譯方面的困難(翁 嘉英,1988;謝毅興,1991)。因此有研究者(林美惠, 1996;葉雪梅,1990)藉由改變題目的呈現方式或增加更 多線索等方法,讓學生能更瞭解題目的意涵進而促進解題 的 能 力 , Cummin( 1991) 則 在 研 究 中 將 問 題 稍 加 改 寫 , 使問題的語意陳述更加清楚,希望能夠提升學生的數學解 題表現,透過這些方式更能說明語意理解困難可能會影響 學生在解數學文字題上的表現。而在傳統教學上也可以發 現:教學者習慣以語文說明來輔助數學的學習,即使是圖 表或抽象符號都會仰賴大量的語文講解,這可能是由於數 學進一步的學習有時必須仰賴語文的思考所致,以上都與 語文能力相關。本研究的重點在瞭解學生的解題歷程,如 果以計算題題型進行研究就無法同時看出數學能力和語文 能力,故選擇文字題作為研究題型。 經由分析國內的博碩士論文數量後可得知:有關數學 文字題的相關研究甚多,但大多數的研究選擇國小學童作 為研究之對象(王雅蘭、張蓓莉,2004;林沅芝,2006; 林秀燕,2004;林美惠,1996;林淑玲,1999,2003;翁 2.

(25) 嘉英,1988;陳明媚、張蓓莉,2003),對於國中階段學 童的研究相對較少,只有詹士宜與周台傑(周台傑、詹士 宜,1993;詹士宜,1991)曾針對智能障礙國中生進行數 學文字題解題歷程的探討,其後在此階段的研究便甚少。 由既有的研究成果,國小階段教師可以得知學生在數學文 字題的解題表現、可能會發生的錯誤類型、解題過程會使 用之策略等等,只有瞭解學生在數學方面的缺陷才能設計 有效之補救教學方案,或進行適合學生能力之教材編輯; 在掌握學生的數學能力之後,課程規劃或教學活動的設計 才不致於與學生的真實能力落差過大,學生才能夠從中汲 取知識。相較之下,由於針對學生在國中數學文字題的研 究較少,國中階段的教師無從掌握學生在此類題型可能會 遭遇的數學困難,也正因為無法確切得知學生的缺陷,教 師就很難提供適當之策略來輔助,目前國中階段教師在教 材編輯及教學設計常處於不斷摸索的過程,等於是間接浪 費學生的學習時間;此外,國中教材是國小教材的延續, 意義上是針對其內容逐漸加深加廣,在具體物之外加入大 量的抽象符號,雖然同屬數學文字題題型,但在題目的陳 述上更加複雜且艱深,抽象符號或新觀念的加入也讓國中 學生在解數學文字題時的表現與國小學生相異。為瞭解國 中階段學生解數學文字題之表現、及可能發生之錯誤類型 與策略之使用,讓教師對學生有更清楚的瞭解,實有必要 投入更多的研究在國中階段。本研究也希望其成果能在國 中階段教師對學生在數學文字題表現的瞭解上有進一步的 貢獻。 3.

(26) 目前關於數學文字題之類型與難度已經區分出來(陳 立 倫 , 1999 ; 鄧 少 林 、 蔣 治 邦 , 1994 ; 蔣 治 邦 , 1993 ; Garcia, Jimenez & Hess, 2006),研究操弄之變項可能包 括未知量的位置、關係句的描述以及命題先後順序等。在 類 型 方 面 , 從 Garcia等 人 ( 2006) 的 研 究 中 可 以 知 道 : 數 學文字題依據語意結構被區分為四類,分別是合併類 ( combine) 、 改 變 類 ( change) 、 比 較 類 ( compare) 、 等 化 類 ( equalize) 。 由 於 本 研 究 的 受 試 對 象 設 定 為 國 中 生,在國中數學課程挑選七年級上學期就會學到的「正負 數與數線」單元進行探討,其理由除了正負數本身就具有 比較的概念之外,此單元的文字題也較易納入「比較類」 元素進行改編;而且「正負數與數線」單元所教導的觀念 與題型的呈現雖然屬於國中課程,但是仍需要大量連結舊 有經驗來進行解題,屬於銜接國小課程之單元。除此之 外,研究結果發現數學文字題的四種類型中又以「比較 類」的難度最高,因為題目含有關係句的描述,學生可能 因為無法理解題意或是錯誤解讀而影響作答;依據未知量 的位置又可分成「差異量」、「被比較量未知」和「參照 量未知」,三者因為本身的難度差異造成學生在解題時也 有不同的表現,所以此種題型最為複雜,學生普遍遭遇較 多的困難(王雅蘭、張蓓莉,2004;邱佳寧,2001;林淑 玲,1999;翁嘉英,1988)。 綜合國內外研究又可以發現:研究學生在數學文字題 上的表現尤以正常學生、閱讀障礙學生、數學障礙學生、 雙重障礙學生(閱讀障礙/數學障礙)四類居多,其他障 4.

(27) 礙學生在文字題上的表現則以智障與聽障學生次之,但是 這些研究中都是以探討單類或選取特定的幾種類型為研究 對象(王雅蘭、張蓓莉,2004;周台傑、詹士宜,1993; Parmar, Cawley & Miller, 1994 ;. Ferkis & Zentall,. 1993),有關其他障礙類別學生在數學文字題的探討則較 少。整理數篇研究結果也發現:不論是哪一障礙類別學生 在 數 學 文 字 題 表 現 上 均 有 其 共 通 之 處 ── 會 受 到 智 商 和 語文程度的影響(王雅蘭、張蓓莉,2004;周台傑、詹士 宜 , 1993 ; 翁 素 珍 , 1989 ; 陳 明 媚 、 張 蓓 莉 , 2003 ; Parmar, et al., 1994;Zentall & Ferkis, 1993),代表障礙 類別學生都可能因其智商或語文能力不佳,致使解決數學 文字題產生困難,因此,數學文字題研究或補救是否限某 一種障礙類別學生,或在各種障礙類別有其他共同性,跨 類別之研究便油然而生。另外依據各縣市通過之「國民中 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計畫」,目前各級學校資源班的 設立採取不分類走向,資源班教師在進行分組教學時,優 先考量學生的基本能力,將能力相仿的學生編制在同一 組,並非以障礙類別作為分組之依據,因此在同一個小組 之內勢必包含不同的障礙類別,此時教師需要瞭解的是所 有障礙類別之數學表現,而非單獨一種障礙類別之深入研 究。根據上述理由,以及更貼近教學現場的狀況與需求, 本研究不特定選取某種障礙類別作為探討之對象,欲瞭解 國中階段不分類的身心障礙學生在數學文字題的解題表 現。此外,基於資源班中以學習障礙學生佔多數,本研究 在分析時也會藉由比較學障組與非學障組學生,或不分障 5.

(28) 礙類別但依據語文能力分組探討其在文字題的解題表現, 驗證兩種變項與數學文字題解題之關係。 本研究欲探討的對象是身心障礙學生,其由於本身的 缺陷及學業成就低落,可能無法經由傳統的教學方式獲得 協助,在評量結果出現低分現象也是可預期的,故應採用 動態評量方式來探討其解題歷程。採用此法之原因有三 點:第一、學生在傳統式標準測驗可能無法測出學生真正 的能力,發展出合適的評量方法是勢在必行,而動態評量 透過一問一答的提示方式,施測者與受試者之間維持訓練 者與受訓者的關係,以及在施測過程中給予適度的回饋和 充裕的作答時間,種種優點不但可以發現學生的困難與問 題所在,降低學生普遍遭遇的測驗焦慮,更能讓學生在解 決問題時更具效率,是一種結合評量與教學的方式(朱經 明 、 蔡 玉 瑟 , 2000 ; Burns, Vye, Bransford, Delclos, & Ogan, 1987 ; Feuerstein , 1979 ; Gerber, Semmel, & Semmel, 1994)。採用動態評量不但可以知道學生在經由 提示之後的進步情形,也可以瞭解學生真正的學習潛能, 所以動態評量是替代傳統式標準測驗的方式之一。第二、 國內研究探討學生在數學文字題之解題歷程僅能呈現出某 一事實,研究結果告訴我們的是「What」,可以看出學生 解題的結果,但在學生解題歷程變化的陳述較少,動態評 量方式不但可以得知學生在經由提示之後得到的結果,亦 可清楚看出學生在整個學習歷程的變化,除了「What」之 外 還 加 上 了 「 How 」 的 訊 息 。 第 三 、 動 態 評 量 的 模 式 甚 多,雖然不同模式各有優劣,但文獻上已經顯示出學生在 6.

(29) 接受傳統式靜態評量(standard static method)、漸進提示 模 式 ( graduated prompt method ) 與 中 介 式 評 量 (mediational method)之後的表現有其差異,在傳統式標 準化評量所受到的協助最少,而在中介式評量的協助最 大,故本研究選取能讓學生獲益最多的中介式動態評量進 行研究設計。 綜合上述所有理由,本研究欲探討國中階段身心障礙 學生在「比較類」數學文字題之表現,選擇國中七年級上 學期之「正負數與數線」單元進行研究,期望在動態評量 中瞭解學生的學習潛能,重新思考調整教學方法之必要 性,或是針對學生之錯誤類型提供未來補救教學之參考。 此外,本研究也蒐集目前資源班常用來作為學生能力分組 之 語 文 測 驗 - 柯 華 葳 ( 1999a) 的 「 閱 讀 理 解 困 難 篩 選 工 具」,進一步瞭解語文程度對數學解題的影響。.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中介式動態評量作為研究之架構,欲瞭解國 中資源班的身心障礙學生在未經中介式動態評量前,解 「比較類」數學文字題可能會遭遇的錯誤類型,並探討在 中介式動態評量過程中不同錯誤類型所需的策略為何。研 究並針對其結果提供具體建議,期望更加瞭解國中資源班. 7.

(30) 身心障礙學生之數學學習潛能,提供教師在教學上選用適 當的提示系統來輔助學生解數學文字題之參考。 二、 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目的,本研究擬探討下列問題: (一) 國 中 資 源 班 的 身 心 障 礙 學 生 在 數 學 文 字 題 的 解 題 表現為何? (二) 國 中 資 源 班 的 身 心 障 礙 學 生 在 中 介 式 動 態 評 量 的 前後差異分數為何? (三) 國 中 資 源 班 的 身 心 障 礙 學 生 在 中 介 式 動 態 評 量 所 需之協助情形為何? (四) 障 礙 類 別 和 語 文 程 度 對 解 決 數 學 文 字 題 的 表 現 差 異為何?. 第三節. 名詞解釋. 一、 身心障礙類學生 本研究所稱之「身心障礙學生」是指在國中階段接受 特殊教育服務之對象,其來源經由台北縣市「特殊教育學 生鑑定及就學輔導委員會」(簡稱鑑輔會)鑑定後確認具 有身心障礙或疑似身心障礙資格,因此可以是資源班直接 服務之對象,也可以是提供間接服務之學生。而經由鑑輔 會確認具有特殊教育資格之身心障礙學生,或具有特殊教 8.

(31) 育需求之疑似身心障礙學生,特殊教育服務方式為普通班 提供不分類資源班服務(簡稱資源班),學籍設籍並就讀 普通班,但部份時間到資源班接受特殊教育課程或協助。 二、 動態評量 動態評量依提示方式之不同分成多種類別,各家的分 類不一。本研究所使用之動態評量為中介式動態評量 ( mediational dynamic assessment) , 透 過 學 習 者 與 教 學 者間一問一答的進行方式,針對學生在解題時的錯誤類型 給予適當之策略,期能經由提示後協助其解題,探討學生 之最大學習潛能,並觀察其解題歷程、策略使用及錯誤類 型。本研究選用之動態評量系統則是依據國中資源班的身 心障礙學生之不同錯誤類型來進行策略設計,共可分為七 種策略,其錯誤類型是「識字量少」、「不知道已知條件 及題目的要求」、「缺乏關係句的理解能力」、「不知道 符號或數字所代表的意義」、「無法理解數學專有名 詞」、「知道題意要求但不會列出算式」、「計算錯 誤」。而每一種策略之下又可依照提示量的多寡再細分成 數種提示方式,其提示符合「由抽象到具體」的原則。 三、 數學文字題 依據數學文字題的語意結構之不同,共可分成「比較 類」、「合併類」、「改變類」和「等化類」(Garcia, et al., 2006) , 而 四 種 題 型 中 又 以 「 比 較 題 」 讓 兒 童 感 到 最 困難(古明峰,1997;翁嘉英,1988;葉雪梅,1990), 9.

(32) 因此本研究之數學文字題是選自國中七年級上學期的「正 負數與數線」單元,並加入「比較題」元素加以設計之題 本。. 10.

(3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數學文字題. 一、 數學文字題與課程標準之關係 根據我國教育部(2003)公告之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 中明示,數學內容分為「數與量」、「幾何」、「代 數」、「統計與機率」、「連結」等五大主題,美國數學 教師協會(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簡 稱 NCTM ) 於 1980 年 提 出 「 問 題 解 決 」 ( problem solving)應為學校數學教育的焦點,此觀念一反過去只注 重計算教學的趨勢,認為學生應具備使用數學知識來解決 問題的能力(楊美伶、蔣治邦,1992),在1989年也針對 幼稚園至四年級、五年級至八年級、九年級到十二年級分 段 提 出 「 數 學 課 程 與 評 鑑 標 準 」 ( Rivera, 1997) , 國 中 小階段的細項雖然跟台灣版本不完全一致,但學生應該學 習到的數學內容架構是相似的。國內的國民小學階段數學 目標是:期望學生在小學畢業前能熟練小數與分數的四則 計算,能利用常用數量關係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能認識 簡單幾何形體的幾何性質並理解其面積與體積公式,能報 讀簡單統計圖形並理解其概念;到了國中階段,數學課程 連結舊有的學習經驗逐漸加深加廣。而國民中小學課程綱 要中的具體目標之一則是學習應用問題的解題方法,雖然 文字題首先出現在國小階段的課程中,但是國中階段的文 字題和國小階段的不同之處是:在此題型架構之下加入了 11.

(34) 更多的新符號與抽象概念,且學生仍舊必須依照題意的條 件進行情境的模擬,以求出正確的解答。 經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數學文字題是國中小階段 都會出現之題型,也是九年一貫之國民中小學數學課程綱 要所明示之具體目標,透過數學文字題的學習,提供學生 模擬生活中數學問題的情境,最後得以培養問題解決的能 力。 二、 數學文字題的解題步驟 數 學 家 Polya( 1945) 提 出 的 解 題 四 階 段 論 與 認 知 心 理 學 家 Mayer( 1992) 提 出 的 數 學 解 題 理 論 , 對 數 學 文 字 題 之 相 關 研 究 有 極 大 的 影 響 。 Polya ( 1945 ) 在 其 專 書 「How to solve it: a new aspect of mathematical method」將 數 學 文 字 題 解 題 分 成 瞭 解 問 題 ( understanding the problem ) 、 擬 定 計 畫 ( devising a plan ) 、 執 行 計 畫 (carrying out the plan)及驗算與回顧(looking back)四 階段,每一階段的重點分述如下: (一) 瞭 解 問 題 : 知 道 已 知 數 、 未 知 數 、 條 件 有 哪 些 , 透過畫圖的方式、搭配合適的記號或符號來表達 題意,並將條件整理後一一列出。 (二) 擬 定 計 畫 : 嘗 試 找 出 已 知 數 和 未 知 數 之 間 的 關 聯 性,如果試了幾次之後仍無法發現其關聯性,可 以回想舊有經驗中曾經遇到的相似題型,善用學 過的公式定理,亦或是將題目重新敘述一遍,用 12.

(35) 不同的語詞詮釋。在找到了所有跟已知數有關的 線索後,考慮與問題相關的必要觀念,就應該能 想出解題計畫。 (三) 執 行 計 畫 : 在 計 畫 擬 定 之 後 , 即 一 步 一 步 執 行 先 前擬定的計畫,並逐一檢視各個步驟是否都正確 無誤。 (四) 驗 算 與 回 顧 : 解 題 的 最 後 階 段 是 要 能 重 新 驗 算 所 得的答案,檢驗計算過程是否正確,並能用另外 一種驗算方式求證出相同的結果。此外,反思自 己是否能將解題結果及解題過程所用到的方法應 用到其他的問題上。 Mayer(1992)在其著作「Thinking, problem solving, cognition」 一 書 中 , 認 為 在 解 決 數 學 文 字 題 時 , 解 題 者 應 包 括 語 言 知 識 ( linguistic knowledge ) 、 語 意 知 識 ( semantic. knowledge ) 、 基 模 知 識 ( schematic. knowledge) 、 策 略 性 知 識 ( strategic knowledge) 和 程 序 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等五種知識,分別代表瞭 解文意、瞭解事實知識、區辨問題類型、運用不同變項來 解題與監控解題歷程、進行一系列運算的能力。而解題歷 程共分為兩大層次四個階段,內容說明如下:. 13.

(36) (一) 問題表徵(problem representation):包含問題轉 譯和問題整合階段。 1.. 問 題 轉 譯 ( problem translation) : 解 題 第 一 步 就 是 能 夠將題目中出現的每一個陳述轉譯成內在表徵,此時 需要的是語言知識和語意知識。也就是能夠重述問題 的已知條件和解題目標,知道題目給予的所有訊息, 並從中挑選出有用的資訊。. 2.. 問 題 整 合 ( problem integration) : 在 問 題 轉 譯 階 段 之後,尚須進一步分辨題目的類型,用圖示表徵方式 或是利用方程式來重新呈現問題,而這就是基模知 識。. (二) 問題解決(solution planning and monitoring):包 含解題計畫及監控與解題執行階段。 1.. 解題計畫及監控(planning & monitoring):一旦瞭解 題意即蒐集相關訊息,將題目轉換成方程式,策劃可 以如何解決方程式,並能掌握程序的進行,此為策略 性知識的運作。而問題解決的策略又可包含五種,分 別是:盡可能以畫圖方式呈現、找出歸納性的參數、 考慮矛盾之處、考慮變數較少的相似問題、嘗試建立 次目標。. 2.. 解 題 執 行 ( solution execution) : 最 後 一 個 階 段 就 是 將計畫付諸實行,進行四則運算,此為程序性知識。. 14.

(37) 如以下列的例題來說明,可以在表一看出每階段的解 題歷程和所需知識的差異(Mayer, 1992)。 例題:地磚是以每邊30公分的正方形出售,假如每塊 地 磚 的 價 錢 是 0.72元 , 那 麼 一 個 長 7.2公 尺 寬 5.4公 尺 的 矩 形房間鋪滿地磚一共要多少錢? 表一. 例題分析:每階段的解題歷程和所需知識的差異. 解題階段. 知識類型 語言知識. 問題轉譯 語意知識 問題整合. 基模知識. 解題計畫 及監控. 策略性知識. 解題執行. 程序性知識. 地磚問題的例子 每個地磚是30×30(cm)正方形 房間是7.2×5.4(m)的矩形 每個地磚是0.72元 未知數是鋪地磚的總價錢 正方形的四個邊等長 1m=100cm 矩形面積=長×寬 找出可用資訊,排除無關訊息 找出房間面積、所需的地磚數目及 價錢 7.2×5.4=38.88 0.3×0.3=0.09 38.88÷0.09=432 432×0.72=311.04(元). 綜合以上兩位學者所提出之數學解題理論,可知數學 文字題之解題歷程包括理解題目的含意及要求、判斷題目 給予之相關及無關訊息、依照問題情境列出算式、計算答 案及再次驗證答案的合理性等步驟。而本研究欲探討之解 題 歷 程 以 Mayer的 解 題 四 階 段 為 主 , 在 「 問 題 轉 譯 」 階 段 15.

(38) 欲瞭解學生是否具備識字能力、知道題目的已知條件以及 題意要求、轉譯關係句的能力;在「問題整合」階段,欲 探討的能力包括:是否知道符號或數字所代表的意義、理 解數學專有名詞的能力;在「解題計畫及監控」階段,想 瞭解學生能否依照題意列出算式;在「解題執行」階段, 想測試學生的計算能力。 三、 數學文字題的類型與難度 文 字 題 根 據 語 意 結 構 可 區 分 成 改 變 類 ( change) 、 合 併 類 ( combine ) 、 比 較 類 ( compare ) 和 等 化 類 ( equalize) , 有 關 每 一 種 類 型 的 例 題 舉 例 如 下 ( Garcia, et al., 2006;Riley, Greeno, & Heller, 1983)。 改變類 小 明 有 18張 郵 票 , 他 的 朋 友 小 美 給 他 6張 , 小 明 一 共 有幾張郵票? 合併類 草 原 上 有 12隻 綿 羊 , 4隻 黑 色 , 其 餘 的 是 白 色 , 共 有 多少隻白綿羊? 比較類 小明買了一支鉛筆花了12元,和一本筆記本比鉛筆貴 9元,筆記本要多少錢?. 16.

(39) 等化類 我 的 裙 子 有 12顆 扣 子 , 假 如 我 姊 姊 的 裙 子 再 多 5顆 就 會跟我一樣,姊姊的裙子有幾顆扣子?. 所謂「改變」是指一個數量經過改變(增加或減少) 後,形成另一個數量的問題;「合併」則是指兩數量的總 和問題;「比較」則是兩數量進行大小或多少關係比較的 問題;「等化」也是指一個數量經過改變(增加或減少) 的歷程,但是最後必須達到兩個數量之間的均等(周台 傑、詹士宜,1993;Garcia, et al., 2006)。依照未知量的 性質(the role of unknown set)加以細分,在「改變」中 又 可 分 為 「 起 始 量 未 知 」 ( beginning unknown or compared unknown)、「改變量未知」(change unknown or referent unknown ) 與 「 結 果 量 未 知 」 ( result unknown) ; 在 「 合 併 」 中 又 可 分 為 「 總 數 未 知 」 ( sum unknown ) 、 「 子 集 合 未 知 」 ( subset unknown ) ; 在 「比較」中則可分為「差異量未知」、「被比較量未知」 和「參照量未知」。從問題的句型來看,主要包括三個部 份,陳述句( assignments)是說明事物與數量間的直接關 係,如「小明有8元」;關係句(relations)是說明兩事物 間 在 數 量 上 的 比 較 關 係 , 如 「 小 明 比 小 英 多 5元 」 ; 問 題 句 ( questions) 則 是 說 明 問 題 中 所 要 求 的 目 標 , 如 「 問 小 英有幾元?」。因此,數學文字題在分類上可分成四種類. 17.

(40) 型,所有研究也都是針對其中幾類或特定某一類型進行深 入的探討。 從國內的文獻中得知:這四種類型中的「比較類」數 學文字題因為會出現「比較」的句型,使得學生容易因無 法釐清「關係句」的含意而在解題上遭遇許多困難,這也 是國內研究普遍選擇以「比較類」進行研究的原因。林淑 玲(1999)探討國小三、四年級數學學習障礙學生在「比 較類」文字題的解題歷程及困難,其研究結果發現解題表 徵通過率由高而低為「被比較量未知題」、「差異量未知 型」、「參照量未知型」,初步再將「比較類」文字題的 難度進行了區分。翁嘉英(1988)欲瞭解國小二、三年級 兒童對「比較」文字題的解題表現,結果顯示在「被比較 量未知」題裡,學生解「比多」較「比少」的問題更易出 錯;在「參照量未知」的問題裡,則是「比少」較「比 多 」 的 問 題 更 易 出 錯 。 而 蔣 治 邦 ( 1993) 欲 探 討 兩 步 驟 「改變類」數學文字題依未知量位置是否也有難度上的差 異,其結果發現「改變量未知」的兩步驟問題較「結果量 未知」困難,因此「改變類」數學文字題也有難度上的區 別。 由上述可知,數學文字題依其語意結構共可分成四種 類型,研究顯示其中又以「比較類」的難度最高,學生在 此種類型上遭遇最多困難;依未知量位置所區分的三種題 型,又可視學生的通過率而顯現出難度。. 18.

(41) 四、 數學文字題之相關研究 此處的相關研究將文字題類型分成「比較類」和包括 合併類、改變類及等化類的「其他類型」加以陳述。 (一) 「比較類」數學文字題之相關研究 有關數學文字題的研究,國內學者蔣治邦(1993)很 早以前即開始針對兒童在文字題的表現進行研究,而目前 文字題的類型與難度已經區分出來,研究操弄的變項包 括:關係句、多餘資訊、命題先後順序、未知數的位置 等。數學低成就學生或數學障礙學生在文字題上的表現缺 陷包括不瞭解題意或關鍵字、習慣採用關鍵字或隨意選擇 幾個數字來解題、受多餘資訊的干擾、在解題時使用僵硬 的對照策略(看到「多」就用「+」、「少」就用 「-」)、無法自我監控解題歷程等,其過程與成果可以 從數個研究中得知。但許多研究者進行「比較類」數學文 字題的相關研究時,會將重點放在「關鍵字」的探討,所 以下列針對此部份加以論述。 謝毅興(1991)欲探討國小二、三年級兒童解「比較 類」數學文字題時是否有些特殊策略,其研究結果顯示解 題錯誤是因為誤用「關鍵字」所造成的不穩定表現。而梁 瑞真(2005)則分析國小四年級的學習障礙學生在應用問 題題意理解上的認知表現,以及導致題意理解失敗的因 素,結果顯示解題失敗的學生多是因為單就關係句中的線 索作判斷,致使無法掌握題意,容易依據關鍵字來解答所 19.

(42) 有問題。綜上所述,「關鍵字」解題策略的固定反應模式 已經頻繁出現在低數學成就或數學學習障礙學生的解題方 式上,是故對於未來之教學實有調整與再探討之必要。 「關鍵字」的使用不失為是一個有效的策略,朱經明 與蔡玉瑟(1993)設計一套動態評量模式欲改善數學學習 障礙在文字題的表現,其中一種提示系統也是「關鍵字」 策略,認為雖然此法遭受許多批評,但關鍵字的提示通常 可顯示出應採用何種四則運算方法,仍有其價值所在。但 是如果學生不能瞭解整體題意的要求,看到「比多」就使 用加法、「比少」就使用減法,容易形成刻板的運用模 式,非但缺乏彈性思考的能力,也容易因為題意的稍微改 變 而 解 題 錯 誤 。 因 此 鄧 少 林 與 蔣 治 邦 ( 1994) 探 討 120位 國小三、五年級高、低數學成就兒童在「被比較量未知」 及「參照量未知」的解題表現,結果顯示:「關鍵字」策 略使用的多寡可以區分高、低數學成就者,高數學成就兒 童隨著年級增長使用「關鍵字」策略的機會越來越少,較 多學童將注意力集中在題目的語意結構;但是低數學成就 兒童隨年級增加,數學能力並沒有隨之提昇太多,其依賴 使用「關鍵字」策略的機會仍舊頻繁。 對於兒童習慣使用「關鍵字」策略的原因並沒有定 論,不過仔細回想在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學是以語文說明 來輔助數學的學習,當學生無法理解題意或是無法成功的 解題時,部份教學者習慣以「速記法」或是使用「關鍵 字」來說明,可能容易出現要學生記下「看到多就用加、 20.

(43) 看到少就用減的」方式,藉以加深對題型的印象,但是卻 可能也扼殺了學生理解的機會。楊美伶與蔣治邦(1992) 分析國小數學科的課本與習作後發現,課本和習作都有將 近七成以上可以透過使用「關鍵字」策略來解題,違反此 策略的題目類型變化很少,只有少部份的題目在使用「固 定對應模式」時是無法解出正確答案,也可能是造成學生 依賴使用「關鍵字」策略來解題的原因。 本研究查閱經由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之後的數學教科 書,選擇目前國小常用的翰林出版社版本進行分析,蒐集 2006年或2007年國小一至十二冊的課本,從教材的編排可 以知道小學一至三年級之前的文字題多強調在學習加減法 的運算,一年級上學期仍在一步驟的加減文字題,下學期 開始加入兩步驟的加減文字題;二年級的數學文字題在數 值部份越來越大;三年級雖然也有數學文字題,但可以完 全依據關鍵字來解題;之後開始加入不能運用關鍵字策略 來解題的反例,隨著年級越高,課程的難度越來越深,但 是「關鍵字」在一至十二冊都是普遍出現在文字題中。整 理一至十二冊中曾經出現的關鍵字包括「共」、「剩 下」、「比…多」、「比…少」、「合起來」,在一、二 年級的題目中看到「共」、「比…多」、「合起來」就用 「 加 」 , 「 剩 下 」 或 「 比 …少 」 就 用 「 減 」 的 正 確 率 很 高,其原因是這些題目的認知難度較低,此種現象在低年 級階段尤為明顯。以第一冊課本為例,第三單元有14題文 字題,全部都可以使用此策略來解題;第七單元有16題, 有12題可以使用此策略,其比例高達八成;對照其習作也 21.

(44) 發 現 第 三 單 元 和 第 七 單 元 的 文 字 題 分 別 佔 有 100%和 五 成 以上的正確率。由此可知:學生使用關鍵字題目來學習數 學文字題的機會很高,在進入高年級階段之後,如果無法 跳脫此種解題模式,則容易在一開始看到題目時就習慣先 搜尋題目中的關鍵字來進行解題。 從以上的研究可知:目前有關「比較類」數學文字題 的研究大多探討學生在此種題型之錯誤方式,以瞭解學生 是否真的能夠理解題意,而研究中又以探討「關鍵字」策 略居多。 (二) 其他類型數學文字題之相關研究 由於大多數研究者的研究範圍多為「比較類」數學文 字題,有關「合併類」及「改變類」的相關實徵研究較 少,而「等化類」更是甚少被研究者所提及,所以在此只 談論有關「合併類」及「改變類」的相關研究。 學生在未學習正式課程的加減運算前,即能透過具體 物的操作,模擬出事物增加或減少的改變情形,進而決定 未知的數量(蔣治邦,1993;Riley, et al., 1983),若以 語意結構來區分,學生最先發展的題型為「合併類」之總 數未知及「改變類」之結果量未知(陳明媚、張蓓莉, 2003;Riley, et al., 1983)。從大量的實徵研究中發現, 除了「比較類」的題型讓學生感到困擾之外,「合併類」 的子集合未知也是屬於較困難的題型。. 22.

(45) 蔣 治 邦 ( 1993 ) 即 是 少 數 探 討 「 改 變 類 」 的 學 者 之 一,欲瞭解學生在解決起使量未知及改變量未知時,是否 能夠進行「部份-整體」的分析,推論出合理的運算方 式,而不是依賴固定的解題策略,例如:看到題目中出現 的兩個數字,即使用大數減小數的計算方法,或是因偏好 使用加法或減法來運算,於是假設在「無多餘數字資訊」 和「有多餘數字資訊」的題目之下,如果學生具備「部份 -整體」的概念,在解決上述兩種題目時都能有正確的表 現。其結果顯示小學三、四年級學生在「無多餘數字資 訊」而能正確反應,表示已建立問題情境與運算方法之間 的對應連結;但是加入「有多餘數字資訊」的題目卻受到 干擾,表示學生在加減概念的部份是尚有缺陷的。 而在陳明媚與張蓓莉(2003)的研究中,探討五名聽 覺障礙學生解文字題的歷程,使用「合併類」、「改變 類」及「比較類」所設計的一步驟及兩步驟文字題來測 試,其結果顯示只要是處理「比較類」的一步驟或兩步驟 問題都遭遇較多困難,與諸多研究結果是一致的。但處理 「合併類+合併類」的兩步驟問題也讓學生感到困擾,其 原因在於此題屬於「子集合未知」題型,需涉及學生「部 份-整體」的分析能力,在受試對象答對的比例只有五分 之一的情況之下,可以見得大部份學生運用「部份-整 體」概念的能力還未穩定,而此研究也與蔣治邦(1993) 的研究成果有相同結論。. 23.

(46) 綜上所述,語意結構本身不足以完全決定問題的難 度,未知量的位置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而學生在處理未知 量位置的發展,也透過實徵研究加以驗證,「合併類」或 「改變類」都以「結果量未知」最不為學生困擾,「起使 量未知」最難,而「改變量未知」次之。而從研究結果也 可以反映到實際教學,教師如何強化學生在問題情境與運 算方法之間的連結性,提升「部份-整體」概念的運用能 力也是一個重要課題。 五、 總結 由於「比較類」數學文字題的難度較高,也是大部份 學生易犯錯之處,故為本研究所選取之題型,此外,為瞭 解 學 生 的 解 題 歷 程 , 以 Mayer( 1992) 所 提 出 的 解 題 四 階 段來進行探討,分析學生在解題歷程中所犯之錯誤類型, 其錯誤方式是否如文獻所示,亦或有其他之解題表現。. 第二節. 身心障礙學生之數學表現. 身心障礙學生因為本身的缺陷會影響學業上的表現, 隨著年紀增長雖在數學成就方面有逐漸進步的趨勢,但落 後同儕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盧台華,1995),而課程難 度亦逐漸加深以致於身心障礙學生在學業上越感挫敗。 Montague與 Jitendra( 2006 ) 認 為 有 數 學 困 難 的 學 生 在 中 學呈現挫敗是可預期的,因為中學和小學階段的數學老師 對學生的期待並不相同,教師們預期學生在學習中學的數 24.

(47) 學課程前都已經能夠精熟基本的數學技巧,也預期學生有 學習高階課程所應具備的陳述性和程序性知識、能夠自我 指導和連結舊有的知識,但身心障礙學生在國小數學課程 的學習已經落後同儕,尚未具備完整的基礎知識之下,更 難以勝任國中階段較艱深的課程。以下引用文獻來說明身 心障礙學生的數學表現及其缺陷,以協助我們瞭解學生在 數學題上常出現錯誤的原因。 一、 智能障礙學生之數學表現 智能障礙學生因為受限於智力因素,理解能力低落, 在學習數學時需大量依賴文本上的語文線索,但語文資訊 的錯誤解讀常造成文字題的解題有誤,且高階層的數學基 模知識無法發展,也讓問題解決時的計畫擬定和運用策略 呈 現 困 難 ( 周 台 傑 、 詹 士 宜 , 1993 ; Erez & Peled, 2001)。 詹士宜(1991)及周台傑與詹士宜(1993)的研究指 出,智能障礙學生在數學計算能力的表現和相同心理年齡 的正常兒童相仿,但是在數學文字題方面不僅比同實足年 齡的正常兒童要差,也較同心理年齡的正常兒童落後,而 問題理解不佳是影響智能障礙學生解題失敗的重要因素。 進一步探討可得知,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在解「比較 類」數學文字題時,高分組智能障礙學生能正確閱讀問 題,亦能在要求下或引導後正確重述題意,並且能夠瞭解 題目中數字與事物的關係;低分組在問題句具有比較意涵 則容易錯誤解讀,無法理解問題中兩事物的比較關係。林 25.

(48) 敏慧(2000)針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進行不同策略之實驗 研究,發現學生的解題錯誤也大多發生在理解階段,主要 是在「整體語意的理解」、「陳述句語意的理解」、「關 係句語意的理解」和「問題句語意的理解」方面產生困 難,表示智能障礙學生在每個階段的理解都會發生問題。 而 張 馨 尹 ( 2002) 探 討 4名 國 小 輕 度 智 能 障 礙 學 生 在 加 減 法數學文字題的解題歷程,分析結果發現學生在加減法文 字題之整體理解表現,會受到題目的敘述用詞與不同題型 之關係句意涵的影響,在解題過程時多繪圖、少列式,或 在解題後不會主動驗算答案;即便有驗算的能力,也只停 留在數字的再次計算而非思考解題之合理性。 對 照 國 外 之 研 究 , Parmar等 人 ( 1994) 比 較 智 能 障 礙 和學習障礙學生在基本概念、聽覺詞彙、數學文字題和除 法的能力的差別,以206位和295位八至十四歲的智能障礙 學生及學習障礙學生為研究對象,在數學文字題的得分結 果顯示出智能障礙學生不如學習障礙學生,即使十四歲組 的智能障礙學生獲得該組別的最高分,也只等同於九歲組 學習障礙學生的表現,顯示出智能障礙學生受到智商因素 的影響頗大,在數學表現方面落後其他群體的學生。除此 之外,尚有文獻進一步指出,學生因為缺乏能夠轉化比較 關係的基模,解決「比較類」數學文字題時遭遇的困難更 多,而在計算過程中可以看出學生具備數數和基本加減法 運 算 能 力 , 但 減 法 對 智 能 障 礙 學 生 的 難 度 較 高 ( Erez & Peled, 2001)。 26.

(49) 綜上所述,國內外研究均顯示智能障礙學生具有基本 的加減法計算能力,但缺乏成熟的解題技巧,所以仍停留 在初學數學時所用之策略。而高階基模知識的缺乏,使得 解決問題的計畫和執行功能無法發揮,也可能是在智商因 素之外致使數學能力低落的成因之一。 二、 聽覺障礙學生之數學表現 語文能力會影響數學成就在實徵研究上已是一個不爭 的事實(王瑋樺,2001;黃俊仁,2003;趙旼冠,2006; Cummins, Kintsch, Reusser & Weimer, 1988 ; Hudson, 1983),而聽覺障礙學生因為語文能力不佳,學習數學時 對計算題的影響層面較小,對於需要仰賴理解文字意義的 文 字 題 則 顯 得 困 難 許 多 ( 王 雅 蘭 、 張 蓓 莉 , 2004; 洪 美 連,1995;翁素珍,1989;陳明媚、張蓓莉,2003;黃桂 君,1995)。大體而言,聽覺障礙學生的數學能力約低於 正常學生五個年級,隨著年級增加與正常學生的差距越 大,而造成此落差的因素除了語文因素也包括智力因素 (林寶貴、李如鵬,1990)。 翁素珍(1989)利用調查訪問方式欲瞭解國小聽覺障 礙學生之數學表現,歸納出學生在數學文字題表現困難的 核心問題在詞彙太少,語文能力低落,亦或即使可以唸讀 出每一個字詞,但是並無法瞭解其意義,對於「比較類」 題 型 也 遭 遇 較 大 的 困 難 。 陳 明 媚 與 張 蓓 莉 ( 2003 ) 以 Mayer提 出 的 四 個 解 題 階 段 探 討 國 小 聽 覺 障 礙 學 生 在 一 步 驟和兩步驟文字題的表現,進而分析學生在文字題上的錯 27.

(50) 誤 類 型 , 於 是 選 擇 5位 三 年 級 的 啟 聰 資 源 班 學 生 進 行 研 究,研究結果發現學生會發生的錯誤包括:語意理解有問 題、加減法概念不清楚、自我監控的能力差、計算過程有 對位錯誤的問題等等,而在這些錯誤中,聽障學生又在語 意理解的部份最感困擾。王雅蘭與張蓓莉(2004)更進一 步探討國小聽覺障礙學生在四種類型(改變類、合併類、 比較類、等化類)都包含之加、減法文字題的閱讀理解能 力,並比較中、高年級聽覺障礙學生能力之差異,經由蒐 集較多的樣本(83位)進行研究,其結果得知學生在文字 題的閱讀理解能力及區辨不同語意結構句型的能力低落, 高年級比中年級呈現較多的系統性錯誤(學習過程中主動 建構之錯誤表現已僵化而無法更改),學生在「比較類」 數學文字題中的大多數句型都出現問題,唯有「…和…一 樣多」是沒有問題的,在「比多」類型的表現又較「比 少」類型為佳,而在施青豐(1999)的研究也顯示出相同 的結果,都是在關鍵字和語意關係對應的錯誤。 綜上可知,聽覺障礙學生因為閱讀理解能力之缺陷, 連帶可預期其在需要語文能力和數學能力的數學文字題有 困難,而其缺陷表現在區辨不同語意結構句型的能力低 落,本身的詞彙量太少造成理解上的困難,或是在解「比 較類」數學文字題時倚賴使用「關鍵字」策略等等。 三、 學習障礙學生之數學表現 數據上顯示,六年級學習障礙者的加法運算能力如同 三年級正常同儕(Fuchs & Fushs, 2001),兩者之間數學 28.

(51) 能力的落差約三個年級,研究上也證實在諸多數學題型 中,文字題常讓學生感到挫敗。而文字題的四種類型當 中,學習障礙學生遭遇最多阻礙的仍是「比較類」數學文 字題。 謝毅興(1990)欲探討國小二、三年級學生在解「比 較類」數學文字題時所犯的錯誤類型,研究結果顯示約有 三分之一的學生在使用錯誤策略,其原因是無法理解「比 較」語句;林淑玲(1998)探討國小三、四年級數學學習 障礙學生在「比較類」加減法數學文字題的表現,結果顯 示出現表徵困難最多的是在解題表徵中的「理解」階段, 其中尤以使用「關鍵字」策略來解題的表徵困難類型居 多 ; 邱 佳 寧 ( 2001) 針 對 5名 四 年 級 的 國 小 數 學 學 習 障 礙 學生和正常學生進行研究,欲比較兩種學生在改變類、比 較類、合併類和等化類數學文字題的表現差異,也發現數 學學習障礙學生在四種文字題類型的表現上均低於正常學 生,主要錯誤在於關係句的理解錯誤、無法排除多餘訊息 和目標監控錯誤等;梁瑞真(2005)的研究也有一致的結 論,指出數學學習障礙學生單就關鍵字來解題而導致題意 理解錯誤的現象是很普遍的,依賴使用關鍵字致使未能掌 握整題語意,因而造成解題的不穩定表現。 鄭博信等人(2000)探討國小一至三年級數學學習障 礙 學 生 在 解 文 字 題 之 解 題 策 略 及 錯 誤 類 型 , 針 對 799位 學 生進行大量施測,再對其中10位解題錯誤較多的學生進行 深度訪談,結果發現數學學習障礙學生在一年級就會有數 29.

(52) 學解題的困擾,隨著年級增加的數學能力並未跟著提升而 多停滯在某一個階段,其錯誤類型包括欠缺語言的知識、 語意的知識、基模的知識、策略的知識和程序性的知識, 具體表現方式在無法理解題目中出現的字、詞、數字,解 題第一步大多會先尋找關鍵字,以其判斷所需要的運算方 式,或是多半無法監控自己的解題錯誤,即使知道答案有 錯也無法判斷自己的錯誤是出自何處。可見數學學習障礙 學生常利用「關鍵字」策略來解題,如果關鍵字能夠符合 題意要求則能正確解題,反之則會發生錯誤;國外文獻也 針對此類學生進行相關研究,亦可得到相同的結論。 Geary在 2002年 和 2004年 提 出 數 學 學 習 障 礙 學 生 本 身 具有記憶和認知的缺陷,在解決簡單的數學文字題時常會 使用手指輔助計算的方式,數字或語文的轉譯部份會產生 困難;與正常學生相較,數學學習障礙學生在計算過程也 常 使 用 不 成 熟 的 計 算 方 式 。 Montague 與 Applegate (1993)欲瞭解學習障礙學生在解決數學文字題時所用之 策略是否異於正常同儕,於是挑選30位學習障礙學生、資 優學生和正常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並觀察上述三組學生在 六題文字題上的表現差異,其結果發現學習障礙學生不論 是在策略的使用或是解題正確率都低於資優學生與正常學 生。 經由以上文獻可得知,數學學習障礙學生在解題過程 會遭遇「理解」困難,使用「關鍵字」策略的學生佔了大 多數,而利用此策略的原因是因為無法掌握題目中出現的 30.

(53) 字詞或數字資訊,故以此種方式作為解題的優先策略,而 運算時所使用的不成熟計算技巧也讓運算過程無法自動 化,致使較正常學生耗費更多時間。 四、 其他障礙學生之數學表現 解文字題的第一步驟是要能解讀題目的含意,故需要 能夠專注在閱讀題目之上,對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Attention 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 的學生而言無疑是一種負擔。文獻上提及,這群學生不但 會在文字題發生錯誤,其計算速度和正確性也低於正常同 儕(Ferkis & Zentall, 1993)。 Zentall等 人 ( 1994) 研 究 七 至 十 四 歲 共 121位 國 小 正 常 學 生 和 107位 ADHD學 生 在 閱 讀 、 計 算 和 數 學 文 字 題 的 表現差異,並欲進一步瞭解其障礙特徵是否會影響數學的 概念和操作,於是針對兩組學生實施了限時的計算題(辨 識符號、加法、減法、乘法)和六種題型的文字題(加 法:物體;減法:物體、顏色;乘法:距離、買賣、容 器 ) , 也 觀 察 ADHD學 生 在 解 題 時 的 行 為 表 現 。 結 果 顯 示 這 群 ADHD學 生 在 文 字 題 和 計 算 的 整 體 正 確 率 都 低 於 正 常 學生,閱讀短文的速度也比正常學生慢,但高年級的閱讀 能 力 較 低 年 級 為 高 , 其 文 字 題 的 表 現 也 相 對 較 好 。 Ferkis 與 Zentall( 1993) 也 指 出 注 意 力 缺 失 症 (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學生和ADHD學生的數學表現比正常同儕差,在 「起始量未知」和「改變量未知」的數學文字題遭遇較大. 31.

(54) 的 困 難 , ADHD學 生 和 正 常 學 生 在 數 學 文 字 題 上 的 表 現 差 異是肇因於閱讀理解較差的關係。 宋 慧 敏 ( 2004) 曾 以 個 案 研 究 的 方 式 探 討 1位 六 歲 亞 斯柏格症學生(Asperger Syndrome)在加減法數學文字題 的解題歷程,其結果顯示學生在大多數題目的讀題上並無 困難,但對於「比較類」數學文字題中的關鍵字有理解上 的問題,無法解釋「共」的意義或「單位」所代表的含 意,但能夠依照對題意的瞭解,正確且彈性的選擇使用加 減法來解題,運算過程多以心算與指算來輔助計算,解題 後卻缺乏回顧題目或檢驗答案的監控歷程。 綜 上 所 述 , ADHD 、 ADD 和 AS 學 生 在 數 學 文 字 題 上 的表現低於正常學生,在識字上可能沒有問題,但是解題 過程會受到閱讀理解能力的影響,雖然能夠依照題意要求 選用適當之解題策略,使用的解題技巧較不符合同年齡學 生所用之方式,自我監控的能力也較低。在計算部份則表 現出具備基本的加減法運算能力,但計算後沒有重新回顧 題目,檢視答案的合理性,故缺乏多元驗証答案的能力。 五、 結語 由上可知,影響學生解數學文字題的重要因素包括智 商和閱讀能力的高低,而且諸多研究也反映出語文能力對 於解數學文字題具有極重要的影響,幾乎大部份的學生都 因語意理解有問題而造成其在解題上的困難。在「比較 類」數學文字題方面,由於學生無法掌握整體題意,所以 32.

(55) 依賴使用「關鍵字」策略來解題,但此種「固定對照模 式」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在解題的表現上並不穩定。 不論是智能障礙學生、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數學學習 障礙學生或其他的身心障礙類學生,在數學文字題所遭遇 的困難大致相同,這表示各類型身心障礙學生在數學科的 學習上都有相同之需求,屬於跨障礙類別的補救教學,而 這也是本研究欲針對身心障礙學生進行研究,但不選取單 類身心障礙學生來進行探討的原因。. 第三節. 數線的概念與應用. 在我國的中小學數學教材中,數線的概念在國小課程 中便已出現,但直到國中階段才有其專屬的課程單元,用 以教導數線上的負數。在基礎課程部份,數線除可讓學生 瞭解長度的概念外,亦可進一步用來教導較艱深的數學知 識,如:二分逼近法、函數等等。以下分別就數線的定義 與概念、負數的發展與教學、數線應用等各層面分別闡述 之。 一、 數線的定義與概念 數線是依據某特定規則將實數(real number)定義在 一直線上,也就是能在這「直線上的點」找到與點相對應 之「實數」,所以我們可以在數線上標示出不同類型的 數,例如:只包括零和正整數的整數(whole numbers)、 正 有 理 數 ( positive rationals) 、 整 數 ( integers) 、 有 理 33.

(56) 數 ( rationals ) 和 實 數 ( reals ) 。 數 線 有 三 項 特 徵 : 第 一、數線上的長度是用來表示單位,且單位可反覆分割, 每 一 單 位 長 ( unit ) 均 相 等 ; 第 二 、 數 線 屬 於 連 續 ( continuous) 模 式 , 數 線 上 的 任 意 兩 數 字 間 必 定 存 在 另 一個數;第三、數線上必須標出數字符號,並定義兩個參 考 點 ( reference points) , 才 能 據 其 所 顯 示 出 的 條 件 找 出 其他點所代表的數值(黃怡娟,2004)。 具體而言,最常見的數線標示方式為:先在數線上選 擇 一 個 任 意 點 , 設 定 其 為 0( 或 稱 原 點 ) , 以 此 為 數 線 的 中心點;其次,在數線的右方選取第二個任意點,標示為 1, 而 0與 1間 的 長 度 則 當 作 一 基 本 單 位 , 以 此 基 本 單 位 向 右 方 繼 續 增 加 命 名 , 依 序 為 2、 3、 …等 數 ; 在 0的 左 側 如 同 鏡 子 般 的 對 應 關 係 , 依 序 標 示 為 -1、 -2…等 等 。 如 將 小 數套用在以上的基本規則,會發現小數具有以下幾點特性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1968): (一) 可將數字用三分法來區分 1.. 零(zero):即0,不在負的或正的那一側,是正負數 的起點。. 2.. 正 整 數 ( positive integer) : 此 數 在 正 的 那 一 側 , 例 如:1。. 3.. 負 整 數 ( negative integer) : 此 數 位 於 負 的 那 一 側 , 例如:-5。. 34.

(57) (二) 數與數之間具有比較關係 1.. 任 一 數 與 0比 較 時 , 0會 小 於 任 一 正 整 數 , 但 會 大 於 任 一負整數。. 2.. 假使整數都有一相對的符號,負整數必定小於正整 數,如:-5<5。. 3.. 假使兩個正整數的第一個數字是相異的,數字小的數 值 較 小 , 如 : 39< 41; 如 果 兩 個 整 數 都 是 負 數 , 規 則 與 正 數 剛 好 相 反 , 數 字 大 的 反 而 較 小 , 如 : -44< 43。 由 上 可 知 , 數 線 是 一 條 可 以 標 示 出 實 數 的 線 , 以 0為. 數線的中心點,0左右側的數字各自稱為負數和正數,0到 1的 距 離 設 定 為 基 本 單 位 。 此 外 , 任 兩 數 都 具 備 大 小 的 比 較關係,位於數線右邊的數較大,且兩數之間尚可作無限 分割,找出其他數字。 二、 負數的發展與教學 (一) 負數概念的發展 歷史上以負數為基礎的算術是發展的相當緩慢,雖然 負數的出現在中國早期即有記載,但實際運用的部份則在 現代記帳時才得以發展。記帳是第一個運用負數系統的方 式,藉由阿拉伯數字的操作,瞭解目前資金的獲利情形, 處 於 賺 錢 或 賠 錢 的 狀 況 ( Mukhopadhyay, Pesnick & Schauble, 1990) 。 由 此 可 見 , 負 數 的 運 用 已 經 發 展 了 一 35.

(58) 段時間,不論是以前或現在都與日常生活相關經驗緊密結 合。 在 文 獻 中 顯 示 , 正 式 教 導 負 數 和 有 號 數 ( signed numbers) 的 課 程 是 在 國 中 階 段 , 雖 然 國 小 課 程 尚 未 出 現 負數單元,但是大部份的四、五年級學生其實已經具備基 本的負數概念,知道賺錢與賠錢的差異,也知道負數是數 線 上 0左 側 的 數 字 , 甚 至 還 能 進 行 簡 單 的 計 算 而 沒 有 遭 遇 困 難 ( Hativa & Cohen, 1995 ) 。 Mukhopadhyay 等 人 ( 1990) 欲 瞭 解 小 學 階 段 學 生 如 何 解 決 包 含 負 數 的 故 事 題,以56位二至五年級的國小學生為對象,要求學生完成 一 題 以 Sam為 故 事 主 角 的 數 學 題 。 已 知 條 件 是 Sam目 前 有 財務危機,並以畜養家禽和種植農作物維生,第一階段的 題目是要檢視學生在賺或賠錢的概念,第二階段則需完成 16題 負 數 的 加 減 法 , 其 結 果 顯 示 學 生 知 道 Sam處 於 欠 錢 的 狀態,欠的越多即代表負數一直增加。由這個實驗的結果 可以推知,小學階段的學生確實已經具備簡單的負數概 念 , 只 不 過 學 生 是 以 「 欠 錢 」 ( debt ) 的 概 念 來 代 表 負 數。而如果學生真的能夠在小學就學會負數的基本概念, 到國中階段的負數及有號數學習應該不會遭遇太大的困 難,但是事實上卻顯示出學生在此方面的學習還是有困難 的,綜其原因包括:在早期算術教學時,學生會知道1000 大 於 100, 但 是 缺 乏 對 數 量 大 小 的 感 覺 , 也 就 是 無 法 深 刻 體 會 兩 者 之 間 的 差 距 到 底 有 多 大 ; 再 者 , 當 解 決 ( -1) (+2)題型時,對於兩個負號在此題中所表示的意義感到 混亂;最後,學生也可能缺乏處理代數的概念和直覺 36.

(59) (Hativa & Cohen, 1995)。所以在學習負數的過程中可能 會碰到以下幾個常見的問題(Voluntary Services Overseas, 1992): 1.. 因為在真實世界中較少經歷到負數的經驗,所以即使 知 道 -10度 可 能 就 像 冰 箱 的 內 部 溫 度 一 樣 冷 , 但 卻 無 法切深感受。. 2.. 當 我 們 要 寫 下 數 字 15時 很 少 寫 出 正 號 , 但 是 +15是 一 個新的概念,因此學生必須要開始熟悉此種呈現方 式。. 3.. 記 號 ( notation ) 可 能 會 引 起 困 擾 , 例 如 : 需 分 辨 「+」在何處是代表正值,何處要表示成運算符號。. 4.. 學生可能無法比較出-5和-8的大小。. 5.. 在處理正負數加減運算的某些題型時可能會發生較多 的問題,例如:學生在計算(-3) -(-5)時,認為兩 個負號就會得到一個正號,求得答案+8。. (二) 負數的教學 學習有號數的教學方法在文獻上共有兩種,一種稱之 為 「 均 衡 模 式 」 ( equilibrium model) , 另 一 種 為 「 數 線 模 式 」 ( number-line model ) , 以 下 為 兩 種 模 式 之 介 紹 ( Hativa & Cohen, 1995 ; Voluntary Services Overseas, 1992)。. 37.

(60) 1.. 「均衡模式」:指的是每一個數都有相對的另一個 數,就好像白與黑、支票和鈔票、負面的和正面的事 物等等,把「加法」界定為「結合」,而「加上負 數 」 即 是 「 減 法 」 , 所 以 在 解 決 5+( -3) 時 , 因 為 已 經 知 道 -3是 3的 相 反 數 , 所 以 「 加 上 -3」 就 等 於 減 3, 因此可以將這個式子改成5-3,求得答案是2。. 2.. 「數線模式」:在數線上會同時呈現正數與負數, 「加法」指的是「正數的結合」,「減法」指的是 「 往 負 向 邊 增 加 」 , 由 此 可 知 , 計 算 3-5時 會 先 以 3為 起 始 點 , 再 往 左 邊 移 動 5格 即 為 正 解 。 依 循 此 種 方 法,學生必須精熟的概念包括:加上一個正數或是減 一個負數即是向右移動、減一個正數或是加上一個負 數就是要向左移動。 在上述兩種模式當中又以「數線模式」廣為學者推. 薦,認為此種模式是最適合教導學生學習負數的教學方 法,除此之外,更有學者直接指出不同學齡階段的學習任 務(Hativa & Cohen, 1995)。在中低年級階段的學生必須 知 道 負 數 是 位 在 0的 左 側 , 並 瞭 解 數 線 上 每 一 個 數 字 的 確 切位置,直到學生能說出一個負數都有其相對應的正數之 後,給予任意兩個數字進行大小的比較,當學生都能精熟 這些基本概念,學生開始大量練習a+b、b+a、a-b、b-a、a+b、 -b+a、 -a-b、 -b-a( a、 b皆 大 於 0) 等 類 型 的 加 減 運 算。針對五至八年級的學生,先讓學生知道負數是正數的 延 伸 , 使 他 們 能 夠 解 決 x-y( x< y且 x、 y皆 為 正 數 ) 的 問 38.

(61) 題,再學習如何比較兩個負數的大小,最後進行負數的加 減運算。 三、 數線的應用層面 數線與正負數可謂數學學習的碁石,其應用範圍甚 廣,可以用來教導基本的加減法計算、小數與分數的概 念,更能進一步的運用在函數教學上,以下為各應用層面 的說明。 (一) 基本加減法計算 在小學階段,數線圖示法對於整數加減法學習扮演重 要 的 角 色 , 透 過 此 種 方 式 可 瞭 解 整 數 加 法 的 概 念 ( Ernest, 1985) 。 舉 例 而 言 , 教 導 小 學 生 解 決 3+5=8這 道 題 目 時 , 常 見 的 方 法 是 使 用 數 鈕 釦 的 方 式 , 一 邊 先 數 3顆 , 另 一 邊 再數5顆,最後合起來一起數,共可得到8顆;另一種較成 熟 的 方 式 則 是 利 用 「 數 線 表 徵 」 ( number line representation) 的 方 法 , 可 能 是 徒 手 畫 出 一 條 線 段 , 或 是 直接使用有刻度的直尺來代替。 「數線表徵」的教學共可分成三種方式,下列以 3+5=8 為 例 分 別 說 明 之 ( Baroody, Gannon, Berent & Ginsburg,. 1983 ;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 of. University of Illinois, 1973;Ernest, 1985): 1.. 全 部 數 數 ( counting all) : 沿 著 數 線 移 動 , 第 一 次 移 動 3格 , 第 二 次 再 移 動 5格 , 最 後 到 達 8的 位 置 。 隨 著 3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Basing on the observation and assessment results, this study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effects and problems of learning the polynomial derivatives on different level students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he Prajñāpāramitā-hṛdaya-sūtra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is not one of the Vijñānavāda's texts, but Kuei-chi (窺基) in his PPHV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幽賛) explains it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students in learning in inequalities with one unknown, as well as to collect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nd errors in problem solving..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most of consumers understand GM foods and know their negative impacts on human health, (2) most of consumers believe GM

(計畫名稱/Title of the Project) 提升學習動機與解決實務問題能力於實用課程之研究- 以交通工程課程為例/A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ractical